1. 首页 > 娱乐生活

长洲石刻

介绍
估计距离现在已有3000年历史的青铜器时代石刻,位于长洲东湾沿岸的华威酒店下方,于1970年被地质学家发现 。石刻上的两组纹饰均由数条曲线环绕着小凹槽构成。第二组石刻于发现时尚未完全暴露;须经小规模挖掘后,才能展现全貌。 交通
1、可从中环搭乘新渡-司的渡轮前往。渡轮营运时间为:【中环到长洲】周一至周六00:30至23:45,周日及假日00:30至23:55。【长洲到中环】周一至周六02:20至23:45,周日及假日02:20至23:30。票价周一至周六慢船(需航行1小时)普通位11.3元,豪华位17.8元,快船(需航行35分钟)22.2元;周日及假日慢船普通位16.7元,豪华位26元,快船32元。2、逢周六及假日的下午,也可从尖沙咀搭乘快船往返长洲,票价32元。下船後需穿过海傍街,沿东湾路直行,至警署径右转,至长洲体育馆,再沿长洲体育路走两三分钟。

长洲石刻

香港香港

巴土文化之《长阳石刻》---石刻造像⑤鸣凤塔石刻造像

视频:清江美文--鸣凤塔

年代:清同治四年(1865) ;

形制、特点: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高22米;

现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鸣凤塔石刻造像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龙舟坪村大花坪文笔峰顶,距离长阳县城东边约两公里,清代石塔。清同治二年(1863)至四年(1865)知县景汇、陈维模、范炳监率乡绅刘文源、方可儒、李芹芳、李植达、杨文佩等人修建文庙、九峰书院等时所建。

古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通高27.5米,塔基边长4米。塔门面南,拱形,高2.2米,门额嵌楷书“鸣凤塔”石匾。二层以上每层交错设二拱门,余壁设龛浮雕坐佛。

以古语“凤从东来,鸣于高岗”而命其名,相传当年有五彩凤凰现于此山,唳声清亮,远播四方,于是建塔以做纪念。另一说其年长阳出现灾疫,时任知县率五名地方绅耆合力建塔,以驱邪逐魔,求风调雨顺。

塔七层八角,楼阁式,石与青砖砌成,高二十二米,为长阳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设计精巧、风格独特,佛像雕刻精美,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也是造型艺术的光辉典范,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七律/春登鸣凤塔

作者:覃世清

艳日春登鸣凤塔,青山绿水向天涯。

清江八百连荆楚,巫岭三千止汉沙。

雾里山歌惊翠鸟,云中巴舞醉红霞。

龙舟闹市山城美,老巷新街几万家。

附网评:

大漠:拜读清哥新作,下笔不凡,很有气势。

清江野老:雾里山歌惊翠鸟,云中巴舞醉红霞。——这一联真美!将现实的景物组合得自然天成,有声有色,亦歌亦舞,美不胜收!唯觉“云中”对“雾里”似稍嫌近?

清江八百连荆楚,巫岭三千止汉沙。——这一联也不错!唯觉“汉沙”似嫌勉强?若改为“巫岭三千抵蜀巴”如何?

当今垭:偶登过鸣凤塔,却无兄的架式!

村夫:欣赏好律,学习了!问好!

孤村流水:学习欣赏!巫岭三千止汉沙——此句似觉不畅,“汉莎”不知如何理解?

回头是岸评:

覃老师这诗本是好诗,经大家一评一改,越发好了。这正如当金先生所说:“论坛论坛,不论不成坛。”

孤村流水先生和诗:

独立江城鸣凤塔,沧桑阅尽仍无涯。

巴山犹续百年梦,夷水长淘千里沙。

碧浪流连绕芳甸,白云飘渺幻红霞。

游人更喜登临日,俯瞰龙舟载万家。

覃世清网上回言:

——好高兴!我抛一砖,引出了孤村流水之美玉。尤其是先生结句:俯瞰龙舟载万家。生动形象,活灵活现,非常贴切,非大师能想像得出!

来源:巴土文化丛书长阳石刻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2017年5月8日,湖北省襄阳市,在一处废弃采石场上雕刻的巨大山体头像雕像孟浩然和伏羲摩崖石刻雕像初露真容。左边的这座孟浩然雕像基本已经完工,高50米、长约90米,崖壁上还刻地有他的五言律诗代表作《春晓》。右边不远处是正在施工的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70.5米、长230多米,建成后的伏羲头像,其眼睛长9米、高2米,鼻子长18米、宽9米。

伏羲是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帝王。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伏羲葬南郡(即今日襄阳境内);而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则是襄阳人。

据了解,山体石刻雕像处原本是一所劳改农场的采石场,上世纪末被废弃。由于多年开山炸石,山体、崖壁变得千疮百孔,成为城市南大门的“牛皮癣”。经过专家学者研讨,采取依据山体雕刻石像进行修复的最佳方案。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伏羲介绍

神秘出生

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注: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伏羲女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

人文始祖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采石坑变巨幅雕像 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长230多米仅鼻子就长18米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以伏羲女娲之时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女娲,生子四,命名万物。

人物评价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地位

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与祭祀,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直到今天,伏羲女娲以及炎黄二帝依旧是国家正经提出要祭祀的人文始祖,他们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父亲母亲,2008年太昊陵也以单日82万的游客记录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第一庙会。而每年国家都会派遣官员与两岸三地华夏儿女共同参加祭祖大会(公祭先祖盛典)

长治碑碣石刻概述

长治碑碣石刻概述

《文物世界》 2005年05期 尉艳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潞州,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保存了许多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仅各个历史时期遗存的碑碣石刻就达数千通(处)之多,历来为人称道。清代学者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大抵晋碑,皆萃于蒲、绛、泽、潞四属。”

碑碣石刻,集记史、纪事、文字、文学、测图、绘画、纹饰、书法、选石、摹勒、镌刻、雕凿等于一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化形式。历代碑碣石刻,是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研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科技等的珍贵翔实的资料。

长治地区现存碑碣石刻,已经登记入档者计1635通,未登记及近年出土的约有千余通之多,合计约近3000通左右,其中960通已传拓收藏。

这些碑刻,遍布全市13个县(市、区)境内。从形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各种类型及内容的摩崖石刻,如三晋第一丰碑、程哲碑等;2.各类镌刻有铭文的造像及造像碑、画像石等;3.历代各类建筑及自然或人文景观所附属的各类历代碑碣;4.镌有铭文的石构单体建筑物及有铭刻的石质建筑构件,如燃灯塔、石匾额、石刻楹联、石柱、石栏板、石棺椁等;5.墓志铭;6.帖刻原石,如陶帖;7.经幢;8.经文石鼓;9.有铭文的石制日用器物及有铭文的石制文化用品和艺术品,如石桌、石案、石砚、石屏等;10.其他类镌铭石刻,如界桩、界碑等;11.非石质仿碑碣铭刻,如砖质墓志、陶瓦质建筑铭刻等。

以内容分,则有祠、庙、寺、观、仓、宅、塔、坛、台、舞台、楼阁、桥、井、渠、泉、洞、山、河、树、衙署、宫殿、府第、石窟、书院、城墙、道路、隧道、石阶、村庄、城市、寨、堡等历代各类建筑及自然或人文景观所附属的创修、增修、扩修、重修、抢修、塑像、造像、雕像、妆金等纪事、施缘、题匾、题名、题联、题景、记游、诗文、记时等碑碣∶有皇帝及官府、官员等敕文、牒文、法令、训令、座中铭、手书、诗文、法书等碑碣∶ 有历代名人神道碑、功德碑、墓表、行状墓志等碑碣;有宗教经文碑∶有中医药方碑 有平面镌刻图画碑∶有各种乡规民约、契约碑 有天灾人祸纪事碑∶有公共事业纪事碑∶有名人手书、诗文及书法绘画碑 有分界碑;有革命烈士及事件纪念碑。

传拓收藏的近千通碑碣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永平二年《胡保兴造像铭文碑》,时代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其余纪年时代依次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

长治现存的北朝碑碣石刻,分别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纪年的摩崖石刻、石窟寺题刻、铭文造像碑、铭记碑、布施碑、造像塔铭、六棱碑等,共约50 余通。著名的有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北朝石刻群、长治县东呈村摩崖《赠代郡太守程哲碑》,沁源县东魏《王天扶等造像碑》等。南涅水石刻群是中国古代民间石刻艺术珍品,在我国雕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声名远播。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沁县南涅水村,共出土北朝至宋石刻造像约1126件。其中北朝石刻占大多数,质量也最精美。种类有造像塔石、单体造像、组合造像、造像碑、许愿文碑、塔石铭刻、零星石刻造像残块等。纪年最早的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胡保兴造像铭刻,此石为长形块,方柱形,造像以各佛龛形式,四面均中上部凿龛,下部刻许愿文。造像分别为一佛、一佛二菩萨、二佛、一交脚弥勒菩萨。高肉髻,着通肩衣,佛结题跌坐,施禅定印。佛龛为平圆拱形,龛楣为尖拱形。南涅水石刻中有北魏、东魏、北齐纪年的造像碎、许愿文碑、布施碑、塔石铭题等共约30余通,这些文字铭刻为研究我国的社会、宗教、艺术、书法、文字演变等,提供了翔实的实物佐证。1965年5月24日南涅水石刻群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10月,中央、省、市拨款在沁县城南二郎山修建南涅水石刻馆予以保存。《赠代郡太守程哲碑》属摩崖碑刻,原立于长治县东呈村,清光绪年间发现,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高约135厘米,有字32行,每行45字。碑额题"大魏天平元年岁次甲寅十一月庚辰朔三日壬午造讫”,可知立石时代为公元534年的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碑文内容记述了上党长子人程哲(字子贤)的家世、身世、品行、事迹、官职等,可补史志所阙。碑刻文字体型较小,但刻工精到,保存完好,仅缺数字,十分珍贵。文字书法用笔劲直,结体纵长,楷法劲整。上承东汉劲直派分书之余绪,又融以汉魏砖文书风,是北朝直笔隶意的真书流派中的典型代表。侯镜昶先生《书学论集》收录此碑,评价颇高。《王天扶等造像碑》,1958年在沁源县东南28公里柏木乡南100米处寺庙废墟中出土,同时出土的石刻约20余件,大都漫漶。此碑为其中较完整清晰的一通,碑额身一体,一半埋于土中,仅见一面,高169厘米,上宽68厘米,下宽74厘米,厚27厘米。额雕双螭首,中为佛龛、雕佛及菩萨、力士等。下栏高43厘米,碑文正书18行,满行11字,字径2.5厘米,共193字,记造像概况、时间及为亲眷祈福诸事,镌刻时间为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碑碣》中著录此碑,称其“碑文字虽不多,然书法刚劲淳朴,雄浑古穆,乃东魏方笔魏楷之佳品。”

长治现存的隋代碑碣石刻,约有5通。著名的有《宝泰寺碑》、《□雄字俊强墓志》等。《宝泰寺碑》于隋开皇五年(585年)立石于黎城县西北4公里古县村,现藏县文博馆。碑首身一体,通高200厘米,宽 71厘米。碑首雕双螭蟠拱,中央凿华盖式佛龛,雕一佛二菩萨,碑身线刻2.7厘米见方界格,纵36格,横26格,共刻铭文863字,碑文记述重营九级浮屠诸事。文字书体以楷书为主,间杂篆隶,楷书点划之中带有较浓隶意和魏楷笔意。《山右石刻丛编》著录此碑。《□雄字俊强墓志》,出土于长治县荫城村,立石于大业十三年(617年),高50厘米,宽51厘米。记述□雄字俊强的家世、生平、卒葬等事,文字正楷书于界格内,纤劲秀美,结体疏朗,已蕴初唐书法之先风,堪为佳品。

长治现存唐代碑碣石刻总计约140通,数量众多,种类齐全,长子县《白鹤观碑》、《大唐郑惠王石记》,长治市《未刻完唐碑》、《李抱真德政碑》、《王深墓志铭》、《朱府君墓志铭》,平顺县《明惠大师铭记》,襄垣县《大周连简墓志》,黎城县《唐故处士王君之碣》等堪为其中宏美精妙之代表作。这些碑碣形制各异,正、行、草、隶、篆等书体具备,书法刻工精致完美,行文记事简洁流畅,历代金石著作中多有著录和赞美。《大周连简墓志》字兼行、楷、草、篆四体,又有武则天时期造字等,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山右石刻丛编》著录此碑。《唐故处士王君之碣》是长治目前发现唯一一通隶书碑碣,清代嘉庆年间出土于黎城县西10余公里东西柏谷村附近,解放后移置县文博馆藏,后又转藏于省博物馆。此碣形制特殊,为八棱八面幢柱形,有座与顶,标题与落款为篆书,正文为隶书。碣文记述王庆的籍贯、出身、生平始末等,为正史所不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将其著录于《山右石刻丛编》,并题跋赞:“碑文字皆渊茂古劲,得汉人家法,字波磔流利,神似曹全碑,在唐碑中足称神品。以出土较晚,字画极完整,仅泐一字,洵可宝也。”另外尚需一提的是长治地区出土的历代墓志中,有很多志盖上的篆书,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其风格上承春秋战国时代鸟书、奇字等装饰文字,近接南北朝北碑篆额中变形装饰之风,字画虽有时不成规矩,却充满自由放纵的情趣,显示出幽默、愉快、轻松的风味,特别值得珍重。这对于研究我国文字的演变,启发书法表现新境界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宋、金碑刻,长治现存约51通,此期各寺庙赐额牒文碑刻遗存丰富,著名的有武乡县故城村治平元年(1064年)《大云寺敕额牒》,监漳村宣和四年(1122年)《应感庙封神加爵牒》,长治县李坊村宣和年间《洪福院赐额尚书礼部牒》,沁县大定三年(1163年)《昭庆院重修记并赐额牒碑》,大定五年(1165年)《灵岩院敕黄记及牒文》等。其他有记载我国早期戏楼建筑的沁县宋元丰三年(1080年)《威胜军新关侯庙记》和平顺县东河村《重修圣母之庙》碑,这是近年来山西发现的三通宋代有关修建戏楼、舞台碑刻中的两通,记载了北宋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农村舞台修建情况,反映了我国乐舞与戏曲的独立与成熟,对于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具有珍贵价值。《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等著作,多次选登了此二碑的拓片和文字。记载塑像艺术的长子宋政和元年(1111年)《慈林山法兴寺新修圣像记》,对于研究宋代泥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记载有关佛学义旨诗文的沁县金天眷三年(1141年)《寄赞万灵基道者碑》则反映了当时佛学发展的一些新动态。

元、明、清、民国碑刻,长治现存有1346通,其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及镌刻奇伟者,不乏其例。著名的有∶长治县元延祐元年(1314年)《神农庙碑记》,长治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3年)《前上党县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德政记》,明代沈藩系列墓志铭、平顺县明嘉靖七年(1528年)《虹梯关铭》,长子县明嘉靖十年(1531年)《宣圣遗像碑》,长治市明代《千手观音画像碑》,武乡县南神山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地震碑》,沁县清《康熙诗刻》,康熙五十年(1711年)《吴碘御祭碑》,乾隆七年(1742年)《致远堂法书陶渊明拟古杂诗手迹帖刻》原石,长子县乾隆庚戌(1790年)本地名士冯士翘集韩愈字《纯阳祠诗文书法碑》,潞城县民国年间《葛井岭禁伐树木碑》等。平顺县“三晋第一丰碑”,镌制宏伟奇特,依山摩崖凿为高9.79米、宽3米的巨碑形状。碑首雕双螭造型古拙,碑身刻有不同时代的5篇碑文,明嘉靖时被誉为“三晋属中第一碑”。明、清两代初期,由于统治者的轻文及文字狱盛行,碑刻存世较少,而长治地远山高,碑碣遗存相对丰富。

革命烈士及事件纪念碑和解放以来碑碣,长治保存丰富。具代表性的有沁源《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的《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大会决议碑》,《武士敏烈士碑》等。

长治佚碑数量非常之多,翻检有关金石著述、方志、古籍等,粗略统计约有300余通碑散落无踪,有待于今后探访寻查。

长治现存的历代各类碑碣石刻,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沁县北魏至宋的《南涅水石刻群》,武乡县北齐的《北良侯村造像》,平顺县明代的《金灯寺石窟》与《虹梯关铭》,沁源县抗战时期的《抗日阵亡将土纪念碑(3通)》,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馆藏《大周故王府君墓志之铭并序》等9通珍贵碑碣,被公布为国家一级馆藏文物。《唐故骁骑尉杜君墓志铭》、《明万历千手观音石刻碑》等14通珍贵碑碣,被公布为国家二级馆藏文物。《宋故琅琊王君墓志》、《明故宗沈府永年长孙墓志》等4通珍贵碑碣,被公布为国家三级馆藏文物。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59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