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与其去追富察氏的宫斗,莫不如来看看大金山的九节玉琮!由此带你上溯中华文明的起源

{ 今日话题 }

金山的玉琮!(划重点了哦)

在亭林镇亭林公园附近,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包。别看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土丘,却完整地保留了一份古老金山的“历史年表”。从山的切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史前社会到历史时期的不同颜色土壤堆积所形成的文化层。

与其去追富察氏的宫斗,莫不如来看看大金山的九节玉琮!由此带你上溯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座小山,便是闻名遐迩的顾野王读书堆。而读书堆下的亭林古文化遗址,就是金山古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顾野王读书堆 徐平旦摄

历史的演进与发现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神奇!

考古发现 话说1966年的某一天,亭林自来水厂在建造机房时,一不留神挖出了金山先祖留下的宝贝!亭林古文化遗存从此面世。在随后的几年间,考古工作者也在尝试在这里进行挖掘:

1972年试掘73平方米,1973-1975年清理125平方米,发现夏商、春秋战国和晋唐时期的文化堆积。丰富的文物堆积令人大喜过望,以至于后来,当地村民在1984年进行土方操作时,竟然又挖掘发现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由于遗址位居建筑物密集的城镇上,一直缺少规模性发掘的条件。

亭林古文化遗址

1988年,镇政府要建公园,于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5至7月,在遗址偏北的规划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668平方米。又于1990年3月发掘300平方米。两次共发掘宋墓2座,唐墓1座,良诸文化墓葬23座。

1988、1990年发掘平面图

良诸文化墓葬出土器物有骨器、玉器、石器、陶器等共395件。出土玉器数量较多,仔细算了下,竟占出土器物总数的14.43038%。这其中最著名的玉器,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主角、出土数量占器物总数的0.253165%的——神面纹玉琮。

神面纹玉琮

玉琮的出土概况,据《上海金山区亭林遗址1988、1990年良诸文化墓葬的发掘》报告描述,“琮1件(M16:17)。蟹青色,上面有须网状白斑。长方体,上大下小,对钻孔,略有错位,出脊,顶、底稍有残缺。器表局部有闪电状裂纹,以四折角为中线,琢刻四组九节人面纹,圆眼及鼻纹浅显。长24、顶宽7.4、底宽6.7厘米。”

走进金山博物馆的史迹展厅,在众多的陈列品中,一件青色的九节玉琮格外引人注目。与其他展品相比,九节玉琮静静地“站”在玻璃展柜中,长方柱体,其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有一圆孔,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气息。尽管我们惊叹于古人在四千多年前,在缺少各种现代加工器械的情况下鬼斧神工的精致,但却总觉得这个玉琮似乎缺少了一丝丝灵气。再问究竟,原来这个是复制品,真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给金山先祖们献上我们的膝盖!

琮,这种“外方内圆”的筒状玉器,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权力的象征之一。对玉琮情有独钟者绵延古今,其中就包括清乾隆皇帝。他曾将古玉琮制为笔筒,并欣然题字,“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甚至,乾隆皇帝给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之子,即自己的第七子取名为“永琮”,并预想着立这位嫡出的皇子为皇位继承人,可惜天不假年,永琮只活了20个月。

《延禧攻略》剧照

在这里,各位看官可能不禁要问,这亭林出土的玉琮,有何特别之处呢?下面,给您慢慢道来——

1.首先,特殊的结构体。如果我们把亭林遗址出土的玉琮予以分解的话,小博认为大致可“大卸八块”:

①方形,方形柱,下小上大;

②方形柱的高矮由“节”来决定;

③圆形;

④圆与方形是相结合的;

⑤圆是通透的;

⑥通过圆可持轴运作;

⑦“节”的表面有统一的神徽图案,规则地分布于四角边;

⑧材料为玉质。

由此,从玉琮结构上看,大家感觉是不是很复杂?换句话说,如果让我们在当下尝试去制作一件,“心灵手巧”的你成又有多大的把握呢?令难以想象的是,在没有任何铁质工具或现代先进设备的辅助下,这样一件器物,我们的古人在4000年多前究竟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呢?

2.其次,特殊的随葬品。出土玉琮的亭林遗址墓葬M16位于整个墓地的南部,口长300厘米、宽100厘米,底长290厘米、宽70厘米,深20厘米。在墓扩的东南角还清理到残留的上下分层的木质葬具痕迹。头向170度。

墓主葬姿如何?墓主骨骼排列严重错乱,头骨已破碎移位,但眼眶和颧骨清晰可见,下领骨、肱骨、肢骨和胫骨保存尚好,左侧肱骨背侧向上,呈俯身姿势,右侧肱骨腹侧向上,呈仰身姿势,左右侧股骨背侧向上而胫骨又腹侧向上,左侧髋骨腹侧向上,但上下位倒置,右侧腹侧向上,但下移压在股骨上。整具骨架尤其是肱骨、股骨和胫骨宽而粗壮,股骨头较大,眼眶壁钝厚,下领第一、二前臼齿和臼齿齿质点扩大连片。

不过,这都无所谓,人家有“内涵”。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老年男性。墓中随葬品丰富,究竟有多丰富,大家一看便知。

M16平、剖面图

墓葬中出土玉器25件(包括玉琮1件,玉璧3件,玉锥形器2件,玉珠18件),石器18件(镞4件、斧9件、钺1件、犁1件、镰1件、锛1件、耘田器1件。),陶器37件(甗1件、鼎1件、罐2件、豆1件、盘2件、双鼻壶27件、阔把壶1件、器盖2件)。墓中出土玉、石、陶器足足有80件之多!!占亭林遗址所有墓葬出土物的1/5。

3.最后,特殊的礼仪器。这件玉琮为亭林遗址迄今为止仅见,且M16是惟一一座拥有玉琮、璧的墓葬。良渚文化时期的琮璧礼制,也为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象征贯通天地的法器,标志着玉器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成为了一种礼器。

目前,良渚文化经过正式发掘所获得玉琮,有百余件,皆为墓葬随葬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良渚玉琮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从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先生早年对良渚玉琮所做的专门研究看,亭林出土的玉琮当属于良渚文化的晚期。

良渚文化玉琮演变示意图(据上博陈杰先生文章)

在良渚文化时期,玉琮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有玉琮出土的墓葬,往往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墓中还常有殉葬的现象。亭林遗址能发现如此昂贵精美的玉器陪葬品,且在墓的北端出土一具横置东向的狗骨架,可以想见墓主人的身份该是有多么的高贵啊!

在金山,以亭林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遗存,是金山地域在4000年前“中心”的重要见证。而在同时期的查山、招贤浜等遗址中均未见等级如此之高者。由此可以证明,几千年前的亭林,便已是一方富庶之地。

的确,亭林昔处东海之滨,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先民们在这里择高而居,既可围猎又可捕鱼,走出家门亦可刀耕火种,发展农牧生产。从亭林遗址的出土器物来看,当时的亭林先民已不再完全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而已经改以熟食为主了。 他们不仅会缝缀兽皮、编织衣服以遮羞御寒,甚至早就学会了用玉石来美化装点自己。从亭林遗址发现的器形优雅、做工考究的玉琮、玉璧、玉镯、玉锥形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金山人”就已经开始常规化地制作玉石器,并且雕凿和加工都自成体系,做工精细,造型精美。

在4000多年前,亭林作为远古时代金山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那么,将其放诸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又是一个什么境况呢?

亭林良渚文化墓地中的墓葬,与分散、贫乏、地处低洼中的小型墓葬相比,其随葬器物数量多,制作也很精细,墓葬又集中于地势较高的地方,M16还出现了过去仅见于良渚大墓、被认为代表神权的琮、璧等礼玉。但与反山、福泉山等良渚高土坛大墓相比,却明显欠缺大墓地的气势和满目皆是、精美绝伦的礼仪及装饰用玉。由此判定,如果珍宝璀灿、高高在上的良渚大墓反映的是奢华、权势、不劳而获的王者、首领之类的高层统治阶级,那么,亭林墓地中那些不忘随葬镰、犁等生产工具之类的墓葬,即便是当地最高地位的M16的墓主,也不过是代表了管辖一方、没有完全脱离劳作的最低层的统治阶层。

所以,亭林墓地的发现,在良渚社会自上而下的阶层结构中间,即王墓(反山)—诸侯、首领墓(福泉山、草鞋山等)—平民墓(江海、金山坟等)这一条线,填补了以M16为代表的第三阶层,实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

距今5300-4000 年前,在中国太湖之滨的广袤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文明。这个文明,虽未见诸历史文献,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彰显出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已是一个高度分工、等级分明、组织严密的社会。这是一个敬奉神灵的国度,共同的信仰、规范的礼制,是它生命延续的精神支柱。

良渚文化系因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得名,因此很多人会误以为良渚文化只是分布在浙江地区。其实,江苏吴县张陵山和草鞋山、武进寺墩、昆山少卿山以及上海等地的遗存也颇为重要,为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瑶山玉琮 收藏于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其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涵最为丰富,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良渚遗址区内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良渚古城等遗址相继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玉器、陶器、漆器等精美文物,共同勾勒出了良渚文化鼎盛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形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良渚古城于2007年发现,是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结构的体现,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城墙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达3.07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北京故宫的面积。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土至少需要四万人堆一年,这些都能看出当时社会统一规划的能力,超过一个部族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是国家产生的证据。正因如此,良渚古城才会被专家们视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遗址被誉为“世界绝无仅有,中国只此一家的玉文化殿堂”。此时的先民琢制精美的玉器,并赋予琮等玉器沟通人神天地的崇高地位,作为通神的灵物、权力的象征和秩序的标志,显示出了良渚遗址在同一时期世界罕见的规模和品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实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天圆地方”是中国最古老的宇宙观。玉琮完美的设计,一眼就给人方圆融合之印象。玉琮既非实用器,也非工具,主要的目标在表现古代中国形而上的宇宙思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没有比玉琮更符合这种理念的了。质朴的先民用圆形的玉璧与方形的玉琮来礼拜天神与地祗,希望藉由同类相感通的法力,向伟大的自然,传递人们的祈求与希望。

如今,在古镇亭林,一个曾经的考古现场对外开放为市民休闲公园,小文觉得这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既可以让广大市民朋友近距离地触摸良渚文化、领悟远古文明;又可以从中体会数千年间曾经一再出现的生态环境变迁;还可以启发车水马龙间的现代人去经常性地思考人类兴衰流徙的大课题。

来源:金山区博物馆

END

责编丨胡兰萍

Hash:c7f8ca0f9a49cccc949a9940a8ad026b34433506

声明:此文由 文化金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6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