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桐城派陈列馆

桐城派陈列馆位于公园路“告春及轩”内。该馆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为主线,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师承关系为顺序,纵线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学交流、学术贡献为块面,横向展开,汇文物精粹、历史遗存、著作版本、学术研究于一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深入浅出,融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于一体,以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进而弘扬桐城文化,建设现代文都。该馆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及研究古代文学史的窗口,为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青睐。

桐城派陈列馆

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初创时期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1644年清王朝入关,为巩固地位,尊崇儒家理学,以软硬两手迫使知识分子就范。方苞领导的古文流派应运而生。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王兆符《方望溪先生文集序》)。以后,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及至从《南山集》案中解脱后,“义法”说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备,1733年方苞编成《古文约选》,为“义法”说提供了示范,自此“义法”受到重视。方苞授徒数十年,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主要有县人叶酉、张莘农、宁化雷铉、吴江-、天津王又朴、仁和沈庭芳、大兴王兆符、歙县程鉴等。刘大櫆,主要在乾隆时期,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其徒有阳湖陆补孙、陆邵人、董估成、董思诚、张琦、武进董士锡、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王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自成“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期的别支。

学术界关于桐城派的研究不胜枚举,而桐城派陈列馆则是一个最好的窗口!

城事 | 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于6月8日试开馆

2019年6月8日,时值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为营造保护城墙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墙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弘扬历史文化精神,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今日试开馆。

它不需要浓妆艳抹,

不必要盛妆出席,

只要以原貌现身,

就足以惊艳!

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以北魏、辽金、明代城墙的夯土遗迹为主线,借助城墙修复中出土的文物,通过“千古名城”“盛世重光”“金城汤池”“京师藩屏”四部分内容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历程、建筑结构及文化内涵等。

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

展陈面积1920平方米,

都有哪些亮点?

1

讲述大同城墙历史文化

大同城墙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置雁门、代郡时,出于加强军事防御的需要,便开始筑造城邑,后经秦汉增筑,北魏扩建,隋唐修缮,辽金改建,明清包砖并增筑周边小城,定格为今天的城市布局,留下了大同府城、北小城、南小城、古城村、北苑墙等古代城墙。

2

“重量级”武器展示

陈列馆“重量级”成员——密镇捐造天字四号西洋炮,其威力巨大,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炮为前装滑膛式,铁质模铸,通长240cm,重约1800公斤,射程可达3-4公里。

3

身临其境,体验古代战场

馆内设有“VR”体验,将筑城、战争场景以生动的动画效果呈现,如身临其境一般,参观者可以从“看展览”,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厅中还陈列着铁炮、三眼火铳、礌石等明代武器;还有纪年城砖、柱础、拴马桩和建筑构件等出土文物。参观人员观展热情高涨,体验良好。

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是一座城墙专题陈列馆,为研究古代城防设施和城垣建造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大同城墙合理利用、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

温馨提示:

1.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2.开放期间,需持本人有效证件在入口处免费领取参观劵,每人限领一张,凭劵进入。

地址:西城墙清远南门内街

温馨提示: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庆中山四路旁有个国家重点打造的陈列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重庆中山四路旁有个国家重点打造的陈列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设在扬州市内的史可法纪念馆西侧,由广陵琴派史料陈列室、古琴演奏厅等组成。

陈列室共展出40余件文物和300余件(套)资料、图书,其中有清代画家王影梅的《拂琴图》、精美的清朝瓷琴等。

在展馆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张古琴。据介绍,这是第一张扬州本土制造的古琴。

扬州古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中国琴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近代广陵琴派创始者为清初一代宗师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1912年,广陵派著名琴家孙绍陶与同好一起创建了广陵琴社。

其曲以清幽、恬雅、舒畅、洒脱为美学标准,讲究“技与意和,意与妙和”,也因此独出机杼,被称作“广陵琴派”。

扬州古琴演奏,历史悠久。从唐人李欣诗句“请奏鸣琴广陵客”,以及《云仙杂记》中的记载“李龟年至岐王宅闻琴声,断弹楚声音,为扬州薛满”中可以推断,扬州古琴在唐代已经兴起。但当时可能还没有形成一个派别。

直到清代初年,扬州琴人徐常遇正式创立了广陵琴派,他著书立说,广收弟子,琴名远扬大江南北。

徐常遇字二勋,号五山老人,其古琴演奏风格崇尚“淳古淡泊”,取音柔和,善用偏锋,节奏也比较自由而不拘。徐常遇 “指法探微浅奥,积古人之未尽”,与早半个世纪形成的著名琴派“虞山派”的 “轻、微、淡、远” 琴风相近而有所发展,因而博人喜爱。

广陵派自此发展下去,清乾隆、嘉庆年间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广陵派的主要人物是吴灴,他在徐常遇琴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最终奠定了广陵派“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

广陵派代有人才出,吴灴以后的主要琴人有秦维翰、孙邵陶,张子谦,刘少椿、梅曰强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自徐常遇开始到梅曰强,广陵琴派共传十一代,有弟子一百五十人左右,著有琴谱二十余部,其中代表性的有:《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这五大琴谱。

“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并济、音韵并茂”是广陵琴派的独特演奏风格。这十六字箴言包括了对于音律的明辨,指法的推敲,琴曲的意境和在处理曲目与自身感情和修养时的把握。其精髓就是要将“身、律、心”三者相互矛盾的状态用艺术的方法统一起来,使技艺与情感达到至美境界。

广陵派与其他古琴派别的一个共性就是讲究意境,讲求人品和修养,讲求崇高和优美。所谓意境,存在着三个层次:情景、气境和格境。

情景是第一层次的审美标准,高山的庄重,流水的灵动,梅花的高洁,樵歌的空旷,潇湘的爱国之情,广陵散的疾恶如仇……一切技艺指法的处理都应该服从乐曲的感情基调。

气境是第二层次的审美,要求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突破暂时的气韵平衡而在另一个高度上恢复平衡。生命不是静止不动的旋律,它随情绪的变化波动,并在运动中把握“动之平衡”,从而“户柚不蠹,流水不腐”,生命的光彩生生不息。

格境是第三层的审美境界。它体现出了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正养浩然气,忽听琴韵幽”,尝求以真心解琴,以生命修心,常抱琴心,常怀琴趣。琴家讲究“琴德”,要求学弹琴先要学会做人,这正是要求从第三层境界上塑造琴艺境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6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