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文和园

文和园位于龙眠乡双溪村,是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陵园。1755年,张廷玉寿终正寝,归葬于此。1995年起,安徽省和桐城市有关部门先后拨款对之进行全面修复,整个陵园分墓区和享堂两个部分。墓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石狮、石虎、石羊、石马鳞次栉比,文俑、武俑、龟跃相对排列,石香炉、石供桌、石烛台陈列墓前,苍松、翠柏、银杏绿树成荫。享堂内陈有张廷玉座式绣像、香炉、供桌,两则悬有张英、张廷玉亲笔楹联。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廷玉墓地清代石雕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桐城市龙眠乡双溪村

文和园

颐和园申遗成功二十周年专题之十一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外国文物卷》、《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Ⅰ》出版

颐和园申遗成功二十周年之际,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整理和编辑,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主编、文物出版社发行的《颐和园藏文物大系•外国文物卷》、《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Ⅰ》两卷于2018年6月26日正式出版。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外国文物卷》

在颐和园收藏的近4万件文物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文物。颐和园藏外国文物多为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间制造,通过外国使臣馈赠、各王公大臣进献万寿贺礼、宫廷采购和文物调拨等方式进入颐和园内,成为颐和园外国收藏的组成部分。

化妆用品类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各国使臣夫人、女眷以及有外国游历经验的女官开始频繁进入颐和园。她们纷纷向慈禧太后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社会潮流和文化时尚。一时之间,各式香水瓶、香粉盒、银柄手镜、手刷等外国化妆用具风靡清宫,深受后妃青睐。

卷草纹银柄手镜

彩绘描金花卉蓝玻璃圆盒

玻璃香水瓶(德国)

玻璃器皿类

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华美、最昂贵的材料之一,是欧洲地区十分受欢迎的贸易品。由外国进贡而来的西洋玻璃器皿,其质地厚莹净如水晶,满足了皇家宫廷生活的需求、迎合了帝后审美的喜好。颐和园现存外国玻璃器皿可分为艺术品和实用品两大类,主要包括各式花插、花篮、瓶、盂、洗、果盘等。其造型别致,色彩绚烂、莹润剔透,外国纹饰和西洋风格突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彩绘描金水鸟纹绿玻璃瓶

铜口足人物花卉玻璃瓶

橘色荷叶口彩绘描金玻璃瓶

西洋瓷器

外国瓷器独具风貌,对称的造型式样、浮雕的装饰纹样、繁缛的华丽图案以及西洋古典题材的广泛运用,使外国瓷器在工艺和造型上成为中外往来的馈赠。外国瓷器作为外交馈赠进入清朝宫廷。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种类丰富、纹饰多样、造型别致,包括各式茶壶、杯、罐、瓶、壶、盆、盘、盖盒、彩蛋、皂盒、花插等,涉及日本、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多个国家。这些器物饱含浓郁的外国造型和艺术风格,釉色明艳、风格富丽、纹饰生动,部分器物采用浮雕的装饰手法,代表了当外国瓷器的较高水平。

描金花卉瓷瓶(奥地利)

描金昆虫花卉纹双耳瓷瓶(奥地利)

描金花口鱼纹瓷盘(德国)

御用钟表

钟表是清宫的重要收藏之一,是西方先进科技的代表。颐和园现藏钟表主要来自英、法、美、德等地,种类繁多、造型丰富、机械装置精巧,以铜镀金和木质为主,多镶嵌宝石与珐琅,制造年代大多为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以英、法两国数量最多,大部分钟表上都标注有明确产地、时代和厂商等信息,西洋钟表是中西文化中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与桥梁,充分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科技和工业成果。

铜镀金宫殿式象鸟座钟(英国)

铜镀金嵌珐琅平顶四明钟(法国)

铜镀金瓶式座表(美国)

慈禧太后的汽车

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百年前也已进入清宫。颐和园收藏的这一辆汽车不仅是中国引进最早的汽车之一,也是清宫传承至今仅存的一辆汽车。关于慈禧太后的汽车有着很多的传说和故事,太后御驾司机孙富龄驾车的故事流传非常广泛,版本不一,无从可考。但是,颐和园中存放至今的汽车确是清代晚期宫苑生活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老佛爷的汽车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I》

颐和园藏玉器从时间上划分上至周代,下至民国,跨越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质地多样,种类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玉器的所有类型,其中不乏稀世珍宝。

白玉东方朔偷桃(清乾隆)

白玉龙马负图(清乾隆)

雕花白玉太平有象(清乾隆)

黄玉狻猊(清乾隆)

白玉鹿(宋)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外国文物卷》收录颐和园藏外国文物精品127件套,《颐和园藏文物大系•玉器卷Ⅰ》收录颐和园藏玉器文物精品87件组。此次出版是颐和园园藏文物精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宣传,对园林文物的收藏和鉴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填补了中国皇家园林文物珍藏的一些学术空白,将对国内外中国文物收藏领域影响意义深远。

《颐和园藏文物大系•总序》

秦雷

颐和园前身是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清漪园,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它处在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区域的核心位置,乾隆皇帝称誉其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是整个京西皇家园林的中心主景和历代皇家园林建设的压卷之作。1860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修复改称颐和园后,地位更加重要,成为清代与紫禁城并列的政治、外交中心。

多年来,或许是颐和园皇家园林山水建筑景观太过于美奂美伦令人目眩神迷,颐和园藏文物的风华受到些许掩盖。作为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园藏文物是其核心价值之一。有清一代,园中文物称为“陈设”,摆放在殿堂内外。颐和园的陈设,包括清宫“陈设档”内所列之佛像、书画、古玩、钟表、家具、铺垫、帐幔、日常用品以及各种露天铜器、湖石、石雕等物。与建筑、园林相互依存的陈设,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由于不同年代的国势强弱不同,各殿宇建筑风格与功能有别,及历代帝后喜好差异,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陈设”的内容、布置、及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与园林的沧桑命运相伴,园藏文物也阅尽世变。颐和园文物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国势的兴衰与宫廷文化的嬗变。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中的“陈设”作为文物一直被妥加保护,除去因为时代变迁稍有损益外,整体传承有序,保存完整。目前,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近4万件,时间上自商周、下至晚清,是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的经典遗存;品类涵盖到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囊括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其中不乏独特罕有的珍品。从整体上看,颐和园藏文物,是中国皇权时代最后一处大规模、系统性、高等级的宫廷文物聚落,在中国文化史、宫廷史、园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近年来,颐和园对园藏文物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2000年,颐和园兴建了文昌院作为集文物现代化保管与展示为一体的博物馆以来,园藏文物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和成熟,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和交流展览,颐和园园藏文物日益为海内外游客观众所知晓;通过展览交流的推动,文物研究、文物修复和保管专业队伍也日益得到锻炼和提升,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已经成为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可持续的核心资源。

一、颐和园文物藏品之沿革

1.清漪园时期

清漪园时期的陈设,盛于乾隆、嘉庆,衰于道光,毁于咸丰,荒于同治。乾隆时期,清王朝国势鼎盛,国库充裕。乾隆帝又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搜括不少,臣子也汲汲进贡。清宫内又设造办处,专为皇家制作各类精致用品,因此清漪园中的陈设多为专门制作。乾隆皇帝还自己提出“恭造”样式,集天下能工巧匠,命人监工制作。作为乾隆皇帝最钟爱的皇家园林,清漪园中的陈设文物集中了皇家历年的珍贵收藏,是园林历史上文物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的时期,当时记录在册的“陈设”多达4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由于乾隆皇帝不在园中居住,所以清漪园陈设文物的特点是以鉴赏、把玩为主,使用为辅,注重文物陈设的品质。陈设的形式、内容与建筑的形式和使用功能相配套。各类陈设的设计、甚至每件文物的定位都要经过皇帝严格审批。这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乾隆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谕令造办处首领孙祥为万寿山做大五更钟1座,先画样呈览”。“ 四月八日,孙祥将画得五更钟并时刻钟纸样呈览”。但乾隆帝并不十分满意,遂下旨做了更具体的指示,令其照延爽楼的钟式样铸造,同时下旨将现有1件做时钟用,再铸1件用做刻钟。“十二月初五日,孙祥将新画更钟并刻钟纸样呈览”,乾隆帝始批准交铸炉处照样铸造。

乾隆创设,嘉庆守成,嘉庆时期清漪园的陈设基本延续着乾隆时期的面貌。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藏着清漪园陈设册中,园中陈设是按每一组或一幢建筑列为一本陈设册。册中对殿堂中文物的名称及陈放位置记录详尽,从中可以判断出各座建筑的主要功能用途,是研究清漪园时期文物陈设的重要史料。如嘉庆十二年《玉澜堂等处陈设清册》记载:

勤政殿明间面东设红金漆闹龙照背宝座地平一分,宝座两边安,鸾翎宫扇一对,紫檀杆座。地平上铺蓝边红猩猩毡一块,纳绒花毯一块,黄绢里。宝座上铺红白毡各一块,红猩猩毡一条,黄妆缎坐褥一件,上设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一柄,香色填漆有盖痰盆一件。棕竹边股黑面扇一柄。随地平前夹踏跺安红漆高足香几二对,上设康熙嵌铜掐丝珐琅辅耳象足鼎四件。宝座上面并明柱上挂御笔字锦边黄绢心匾对一分。两稍间安红心白毡垫二十六块。楠木书格八座,内设:《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三十二典五百七十六套五千二十本。格顶上设:《文苑英华》十六套、《切问斋集》全函一套、《思绮堂四六文集》全函一套、《唐书》全函一套、《海峰文集》全函一套、《仪礼郑注》一套、《法传全录》二套、《纪事本末》二套、《冯宗伯集》三套、《庾子山集》二套。左格前设:凉车一辆。右格前设:炮车一辆。外檐前后门上挂:毡竹帘各五架。殿前两边安:乾隆年制有盖三足铜鼎炉四件。

以上例子便可见清漪园时期园内殿堂陈设之丰富,在布置上的儒雅精致,宫廷特点突出,同时也符合殿宇所具备的使用需要。清漪园的管理机构内务府对《陈设册》每五年重新彻查造册一次,对比不同时期的《陈设册》可以看出,陈设后期失修、虫蛀的现象渐趋普遍,从中已可窥见出大清王朝的暮气氤氲。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道光帝以节俭著称,清漪园“陈设”不断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记录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余件。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陈设大部分被抢遗失。内务府对劫后殿堂进行清查,整个清漪园只立两本清册,即《清漪园山前山后南湖河道功德寺等处陈设清册》、《清漪园山前山后南湖功德寺等处破坏不全陈设清册》。以乐寿堂为例,与咸丰九年(1859)《乐寿堂陈设清册》相比,原有的几千件陈设,只剩下一个铜炉和一个残破的盘子。同治四年(1865),又查劫后尚存陈设4735件,其中铜胎、画像等佛像4453件,还有其他遭破坏不齐的陈设530件。光绪初年,在清漪园易名之前,查得园内陈设有4618件,其中包括铜器、玉器、竹木雕、漆器等。

2.颐和园时期

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开始重建清漪园,两年后清漪园更名颐和园,虽然当时清王朝国势衰败,但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颐养冲和”的重要居所,生活用品、日常陈设之物不免还要有所补充,除少部分由造办处制作,其它多为东挪西凑、各处采办,充颐和园陈设使用。此后,经过其它宫苑调拨、万寿庆典制作、庆寿献礼等多种方式将各式陈设汇集到颐和园,加之清漪园的遗存,颐和园的陈设又丰富起来。颐和园陈设来源具体情况如下:

(1)宫苑调拨

颐和园时期由于园林的性质从乾隆时期的仅供游娱变为慈禧的长期居住并理政,园内陈设随着建筑形式及功能的转变,减少了佛像,而增加了大量生活用品,特别是晚清的工艺品。由于重建资金紧张,不能像清漪园时期那样量体裁衣,按所需置办陈设,而是在沿用清漪园旧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途径调集陈设,补充陈设的不足。据清宫档案中记载:

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初五日李总管传懿旨:所有南海各殿内原有铺设旧铺垫,均改移洋楼内收存妥协,并造具清册,以备昆明湖应用。八月十一日懿旨:将五百六十件圆明园木器交由海军衙门照旧式修补见新,修理齐整后分别摆放于颐和园各殿内。

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二十二日奉懿旨:将倚虹堂殿内西间金漆边座紫石天然插屏一对运至颐和园乐寿堂安设。二月二十四日刘总管传旨:倚虹堂殿内青碌兽面果洗一件,送至颐和园乐寿堂安设。

从其他皇家宫苑调配符合颐和园皇家园林身份和特点的陈设器物,有助于还原颐和园原本的皇家宫廷陈设。

(2)万寿庆典制作

光绪二十年(1894),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准备在颐和园举办庆典,从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开始造办陈设,由总管内务府大臣恭备庆典用。德和园布置所需台帘、门帐、寿山、木器、桌椅板凳套;仁寿殿、排云殿乐器、补服衣、大鼓等,均由内务府大臣交给工程处办理。除上述物品外,还有各种图案各式釉彩的瓷餐具、苏州织造的漆食盒、茶膳房特为宴会置办的各种桌张、锅灶、炊具、金银器皿等。

(3)慈禧寿礼

慈禧六十岁、六十三岁、六十五岁万寿庆典,收受了王公大臣们贡献的大量祝寿礼品,它们被陈放在颐和园各座殿堂内,成为重建颐和园后的主要陈设物品。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慈禧万寿档案”中的《六旬庆典进贡盆景各种钟账》、《六旬庆典进贡宝座、围屏、插屏》、《六十晋五庆典贡品清单》中对慈禧过生日收存在颐和园的珍宝均有记录。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禧重修颐和园完工后,慈禧重新布置了园中陈设,王公大臣利用慈禧的寿辰争相报效物品,多为古铜、瓷、玉等珍品,太监多贡钟表,出使外国大臣则献西洋制钟表、千里眼等。光绪三十年(1904)是慈禧七旬寿庆,王公大臣所进贡礼品多达几万件,慈禧拣心爱之物留陈颐和园中的有886件。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七十一岁寿庆,王公大臣进献诸多贡品。此时期文物陈设的来源广、种类丰、数量多、质量精,比清漪园时期的陈设亦不逊色。

3.民国时期

1912年,清宣统帝宣布退位,颐和园仍然作为清皇室的私产。1916年,清室内务府对颐和园陈设进行过一次清点,除原有在册的陈设外,新立了《颐和园现存新瓷玻璃器灯只清册》,内载陈设物品1387件。同时对清册列出名单但查无实物的文物,设立《颐和园浮存陈设清册》,内载仁寿殿、颐乐殿、乐农轩、涵远堂、乐寿堂、排云殿、石丈亭、听鹂馆浮存各式陈设(不包括家具)共计466件。1921年11月29日,溥仪命内务府大臣绍英查核颐和园陈设。此为清室最后一次陈设清查。此时期,颐和园作为逊清皇室的私产,文物陈设仅维持原状,未有置办陈设的记载。

1928年7月1日,民国政府内政部接收颐和园。此次接收,对封存在各殿堂的珍贵文物未有点收,仅接收了各殿宇的钥匙。当年由于政局迭变,自1928年7月至1931年11月更换九任所长,而园内陈设物品除1930年选提陈列者有明晰清册外,并未对全部陈设物品作过全面清查,在频繁的交接中,更无法全面清点。因此所长陈继青采取的由原保管人员出具干结仍由原人保管的办法,后来历任所长交接时,一直沿用,始终未有包括全部陈设之清册。1933年中国因“九一八事变”进入军事时期,经北平市政府批准,颐和园将陈设装箱40只南运。此后,1936年、1942年、1946年、1947年、1948年历任所长交接时,均循例选具《颐和园图书古玩清册》存查。

4.建国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的文物藏品管理愈加规范和受到重视。分别于1950年、1970年、1973至1974年进行了文物的清点鉴定工作,七十年代的清查鉴定是民国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共清点鉴定各类文物14169件、硬木家具357件、图书269部、数量为1930年清查1342件、图书243部的十倍。1976年、1980年,王世襄、夏更起等专家又来园鉴定了硬木家具、珐琅、杂项等器。

二、颐和园文物藏品之类别

从2014年至2016年,颐和园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园可移动文物进行彻底清点、核查、定级、建档,以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分类管理保藏机制。经查颐和园目前正式藏品数量37952件。其中,正式藏品中:玉器619件、杂项748件、珐琅器168件、钟表111件、洋瓷玻璃器667件、金银器297件、青铜器726件、内檐匾额 144件、隔扇心259件、春条54件、福寿方22件、琴条37件、书画(包含舆图)504件、丝织品1067件、贴落646件、古籍21338件、瓷器9100件、家具1445件。2016年,经过文物普查清点整理文物,对文物级别进行重新确定,级别情况如下:一级文物共计125件(包括家具32件);二级文物573件/套,共计1334件 (包括20套书,781册);三级文物 9204件/套,共计25037件 (包括27套书,15860册);四级古籍 218套(4675册);一般文物6773件/套,共计6781件(包括14套书,22册)。

颐和园园藏玉器共1600多件,以乾隆玉为代表,取材多为纯洁莹润的白玉、青玉等,在历代玉器中是无与伦比的;在工艺上,乾隆玉集古技之大成,典型的如玉山、玉插屏、玉笔筒等作品上绘刻的山水、人物图景,宛如立体的图画,为后世所难以企及。乾隆对玉的嗜好体现在其大量的“咏玉诗”上,每当观赏到一件玉器佳作,兴之所至便会赋诗一首,甚至镌刻在器物上。颐和园藏“碧玉填金刻御制诗插屏”就是乾隆时期的一件精美作品,用罕见的大块翡翠制作,其材质和雕工均为上乘,一面琢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东郭还西墅,山家接水邨,春朝庆老幼,丰岁足鸡豚”(部分);另一面阴刻雕琢出房屋村舍、人物等田野农庄图案与御制诗相应。诗文字口和图案线条之内填涂金粉,使诗文、图案更为清晰鲜明,跃然而出,作品反映乾隆朝治世之下国泰民安、连年丰收之象。

颐和园杂项文物包括字画、织绣、珐琅、翡翠、金银器、竹木牙角器、钟表、铺垫和玻璃器皿等。其中,清乾隆年制长达7.07米、宽4.14米的缂丝三世佛像、铜珐琅提梁卣、红珊瑚如意、蓝底百子图缂丝石榴式插屏、铜画珐琅六角座钟、风雨晴阴铜柱珐琅双连二方钟等,皆为乾隆文物的精品。其中的缂丝佛像尺幅巨大,极为罕见,图案“通经断纬”织制而成,工时耗费可见一斑;缂丝画面四周饰回纹边,图案上部饰华盖、祥云、飞天、日月;中间饰三尊佛像、阿难、迦叶;下部左右分饰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及祥云。这幅缂丝制品曾在仁寿殿展出,即使殿内山墙高大,也未能全部展开。

颐和园收藏的青铜器为清宫旧藏,旧时曾为园内殿堂、露天陈设之器,其中不乏精品著录,如商代饕餮纹三牺尊,经查《西清续鉴》甲编卷五之尊三十六著录有“周饕餮尊”,与此器相同(由于清代学者对青铜器的研究与现在认识不同,故时定为周代),后参照其二者的图谱和尺寸均吻合无误,可以证明颐和园藏的此件铜器为《西清古鉴》著录之器,是宫廷旧藏的精品,至少乾隆年间便珍藏于皇家宫苑之中。另据档案资料记录,颐和园藏的这尊饕餮纹三牺尊在庆典之时曾常陈设于排云殿内露陈石座之上。

颐和园园藏古籍达两万余册,其中鉴定入国家二级文物保护级别的有16800余册。其中清乾隆时期的古籍占有一定比重,包括乾隆殿版《皇清开国方略》、乾隆殿版《西清古鉴》、乾隆殿版《皇朝礼器图式》、乾隆《御制石经》、《御制论史古文》等。值得一提的是,颐和园还藏有《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此套圣训是乾隆皇帝诏令谕旨及其箴言的语录,是研究乾隆一朝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等的史料渊薮。圣训函套以黄绫装裱,题签及目次帖黄锦并加以墨书,全书自圣德始,记录了乾隆皇帝六十余年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敬天法祖,笃孝崇仁,河工盐政,农桑吏治、文治武功、拓土开疆等等不一而足,详细反映了乾隆时期皇帝本人治国思想及事功。

颐和园藏瓷器总数达九千多件,经鉴定入国家文物保护一、二、三级的有近七千件。颐和园藏瓷器时间跨度从元代到清代,品类有青花、粉彩、斗彩、五彩、素三彩、颜色釉等,造型有瓶、尊、罐、缸、花盆、盘、碗等。数量上以清代瓷器为最多,器物烧造精致,由清朝内务府造办处在全国挑选最好的工匠,根据皇家生活所需制造。其中尤以乾隆时代的瓷器烧造最为精彩。元明瓷器中也不乏精品,其中有闻名中外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传世仅存三件;明代的永乐青花瓷及甜白釉瓷器也多造型精美,独具特色。

颐和园藏佛像、神像为传世文物的一部分,清漪园时期园内多佛寺,因此佛像多是当时园林陈设的一大特点。从乾隆十五年(1750)建园起,到被毁前(咸丰十年)园内佛像曾近一万五千余尊,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前及后山寺庙建筑群中。园中智慧海内遗存乾隆时期铜胎观世音菩萨一尊、铜台文殊菩萨一尊、铜胎普贤菩萨一尊、铜胎韦驮一尊、天王一尊。云会寺香海真源内遗存清乾隆时期铜胎毗卢佛一尊、铜胎从神二尊。这些佛像虽依附于建筑而存在,但其具有的特种工艺文化和宗教文化成为后世以宗教角度解读清漪园文化的有力说明。

颐和园是明清家具收藏重镇,所藏家具数量大,制作精,种类丰富。颐和园现藏的数千件明清家具中,绝大部分为宫廷御用和陈设家具。由于是为宫廷制作,在材质、工艺上皆代表了所处时代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是明清皇家宫廷家具的典型代表。颐和园藏家具种类丰富,包括了椅凳墩等坐具、床榻等卧具、桌案几架等承具、座插围挂等各类屏具、柜格箱架等容具及其他各种类型;在材质上有黄花梨木、紫檀木、沉香木、乌木、鸡翅木、铁力木、花梨木、酸枝木等;工艺上有各式漆作、镶嵌;地域特征上有京作、苏作、广作等;时代风格上有明式、清式(包括西洋式、东洋式)等。这些家具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构成了一座收藏宏富、体系完整的古代明清高端家具博物馆,在当今国际公私家具收藏界,都罕有其匹。

三、颐和园文物藏品之价值

颐和园珍藏的文物,是作为皇家园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根据建筑内外陈设需要自然聚集起来的传世精品,为中国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遗存,是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宫廷文物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集合,颐和园藏文物具有其独具的价值:

1.颐和园文物的艺术价值代表了清代尤其是晚清宫廷艺术的最高水平

颐和园藏文物形制、纹饰、材质等要素反映其所制作年代的社会审美风尚、工艺技术、文化潮流等。由于大部分制作于清代,颐和园文物最能反映清代尤其是清代宫廷的艺术水平,包括清代宫廷审美风尚的变迁情况。颐和园藏文物为我们研究古代文物的结构、工艺、技巧留下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颐和园文物作为中国清朝国家盛衰曲折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对于颐和园文物,目前一般注重其艺术价值。但作为文物,历史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颐和园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历了清代国家由盛转衰的几次重大事变和晚清的政治风云,1860年英法联军的劫掠,1886年颐和园的重建、慈禧太后的几度庆寿,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游园外交”,清末的“西洋风”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在颐和园的家具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有些晚清时期的颐和园文物,很可能是反映那个时期某个重要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重要见证。

3.颐和园文物始终未脱离开其制造和产生的原初环境和使用功能,这一和历史场所相结合的特点,使得颐和园文物在整体上蕴含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密码

从乾隆时代开始,颐和园陈设就有专门为园内的某一建筑量身定造的,虽然晚清时期定做的情况由于国力的原因持续减少,文物的调拨、进献和采办渐多,但在总体上,晚清时期颐和园陈设的制作和选用也像前期一样,充分考虑所使用建筑的等级、体量、功能等要求,这一特点使得颐和园的陈设与陈设之间,陈设与所在建筑之间及其历史之间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使得陈设、建筑及其历史共同组成一个内涵十分完整丰富的文化场域,进而在当今引发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如陈设体量和建筑空间的关系,陈设布置和建筑功能的关系,陈设与建筑形式的关系,陈设类别和品质与使用者地位的关系,陈设与陈设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完整性和场所感优势,使得颐和园文物在整体上具有一般公私博物馆文物收藏不可比拟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园林史、文化史、宫廷史、近现代史、工艺美术史等领域都不乏参考意义,是一座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今年,是颐和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周年,为了进一步挖掘颐和园历史文化宝库,弘扬颐和园文化遗产价值,推进学术文化研究,惠泽学林与公众,颐和园计划出版《颐和园典藏大系》丛书,并得到了中国文物出版社合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这是颐和园藏文物资源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将系统公开颐和园藏文物的种类、数量、器形、纹饰及历史、艺术价值等较为全面的科学信息,可填补文物界颐和园藏文物缺位的空白,为文博、考古、历史、美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可参考的重要资料和信息,为文物鉴定提供标准器和鉴定依据,对文物收藏者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期待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颐和园重要价值的认知,并进而促进专业人士及颐和园爱好者对颐和园历史文化的研究水平。

限于时间仓促和研究水平,错谬之处在所不免,也请方家不吝指正!

2018年4月于颐和园外务部公所

图片提供:颐和园文物部

图文编辑:颐和园文物部、研究室

*图片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语文,颐和园课文。 颐和园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

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对颐和园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和赞美之情,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写了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然后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好评哦亲

颐和园旅游景点文字介绍「颐和园旅游景点文字介绍词」

颐和园的景点介绍,不少于3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介绍颐和园”作为主题,可以从位置开始介绍,之后介绍景点的特别之处,正文: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区。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宫和花园。颐和园依山傍水,有万寿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入春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湖畔有佛香阁、石舫。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上,是全园的中心,登上佛香阁,不仅可以包览昆明湖上的风光,而且周围数十里的景色也尽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功273间,全长728米。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向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群贯穿起来,并在湖光山色间严谨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绘画,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鸟等。这些精美的绘画描述了许多人们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彩绘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

颐和园里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令人们留连忘返。

颐和园导游词50字

颐和园导游词如下: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去颐和园游玩,希望大家在颐和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廊。你们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八百米长,分成二百三十七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花,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你感觉到了吗?

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你们看那,还有湖心岛和十七孔桥,请你们自己细细观赏吧!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你们下次来,我还是你们的导游。

颐和园简介 50字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扩展资料

北京城遍地古迹,颐和园是最出名的古迹之一,这座始建于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历经260多年,这里的故事仍然令人着迷。

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时修建的清漪园。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就会发现昆明湖外形很像一个寿桃。

如果从高空俯瞰颐和园的昆明湖就会发现昆明湖外形很像一个寿桃这个寿桃可不一般,是乾隆爷的手笔。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太后过大寿而建所以,为了取个好兆头,乾隆下令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

颐和园的资料300字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还有殿堂景区、耕织图景区。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万寿山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自东向西有养云轩、无尽意轩、介寿堂、排云殿、清华轩、宝云阁、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等知名景观。

后山南北中轴线为规模宏大的汉藏风格寺庙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等等,周围点缀以数座小型山间园林,有苏州街、寅辉城关、花承阁、赅春园、绘芳堂等建筑。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分别名为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扩展资料:

颐和园主要景点

1、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

2、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3、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4、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5、宝云阁(铜亭)是中国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关于颐和园的简单介绍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扩展资料:

颐和园风景游览区

1、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6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