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九十殿

九十殿位于芜湖市芜湖县,年代为清。

2019年,九十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十殿

老家如皋丨让历史告诉未来——第十九章:孔庙 大成殿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我们真的了解吗?

他用满腔热情书写着这里的故事

《让历史告诉未来》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孔庙大成殿

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孔子学说受到猛烈的抨击。跟各地的文庙一样,如皋文庙亦由昔日之鼎盛而趋向衰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以后,如皋文庙被改建为县立实验小学。解放后更名为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原来的如皋文庙至今仅存的建筑即为大成殿。

大成殿的建筑及内部陈设

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计23.4米,进深9檩17.8米,殿基高0.7米;前檐高5米,后檐高5.8米;殿脊至地高14.5米,单檐歇山顶,正面披檐,形成重檐效果。全殿有柱30根,纵横排列成行。殿内之柱最大的直径达80厘米,且为楠木,实属罕见。柱下安置覆盆式莲花柱础。前有回廊、月台,月台高0.5米,宽7.8米,长20.3米。四周有青石雕栏,其莲花纹饰刻工精细。大成殿梁架额枋上的彩面系清代工匠绘制,画面内容丰富,形式古朴,用笔洗炼,色彩绚烂,是珍贵的民间彩绘资料。

大成殿内尚存匾额4块。在汉白玉孔子坐像上方,两块。一是清乾隆皇帝手书“万世师表”四字;一为清咸丰皇帝御笔“德齐帱载”(字迹已模糊不清,仅存玉玺印记);另两块匾分列坐像东西两侧。东侧为“重游泮水”;西侧为“太史”。

大成殿正堂的楠木立柱上,有抱柱楹联两副。前联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后联为“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另存石碑8方,其碑文清丽,刻工隽秀。安置在原来的东庑东边的围墙上。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派出的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大成殿建筑宏伟,用材精良,装饰美观,且有彩绘、匾额、刻石存留。1982年5月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大成殿及东庑西庑的牌位

孔子的牌位

明代建朝之初,皇诏正诸神封号,只有孔子得以被封爵,并规定“每岁二丁传制遣官祭于国学,每月朔望遣内臣降香,朔日则祭酒行释菜礼。”后来,孔子一直为皇帝所拜祭。至嘉靖九年,其牌位被皇帝题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随孔子牌位配享从祀的(就是陪孔子一起共享香火的意思),有“四配”、“十哲”之牌位,即:

四配:孔庙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享,称为“四配”。

四人进入配享的时间有先后。

【颜回,字子渊,习称颜渊,与其父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心向学;又有‘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能力。孔子以德行、言语、文学三个科目评价学生,德行以颜回为首。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又说,颜回死了以后,‘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颜回终身不仕,一直追随孔子,亲如父子,‘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所以,后人把他看作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春二月,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这是以颜渊配享孔子之始。】

第二位进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参。

【曾参,字舆,也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与父亲曾点也都先后师从过孔子。曾子是著名的孝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唐人皮日休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宗圣志》卷七)。曾子又是一位刚毅超群的人,‘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春秋繁露竹林》)‘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孔子泰伯》)等名言都出自曾子之口。所著《大学》为《四书》之一,被誉为‘儒学纲领’、‘入德之门’。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释奠以曾参配,是为曾参列入配享之始。】

第三位是孟子。

【孟子受业于子思子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还提出了‘君轻民贵’、‘性善论’等颇具影响的观点,他的心性学说,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所著《孟子》七篇,在宋代列入《十三经》和《四书》,影响至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孟子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子思幼年丧父,故一直与孔子一起生活。成年后曾为鲁穆公师,在学术上很有建树,后人曾将他的二十三篇二十三篇汇编为《子思子》一书,可惜除《中庸》一篇因被收入《礼记》而得以流传至今外,其余均亡佚于隋唐之际。《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韩愈认为其重要性与《易经》、《孟子》等同。程颢、程颐视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作。朱熹将其列入《四书》,从此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之一。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子思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东配: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

西配: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

如果说“四配”是祭孔时陪祭的第一等级,那么“十二哲”就是其第二个等级了。

十(二)哲的牌位

【据《论语先进》,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评定他的学生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此,这十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以这十人为‘十哲’配享。

孔孟之后,儒学最杰出的功臣是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南建(今福建南平)尤溪县。朱熹是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于学无所不窥,经史、文学、释道,乃至自然科学,无不精研。在贯通百家的基础上发展了宋代理学,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撰《四书集注》,水平超绝,故被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熹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并提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鉴于朱熹对儒学的杰出贡献,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

乾隆三年(1738),清人又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有若的事迹,文献记载很少,后人对他了解不多。但有两件事很值得注意,一是《论语学而》录有三段有若的言论,而且孔门中唯有有若与曾参两人称‘子’;此外,孔子死时,鲁哀公诔之;有若死时,鲁悼公吊之;可见有若在孔门的声望。二是《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子夏、子张、子游等认为有若的言行、气质与孔子相像,算用侍奉孔子之礼事来侍奉他。孔门弟子对于有若的推许,也由此可知。因此,南宋咸淳三年,因颜回升为‘四哲’,拟从孔门弟子中递升一人进入十哲,儒臣多推有若,最后祭酒上书力诋,只得递升子张入十哲。直到乾隆三年,有若终于成为第十二哲。】

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

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在孔庙中从祀,但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贤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是孔门弟子,有的是古代名贤;“先儒”是汉代以后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都是经朝廷批准列祀文庙的。与四配、十二哲不同的是,从祀的先贤、先儒,都只有牌位,没有塑像。

【东汉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七十二弟子。此后,习惯上将七十二弟子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唐开元八年(720),以十哲配祀,其他弟子从祀。南宋理宗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今日孔庙所见从祀的先贤共有七十九人,供奉于大成殿两侧东西庑的北端,除孔门弟子外,还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子产、遽伯玉,以及上面提到的五位宋代理学大师。】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位为《春秋》、《诗》、《书》、《礼》、《易》等作过出色的注释的学者,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三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的名单。此后,从祀先儒的名单不断增加,最后达七十七人,供奉于两庑的南端。】

东庑和西庑的从祀牌位,分别为:

东庑:先贤澹台灭明、先贤原宪、先贤南宫适、先贤商瞿、先贤漆雕开、先贤司马耕、先贤有若、先贤巫马施、先贤颜辛、先贤曹恤、先贤公孙龙、先贤秦商、先贤颜高、先贤壤驷赤、先贤石作蜀、先贤公夏首、先贤后处、先贤奚容蒧、先贤颜祖、先贤句井强、先贤秦祖、先贤县成、先贤公祖句兹、先贤燕伋、先贤乐欬、先贤狄黑、先贤孔忠、先贤公西蒧、先贤颜之仆、先贤施之常、先贤秦非、先贤申枨、先贤颜浍、先儒谷梁赤、先儒高堂生、先儒毛苌、先儒后芬、先儒杜子春、先儒韩愈、先儒程颢 、先儒邵雍、先儒司马光、先儒胡安国、先儒杨时、先儒张栻、先儒陆九渊、先儒许衡。(明洪武年间还有颜何、荀况、刘向、王肃、杜预牌位,后被移除;还有郑众、卢植、服虔牌位,后改祀于乡里;还有曾点、孔鲤牌位,后改入启圣祠从祀)

西庑:先贤宓不齐、先贤公冶长、先贤公晰哀、先贤高柴、先贤樊须、先贤公西赤、先贤梁鳣、先贤冉孺、先贤伯虔、先贤冉季、先贤漆雕徒父、先贤漆雕哆、先贤盙泽、先贤任不齐、先贤公良孺、先贤公肩定、先贤鄡单、先贤罕父黑、先贤荣旗、先贤左人郢、先贤郑国、先贤原亢、先贤廉洁、先贤叔仲会、先贤公西舆如、先贤邽巽、先贤陈亢、先贤琴张、先贤步叔乘、先儒左丘明、先儒公羊高、先儒伏胜、先儒孔安国、先儒董仲舒、先儒王通、先儒周敦颐、先儒欧阳修、先儒张载、先儒程颐、先儒胡瑗、先儒朱熹、先儒吕祖谦、先儒蔡沈、先儒真德秀、先儒薛瑄、先儒王守仁、先儒陈献章、先儒胡居仁。(明洪武年间还有公伯寮、秦冉、戴圣、贾逵、马融、何休、王弼牌位,后被移除;还有蘧伯玉、林放、郑玄、范宁、吴澄牌位,后改祀于乡里;还有颜无繇牌位,后改入启圣祠从祀;还有申党,即申枨,后被革除)。

孔庙祭祀仪式的祝文

对孔子及其从祀牌位,明太祖朱元璋定的祝文是:

“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只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尚飨!”

“惟公诞生至圣,为万世王者之师,功德显著,兹因仲春。秋,特用遣祭,以先贤颜氏、曾氏、孔氏、孟孙氏配。尚飨!”

孔庙中的受祭者,包括了历代学术精英,奉祭者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此外还包括像诸葛亮、韩琦、李纲、文天祥、陆秀夫、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有名节、卓行者,站在这群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面前,不能不在多方面受到激励和教育。这是它的正面教化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如皋平原

第二章:如皋古邑

第三章:如皋的河

第六章:如皋城河上的桥

第七章:如皋城河护坡驳岸

第八章:如皋城河上的码头

第九章:如皋古城景点 ——射雉亭

第十章:如皋古城景点——范公苑

第十一章:如皋古城景点——丞相亭

第十二章:如皋古城景点——文昌阁

第十五章:如皋古城景点——靖海门

作者:杨建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怒江九十九弯旅游景点「怒江九曲十八弯」

怒江72拐在哪里?

“怒江72拐”:是指川藏线上垭口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盘山公路(位于川藏南线(即川藏公路南线)的邦达镇至八宿县城间,16公里),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境内,中途经过怒江,坡陡路险,人称“九十九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99道弯”,有人统计其实有130多个弯。

“怒江72拐”从最低点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4100米。长约12公里。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骑手或车手来说,正是因为它的险,才更具有挑战价值,每年从这路过的行人无不对这条路充满感叹。

2010年,崭新的黑色油路铺设及拓宽工作全部完工。当汽车和骑行者行驶在这条天路上时,只剩下“荡气回肠”的惊叹。

川藏线七十二拐在哪里

川藏公路“怒江七十二拐”就是川藏线上、邦达至八宿区间,著名的险路,俗称七十二道拐,也称九十九道弯,在贵州遵义桐梓县境内。

七十二道拐与青杠哨、娄山关等路段,是全国有名的“魔鬼路段”。七十二道拐处于凉风垭山上,海拔1450米,长约12公里。天晴时,大型车辆经过七十二道拐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条路不仅十分惊险,而且极易堵车,如今,崇遵高速公路横空跨越,原来的72道拐已经很少车走了。

云南怒江最出名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中文名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外文名称

Nujiang of the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别名

怒江州

行政区类别

自治州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云南省

下辖地区

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政府驻地

泸水市六库镇

电话区号

0886

邮政区码

673200

地理位置

云南西部边陲,邻接缅甸

面积

14703平方千米

人口

53.43万(2013年)

方言

傈僳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

著名景点

怒江大峡谷,独龙江,贡山原始森林

怒江72拐在哪里

怒江72拐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怒江72拐,是指川藏线上垭口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盘山公路,位于川藏南线的邦达镇至八宿县城之间。它是川藏线上高差最大的一段,有12公里,可海拔相差有2000多米,温差也相差有20多度。

怒江72拐

怒江72拐位于川藏线上昌都邦达至八宿区间,也称九十九道弯。它并不是什么景点,但是几乎所有第一次路过此地的人到达路途制高点时,都会稍做停留。

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骑手或车手来说,正是因为它的险,才更具有挑战价值,每年从这路过的行人无不对这条路充满感叹。

“怒江72拐”从最低点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4100米。长约12公里。

“九厅十八井”还是“九井十八厅”?

“九厅十八井”还是“九井十八厅”?

“九厅十八井”是大型院落式传统民居的别称,主要分布在客家地区。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将其与土楼、围龙屋并列在一起,称为“客家三大特色建筑”。不久前出版的拙作《一个建筑师镜头下的故乡——培田》一书中,我对“九厅十八井”的解释是:“‘九厅十八井’,是闽西长汀、连城一带的大型合院式民居的别称。‘九’和‘十八’不是确数,而是形容房子大,厅堂、天井多,‘九厅十八井’即为很多厅堂、很多天井的民居建筑”。台湾某电视台和龙岩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百集纪录片《客韵》中,我作为“嘉宾”,对“九厅十八井”的解说也是这样的。

其实,“大型合院式民居建筑”不仅仅分布在长汀、连城,在闽西其他地方也有,前两年在江西赣州开会,知道赣南一带也有不少的类似民居建筑。龙岩老市区有一座很有名气的“十八堂”,当地连姓的祖屋,就是“很多厅堂、很多天井的大型院落式民居”。龙岩新罗区白沙镇捷步村有一座大型民居也很有名气,叫做“十八厅”,也是类似的建筑。当然,龙岩“十八堂”和捷步“十八厅”的平面布局和长汀、连城的“九厅十八井”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它们没有培田的“九厅十八井”那样“有福气”,被保存了下来,而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龙岩市区的“十八堂”在“城市改造中”,不顾众多的学者专家和有识之士的反对,被夷为平地,建成了“街心公园”;捷步的“十八厅”则破败不堪,我前几年去过这里,看到的是污水横流的大杂院。据说,现在经过整治,有了改观,但我很久没有去了。

而赣南的大型院落式民居不叫“九厅十八井”,而是叫“九井十八厅”!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馆长万幼楠先生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欲说九井十八厅》,发表在2004年《福建工程学院学报》上。2014年在赣南州召开的“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上,我认识了万幼楠先生,并且拿到了他赠送的著作《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这本书上就有《欲说九井十八厅》一文。

三眼看世界摄

万幼楠先生是学历史的博物馆研究员,但写起建筑(尤其是传统建筑)来,头头是道,有根有据,很是“专业”,连配的插图都完全不会输给建筑专业的作 者。而且他的论文发表在“建筑工程学院”的学报上,受到很多关注和好评。我实在佩服!

万幼楠先生的《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一书,不但写到了传统建筑,也写到了传统客家文化。他对客家传统文化的探究和评价,立意较高,公正客观,讲究根据。他的文章,是我看到的关于客家研究的比较值得信赖的文章之一。不像现在有些客家地区(特别是搞了“旅游开发”的“古村落”)的一些人,不懂装懂,对传统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随意拔高、随意解释、牵强附会,造成很多误解和曲解,并且流传到外地,以讹传讹,甚至影响到学术界。

关于万幼楠先生对客家文化的研究评价,因限于篇幅,容后有机会再讨论。这里只说说“九厅十八井”还是“九井十八厅”。

万幼楠的文章认为:这一类客家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来自于古代中原,“九井十八厅”是概言其多之意,不必拘泥其准确的“厅”与“井”数。——这种表述,我是十分赞同的。

清华大学的李秋香老师,到过培田很多次,有时候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她费了很大精力写成的《客家传统村落——培田村》一书,对于“九厅十八井”的解释,也是与上所说类似。并且她还说,培田没有一幢建筑是符合“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这个数字的。

这样说来,无论是“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还是“十八堂”、“十八厅”,其实都一样,都是指“很多厅堂、很多天井的大房子”,仅此而已。

清华大学李秋香在她的书中指出,老百姓选择“九”和“十八”,是选其都是“吉利的数字”,代表“多”,并非其他。

三眼看世界摄

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去看“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这类建筑可归类于闽粤赣一带的“三合天井式”民居建筑,也符合建筑大师刘敦桢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所说的“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的特点。其布局基本是中轴对称,以两进或三进的合院为中心,两侧横屋左右烘托。合院主要为公共空间,用于祭祀和家族活动,横屋则以居住为主。“九厅十八井”的“标准形式”是“三堂两横”。实际上,这一类住宅的布局,是随着业主的经济和地基条件而变化的。培田的“九厅十八井”大多是“变通”了的。

有的人刻意去解释什么“九厅”是“上厅、中厅、下厅、门楼厅”等等,实在是多余和不准确的说法。

关于“九厅十八井”民居,就简单说到这里。

作为研究客家文化的建筑师,我想顺便谈一谈关于“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存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在当前“乡村振兴”中的“保护”前景。

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曾经指出:建筑是时代特征的写照。这是实实在在的。

“九厅十八井”式民居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产生于宗族社会,适应聚族而居、四代同堂。它和同一条件下产生的土楼、围屋、五凤楼等一样,都属于“围合式”建筑,都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强烈向心”的特点。这些是符合当时我们民族的社会状况、心理特征的;闽西的“九厅十八井”,产生于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还比较丰富的自然条件下,占地很大,但用于居住的面积并不大;“孝祖敬宗”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价值观,“九厅十八井”核心部位的祖堂和横屋中的堂屋占了整座房屋的最好位置和约一半以上的建筑面积。

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宗族社会的解体,城乡结构的改变,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条件的改变……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协调,促使我们必须考虑包括“九厅十八井”在内的传统建筑的继续生存可能。

中国人对于“居”原来是很有“诗意”的。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他的“家”:“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但这种境界是要有条件来实现的。一家住一幢四合院,当然可以有这样的感受,但四合院变成了几家甚至十几家人住的“大杂院”(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到处都是这样的状况),生存空间极为狭窄,还能有这样的诗意?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住”的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土地资源的匮乏,人口的剧增,要建占地很大的建筑,已经不可能。显然,像“九厅十八井”这种占地很大,“容积率”很低的建筑形式,是无法复制,也是难以为继的。何况,交通条件的改变(要有通车停车条件)和卫生环境的要求(排污要求),原来的“九厅十八井”也不能适应这个要求……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知道“继承传统”并非那么简单。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路子——这是最为关键的。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对“传统”不能理性对待,盲目吹嘘、任意“拔高”;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完全失去自信。糊里糊涂的建“欧式”、“伊斯兰”式风格的建筑,搞得乡村建筑群五花八门、不伦不类……盲目引进完全不同于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如“徽派”建筑)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对待“传统文化”应有“文化自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方面内容很多,限于水平,我一下子难以说清。这里只说关于包括“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内的传统建筑和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问题,供大家讨论。

首先,要认识到传统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大多现在已经“落伍”,“传统建筑”的保护只能有重点的“保护”。对有“保护价值”的重点保护对象(属于文化遗产),应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让其继续“活”下去,并尽可能的将其利用起来。

其次,抓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管理。让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在新的乡村建筑中得以延续,这也是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很重要的“广义保护”。这两点,我在2003年建设部期刊《小城镇建设》发表的一篇文章《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时代局限——以培田为例》就有提到。

但愿我们的乡村能够延续传统,又能够走向现代,成为理想的家园。

作者介绍:

吴念民,培田人,高级建筑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大屋碎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2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