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楚王城

座落在芜湖县花桥镇黄池村,是战国至西汉的一座古城,西汉芜湖县城,亦即古鸠兹所在。古城依山构筑,城廊依然留存,面积近12万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四处城门旧址赫然在目,步入城内,秦砖汉瓦俯拾皆是,唐钱宋瓷唾手可得,可谓地道的小型博物馆。

楚王城遗址,为战国-西汉城址,1985年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经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楚王城遗址位于花桥镇黄池行政村山头自然村,城东行政村农庄自然村部分。楚王城依山构筑,现存遗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117800平方米,城墙高8.5米,墙基厚18米,墙面宽3-5米,东南西北留有4个缺口。该城曾出土过石斧、陶鼎足、陶簋、印纹硬陶片、蚁鼻钱、陶水管、陶豆、绳纹、筒瓦残片、五铢钱、陶、瓷器等文物,附近曾出土青铜剑。

楚王城

戏说信阳小城各条路,爱情像楚王城

人生,就像羊山新区,走到哪里都有出口!

生活,就像四一路,车开进去就很难调头!

心情,就像进人民医院看病:病只能越看越重,从来就没舒畅过!

爱情,就像西关、楚王城,顺时激情四射,堵时撕心裂肺!

事业,就像东方红大道,总有红灯在你前面,闯吧,没胆量,不闯吧,心里急!

理想,就像市政府大楼,听说过,也路过,就是没进去过!

婚姻,就像进了棋牌室:不是输就是赢! 所以说:跑遍了整个信阳!就看透了整个人生!微信圈

编辑 看风的日子

揭开“楚王城”的面纱

  太和县宫集镇东殿村前不久被列入第五批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在这个古村落里,有一处文化遗址——殿顶子城址。据当地考古人员介绍,位于东殿村的殿顶子城址建造年代或可早至春秋中晚期,使用时代从春秋中晚期建城开始一直延续到两汉,东汉之后渐被废弃。殿顶子城址既是一段凝固而厚重的历史,也是楚考烈王时代的浓缩。殿顶子城址是安徽省第八批申报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下面埋藏多少文物仍是个谜团,近年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和发掘,“楚王城”的神秘面纱得以逐渐揭开。

城址文化震撼世人

殿顶子城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当地称为“楚王城”。由于“钜阳”“殿顶子”“楚王城”称谓由来已久,千年古村落宫集镇东殿村,建村时因处于“殿顶子”以东而得名,沿用至今,迄今有2000余年。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遗址区域大量东周至汉代遗物以及周边伍奢冢、东殿、阴阳城、干溪沟、灰角寺等诸多相关遗存的发现,引起了太和县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专项调查和研究,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殿顶子城址就是《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之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之楚都钜阳城遗址。

据太和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金亚东介绍,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的阙略,楚都探索之路一直迷雾重重。殿顶子遗址的正式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最早始于2003年,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亳州至阜阳高速公路建设而进行的。据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介绍,在《楚都钜阳城试探》一文中,对殿顶子城址此前的调查、勘探工作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主要发现包括:殿顶子城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张营、靳楼、靳沟口三个行政村境内,紧邻西淝河南岸,面积约3平方公里(1.71.7公里),地表遗物丰富。上世纪50年代,四周的城垣轮廓还基本清晰。经考古钻探,城址文化层堆积厚度0.9-2.5米。已钻探出的沟(渠)是纵横交错,长度有千米,宽2.5-6米,深2-2.5米。古水井星罗棋布,土井直径1.1米,深3.5米,井内堆积为瓦砾层,主要遗物是筒瓦、板瓦残片,纹饰有绳纹、瓦纹、乳钉纹和菱格纹等。考古发掘工作仅限于工程范围内,包括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上层为唐宋时期,下层为战国时期。出土遗物以泥质灰陶为主,红陶次之,此外有铜器、铁器等。专家认为,殿顶子遗址具备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文化特征。

201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继续参与了殿顶子城址实地调查、勘探和文物标本的登记、鉴定、拍照、整理等相关工作。通过区域系统调查、收集整理文物标本、重点地段勘探研究等方式,考古人员整理的文物标本总数达605件(套),初步确认殿顶子古城遗址位置、范围、规模、环境、年代与文化性质等方面,与文献记载的楚都钜阳城十分吻合。

楚都迁徙留遗存

“钜阳”的记载最早仅见于《史记六国年表》,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楚考烈王是否徙都钜阳?殿顶子遗址又是否即其所徙之钜阳?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学术课题。《辞海》记载:巨(钜)阳,古邑名。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自陈迁都于此。故址在安徽阜阳北。《太和县地名录》记载:朱庄乡靳楼村民委员会内有古城殿顶遗址,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高两丈许,据传为楚国故城塌陷,仅殿顶尚存。 《安徽近代经济史》记载:春秋时期,安徽境内的诸侯方国被楚、吴两大国合并,分据北、南,所以安徽又有“吴头楚尾”之称。以后吴为越灭,楚、越分据安徽。公元前333年,越被楚灭,楚占据安徽全境,并一度迁都于安徽的巨阳(今太和县境内)和寿春(今寿县)。至此经秦至汉的550余年,安徽全境处于一国或一朝的统辖之下。 《中国考古楚国墓》记载:战国时的安徽,是楚国向东扩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并有部分地区早为楚国所控制。到了战国末年,楚国因受秦国的威逼,国都渐次东移,到了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楚国都城又由陈(即今河南淮阳)东迁钜阳(即今安徽太和县),再迁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仍称“郢”),在此建都19年。至元刍五年(前223)被秦所灭。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说:从客观材料上看,该城址与作为楚国都城遗址有相吻合地方,主要包括时代吻合:从大量发掘的战国晚期遗物看,其时代与楚考烈王徙都钜阳及使用时间是相吻合的。文化内涵吻合:从所见大量战国晚期遗物特别是陶器文化面貌看,其多属楚文化性质的遗物。规模吻合:从考古调查、勘探资料看,先后作为楚国都城的纪南城和寿春城面积分别约16、26平方公里,初步认定的殿顶子城址含城墙在内面积约12.92平方公里,如果加上护城河和城外建筑设施面积就更大,与作为楚国都城的规模是相吻合的。环境吻合:该城址位于安徽淮河以北,位于陈郢、寿郢之间。该地区平原广阔,水系密集,气候和地理环境优越,非常适宜农耕,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与周边同时存在的秦、魏、齐等国在距离、地理位置环境等方面相对合理,战略上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不失为都城的理想选址。

楚地故城今何在

殿顶子城址考古的主要成果是什么?省考古专家叶润清介绍:这是一处由楚人建造、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两汉时期的特大型城址,具备作为楚国国都的条件。下一步,研究者将在课题研究和勘探发掘的基础上,确认它与楚都钜阳城的关系。具体包括对城墙与护城河进行勘探发掘,确认其准确位置、规模、体量、结构、使用与废弃状况等;对城址内大型建筑遗址进行发掘,确认其规模、布局、兴废年代、文化性质等;对城门、道路及其他重点建筑遗址进行勘探发掘,确认其位置、结构、规模等;对城外墓葬区及其相关遗存进行勘探发掘。

马鞍山市文物局太和籍专家齐泽亮全程参加了2017年这次殿顶子城址考古调查、勘探和标本整理,他说:该遗址内文化遗存丰富,建国后,省、市、县文物部门曾先后对其进行过调查和局部抢救性考古发掘。 1989年,太和县文化局经过调查,认定遗址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50米,并认定殿顶子遗址为楚钜阳故城所在。文物主要出土地点包括:在东殿自然村周边约500米范围内发现数量较多的陶器、石器和铜器,也是蚁鼻钱的主要发现地点;在东殿、靳楼两个自然村以东的西淝河西岸沿线,主要是在窑厂取土过程中和水井中发现数量较多的铜剑等文物,是铜剑的主要出土地点;在靳楼自然村发现铜剑、玉带钩、玉印等遗物;在城福寺自然村发现铜镜、铁剑等遗物;在丁庄自然村发现铜镜等遗物;在高寨、张小桥自然村一线发现空心砖数十块。

太和县文广新(体)局局长陈玉健说,太和县始终高度重视和关注殿顶子遗址的保护和钜阳楚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楚考烈王是否徙都钜阳?殿顶子遗址又是否即书中所载的所徙之钜阳?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县政府经过研究,请省文物局派驻专业人员,对殿顶子城址继续发掘,进一步确认殿顶子城址与楚都有直接关联的遗迹遗物。要解决楚徙都钜阳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后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太多,唯有将殿顶子遗址、殿顶子城址、钜阳城遗址、钜阳楚都遗址四个概念集于一身,才能实现课题研究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通讯员 关峰)

作者:关峰

信阳楚王城不为人知的那点事!

沿着107国道,往北行驶过彭家湾,便来到了楚国故里,楚都-城阳城。城阳城遗址位于长台关西北五公里,在1957年那年惊世的考古挖掘中,挖掘出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先后与2015年底和2016年夏天来到这里,来参观来了解这段2000多年前发生在信阳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站在楚王城博物馆向北远眺,一马平川。它就犹如大海中的一艘战舰,虎式中原,雄踞大别山。因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关,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楚王城为楚武王破申国时修建,当时成为“城阳”,是当时的军事重镇。魏晋以后,才改为楚王城。战国末年,城阳曾是楚顷王的国度。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此。

据《续修信阳县志》记载:“楚王城在县北六十里,东临平汉线,相传楚王春秋屯兵处。城东西约四十丈,南北略长,基址尚存,东南面城濠宽十余丈,深二丈许。

”解放前,楚王城一带就有许多古铜器,碎金块、蚁鼻钱、车马饰和兵器等文物出土。当地老百姓把出土地点形象地命名为跑马岭、晒金场。

1957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楚王城西南一山坡上,发现了一座震惊中外的战国大墓。

墓中出土的二百五十余件彩绘木漆器,体现了战国时代民间画师的高超技艺。他们用石黄、赫红、深红和银灰色构成了各种各样富丽堂皇的图案。

山鹿、苍龙、猎犬、犀牛、青蛙、爬虫,较之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图案更为逼真。巫神的衣冠类似欧洲古希腊人的装束。写实的风俗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楚王城狩猎、宴饮、伎乐、歌舞和征战的历史画卷。

该墓出土的大批青铜器,造型优美、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更为可贵的是,这批铜器没有一丝铜绿和锈痕。表面一层黑灰触手即掉,里面露出金黄的铜色。敲起来清脆入耳,和没有入过土的铜器毫无区别。

作为乐器的编钟、锦瑟、伏虎大鼓等,更是对中国音乐史研究的重大贡献。郭沫若同志欣闻此事,亲笔撰文,领导并参与了长台关楚墓的研究工作。从此,楚国文化的研究,备受全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注目。

该墓的主人,与楚王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左传》中提到的楚国左司马昄。

他是信阳一带的人,因统帅“申、息之师”有功,当上了楚国的左司马。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发生了一次楚灭戎蛮子赤的大战役。左司马眅战功显赫,在新铸的编钟上铭记了这件事。他统率数十万“申、息之师”,大本营就在楚王城。所以,他死后就埋在楚王城附近。

信阳一带“控据三关,为全楚之襟要,北接陈汝,襟带许洛,南连襄郢,肘腑安黄”。连年干弋不息,这一带成了楚国的兵源重地。长台关下楚王城,象一座奴隶英雄们的丰碑,高踞于淮河彼岸、屹立于人民心中。(吉木)

编辑 刘学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42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