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鹅毛口遗址

鹅毛口遗址位于怀仁市城西北10公里处的鹅毛口村,1963年发现。发掘出的器物除三小块陶片外,其他主要为石器,现保存有1120件石器制品的残片,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是一处大型的石器制造场。2014年7月14日,独立学者、作家殷谦称在怀仁县鹅毛口村发现古人类生活遗址,再一次完善了鹅毛口石器时代考古体系。

鹅毛口遗址

中文名:鹅毛口遗址

地理位置: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鹅毛口村

占地面积:20000 m

性质:大型的石器制造场

发现时间:1963年

乳山十大古遗址——葛口矿冶遗址

现场查看

葛口矿冶遗址位于乳山市冯家镇葛口村西的西山脚下,三面环山,该遗址是2009年4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调查发现的,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

遗址北150米有条东西向田间路和一条自然水沟,东南20米处有一小型水库,南50米处有一条水沟,由西向东流入水库内。

现场调查

据调查,在村西山坡上有一口早年废弃的矿井,周边有很多废铜残渣块和陶片,残渣堆的四周农民种地也不长庄稼,在残渣堆积中,采集到夹砂灰陶和灰褐陶片等。

同时,还在遗址西山腰处,发现一口废弃的矿井,井口直径3米,深度不详;井旁和山下堆放大量废弃的炼铜铜渣,渣内夹杂许多陶片等。

矿井口

据了解,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村民在建房时,曾在遗址处搬运大块残渣填地基和垒墙,发现炉具等遗物。2007年,矿井被探矿者挖掘过,出土过铁锤、铁凿、柞木桩等物。

本次调查没有发现和收集到完整的器物、铁锤、铁凿及炉具等,只采集到部分陶片、残柞木块和较大残渣块。陶片均为夹砂灰陶和红褐陶,纹饰有凸弦纹、压印纹和细绳纹。所采集的标本因陶片较小,可辨器形不多,只有陶瓮口沿和陶罐口沿。

遗迹堆积物

根据调查情况和采集的陶片分析判断,此处是一处汉代采矿、冶炼为一体的冶铜遗址,保存较好。

2009年11月,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口县12处遗址成首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

(图为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解德智 郭俊宏)据山西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的通知》内容,吕梁市交口县12处遗址被省政府核定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

(图为西庄毛泽东路居)

(图为西庄幸福泉)

交口县12处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包括:1、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2、郭家掌毛泽东路居,3、康城毛泽东路居,4、西庄毛泽东路居,5、冯家港毛泽东路居,6、后水头毛泽东路居,7、石口毛泽东路居,8、明志沟东征党支部旧址,9、红军东征地方委员会旧址,10、红军东征金斗山指挥部纪念地,11、红军东征郭家掌会议旧址,12、幸福泉。

(图为郭家掌毛泽东路居)

(图为冯家港毛泽东路居)

通知强调,市县政府并有关部门要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珍贵红色资源;确保红色文化遗址安全前提下加强价值挖掘和传承利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重要作用。

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国最大“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

“葬身于湖畔花下,倒也风雅。”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段誉失足掉落剑湖湖畔的一处人间仙境时感概,让人充满了神秘烂漫的幻想。现实中却真有风光迷人的剑湖,它位于大理北部的剑川县境内,这里发现的海门口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伴随着遗址的四次挖掘,这神秘之地的面纱被层层揭开。

文/杨建开 图/ 杨继培 李晓明 剑川县委宣传部

传说中的“鲁鲁城”

海门口遗址距剑川县城8公里,从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往北去1公里,沿剑湖的泄水河海尾河旁有一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河滨带,海尾河清澈见底,河边树木葱绿,两岸繁花似锦,海门口遗址就在这一片田园风光中。

剑湖的传说很多,附近村庄里的老人们口中流传着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剑湖周围是繁华的村落,人们把那里叫做“水寨”。

然而,不知什么样的原因,水寨后来消失了。有一种说法是,可能遭受剑湖水灾的威胁,也可能是收到野兽的侵扰,人们把整个“水寨”移居到北方约7公里处了,那就是传说中很辉煌的“鲁鲁城”。

时移世易,剑湖这个美丽神秘的高原淡水湖泊的湖畔水位不稳定,早已没有人家居住,成了一片肥沃的田地。而此处曾经存在过得辉煌的“鲁鲁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剑川文史馆的工作人员回忆,1957年,剑湖洪水泛滥,几条泄洪道都是弯弯曲曲的水道,泄洪能力不强,一道雨季,附近的村庄和农田都要遭洪水淹。于是,政府组织群众挖泄洪道。

然而,人们在清理剑湖泄洪渠道时居然挖出了一些发黑的木桩,还有一些碎陶片、铜器。剑湖附近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当时村民还挖出了一些造型奇特的石片、锈迹斑斑的铜刀铜斧。村民们没想到,传说中的“水寨”并没有消失,大而是沉入了地下,历经3000年不朽。于是,相关部门琴考古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清理。据说,有专家推断“地下可能是一个古文明遗址!”

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

多年后,在考古技术手段提升之后,考古人员将当年挖出的古木桩、大量青铜器和陶瓷制品、石器等经碳14测定。原来,这批东西的年代界定为距今3115年90年。这里成了记录新石器时代云南先民生活的“海门口遗址”。

据了解,1978年,相关部门在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百根木桩,还有大批青铜器、石器、铁器和陶瓷制品。

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铜渣、铜料和石范等,这证明了青铜器均是在本地制造的,是云南唯一发现的青铜铸造地,是云南省迄今为止出土青铜年代最早的古遗址,这标志着云南地区利用金属的开始,海门口遗址是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之一。

也就是在考古发掘中,研究人员初步证实了那个传说中的“鲁鲁城”确实存在过。据说,专家们还认定海门口遗址是云南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专家们对比发现,海门口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梭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但其文化面貌却具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能够帮助人们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

数千年前的彩陶罐

2008年,海门口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开始了。历经两个多月的发掘,专家们被海门口遗址上的一个又一个发现彻底震惊了。

大量出土文物中,两个完整的彩陶罐让专家们很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云南的遗址发掘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彩陶罐!这意味着,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在约3000年前,云南的先民竟然已经学会制作彩色陶器。

考古人员还在挖掘中发现了一些红色的粉状黏土,这应该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给陶器染色的染料。历经数千年岁月侵蚀,那些陶器上已然可以分辨出这种漂亮的红色。

沉睡了数千年的木桩

第三次考古发掘,遗址上到处都是古老的木桩,非常壮观。在1350平方米的探方内出土了“干栏式”建筑2000多根木桩柱,横木和木构件,构成了庞大的建筑群体。这些被发掘出的木桩在地下沉睡了近3000年。

专家学者们研究认为,出土的2000多根大小不一的木桩,从分布、造型来看,当时的云南先民们住的地方应该与现在的傣族人家的竹楼很相像。这很可能是为了避开水灾和野兽,当时的人们用大量的松树做木桩,打进土里固定,而上层菜建房居住。这些木桩历经近3000年岁月的侵蚀,却千年不腐,是一个奇迹。实在让人惊讶。

考古专家们认为,目前在国际上,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遗址是很少见的,国内类似的“干栏式”建筑曾经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但面积规模没有剑川海门口遗址大,密集度没有海门口遗址密,因此,海门口遗址被认为是全国目前发掘的最大的“干栏式”建筑遗址。

粟之谜

在第三次海门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非常惊讶,竟然挖掘出了稻谷和粟。关于云南先民究竟从何时开始掌握水稻的种植技巧,这个时间颠覆了专家学者此前的推断。

而海门口遗址上发现的粟也颇未神秘。粟,这是被认为栽种于北方的食物,究竟为何会出现在海门口,这还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海门口遗址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的共存现象,则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农业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从发掘出土的碳化麦、双耳彩陶、铜渣、铜料和石范,以及前两次考古发掘碳14测定,专家认为海门口遗址是南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

10层空间

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理清了遗址的层位顺序判定。挖掘出的28个探方都划分了清晰的层位,从上到下共分九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明清年代,出土了一些清代的铜钱和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片。第三层为元明时代,出土了陶斧、管状网坠、红陶土。第四层到第七层为铜器时代,出土了铜器、石器、陶器。第八层至第九层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物为彩陶、刻纹饰陶器、角器及打磨石器。

有的探方还出现了第十层,在这些地层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可以说那个时候在海门口遗址就有人类活动,意味着海门口遗址上堆叠了近4000年的历史信息,考古专家认为,从年代层位表明剑川海门口遗址是国内历史信息保留最完整的独特遗址。

走近史前聚落

专家学者们达成共识:剑川海门口遗址为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海门口遗址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西南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6年年底,第四次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启动,遗址文化堆积丰富、遗迹众多,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和玉石器、陶片等等。

和第三次发掘相比,海门口第四次考古发掘中,发掘出土的陶器特征略有差异,纹饰陶发达,以夹砂陶为主。

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新的房址,大大丰富了人们对遗址聚落结构的认知。此外,还找到了墓葬,这为认知海门口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为不同时期墓葬区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线索。

数千年前,在剑湖之畔,先民们使用青铜器、铁器,制作彩陶、种植水稻、粟……这片土地上需要揭开的谜还有很多。可以说,海门口遗址的不断发掘,让人们走近史前聚落的先民,发现越来越多的珍贵信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19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