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宝应万寿寺

万寿寺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其位置在汜水镇北侧,开山住持为僧西林。乾隆二十年,僧方旭在寺内建大悲楼,由此成为传戒寺院。后由僧圆孚任住持,历40年,寺庙再次兴旺。不但还清以前的债务,万寿寺增其旧制,殿宇一新,又置田数处。至道光年间,在僧澄溪主持下,又扩大寺庙范围,建上下厅及廊房数十间再次设坛传戒。数十年间,万寿寺规模不断扩大,香火兴旺,声誉远播,是宝应县范围内很有影响的佛教寺院。1948年毁于战火。 上世纪上半叶,万寿寺出一高僧法明,其佛学造诣很深,多年在各地游学布道,并多次赴香港、南洋、日本弘扬佛法,于抗战期间回家乡万寿寺任住持。在任期间广结善缘,万寿寺声望日隆。法明擅书法,以书法名世。 上世纪八十年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以后,应广大信众的要求,镇政府于1989年决定将原供存放骨灰盒的纪念堂改建为万寿寺。当时考虑寺南面是烈士陵园,其位置又在集镇北侧,与原万寿寺位置大致相当。2002年以后,本寺教徒在护法居士的帮助下先后建了五间念佛堂、五间地藏殿、十六间两层综合楼,鉴于该寺的影响和本寺负责人参学与工作的实际情况,2010年经扬州市佛教协会批准,县佛协为方银法师举行了晋升法席仪式,方银法师成为县内为数不多的方丈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万寿寺从形制上来看,不是佛教寺庙的格局,不具备寺庙的许多功能,僧众及广大居士一直发心将古老的万寿寺的声望传承光大,祈盼仰仗上级领导的支持,将现有的寺庙予以扩建,使古刹重光,让佛教为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构建文明美好的汜水镇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于宝应寺: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宝应寺吗?

宝应万寿寺

  提起宝应,很多人不知道,它是苏北的一个县,虽然《辞海》上介绍它是河藕、慈姑之乡,但恐怕很多中国人连慈姑为何物都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宝应这个地方了。

  我可以算是半个宝应人了,我在宝应生活、学习、工作了27个年头,虽然我已经离开宝应也有27个年头了,但我在宝应的27年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年华,所以宝应对于我,已经是难以割舍了。

  我一直认为宝应应该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宝应是唐代宗的一个年号,以年号作地名的并不多见,还有一个是绍兴,远远比宝应有名多了,可它是在宋代的年号,论年纪,比宝应小多了。

  最近看到博友的一篇文章,提到北京有个景点叫“宝应寺”,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宝应寺与宝应县有没有关系呢?我查了一下:

北京有宝应寺,位于北京宣武区登莱胡同29号的宝应寺,相传是唐代建制的古刹(具体资料见后附文,下同)。既然是唐代的建筑,就很有可能与宝应这个年号有关。

  我又查了一下,建于唐代的宝应寺可真不少呢。

汝阳有宝应寺,位于县杜康村和常渠村之间,建于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名。

  洛阳有宝应寺,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是中国著名寺院。现存禅宗七祖神会塔。神会后被尊为禅宗南宗七祖。菏泽宗的创始人,也是创建南宗的重要人物。

唐代时长安曾有宝应寺,被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为“花鸟关于代”的边鸾,曾在长安宝应寺壁画画牡丹,而另一位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在长安宝应寺画释梵天女。唐诗人段成式有《道政坊宝应寺僧房联句》云:“古画思匡岭,上方疑傅岩。蝶闲移忍草,蝉晓揭高杉。”

江西抚州曾有宝应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篇《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和《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后一篇说明了宝应寺的来历,在颜管理抚州期间,有一位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愿以皇帝降诞(诞生)之辰,将抚州之寺院奏为宝应寺,“圣恩允许,于是鼎新轮奂,其兴也勃焉”。而这个皇帝正是代宗。

安徽滁州有宝应寺。这个寺现在名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

  这说明在唐代,宝应寺在皇帝的喜爱下,遍及全国各地,应该是很有知名度的。

  这个中的原因,当然与宝应名称的由来有密切的关系。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今淮安)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到了唐代宗时,亟需“正名”求治。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

  宝应,乃定国之胜宝应真如所现,代宗以此为年号,是期望能扭转当时衰败的国运。宝应县也因此得名。所以,他会在许多地方,乞灵于神佛,把寺庙之名也称为“宝应”。

  宝应寺现存的还有:

福建永安吉山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至于为何命名为“宝应寺”,不得而知。

  山西陵川宝应寺,位于陵川县沙河村北宝应山上,距县城17.5公里。因雨季常被白云笼罩,所以又有“卧云寺”之称,为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为何有座宝应山,无从查考。

  我能够查的资料不多,而且只是在短短的几天内粗略查的,已经有如此多的宝应寺,而且许多现在仍然存在,可见,宝应寺的名声可能超过宝应县。

  当年,唐代宗改年号,改县名,改寺名,都是为了图吉利,变国运,可盛世大唐从此不再,唐朝在外族侵略、内宦作乱等腥风血雨下,渐渐丧失了元气,走向了风雨飘摇的衰败。宝应的年号只用了两年,而宝应这个地名已经延续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我最多只能算半个宝应人,但是,我多么希望宝应能够像当年命名时那样名满中华呀,不仅仅是用于宝应寺,而是宝应出品、宝应制造、宝应特产,我期盼着。

  附:有关宝应寺的资料

北京宝应寺:

  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修,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修。清末,宝应寺曾改为山东登州、莱州、胶州三州义园。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寺院为宣武区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址。该寺坐北朝南,格局规整,以现存围墙为界,南北69米,东西61米。中路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后殿,西路为两进院落寺中原有万历年间编修顾秉谦撰文的《重修宝应寺》碑,记载了当年大修的经过。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寺内保存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所铸铜钟一口。

河南汝阳县宝应寺:

  洛阳杜康村宝应寺位于汝阳县杜康村和常渠村之间,毗邻汝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建于唐肃宗宝应元年,故名宝应寺;因袭至今,清代嘉庆七年和道光七年都修葺一新,寺中山门,钟楼,大佛殿,水陆殿,观音殿和东西厢房尚存,其余的均遭到毁坏,宝应寺依山傍水,静谧清幽,寺中有清泉数眼,清澈见底,水味甘甜,与杜康酒泉同泉,盛夏泉水甘洌清爽,严冬则温瑞。

洛阳宝应寺:

  宝应寺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是中国著名寺院,位于现在洛阳市粮食局粮库院内,现存禅宗七祖神会塔。神会(684~758年),俗姓高,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拜于曹溪大师、禅宗南宗六祖慧能门下,成为慧能的衣钵传人,后被尊为禅宗南宗七祖。菏泽宗的创始人,也是创建南宗的重要人物。他率先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指出达摩禅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顿教。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此后,他大力宣扬慧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天宝四年(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入住东都菏泽寺。安史之乱后,肃宗诏令入内供养,并敕建菏泽寺的禅宇以居之,故时人称他所弘传的禅学为菏泽宗。神会于乾元元年(758年)五月十三日坐化于荆州开元寺,享年75,僧腊54,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十五日立身塔干龙门宝应寺龙岗中。谥曰真宗大师。

  1983年12月,洛阳市在此修建粮仓时,曾出土了《大唐东都菏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碑,即《神会塔铭》,此可为证。宋朝宋庠、张耒,金代张子羽、赵元皆有题宝应寺诗。元代以后,毁弃。

  因此,洛阳宝应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地位,它是禅宗的祖庭,与香山寺有同等价值。宝应寺是洛阳一处极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江西抚州宝应寺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篇《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和《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后一篇有云:“大历三年(768年),真卿忝刺抚州。东南四里,有宋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翻《大涅槃经》古台,阶扃俨然,轩构摧圮。有高行头陀僧智清者,首事修葺,安居住持。明年秋七月,真卿绩秩将满。有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愿以我皇帝降诞(诞生)之辰,奏为宝应寺,仍请山林高行僧三七人。冬十月二十三日,圣恩允许。於是鼎新轮奂,其兴也勃焉。……经营未几,坛殿郁兴。庶乎渡海浮囊,分毫绝罗镡之请;严身璎珞,照耀有摩尼这光。则入佛位而披伽梨者,名香普薰,神足无极,其可胜纪而芜绝乎?有唐大历辛亥岁春三月,行抚州刺史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书而志之。”

滁州宝应寺

  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福建永安宝应寺

  福建永安吉山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东靠北陵山,面临文川溪。地处永安北陵风景区,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福建省省会所在地。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几经战乱焚毁,尔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释寂理法师与刘明如居士募缘在旧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宝应精舍”。1985年初又筹款陆续扩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千手观音殿、海会塔等。现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为“宝应寺”。1987年12月24日,宝应寺经三明市委明委(1988)2号文件批准开放。

山西陵川宝应寺

  山西陵川县宝应寺,位于陵川县沙河村北宝应山上,距县城17.5公里。因雨季常被白云笼罩,所以又有“卧云寺”之称。为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陵川、高平、长治三县交界的关岭山上,古称卧云山。本寺背靠连绵数百里大山,前方一马平川,视野开阔。

  宝应寺,当地人称宝龙寺,清末又称卧云庵。占地面积约五十亩。本寺共分三院,中院从后至前依次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东院有斋堂、老君殿,西院为静修院。寺前建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印五轮宝塔。

  寺后山上有北魏时期的石窟五个,另有石雕、石刻像十几尊。寺后有三眼古井,终年滴水不断,水味甘甜。山间青松翠柏。本寺历朝历代均有维修,现存碑文中有记载。现存元朝碑碣一块,明碑三块,清碑一块,民国碑碣一块。碑文内容主要是寺院传说、记载、功德芳名等。

  该寺有“鸡叫一声听三县”和“宝应寺吃水不用担,自动流到缸里来”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景观,流传很广,“秦岭卧云”为古陵川八景之一。其寺后石窟为魏晋时期大兴佛教的产物,造型浑朴粗犷,计有 3 窟、大小佛像 20 余尊。其内有秦始皇避难的藏身洞和修身洞。

唐长安宝应寺资料(博友墨涵轩客_5265补充,在此深表感谢)

  长安宝应寺位于唐长安城道政坊,原来是代宗时宰相王缙的私宅。王缙沉溺于佛教,晚年尤甚。其妻李氏死后,舍宅为寺,度僧三十人住持。诸道节度使来朝,必邀至其所,讽令施财,助己修缮。寺中有韩干,张璪,边鸾,杨岫之等人画。唐代长安城内不算道观,光寺院就先后曾建有216座,宝应寺只是其一。

  (本文资料与图片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胜宝应真

骑行万寿寺,黄壁庄、唐太子墓、万寿寺、东林山美景一个都不能少

行而远作者“清风笑”寄语: 按时间顺序,陆续更新中......期待您的关注

2012年3月10日,春天的脚步近了, 天气也渐渐暖和,现在还是以上班为重,周六日休息期间的出行还是尽量争取。其实本来准备周日一天的,但是现在开始准备远距离计划,所以说周六准备加一天。其实参加这次捷安特的这次活动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这次兼顾爬山,也是我最喜欢的;另一个也和经常走的团队保持联系,相对来说和捷安特走的很少,算上这次才是仅有的3次,准备开始这次的万寿寺参观计划和东林山的爬山计划。具体整条路线经过的景点有:黄壁庄水库 唐太子墓 万寿寺 东林山 远眺西林山

黄壁庄水库简介:

黄壁庄水库位于河北鹿泉市黄壁庄村附近的黄壁庄村滹沱河干流上,距省会石家庄市约30Km,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用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黄壁庄水库位于滹沱河干流的出口处,(连同上游28km处的岗南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400k㎡,总库容12.10亿m3。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575.8mm,流域蒸发量东部较大,西部较少,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39 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5亿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1785万t。历史最大入库洪峰流量为12600 m3/s,发生在1996年8月4日, 相应最高洪水位122.97m

黄壁庄水库。DSCN0613

DSCN0614

DSCN0615

DSCN0616

水库大坝上。DSCN0617

DSCN0618

溢洪道闸口。DSCN0619

这里的水库也很漂亮。DSCN0620

平山河渠村解放石家庄烈士陵园,位于平山县三汲乡河渠村的东岭上,是我市唯一一座专门为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修建的陵园,也是平山县和灵寿县中小学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占地5亩,长眠着36位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建有一座高10米的主纪念碑、10座小碑和一座陈列馆。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河渠村驻扎了解放军的一个指挥所、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七旅的前方医院及晋冀第四军分区的后方医院,战役中有80多位重伤员牺牲后安葬在河渠村东岭上。1998年11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解放军总参政治部副主任贾雪阳少将的亲自带动下,当地群众自发捐资,经县政协、民政、三汲乡等部门共同努力,对尚存有烈士遗骨的烈士墓进行修复和加固,在墓地周围加筑了围墙,增建了纪念碑,建成一座正规的烈士陵园。为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当地政府和热心群众从今年3月开始,又对陵园进行了重修。方柱形主纪念碑经重新修饰,以黑色大理石贴面、汉白玉镶边,矗立在“中国红”大理石贴面的正方形平台上,正面刻有“解放石家庄烈士纪念碑”10个金色大字,碑顶新塑一座高举长枪欢呼胜利的解放军战士汉白玉雕像。新建的“河渠村解放石家庄烈士陵园陈列馆”,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以大量文字和图片介绍了解放石家庄战役、烈士生平和陵园建设情况。陵园还补栽了100多株翠柏和花草。赵胜修是平山县桃园村人,纪念碑顶部的战士雕塑就是他捐建的。他说:“没有这些烈士,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为重修陵园做点贡献是应该的。”

过了黄壁庄水库前行不久到达一个烈士陵园,门口锁着门,只在门口看了看。DSCN0621

这里写的是1947年的,看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DSCN0622

古中山陵园,大门修的很漂亮,不过是个陵园,没有参观的价值吧,只是远眺看了看。DSCN0623

西林山。DSCN0624

东林山。DSCN0625

DSCN0626

这里应该就是万寿寺,他们去前面了,我在这里看了一下就追他们了。DSCN0627

DSCN0628

万寿寺塔林为林山万寿禅寺埋藏历代高僧的墓塔群。该塔群始建于后唐,原有砖、石塔26座,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现存砖塔12座、地宫2座、古井1眼。其中6号墓塔为唐太子墓塔。据史料记载,唐时天授太子不理朝政,出家于明德福圣寺,后落座于林山万寿禅寺。该塔通高16米,平面呈六角形制。塔座埋于地下,塔身南北两面各设券门,南面立一石门,上额刻铭“唐皇小泽云和尚灵塔”字样,其余四面均饰上下两层盲窗,塔身六角施柱,柱上施普柏枋与鸳鸯交手拱,檐部施瓦当半圆莲花纹,塔刹由六角佛龛及三层仰莲构成,顶部有金珠、宝瓶。5号墓塔为太子师傅墓塔,与6号墓塔建筑形制基本相仿,都体现了明显的宋代塔制形象。其余10座砖塔中,皆为单层、单檐仿木结构砖塔。万寿寺塔林始建年代久远,至今仍保持着原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为我国北方地区现存不可多得的塔林,是研究后唐以来佛教历史文化及墓塔建筑艺术最为珍贵的物证。

相传,唐太子李昶(字天寿),面对着宫廷内的是是非非无能为力,而且他也不喜欢虽然锦衣玉食但很是压抑苦闷的生活,决定出游。等他来到现在林山脚下的寺沟村村边时,站在山间,举目远眺,喜欢上了此地幽静,就在此修行,号“园泽法师”,于是,就有了万寿禅寺,也称万寿寺。据称万寿寺鼎盛期常住僧人五百五十多位,唐代万寿寺被封为国寺,太子园泽法师被封为国师。李昶,生于652年,卒于684年,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昶容止端重。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尝诏集诸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武后以明崇俨为盗所杀,疑出太子之谋,诬构而废之。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至睿宗继位,又追封皇太子,谥号章怀。然而,人们熟知的这段历史记载,却在万寿寺被证实是一段史学家们篡改了的历史。万寿寺太子圆寂塔有记载:太子园泽125岁圆寂于此。太子皈依万寿寺后,唐皇多次来访劝太子回朝,最后一次唐皇来访,一心想将太子接回京城,已经125岁高龄的李昶无奈登上山顶望京楼坠崖涅槃。太子逝世后各地来吊丧僧人、居士达二十余万人。据传当时人僧众多,吃饭饮水都十分困难,因此,搭建粥棚十里,并引十里外滹沱河水,经过七级扬水站将河水引入万寿寺,现在的上、下七汲、南七汲、中七汲、北七汲村均因此而得名。

唐太子墓塔林。DSCN0629

DSCN0630

中间一个最大的估计是太子墓。DSCN0631

DSCN0632

下面的是现在的维修的,估计顶上的才是当时的。DSCN0633

DSCN0634

DSCN0635

DSCN0636

DSCN0637

林山简介:

林山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黄壁庄水库的北岸,分东西两峰。东者为东林山,周围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8米;西者为西林山,方圆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28米,两山相距5华里, 拔地而起,对峙林立,虎踞于南甸河冲积平原之上,林山与地处山南的占国中山国古都城遗址,构成林山景区。山上诸峰起伏,山势险峻,怪石嶙刚,雄姿奇异,遍野碧绿,百草丛生,山鸡、野兔成群翔驰。东西两峰脊有自然形成的“扁担眼”,据神话传说是二郎担山赶路在此休息时所留。山上古迹甚多,西林山有文殊庵(五峰庵)千佛洞、百佛堂、仙人棋盘、试心石、梯子石、玉皇殿、王母宫等;东林山有望京楼、长老洞 (仙人洞)、静修庵、龙王池、铁浮图、佛光石等。东西两山各有一寺,东林山的万寿寺仅存遗址,寺前留存两刻古柏,俗称“雌雄柏”,寺北不远有唐太子墓塔群;西林山有山兴寺,尚存石碣碑文可考。林山峡水库,水面狭长,弯曲多变,环境幽静。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七月十五为林山庙会,赶会游客如云,令人留恋忘返。

这个小亭子就是我们一会儿要爬的终点。DSCN0638

来个远景。DSCN0639

大乌龟背小乌龟。DSCN0640

万寿寺大门口。DSCN0641

万寿寺里面的雌性柏树。DSCN0643

雄树,估计是死了。DSCN0645

从这棵树里面长出了一颗柳树。也不知道是如何涨起来的。DSCN0646

放好车子以后准备开始爬山了。DSCN0647

前行的路。DSCN0648

路上绑的彩带,看起来还挺漂亮。DSCN0649

对面的西林山。DSCN0650

东林山下面的小路和村庄。DSCN0651

在半山腰悬崖边上留影。DSCN0652

DSCN0653

有特色的巨大石头。DSCN0654

再来个西林山。下面就是村庄。DSCN0655

DSCN0656

上山的小路。DSCN0657

风化的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DSCN0658

上到顶后,看到的石头,挺有特色的。不知道能不能滑下去。DSCN0659

站在亭子上往下面看,前面石头山已经挨了一头。DSCN0660

对面的西林山全景,这里看的是最佳位置。DSCN0661

往下面看,感觉好高。DSCN0662

往下面看村庄和小路。DSCN0664

DSCN0665

DSCN0666

简单休息了一下,准备返回。DSCN0667

废弃的索道。DSCN0668

万寿泉,上面居然写着光绪16年,有这么“年轻”的石碑吗?DSCN0669

DSCN0670

在万寿寺门口留念。DSCN0671

DSCN0672

这里就是我们刚才爬上去的亭子。DSCN0673

12点多下来之后简单休息了一下,准备返回去找吃饭的地方,不过没有爬山的骑友已经耐不住性子给我们提前定地方去了。往回走几公里后,终于到了吃饭的农家院。中午饭后继续返回的路,相对来说我准备慢点走的,因为我也在计划明天的出行,怕这次累着了,第二天怕身上不舒服,相对来说不跟大队那么“疯”,我跑的比较慢,基本上都在队伍的后面,不过也不算太靠后的。5点多到家,回来的骑友说感觉挺累的,我倒是感觉还可以,说不上辛苦,这也是给以后远行打基础的。装上了新码表,终于能见到走字了,不过感觉调的还不是太准,总行程120公里。

这张是原先去光禄山的时候拍的:

正北面有两座山依稀可见,不过很远了,看地图是“中山国遗址”附近的两个山。DSCN9714

这就是当时在光禄山上面往北面拍的照片,这里两个山头就是东西林山。只不过今天有雾,在林山上面没有看到光禄山。

千年古寺,宝应上生寺!

古上生寺位于宝应县山阳镇颂阳村侯庄组。苏中名刹,建于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毁于民国后期战乱。

古上生寺旧址在古泗州城北门,泗州城淹没之后,迁至山阳镇颂阳村侯庄组。建寺庙的地方称为“龟地”,地形像龟,有龟头、四足。头为水塘,当地人称“庵大塘”,约四亩地,塘中有莲花。中间有一长满红柴的土墩。塘边有一条路通向寺庙大门,信仰佛教的人都通过此路,故称“烧香路”。寺门为方形,门上镶有大理石牌匾,上书“古上生寺”四个大字。两侧配有大理石对联,上联为上生清净超三界,下联为古寺巍峨建六朝。上生寺四周建有围墙,有大小房屋九十九间半,四角建有小天井,天井内栽植花卉名木,四季长青。

寺内每年二月初二都举办规模宏大的庙会,当地人称“奶奶会”。赶赴庙会的人来自宝应、金湖、洪泽、淮安等。寺内常年香火不断,经声不绝。在1954年发大水及1959年龙卷风来袭时,白马湖高圩上民宅被淹、民房被毁,唯有上生寺安然无恙。每逢信众赶庙会或避大水时,寺庙显灵,站万人院中不满。米面施舍如常且取之不尽。民国后期,有伪军想破坏古刹风水,在寺庙四角处各铲七八铲,铲完后,顿时天上乌云密布、阴风怒吼,此后寺庙日渐衰败,被伪军占为己有,试图长期驻扎,毁于战乱。建国前后,又遭采砖,被夷为平地后改为良田。经数日调查走访,寺庙遗物散落于村民家中。有储物大缸数口,缸面作浮雕,图案为和尚、五爪龙、藩枝莲纹;有方形木印一枚,印面宽9.6公分,高2.3公分,上刻篆书印文“古上生寺秉教沙门印”;有铁钟、铜钟各一口,铁钟不知所踪,铜钟已查明在镇江金山寺。寺庙部分建筑用砖及石质构件现在原山阳影剧院。(郭韬 丁学洪 丁鹏)

来源:宝应生活网

编辑:微小宝

监制:东方红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给我们留言,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站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12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