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扬州八宝亭

扬州八宝亭

扬州八宝亭

八宝亭历经沧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每至于此,总要凭吊一番,留下不少诗词歌赋。明吴敏道诗说:“万木河干秀,千年宝气浮。家家事蚕作,拾得采桑钩。”“采桑钩”即为八宝之一。清宝应县令岳东升则这样描述:“一日昧爽,过其处,见云气殊常,备诸色相,或明如珠,或润如玉,或缤纷交互,如紫翠玄黄诸瑰伟并陈而借采然。嘻!霏霏乎,煜煜乎,万态奇观,昭回天地,即真如登受时或未乃尔。”大肆渲染,笔下景致真个妙如仙界。

八宝亭现坐落在城中心的纵棹园里。进了素砖。高瓦的园门,走过垂柳依依的石路,踏上溪流涓涓的小桥,那飞檐翘角、凌然欲飞的八宝亭就跃人了你的眼帘。远远地,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馏金大字“八宝亭”赫然醒目。拾阶而上,伫足亭内,八面来风,近闻鸟语花香,远眺旭日东升,悠悠然如临仙境。

夕阳西沉,晚霞满天,翠柳环绕的八宝亭倩影倒映水中,上下一体,晃荡不息,颇有几分“深潭藏古寺,碧水化翠薇”的意境。

如诗如画的八宝亭得名于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传说。相传唐代中期,安史之乱,生灵涂炭,中原战争,烽火连绵。有一位真如尼帖由河南巩县辗转来到楚州安宜(即今宝应县)。一个冬日的夜晚,真如在梦乡中,恍然踏上五彩祥云,来到了天宫。玉帝召见了她,赐给她八宝,说:“下界丧乱已久,杀戮不休,腥秽之气直冲云天,坝用神宝,以镇邪逆。今赐八宝,你回去后,交给皇帝。这样,兵革可息,乱世可清。”

真如将此事报刺史崔铣,刺史派人前来勘查。真如取出八宝:一日“如意珠”;二曰“红鞯鞴”;三日“琅垤珠”;四日“玉印”;五、六为两副“皇后采桑钩”;七、八为两柄“雷公石斧”。八宝置于日下,白气贯天;置于暗室,耀如明月。崔铣又派人随真如进京。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抵达长安,拜见肃宗,时肃宗李亨身染沉疴,危在旦夕,见宝,召见太子李豫,道:“你由楚王人为皇太子,上天赐宝楚州,显然是在佐助你呀!”肃宗病故后,代宗李豫缆位,以得宝之故,即改年号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762),升楚州为上州,易安宜县为宝应县。从此以后,四海之内,兵革渐偃,五谷丰登;封域之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宝应县遂为望县。有趣的是,这时传人日本的象棋,也被日本人唤做“宝应象棋”。宝应一时名扬四方。代宗大悦,在真如居住地一一宝应县南街建“真如寺”,开“得宝河”,谢上苍佐助之恩。明嘉庆午间,为纪念玉帝赐宝之事,又在南街建“八宝亭”。1983年,八宝亭由县南街迁至纵棹园内。

如今的八宝亭畔,更是传奇不绝。水乡“八宝”:荷藕、菱角、慈姑、螃蟹……早已是名扬神州内外,享誉千家万户。而今,宝应的“宝”已远远不止“八宝”,随口数来,就有“八宝亭”酒、“五琼浆”、“宝胜电缆”、“钢瓶灶具”……这些新“宝”也已驰誉大江南北。是啊:八宝亭已成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坐标。时代的大潮已在八宝亭下涌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应,定会奉献出更多的“八宝”也定将谱写出新时代的八宝亭传奇。

扬州八怪纪念馆有个倪金宝!

除夕前夜,微信上得到扬州八怪纪念馆倪悦先生发来的一条链接,点开一看,是《倪金宝诗书画印(2019己亥)年历》。原来,我所熟悉的倪悦还有另外的大号——倪金宝。

《倪金宝诗书画印(2019己亥)年历》可不像其他画家的台历仅有6张或12张,而是汇集了倪金宝近期创作的贺岁花鸟画作品及生肖猪诗书画作品,并配发其近日刻制的吉语印、斋号印及临古印作,计50余件,集中展现了倪金宝在诗、书、画、印上的综合探索与全面推进。

这组生肖创作成了倪金宝在山水、人物、花鸟、屋宇等创作题材之外的又一特色。作者以没骨、线描等多种手法,或水墨交融或色墨并用,写猪之性情,或温顺怡和、或犷野奔纵 ,皆笔随性发、性因情动,笔情、笔性、笔姿、笔势皆各各不同。有清旷闲雅的堪比世先生、有奔冲骤烈的可以拒熊罴,作者以拟人夸张的艺术手法形之笔墨、咏之词章。因画成诗,书以篆、隶、真、草配于画侧,诗画并发相得益彰。

倪金宝,亦名倪悦、倪越,高邮人士也。金宝曾蛰伏高邮三垛乡间多年,2010年,金宝就曾策划组织在扬州举办了倪家祖孙九人书画展。如今,他从乡间走出,来到扬州八怪纪念馆,人品学养、书画技艺都广获业界佳誉。

70后的金宝是一位诗书画文印俱擅的全能型书画家,悟性高、品德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且心胸开阔,乐于助人。有人说:倪悦的心思好像根本就不在绘画上,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兴趣、对先贤人格操守的景仰渴慕,让他自幼就深度浸染了诗书画印之外的某种理想与信仰,以之驭笔,时出画外之画、书外之书、诗外之诗。

对于自己书画之道的源起,金宝曾自述道:“(余)性,醇厚沉穆、敏讷炽烈;思,纵横空阔、宏微包举。情迷书画、心嗜诗文,金石篆刻、歌赋铭箴,皆缘情以生、随性而作。幼负高志,长以中外古今贤达志士为楷模,自励自淬,精进不已,学欲求通、才欲周揽,必以厚积广储、汇融通贯为宏旨。髫年涂鸦,泥灰砖石、板门粉壁时留画图,观影读书,知慕王谢妍妙、旭素颠狂,情酣书壁不惧长责,家室门墙时为所污,然慈母不嗔、严父窃喜;渐悟诗魂文魄,是以耽读诗骚,朗吟默诵,一何快哉!而寝食皆可忘也。及长,独持所志,不虑生计,时思纵天外,情溢四海,长以千载相知为乐、万里相得为快也!”

扬州文化名人马家鼎评赞曰:“观金宝年历恰如丝丝春雨滋润心田,那骨子里透出的文气雅气,那是浸淫在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扬州所展现的活化石,令人爱不择手。”(邗上老人)

扬州风景美地标多,四百年文昌阁,八百年四望亭,白塔晴云瘦西湖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文昌阁,扬州的地标,到过扬州的朋友对这座建筑应该都有印象,没去过扬州的朋友也有可能见过,只要是扬州的旅游宣传片一般都会出现文昌阁的身影。文昌阁位于扬州市中心,汶河路与三元路的交叉路口。一百年前,这里不是路,而是一条河,就叫汶河,上世纪初在拆除扬州古城的城墙时,长度不到两公里的汶河被城砖填埋了,五六十年代,河道淤塞严重,就全部填平,变成了今天的汶河路。

经常旅行的朋友会发现,很多地方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都有叫“文昌阁”的,从城市到县城,甚至乡村都有。看见文昌阁,说明这里是“有文化有内涵”的文风兴盛之地,起码在古代是如此的。因为此类建筑是封建社会的“公办学校”,一般会是一组建筑群,文昌阁是其中的主要建筑。

扬州也是这样,文昌阁是明清时期扬州府学的文庙,为什么叫“庙”?因为里面祭祀的是孔子,古代的学府是教学和祭祀合二为一的,学子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祭拜孔子。府学就是州府一级的公办学堂,扬州府学的其它建筑都因为各种原因损毁了,只有文昌阁幸存,也叫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当时的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于主持兴建的。

扬州文昌阁的外形看起来和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很像,上半部分是寰宇穹顶结构,这样的楼阁式文庙造型并不多,大部分文昌阁都是有棱有角的。扬州文昌阁的建筑材料为砖木,三层重檐,攒尖顶,高24.25米,底层为八角形,四面开拱门。最初的文昌阁是建在汶河的文津桥上的,据推测可能没有下面的八角形墙垣,后来没有河没有桥了就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座建筑也在扬州市中心,精巧的结构格外引人注目,名叫四望亭,距离文昌阁不远,在扬州四望亭路东端,汶河路西侧。现存四望亭是砖木结构,八面三层,攒顶式瓦顶,每一层亭檐的飞角上挂有铃铛,风吹铃响,清脆悦耳。

四望亭的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另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而且都有古代县志记载,《万历江都县志》中引用宋代《宝佑志》记述:“四望亭在州治南,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建。”清代《乾隆江都县志》中则记载着四望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康熙、雍正年间都曾修葺。

明清时期的江都县就是现在的扬州江都区。县志中记载的四望亭名字叫文奎楼,后来又叫魁星阁,和文昌阁一样都是办学机构。建国初期的时候旁边还有石牌坊,古代的制度是经过牌坊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扬州是主战场,魁星阁还被改为瞭望哨,“架木四望亭,伺城外”,所以改名为四望亭。

白塔晴云,曾经的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在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地带,建于清乾隆年间,样子和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挺像,就是仿照那个建造的,和不远处的五亭桥类似。白塔是砖石结构,高30多米,是瘦西湖比较醒目的建筑,很容易看见。

白塔旁边还有御碑亭和法海寺,御碑亭里面的御碑是乾隆皇帝的,上面刻着他的题诗一首“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环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作于1757年春二月,第二次下江南期间。乾隆爷六下江南走到哪里都喜欢题字题诗,虽然他老人家一生写的诗很多,题的字也多,不过“艺术成就”真的一般,这是业界公认的。

瘦西湖是乾隆皇帝和他爷爷康熙帝很喜欢的园林,他们下江南都会来这里游玩、小住,研究佛教文化,写写诗,练一练御笔。乾隆爷曾为扬州留下很多御碑,不过只保留下来五块诗碑,白塔晴云这块是其中之一,还有瓜洲渡一块,大明寺西园三块。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摩旅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

扬州八怪是什么?竟然还不止8个?来扬州八怪纪念馆看看就知道了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无数歌咏扬州之美的诗词,或清新或婉转,历经千百年而流传至今。遍数中国的城市,可能只有扬州如此特别。

它就像是一个人人皆爱的女子,拥有丰富的底蕴、繁华的身姿。仅仅唐代,就有150多位诗人,写下了400多首与扬州有关的诗。扬州景色之美、风物之奇、文化之盛,让诗人们从此对它牵挂、流连。

南临长江,东枕春秋时代大运河的扬州,建城史足足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在唐以前,扬州还有多种叫法:广陵、江都、维扬、邗城,都是指扬州。隋唐之时,扬州的声名达到了鼎盛。

隋炀帝为观琼花开通大运河,奠定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随后,国力强大的唐更是赋予了它更多的精彩。扬州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还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加之名家诗词的颂扬,人人都期盼着有一天可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虽然从没有做过都城,但扬州和诗词之间互相衬托、互相成就的关系,已是天下无双。并且不止是唐,事实上历朝历代有关扬州的文化、诗词都很繁荣;无数文人雅客选择扬州作为自己的安憩之地。

到了清中期,扬州书画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兴起了一批身份相似、风格相近的画家群体,史称扬州八怪。

这里的“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作约数。公认的八怪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也有人会提到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等,因他们彼此画风接近,可并入。

这些画家大多出身贫寒、命途坎坷、清高傲物,于是书画便成为了他们抒发志向、表达情感的媒介。这也促使了他们书画风格不落俗套,常有强烈的批判现实、针砭时弊之意,因此称作“八怪”。

想必大家对郑板桥最为熟悉。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之怪在于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的竹画备受喜爱,并且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时“八怪”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百年时间,这个群体留下了无数的绘画作品,无可计量。曾有人编著了《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了国内外两百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8000余幅精彩画作。未得到收录、未流传下来的还不知有多少。

就在扬州,有一个古朴的八怪纪念馆,陈列了许多“八怪”的书画,供今人品赏。

整个纪念馆占地4452平方米,是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晚年寄居的西方寺改造而成。主展厅尤为古朴,是明代所建造的古建筑遗存,原材料是楠木。

一走进主展厅,仿佛就能够闻到一股上等木材的芳香。抬头可看到,梁架之上遍施彩绘,色彩鲜明、花纹简单,却另有一种简洁的美感。正中,立着八怪的雕像。栩栩如生的石雕将他们每个人的身姿、神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围陈列着八怪的生平和代表作品。细细看来,一笔一划都极具风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穿过正殿,小小的庭院里盛满了温暖和煦的阳光。草地上散落着以八怪们的书法为设计元素的石块,红底白字与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抓人眼球。

再往前走,是李亚如书画陈列厅,这里陈列着扬州八怪“传人”李亚如的书画,有时也会被用来举办临时展览。

纪念馆内还有金农曾生活过的寄居室,中间是客厅,两边分别为画室和卧室。

整个纪念馆,充满了江南园林的质感。建筑的色调对比强烈,洁白的墙,配合上暗红色的漆柱、花窗,规整且大气。

很多小细节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一抹不起眼的白墙,却用一株红枫点缀,瞬间提亮了整个空间。墙上一个福字雕刻,看上去十分沧桑,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过多少岁月。

高高的马头墙错落有致,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屋顶的瓦片上有蝙蝠的雕刻,大概是寓意福至吧。三两株不知名的花儿倔强地在瓦片中寻得一线生机,骄傲地向着阳光昂起头。

屋檐上的雕刻栩栩如生,自带深意。

这样底蕴十足的老建筑,还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晚年寄居之所,更是在扬州这样的宝地,怎么也该来看一看。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CFP/携程签约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知名旅游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秒拍达人、微博旅行视频博主、乐途旅游网专栏作家。

微信公众号:琰棱行摄记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12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