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宜兴历史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宜兴历史

宜兴又一红色纪念馆建成啦

走~和小兴一起

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

革命历史岁月

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坐落在和桥镇闸口村

由中共太滆地委旧址和原闸口小学校舍

改建而成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

当年太滆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痕迹

▲1940年10月独立二团战士在闸口邵家祠堂前

太滆地区,系指太湖、滆湖及两湖之间的广大地域。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先后派3批干部进入太滆地区,建立了太滆地区游击根据地。

▲1941年4月,新四军十六旅在闸口邵氏宗祠成立(邵氏宗祠也是中共太滆工委、太滆地委、太湖行动委员会、独立二团的机关驻地和成立地)

1941年1月8日,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在罗忠毅率领下,秘密穿越长滆地区,渡过滆湖,来到宜兴和桥王母村,与先期到达太滆地区的廖海涛汇合。4月初,谭震林渡太湖专程来到宜兴闸口二支队司令部,向二支队及太滆地区党政领导传达中央与华中局的指示,宣布中央军委“重建苏南新四军的命令”。苏南部队奉命整编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二支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

▲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成立

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大会就是在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门口的打谷场上举行的,从那以后,闸口地区一带逐步成为了太滆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正是新四军江南太滆部队

和太滆根据地

历史的凝缩、锤炼和升华

纪念馆共分为 影片介绍、情景模拟和 历史展陈三个部分。全面系统反映新四军在太滆地区的抗战斗争史,以新四军太滆抗战历史为经,以太滆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纬,展示新四军与太滆地区人民群众共同抗日的历史过程。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设置在邵氏祠堂第二进。主要复原了中共太滆工委办公地(东)、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中)和宜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地(西)的场景。

历史展陈

历史展陈主要设置在邵氏祠堂第一进和原闸口小学第一进平房。

主要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桥沦陷 人民奋起抗日

第二部分:开辟太滆 创建抗日根据地

第三部分:艰苦作战 发展太滆根据地

第四部分:太滆地区 反清乡反扫荡

第五部分:开辟宜南山区 扩大根据地

第六部分:留守斗争 艰苦卓绝

第七部分:军民一家亲 鱼水相依情

纪念馆还陈列了英雄烈士谱

和新四军部分相关电报

抗日烽火燃太滆

军民团结天地和

硝烟散去精神在

不忘初心苦还乐

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的建成

为太滆革命根据地

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纪念馆将成为宜兴

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德育教育基地

温馨提示:

编辑:蓝灵

信息来源:和桥镇人民政府

《杭州河道历史建筑》丨西兴过塘行:古老集镇的历史标本 宜兴历史

河流是杭州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长廊、博物馆与百科全书。

《运河(河道)丛书》共9本:

《杭州河道历史建筑》、《穿花泄月绕城来》、《杭州河道诗词楹联选粹》、《口述杭州河道历史》、《杭州河道文明探寻》、《中东河新传》、《杭州河道社区》、《亲历杭州河道治理》、《杭州河道故事与传说》

这九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杭州运河与市区河道的前世今生,希望人们能从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享誉世界!

《杭州河道历史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透过建筑可以感受到沧桑的历史。本书通过河道沿线现存的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去感受杭州河道“倚河而居、倚河而业”的历史风情。

西兴过塘行:古老集镇的历史标本

西兴古镇是依托浙东运河源头而发展形成的商贸集镇,老街位于高新滨江区西兴镇,走进西兴老街,就像走进了一幅古老水乡民居的画卷。老房子、古拱桥、阔石板,是典型的绍兴风格,但建筑色彩又不完全是绍兴的“黑”和“灰”,而是和杭州的传统民居相接近;封火山墙则又是集合了杭州、萧山、绍兴的特色;一些门窗的装饰风格却又是宁波风味的。悠悠运河水,引来了南来北往的商贾,老街也由此繁华,那夹杂着杭、萧、绍、甬四地风格的古老民宅,证明着这一点。

历史上西兴曾是两浙门户,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几度交战,至越王勾践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西兴西端筑起了一座城堡——固陵城,西兴过去名叫固陵,至今这个城堡的遗迹还在。

西兴最有名的是西兴过塘行,每一个西兴人说起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是一脸的骄傲。

过塘行,即为专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西兴过塘行,是西兴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西兴为浙东运河之起点,水陆之要冲,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故过塘行布满西兴上街、下街。

问住在河岸两边的人,他们的祖祖辈辈会和他们说起些什么往事,大抵都会告诉你这里曾经有过的过塘行。在离桥最近的一幢老房子门口,我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钟大椿过塘行”,第一次看到过塘行字样时,我有些不明其意,拉着坐在街头晒太阳的老师傅问个究竟。他指着一条小弄堂说,以前这里过去是一条塘,站在塘上可以看到钱塘江,船在那边过来,这里是渡口,货物都是用牛拉上来,要过浅滩,翻过塘,暂时在这里放一下,第二天再从运河上运出去,所以叫过塘行,老人说这些时,很是流畅,想来这样简单的问题,一定很多如我这般不太有常识的人向他问起。这么说来,过塘行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托运部或是快递公司,只是名字更加有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而已。

过塘行最早出现在何时?《萧山县志》载:“萧山在明万历间(1573—1619)即有过塘行,清末民初,过塘行陆续增多。”西兴过塘行是萧山最早发展起来的,当在明代就有,只是繁荣发育却在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时西兴正处于上海、宁波两个开放城市的中点,客货运输空前繁荣,过塘行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那时,几家经营得法、资金充足的过塘行,如徐记、戴永清等已具规模,养有大群水牛,自备牛车,通过牛车搬运,加快了转运速度。抗战胜利后,徐炳记、曹大本、来锦标三家装有电话,并用自备汽车代客运货;曹大本还在萧山火车站开设分行,行里常有舞会、酒会,用留声机播放音乐,十分气派。过灯笼、灯竹丝的沈八房、傅林记过塘行,把西兴灯笼(半成品)批包销往金华、衢州、嘉兴、湖州,有的远销到江苏、江西、安徽,为西兴灯笼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过人的过塘行最早始于同治年间。《西兴历史故事》说:“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退去后——西兴人俞谓东在杭州某钱庄供职,与官商胡雪岩有旧交。胡雪岩授意他回西兴经营民办的接待过往官吏的业务,他开张了俞天德过塘行。”由于这是桩“无本钱生意”,又很赚钱,乡里纷纷仿效,过塘行就蓬勃兴起。在李维松先生的《萧山古迹钩沉》中了解到,从清代到民国,当年的水运码头西兴是多么的繁华,“街市坊肆栉比,集散两旺”。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有过塘行72爿半,从业人员(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达千人,成为西兴一大支柱产业。

72爿半过塘行的经营范围,也有大体的分工:其中过客人、禽蛋的有赵永利、俞小八房等8家;过茶叶、烟叶、药材的有来锦标、孙太和等4家;过牛、羊、猪、鱼秧的有钟大椿、富三房等12家;过酒酱的有傅汝贤、陈光记等6家;过棉花、蚕丝、绸缎的有曹大本、沈惠全等7家;过百杂、灯笼、木器、锡箔、扇骨的有协亨祥、徐炳记、沈八房等29家;过建筑材料的有源盛和、王诚孚等3家;过其他的有李庆记等2家;过银元的只徐国佩一家;另有孙家汇“黄鳝行”,因不是常年有业务,故称半家。

过塘行转运的客、货,一部分来自内河,通过西兴转运至中原一带,货物如茶叶、黄酒、锡箔、棉花、土布、水果、木柴、竹制品、萝卜干、霉干菜等;一部分自钱塘江运入,如锡锭、香烟、火柴、洋布、颜料、肥皂、淮猪、湖羊等,再由西兴转运至宁绍地区。船舶停靠各有地段,从大城隍庙前的“大埠头”一直停到资福桥边的“日船埠头”,长达千余米,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货,昼夜不歇;运河里舟来纤往,吆喝声此起彼落,俨然一卷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晚清长河先贤来又山《西兴夜航船》诗,对此有惟妙惟肖的描绘: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在运河之头,上船下船人流如织,古纤道上纤夫前后相接,夜深人静时,还有夜航船靠岸卸货、卸客,一派繁忙景象。

西兴规模最大的过塘行,据调查,数金家的协亨祥过塘行。金家传人回忆:协亨祥过塘行创办于清代,过布匹、火柴、烟叶、杂货等,抗战前有几百间货库,东起仓弄口,西与来锦标过塘行相接,南至运河边,北到北海塘,占半个西兴街,过往货物、客商,昼夜不绝,生意兴隆,“富可敌国”。可惜日军侵占西兴后,行里进驻日兵,行旁又筑炮楼,协亨祥无法营业,以后就渐渐萎缩败落。西兴在刚解放时还是很热闹的,那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方便,水运还是一种较重要的运输方式。西兴作为联结各地的枢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兴过塘行在陆路日渐发达的今天,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依河而商的人们也渐渐淡出视线,但留下的历史让人念念不忘,现在在滨江区老街官河沿岸,还有很多保留下来的过塘行,一两层的房屋,门面不大,看起来像客栈、门店,大多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如沈渭全过塘行、官河路102、103、104号等,直接见证了运河的发展兴盛。苏轼在《望海楼晚景之一》中写道:“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写的就是西兴当年的繁华,从前绍兴等地运往杭州、上海的货物都在此中转,现在也都改走了陆路。住在过塘行两边的人们,很多也远行工作或是婚嫁。

西兴过塘行,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存在着。问起一个在冬日午后阳光下晒梅干菜的老伯,他说孩子们都在国外工作,问他为何不跟着孩子们去,他笑着说:“美国,能让我在街巷里弄里晒梅干菜吗?住了一辈子了,我欢喜待在这。”看,自己欢喜的,就是最美的,哪怕西兴斑驳的光影和当下的喧嚣确实有点格格不入,但这种古朴而平淡的生活,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向往的吗?时间总是从容地流逝,繁华已褪去,但河流依旧,房屋依旧,运河之头,只剩下遗落的风景和小镇居民安详宁静的生活。

温峤 | 传承历史文化 兴旺历史老街 ​代表视察温岭街修复项目 宜兴历史

9月12日上午,温峤镇人大组织代表对温岭街修复项目开展视察。

据悉,温岭街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街,温岭市市名也源于此,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及民国,有鼎升大桥、甘泉古井、戴家祠堂等多处古迹。目前已经引进武掌柜禅茶、影视公司、温峤老酒博物馆等多种业态,计划开展汉服讲座、文艺演出、禅道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代表们实地查看老街修复及业态引进状况,并听取老街修缮和保护工作情况介绍。代表们表示,在温岭街历史保护街区的修复保护和利用上,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强管理,保护与修复并重,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老街业态“兴起来”,做好建设规划,保证老街建筑原真性,通过开设国学讲堂等形式兴旺老街业态,增加老街人气。

目前,戴豪故居、谢家、陈泰祥、春和里以及应立昌这5个点已完成修复。解元路至莲池路现代房屋的立面改造工作基本完工,温岭街汽船码头项目已完工。

E N D

供稿 | 蒋佳筱

编辑 | 蔡斌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02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