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黄圃腊肠

“黄圃腊肠”远近闻名,风味与众不同,故一到腊味季节,很多人都买黄圃出产的腊肠作佐膳、送礼。据说清朝末期,黄圃墟上有个卖猪肉粥的固定档口,一向生意平稳,档主人称老洪“腥”(“腥”是土话的读声,意即先生),一家大小,两餐也算糊得住口。这一年的冬季持续奇冷,无人上街吃粥,逼得“老洪腥”只有将准备应市的猪肉腌制起来。过得两三日,发现腌肉不但没有变坏,反而有一阵异香扑鼻,但他不敢拿来煮粥给顾客食,恐卖坏招牌,便打算将它晒干,自己分餐作为下饭。但肉已切片,如此晒来太麻烦了,见有现成猪肠在,便灵机一动,将猪肠掰衣,将肉切细粒,塞入肠衣,用水草分截绑起来晒。经过几天风吹日晒,爽而有香味,吃起来别有风味。以后,遇来同样情况,便如法炮制,如此反复,不断改进,便放胆试销,果然大受欢迎,生意日渐兴隆。后来,老洪腥又带了两个儿子到顺德陈村开了分店,由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广州,不少人自雇艇仔(当时来往广州陈村的唯一交通工具)去陈村采购他的腊肠。

再后来,老洪腥又到广州去开店发展,以“黄圃腊肠”之名大肆宣传,久而久之,黄圃腊肠便成了有口皆碑的土特产了。

黄圃腊肠

中山黄圃海蚀遗址

黄圃海蚀遗址位于中山市黄圃镇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岭山东面山脚(东坑大冈山脚)一带,占地范围2500亩。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而且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蚀遗址之一,属5000年前地壳变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属白垩纪红砂岩砾石地质,其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在珠江三角洲现存海蚀遗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质标本,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黄圃海蚀遗址揭开了黄圃作为广东四大古海镇之一,几千年沧海桑田的神秘面纱。据中国科学院广东地理研究所地理专家何大章等考证,该遗址是中山境内尚存二处海蚀遗址之一。2015年9月8日,黄圃海蚀遗址被省国土厅授予省级地质公园资格。

玉泉洞仙庙

在玉泉洞沿环山古道向北走分别有姻缘石、情侣石、八仙石、浴日池、好运洞、钓鱼台、群仙会、天狗岩、飞来石、滴水岩、洞门石等奇景。

山脚有一巨大岩洞,当地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云游此处,在岩洞中住过,因此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村民在此建有仙庙,供奉吕洞宾像。

情侣石位于玉泉洞左侧,由两块从山顶崩落的岩石在海蚀作用下形成,两石互相紧贴,恍若拥抱在一起的情侣,当地人称情侣石。在石旁设置供品香案,以祈美好姻缘。

浴日池位于玉泉洞附近,常年满水,池水清澈见底,喝起来甘甜可口。

好运洞古称穿狗径,是山岩石经海浪长期冲击而成,中有一洞,人们可俯身可由洞的一头穿到洞的另一头。传说吕洞宾驻驾玉泉洞后,一年的春节,请来其余七仙共赏美景,刚好天庭二郎神的哮天犬途经也过来一起热闹,并在八仙身旁的岩洞转了一圈,玩耍了一下又回到天庭去了。据说,每逢春节人们到玉泉洞仙庙参神后必到此洞穿越一周,沾沾仙气,是年便可行好运。

海蚀崖景观“天崖海角”

海岬是指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50余米,高耸陡峭的海蚀崖崖面平整,崖壁近乎直立而成绝壁。站在崖脚,仰望“天涯海角”摩崖石刻,令人不禁赞叹,原来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也是天之涯海之角。

天狗岩 海蚀遗址中最长的一道洞穴,由三个洞口相连成“人”字,山体从南洞口到北洞口由海水冲蚀形成两个重叠的斜面,可从南洞口附身穿行,直达北洞口,上洞口直通海蚀崖顶部,是公园内山羊上山下山的便捷通道,地貌学称为“海蚀窗”。

群仙会由许多崩落的岩石组成,岩石或聚集或零星散步于山脚草丛中,好似神仙聚会。

飞来石一块石头忽然悬空而立,离地20多米高的岩石,美妙地镶嵌在大岗山东坡的古海蚀崖上。由于它外形有如一个大大的鼻子,故又俗称仙鼻石。不知从哪个年头开始,逢年过节时,到仙庙观光的人们都会到此石底,用铜钱掷向它,如能击中,就合掌许愿,听说相当灵现,此习俗相传至今。

千年神龟

蠄蟝石

滴水崖过去这里山上树木植被繁茂,终年岩水滴滴,流水潺潺。即使是隆冬十二月,仍可看见丝线似的细流,又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垂帘于“悬崖绝壁”的;如遇上滂沱大雨,躲进滴水岩避雨,还可见到水帘洞似的壮丽的景观。后由于“滴水崖”水脉被破坏,以使“滴水岩”在干旱时没有水滴出来,只在春夏雨季才看见滴水。

内黄筲灌肠名扬天下

文化领域爱好者

发扬传统美德,传播美食文化,很多文化逐渐在消失,在失真。但是有很多的美食文化却经久不衰,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内黄筲灌肠就是其一。

走在豫北内黄县城的大街上,会常常碰到很多卖筲灌肠的路边小摊,经常听到他们摊子上传出的喇叭声:“筲灌肠,煎灌肠,现出锅的热灌肠。”

整个内黄县区域内,都能看到卖筲灌肠的身影。这么多内黄筲灌肠的供应,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有这样的需求,供等于求。内黄县大部分人都喜欢吃筲灌肠,筲灌肠以前只是路边摊,上不了桌子的美食,现在已经成为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风景线了。

经济基础决定消费水平,成为老百姓的家常菜是有原因的,其一是消费低,其二是味美。

内黄人常常吃这种美食就不腻吗?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可以到了内黄县的任意一家门店里面尝一尝,心里作用会让大家觉得门店路边摊好,就会知道内黄人为什么喜欢吃筲灌肠,答案在其中。筲灌肠在内黄县,已经达到了家常便饭的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做烧灌肠的流程,满足大家的口福要求。

工具:铁锅,绞肉机,漏斗(聚口),线绳,剪刀。

绞肉机

漏斗

线绳

剪刀

材料:新鲜猪血,大肠,面粉,十三香,葱姜蒜。

猪血

大肠

面粉

葱姜蒜

内黄筲灌肠做法流程:

先将鲜猪血(必须是鲜猪血)放入30%的盐水溶液里,用木棍搅拌,不使凝固。继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绞肉机把葱姜蒜绞碎,和血浆搅匀。分批适量地灌入洗净的猪大肠之中,用线绳把口捆好。待其血浆、面汁之混合体在肠内凝固后,即可放入水锅内用小火温煮,并要不断用针剌肠,使之冒出气泡,以免肠衣崩破。

注意一定要小火。

一般情况下,约一个半小时即可煮熟,大功告成。

把煮好的灌肠捞出入筲,切片入盆,加入蒜汁,喜欢吃辣的,调入辣椒油,调拌即可,此时此刻,内黄筲灌肠即大功告成。注意内黄筲灌肠最关键的是别忘了加蒜汁。

在内黄,除了筲灌肠的吃法,还有一种就是烧灌肠,用煎板煎制而成,如下图所示。

满满地上上一大碗,别忘了犒劳犒劳自己。

内黄有民谣曰:“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谗。”

如果怕自己做的不好,或者不会做又想尝尝的话,啥时间路过内黄,可以尝一尝正宗的内黄筲灌肠,一般情况下,一年四季汽车车站外面都有卖。

内黄筲灌肠源于何时,已无法考究,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太美味了,有位名人说过一句话:“好东西大家分享。”

豫北美食内黄筲灌肠名传天下,传播传统美食文化,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内黄筲灌肠。

大家好,我是宗亲寻根,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如果文物会说话 | 黄肠题凑

今天我想先跟大家玩儿一个猜词游戏,就是听到“黄肠题凑”这四个字,您感觉会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有黄肠,该不会是吃的吧?也有人觉得有“题目”的“题”字,会不会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题海?其实单看字面意思,很难猜得出,我也不跟大家卖关子了,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的名字叫“黄肠题凑”,是汉代帝王陵寝墓室四周 用柏木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颜色,墓室全部是用上等黄柏木或松木搭建。“题凑”,指的是墓葬的形式和结构,因为木头的木心都是指向中间的棺木,“黄肠题凑”,通俗点儿说,就是按照向心方式垒成的的厚木墙。

当然,想要在死后拥有黄肠题凑的墓室,那可不是有身份证就行,而是要有尊贵的身份,要么是帝王和他的妻妾,要么是皇帝特许的宠臣,像长沙王和王后渔阳的墓室就是黄肠题凑结构。

一般情况下,黄肠题凑墓室就像是一个地下的大套房,有专门的墓道,还有好几个房间,就拿长沙的渔阳墓来说吧,墓室里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家的模样,有大门、客厅、卧室和厢房,大门前面甚至还有两个长着鹿角的木偶人,两臂张开,应该就是就是古墓的门卫保安了。进到墓室里面,金银首饰精美玉器,该有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一样也不少。

在长沙博物馆内,有一整面墙,还原了渔阳墓的内部结构,十分震撼壮观,这也是湖南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西汉王室墓了。

博物馆 是存放故事的地方

文物不是高冷的簪花仕女

如果它能说话

也许会感性 也许会欢脱

听它喋喋不休的说起那些时光故事

是不是也很萌萌哒

金鹰955《如果文物会说话》一日一物系列

爱上身边的传奇 爱上时光之美

转载自:金鹰955

入 馆 指 南

地址:开福区湘江北路长沙滨江文化园长沙博物馆

乘车路线:

路线一:乘520路、804路至滨江文化园站

路线二:乘2路、357路、906路、111路至北辰时代广场站

路线三:乘11路、106路至两馆一厅站

路线四:乘地铁1号线至北辰三角洲站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发票,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及农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闭馆。

《天心白沙里》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01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