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来自越窑血脉的龙泉窑,历代有什么特色?

龙泉原名“龙渊”,相传因古越国铸剑名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下,剑池湖畔,铸成“龙渊”剑而得名。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为“龙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名“剑川”。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沿袭至今。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属丽水地区。

龙泉窑来自越窑血脉,而成为独特的自我,更有青山绿水之灵气。梅子一般的青绿可餐,粉嫩的淡色粉青则如月光下的幽雅。这就是我们说的龙泉窑在鼎盛时期烧制出来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的解释。

龙泉窑的发展历史可以称之为是千年窑火。从三国两晋时期一直烧到清代民国为止。

来自越窑血脉的龙泉窑,历代有什么特色?

三国两晋时期

这个时期龙泉窑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产品,与周边地区窑口产品雷同,窑业规模不大。

三国 龙泉窑弦纹三系罐

这是龙泉窑三国两晋时期生产的一件青瓷——双系罐,是在丽水县松阳出土的。所以说龙泉窑在三国两晋时期开创,它生产的产品跟越窑很类似,几乎很难区别出是越窑还是龙泉一带生产的青瓷器。

西晋龙泉窑唾壶,浙江遂昌县云峰镇墓葬出土

南朝龙泉窑双复系盘口壶

这两件,一件是西晋龙泉窑唾壶,这是在浙江在瑞昌县云峰镇出土的,这是当年朱伯谦老师考古发掘的,有明确纪年,很像越窑,但它不是越窑生产的,而是在龙泉窑生产的。到了南朝时候,龙泉窑生产的双系的盘口壶,也很像越窑,但跟越窑中心产区的越窑比较还是有区别的,龙泉窑在初期的时候跟越窑一脉相承,是越窑的一个分支。

隋唐时期

唐代瓯窑的兴隆对龙泉窑产生一定影响,瓯江边的吕步坑窑址证明了它的存在价值。瓯江是从丽水地区流往温州出海的江。当时在隋唐时期瓯江,两边有许多青瓷窑场,称之为瓯窑。温州考古也做过相关的考古发掘整理,知道了当年瓯窑的一个面貌。

唐龙泉窑玉璧底碗,现藏丽水市博物馆(越窑风格)

这件是隋代的龙泉窑玉璧底碗,我们知道隋唐时代,包括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大部分的碗,碗底都呈这样的形状——玉璧底,这件典型的隋代时候龙泉窑碗碗底也一样,也是玉璧底,但他的有釉色和造型跟北方的邢窑南方的越窑是区别的,给大家举个例。

隋龙泉窑三系盘口瓶

唐龙泉窑双系盘口壶,1987年浙江省庆元县出土

唐代龙泉窑黑釉双系罐,也是这个时期标志性藏品,在唐代的时候在越窑下面,像浙江的德清窑就生产黑釉,这个时期龙泉窑也生产黑釉双系罐。

盘口壶是在1987年浙江丽水地区下面庆元县出土的双系盘口罐,确实非常像越窑,唐代越窑产品很接近,这件也是龙泉窑生产的薄釉厚胎,窑温不高的青瓷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跟着越窑、瓯窑后面的一个窑厂。

五代到北宋早期

淡青釉的出现,龙泉窑有了新的生命诞生,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形成。这是龙泉窑青瓷的第一步。

淡青釉的重要特征是:胎骨坚薄匀称,胎色白,薄质坚,造型规整端巧,制作精细讲究,器表刻花线条纤细,罩以淡青色的薄釉,器底大多满釉,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器类品种多样,壶、瓶、罐、盘、碗等均有发现。

五代十国龙泉窑钵 现藏丽水市博物馆,这个时期的釉是五代早期的,还是有越窑的影子。

五代/北宋龙泉窑贴团花刻划卷草云纹梅瓶 高39.5厘米

这件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梅瓶,非常有代表性,这个釉就是我们讲的淡青釉时期,龙泉窑有自身的一点点新的特征,他有自身的特征出来了,这个梅瓶就是一个代表作。这个梅瓶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釉色、造型都非常之美。五代时期五代的晚期,正确的说北宋早期,这个时期龙泉窑已经出现了这么高的技艺,这只梅瓶尺寸不小,39.5公分,曾经在佳士得1996年春拍拍到480多万。佳士得拍这件梅瓶的时候,我查了一下,他标“越窑”,五代北宋早期的龙泉窑产品很多国际拍卖行都标记为越窑,他们不知道龙泉窑在这个时期已经做出这么精美的器物。

五代时期,龙泉窑有秘色之称,这个时期跟越窑一样,越窑这个时期也有秘色之称。宋代庄绰《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这段话就告诉我们龙泉窑这段时期也出青瓷,这是宋代人记载的,谓之秘色,我想他指的“秘色”也指在五代或北宋早期这个时候,和越窑的秘色瓷相对应的。“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就是说当年的越窑,越国要上贡,所以在龙泉也同时也烧造秘色瓷上贡,这段文献也就证明了龙泉在五代北宋早期也称之秘色是有历史依据的,经过实物考证也证明了这一点的。

五代/北宋 龙泉窑刻划团花卷草云纹十棱执壶

这把壶的造型非常优美,壶身上十条棱突出,盖子像皇冠,一圈镂空,非常精美,也很不容易。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龙泉窑北望耀州,南承越州,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

宋龙泉窑黑釉盏(受建窑影响产物,庆元县竹口镇潘里垄瓷窑烧制)

龙泉窑在这个时期也出现黑釉的盏。形制和建阳窑址的盏造型一样,但是釉色和胎色不一样。

北宋晚期是一个神秘时期。龙泉烧出了比汝比定更精美绝伦的黑胎厚釉的神品。

据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窑器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献把整个官窑情况介绍的很清楚。这里“京师”不是指开封,而是指朝廷。

大英博物馆“亚历山大”碗

湖州皇坟山出土黑胎六瓣莲花碗 现藏湖州市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粉青葵花式碗

这三件实物,第一件为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亚历山大碗”,张公巷窑生产,被定为汝窑器;第二件为湖州皇坟山出土黑胎六瓣莲花碗,被定为南宋官窑器;第三件两岸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都有同类造型的碗,大都误定为“南宋官窑”器。通过对比大量实物标本得出,这些瓷器真实产地是大窑杉连窑,有出处有递承。这个时期,龙泉烧制出了这么精美的薄胎厚釉的藏品。

南宋时期

南宋龙泉青瓷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官民窑各自独立之故,南宋早期并没继承北宋末之产品风格,而是随民俗风情而制,如出筋碗,粗底而不上釉,厚胎薄釉,透明度高,亮泽,玻化感强,南海一号出水的龙泉窑青瓷中有大量这类出筋碗。顺其民窑发展,至中期变成矮足,厚釉,墩实拙朴风格,不似北宋末高格飘逸,细、薄。

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玉津园”款粉青釉纸槌瓶

日本收藏了一只很有名,底部:“御津園”,曾香港拍卖,价格很高,拍卖行定为南宋官窑,我认为定位错误,这类纸槌瓶在龙泉窑的遗址曾经发现很多,胎、釉确为龙泉生产,并不是杭州南宋官窑生产,略懂这两个窑的人就能鉴别出来,杭州南宋官窑的产品胎质疏松,釉色粉青发蓝,龙泉窑的产品胎质坚硬,釉色翠青,或粉青,青的下面不像杭州官窑发蓝,而是偏一点点黄色,所以我觉得苏富比2008年春拍时定为南宋官窑是对龙泉窑的一种抬举,说明龙泉窑的产品超过了南宋官窑的产品,比南宋官窑的产品还要美。

南宋龙泉窑凤耳瓶 现藏松阳博物馆

这件凤耳瓶有个故事,80年代末时,有小部分广东古董商到了浙江山区,带着村民去山上盗墓,这件瓶子就是当年盗墓出土的,当时还不是偷偷摸摸晚上去挖,而是白天雇了几十个人到山上盗墓,被村民举报,派出所前来围堵,广东人带着凤耳瓶在中巴车上被截获,所以今天才能在松阳的博物馆见到这件凤耳瓶。这件凤耳瓶非常典型,是第一件发行了邮票的凤耳瓶。这种瓶式很迷惑,一直都以为是龙泉窑的产品。

当时龙泉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带耳朵的瓶式?除了上面看到的凤耳,还有一些是龙耳、鱼耳,在同样南宋中晚期,其他窑口是没有这种瓶式的,为什么龙泉窑单独会烧造这样的造型?

在台北故宫院刊发表的一篇论文讲“花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插花的演变,各个时期的花器的用途,我对凤耳瓶有了新的认识,在宋代的文人,点茶、插花、挂画都是世间闲事,非常流行,插花是这一时期特别是文人插花,自己欣赏,非常流行,所以龙泉窑就生产很多这样样式的花瓶,用来插花。通过看到这篇论文,插花分两种,一种是供养插花,一种是自赏插花。带耳朵的这类瓶式,大量出土都是成双成对。

由于当地的习俗,人死后的供养,所以成对,左边一支,右边一支插上相同的花,进行供养。这类带耳朵的龙泉窑器物,当时都是用于供养插花。比如寺庙中、佛前,都是供养插花。前面见到的那件龙泉窑纸槌瓶,没有耳朵,市场上也非常多,这种瓶不是供养插花用,是属于自赏插花用花器,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喜欢用。比如四川遂宁出土的大量瓶式都是南宋晚期的产品,其中也有凤耳瓶、纸槌瓶、盘口瓶等。

青瓷之祖: 越窑千年历程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东汉越窑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

三国越窑

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越窑

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越窑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在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隋唐五代越窑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晚唐时,秘色瓷的成功烧造,更是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宋代越窑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上林湖一带窑场兴旺起来,使濒临消亡的越窑一度起死回生,出现了一个短暂繁荣的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南宋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专烧宫廷用瓷的同时,越窑终于停烧。

Hash:d9f8f370710553397b99801b2e4ae3bff70b785d

声明:此文由 大陆古玩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61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