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唐山麻糖

唐山麻糖是河北唐山传统的地方名点。呈薄片状,口感绵软,微脆,老少皆宜。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中文名:唐山麻糖

形状:呈薄片状

唐山麻糖

特色:口感绵软,微脆,老少皆宜

起源:明朝万历年间

传统美食录之唐山麻糖、唐山棋子烧饼,酥香甜美,与众不同!

唐山素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和“华北工业重镇”之称,其陶瓷、钢铁、水泥等工矿产品闻名天下,但是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工业品,唐山的传统美食在中国美食林中也是熠熠生辉。唐山地处河北省的东北部,西靠北京,南接津门,历史上是中原地区联通东北、朝鲜半岛的必由之路,地理位置显耀,来访商贾众多,再加上北依燕山、南跨冀东平原、东临渤海的地理特征,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正是基于多种优越条件的叠加,人民富足,进而衍生出了多元灿烂的美食文化。

今天的唐山市包括唐山现辖7区5县2市: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丰润区、丰南区、曹妃甸区,乐亭县、玉田县、滦南县、滦县、迁西县,遵化市和迁安市。唐山的地貌多元,遵化市和迁安市和迁西县委燕山山区,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丰润区、丰南区、玉田基本是平原地区,其他县区则为临海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它们的美食也各有特色。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聊一聊发源于丰润一代的唐山知名美食——唐山麻糖和唐山棋子烧饼。

1、唐山麻糖

唐山麻糖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传麻糖是由冀东地区的排叉演变而来,排叉是一种北京小吃,是早年间回族群众喜爱和待客的重要点心,是用面炸制而成。丰润是明清以来的京东地区,是京城通往关外的必经之路,所以排叉也随着繁密的人员交往传至丰润。后来,有一张姓人家由冀中的深州迁居到丰润七树庄,并以制作糕点为业,他们以排叉为基础,通过改进工艺,用糖和面,经油炸,再浇上蜜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冀东排叉,后来张家人又结合著名糕点"蜜供"的浇浆方法,几经改进,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就形成了今天赫赫有名的唐山蜂蜜麻糖。

传统的唐山麻糖经过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块、炸制、浇浆等工艺,所制麻糖色泽鲜亮,呈淡黄色,片薄如纸,形似花状,清香甜脆,营养十分丰富,是京津冀地区享有盛誉的甜点名吃。

今天,唐山麻糖随着唐山综合实力的持续增长也名扬国内,它不仅成为逢年过节唐山人走亲访友的标配礼物,而且也成为来唐山商务、旅游人士必带的唐山特产。唐山麻糖以其独有的蜜甜爽口传递着流淌四百年的宜口之美,演绎着京东富庶之乡的香醇之魅!

2、唐山棋子烧饼

唐山棋子烧饼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它一般内包肉馅或者绿豆沙、枣泥等馅料,表面有芝麻,酥内爽口。

棋子烧饼的起源年代已经不详,其起源的故事也是多种多样,一说是清光绪年间,丰润城关的西大街有家做裕盛轩的饭店,进京和出关的客人都会经过这里歇歇脚吃个饭。裕盛轩的老板善做各种面食,特别是缸炉烧饼。

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学子饭毕想再买一些干粮路上吃,这时裕盛轩的老板正在与人对弈。学子就拿着几个缸炉烧饼对老板说,你这缸炉烧饼要是再加点馅进去,做得像这棋子就好了,那样既好吃,又便于携带。这个建议启发了裕盛轩的老板,事后裕盛轩饭店的老板就反复摸索,总结出一套用鸡油和面,加入料馅,经缸炉烤制的烧饼制作新工艺,并成为棋子烧饼的雏形。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清光绪年间,裕盛轩的大厨牛朝彦因厨艺在京东一带非常有名,后来他奉命进京专为慈禧太后做御厨。他为了讨好慈禧,煞费苦心,在缸炉火烧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小如棋子,香甜酥脆的新式烧饼,并受到慈禧的喜爱。后来,牛朝彦告老还乡回到丰润,又把这门技艺在丰润传承广大,棋子烧饼在民间开始流行。

不管是哪一种故事,都说明棋子烧饼应该起源于丰润,但是是不是光绪年间,并没有史料记载。今天的唐山丰润一带明朝以前应该说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讲地处寒偏,人口较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明朝建立以后,随着明朝迁都北京,再加上这一代地处通往关外的要地,出于防御北方满足和蒙古族人的战略需求,明朝开始往这一代大批移民,进而迅速促进了这一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记载,在移民中有来自山东兖州、山西洪洞一带的移民居多,这两地都以面食出名,不可否认,棋子烧饼的起源很可能源自于这些山东和山西的移民。因为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就曾出现过潘金莲口尝棋子烧饼的情节,虽然棋子烧饼在山东一带已经没有,但不能怀疑它最早来自山东的可能。

不管棋子烧饼起源于哪,创建何时,棋子烧饼事实上是在唐山发扬光大,在唐山扬名发展的,今天它不仅在唐山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也颇具知名度,据说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还特意以它作为伴手礼,可见棋子烧饼不仅是民间的最爱,而且它的美食特性和文化特征也足以登上大雅之堂。

唐山麻糖和唐山棋子烧饼是唐山市中心区域(路南路北、丰润丰南)一代的传统美食中的杰出代表,它们在工艺上包纳了中国北方面食甜点的众家之长,既有面点的韧美,更有糕点的甜润,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口味,可谓一品可解千口需!

朋友们,如果你有幸到了唐山,唐山麻糖和唐山棋子烧饼值得去一尝究竟,相信一定会让你味蕾大开,赞不绝口。

七树庄里一段缘——寻访唐山麻糖诞生地

“麻糖”是唐山独一无二的特色糕点,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册的传统手工技艺。唐山麻糖形如牡丹团花,片片薄如蝉翼,朵朵晶莹剔透。其制作主料为精粉白面、上等香油、天然蜂蜜、纯净蔗糖,并配以桂花饴糖,香、甜、酥、润,大名远扬,是唐山人颇为骄傲的地方特产。

史料记载,唐山麻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577年,从问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但是四百多年前,唐山市尚不存在,这麻糖又是在哪里诞生的呢?

这个地方就是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笔者几年前曾专门探访麻糖这颇显神秘的起源地,还巧遇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人张金海老人,并因此与这个手艺家族有了一点缘分。今年我与张老的孙子通电话,意外得知老人已于五月去世,更觉应当将当时从张金海老人那里听过的一些“麻糖往事”,尽可能详细地记述下来,以使这数百年传统传承得更完整也更真实。

曾经繁华的七树庄

中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作者管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还乡河畔的抗日故事。“还乡河”,古称浭水,从燕山深处流出,弯弯曲曲流到丰润,然后折向西。流淌途中,它还向北拱起一个小腰背。

七树庄,就坐落在还乡河这个“腰背”的北岸。

七树庄的烧饼非常好吃,我一进庄就见到许多烧饼铺。做烧饼的炉子都建在临街明面儿上,炉子很独特,外观像一个泥土机器人。下面有半人高的“双腿”空间,中间安着炉箅子,炉箅子上点燃锯末,取其文火。炉膛其实是一只扣着的铁锅,外面糊了很厚的泥巴,像机器人的头盔。铁锅被烧热时,面点师傅把做好的烧饼“啪啪”拍进锅里,很快香气四溢。

据说,七树庄自古有村,为冀东原居民地。村东原有一座白马寺,传为唐将尉迟恭所监修,其寺中碑刻记:唐王征东路过此地,见当地庶民归顺忠义,遂赐名“齐恕庄”,免征赋税。至清道光年间,白马寺中七棵大树郁郁葱葱,颇为壮观,庄名便被改作“七树庄”。

历史上,冀东一带为边关要塞,七树庄地位愈显重要。它既是北京通往山海关的必经之地,又是唐山经丰润北去遵化、东陵和承德的必由之路,现在更有多条国道、高速和铁路从庄边通过。而且,七树庄还扼守还乡河北岸,过去是西出丰润的第一大镇和繁忙的水运码头。这些,都使得七树庄俨然是燕山与冀东平原的一个“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关防古道,河岸古镇,造就了七树庄早年的繁华。听本地人讲,直到1945年之前,这里还管辖着67个村子。那时,鸦鸿桥也不过有几个警察,而七树庄镇的警察局就有100多号警卫。早年的七树庄,大小商家店铺多达七十余家,光制酒的烧锅铺就有两家,还有四家大饭店,三家点心铺……七树庄逢农历四、九为集,加上来办事的人多,每次集市都是商户云集,热闹非凡。其时,从滦县、丰润和唐山来的大口落子,长年不断在街头搭台演出。

也正是这样的商业繁华,孕育出七树庄“广盛老号”和四百年荣耀不衰的蜂蜜麻糖名点。与此同时,我也有点明白为什么七树庄会有那么多烧饼铺了——过去人们出行路上最好的干粮,莫过于烧饼,君不见丝绸之路上,多少烙烤的饼馍那么出名!

走进“广盛号”老宅

当时,我在七树庄南大街上访问得知:七树庄麻糖糕点的生意始终未断,较大的麻糖企业就有好几家呢!

大约从南大街东口向西行走一百米,猛然看到路北一面白墙上有一行红色大字:“广盛号麻糖厂欢迎您”。路边电线杆上也高高竖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广盛号蜂蜜麻糖,始创于1577年”。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广盛号”吗?我匆匆向大门走去。但是,“悲剧”发生了:老板不在。员工小古帮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但是他人在外地,没办法回来,由于互不熟悉,也就恕难接待了。

正在踌躇间,有个人走过来询问,我把想要了解唐山麻糖起源的想法如实相告,奇迹出现了:原来来者不是别人,恰是“广盛号”厂长的父亲!

真是天有机缘,一分钟前我还大失所望,现在又峰回路转。但是他也有事不能停留,只能引我去寻“厂长”的爷爷、他的老父亲——要拉过去的事情,老人更清楚。他还提醒我:老人家年事已高,见见可以,切莫久谈。

我大喜过望,连连称谢。

张家老宅的北门,正与现在的“广盛号”厂房南北相对。门牌上写着“南街13-01”。

这是一座典型的冀东“糖葫芦串”式的连宅院,里面有三层,老旧的瓦顶上长满不知名的草,院子里树梢上的叶子已经落光,却挂满了红色的柿子。墙壁斑驳,门窗古旧,还有老水缸、锅灶、风匣、木桶,地上踩得溜光的石板,以及满院子青苔……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颇有特点的烧饼炉。

主人说,这座宅子才是“广盛号”的旧址。只不过几十年不做店,早已改作居住用所。当时张家小辈都已经搬出去了,宅院只剩下老父亲和父亲的老弟弟哥俩,各住一头。

走进屋,墙上挂满了不同人不同年代的照片,密密麻麻。端坐在炕边椅子上的老先生名叫张金海,是“广盛号”第16代传人。领我进屋的,是他的儿子张国荣,第17代传人。现在“广盛号”厂长则是他的孙子张杰,已是“广盛号”第18代传人了!

听传承人讲述麻糖往事

张金海老先生生于1926年。我访他时,他已年近九旬,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张迎新学艺,父亲跟着爷爷学艺,祖辈相传。新中国成立后麻糖厂归了县供销社,他本人也被安排到供销社工作,直到退休。

史料记载,四百年前,张家祖先从深州(今衡水深州市)王西河头村逃荒关东,走到丰润七树庄时,看到这里地肥水美易于生存,便留住下来。张家在原籍素以制作糕点为业,到七树庄依然如此,待有了一些积蓄后,便在七树庄开设了一家“广盛号”糕点铺。

冀东人逢年过节爱吃一种油炸食品,叫“排叉”。排叉的做法是用白面加盐或白糖,擀片儿,网花油炸,吃着香脆可口。张家迎合需求,在工艺上又进行了改良:他们选上好面粉,先上笼蒸,然后把面片擀到薄如蝉翼,再重叠多层,以刀工剁块网花,过香油炸,经蜂蜜浸泡,并配以芝麻、桂花等辅料,就成了看着晶莹剔透,吃着醇香酥甜,入口即化的这样一种奇特美食——蜂蜜麻糖。

七树庄的蜂蜜麻糖一经问世,广受称赞,除本地人争相购买外,更成为南来北往旅途过客必须停留捎带的特产。张金海老人说,到他爷爷那一辈,“广盛号”分为四家股东,都是本家的哥们儿。他父亲这一股一直留在七树庄,并且也没有放弃“广盛号”这个老招牌。

关于徐冠洲先生重金聘请麻糖师傅,开创“新新麻糖”品牌的故事,资料较为丰富。特别是在他获得“麻糖大王”称号后,“新新麻糖”几经发展,最终成为唐山市第一特产。因此,在介绍唐山麻糖的资料中,人们自然而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新新麻糖厂”这个标签上。但是,对于七树庄这个唐山麻糖的起源地,我们似乎也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历史背景,只用“始创于明万历初年”这样概括之语一笔带过。为了历史的真实,也为了传承的可持续,还是应该记住七树庄与唐山麻糖这一段非凡的缘分,努力保护它难能可贵的传统魅力。

(本报特约 葛士林 文/图)

麻山种玉的传说——唐山市玉田县郭家屯乡各村地名探源

麻山种玉的传说——唐山市玉田县郭家屯乡各村地名探源

中国乡村旅游网消息:玉田县郭家屯乡地处玉田县城北偏东3公里,辖45个行政村,32707口人。郭家屯建村于元初,原名牛家屯。明洪武年间,由于郭姓迁入,牛姓后继无人,而改为郭家屯。该乡地处半山区,较大的山有红石岭、望甲山、四角山、十里长山、独乐崖(又称独立崖,俗称多难山)。双城河改道后贯穿全乡九个村。境内有玉田县的旧八景麻峰种玉灵洞清风、无终丹灶等古迹。有古人种玉的麻山、神秘的老龙潭和唐大将尉迟敬德鞭打的十里干河及九峰山传说中的圣水。九峰山泉水至今泉涌不断,据化验,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后可益寿延年。盛产包尖白菜和箭杆大白菜。

白各庄据查:元末,白氏在此立庄。明时又有武氏先祖从芦甲岫迁来,刘氏始祖从孔雀殿迁入,逐渐形成村庄。因白氏先立庄,定庄名为白各庄,沿用至今。1985年,村北发现一座完整的隋、唐时期砖砌拱券墓葬出土有青瓷明器(含虎子)及铜镜等文物。

北王庄位于乡西北红石岭和独乐崖南麓,村北有北王庄水库和东风凰顶山。据查:元末,王氏始祖从麦坡迁此立庄,称王家庄。清末,为与同名庄区别,加方位称北王庄。

北辛庄据查,清道光年间,辛氏先租来此立庄,称小辛庄,后为与邻村同名村区别,此村在北,故称北辛庄。

边家庄据查:清朝顺治年间,赵氏先租由山西迁此立庄,依靠柳编为业,故得名编家庄。后谐音改称边家庄,俗称边庄子。盛产红富士苹果。

曹庄村据查:明末,曹氏先祖从山东迁此立庄,称曹庄。后又有江氏迁此单独建庄,称江庄。抗日战争时期两村合并,称江曹庄。随着曹姓的人口繁衍发展,解放后逐渐演变成曹庄。

大黄庄据查:清雍正年间,黄氏先祖由马兰峪迁此立庄,辛氏先祖相继迁入定居,故冠以两姓氏定庄名黄辛庄。后因辛家后继无人,即改称黄庄,清道光年问,小黄庄建村后,该村又改称大黄庄。该村以种植葡萄出名。

大狼虎庄据查:元末,郎、古二氏在此建产立庄为郎古庄。明末,有村人在村西南另建新庄,称小郎古庄,该村遂改为大郎古庄。后谐音改称为大狼虎庄。

小狼虎庄据查:此村系郎古庄(今改大狼虎庄)的派生村。

大李庄据查:大李庄原名李家店。明初李姓建庄,由于在遵化通住王田的官道开一座客店而得名。明朝中期张姓由林南仓迁入,李家店相继停业,庄名也随之改为李家庄,因与邻村小李庄区别,此村较大,称大李庄。

代官屯据查:该村原名待官屯,清初牛氏先祖从遵化迁此定居,丛氏相继由宁河县迁人。当时此地是王田通遵化的必经之路,设有接待官府人员的房所,常接待过往官员,故得庄名待官屯,后谐音改称为代官屯。

东大泉此系古村,村西之泉为荣辉河源。建于唐代以前,刘、陈二氏世居此地。其西边搜有一眼古泉,称大泉(东有一眼古泉称小泉)。因村居大泉之东,故称东大泉。

范家定府据查:明末,范、吴两姓从丰润县南门外迁此立庄,称范家吴定府。清末,逐渐简化为范家定府

范家庄据查:范氏先祖随燕王扫北从山东迁此占产立庄,因庄建在荣辉河河湾处,故冠以姓氏定庄名为范家湾。后改称范家庄。

郭家屯元代初年,牛氏立庄,称牛家屯,明洪武年间,郭氏始祖从河南彰德迁此定居,因牛氏后继无人,改名为郭家屯。

黄家山黄家山南麓是双城河的发源地,据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主力军失败后,有一支队伍流落此地占山屯扎,故此山名为黄家山。明末,朱氏先祖由柳君屯迁此立庄,取名黄家山,村南六里有一小村水观寺,四面环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设有后方兵工厂。1979年,因学生入学和病人就医不便,迁入黄家山村。黄家山水库位于村东南。

刘典屯据查:元初,汤氏先祖从黑龙江汤河迁此占产立庄,因建在麻山(传说中的古人种玉处)西侧,得庄名留典屯,后谐音改称为刘典屯。

刘辛庄据查: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刘、辛二氏先祖由河南逃荒来此立庄,以两姓氏定庄名刘辛庄。

辘轳庄此村建于宋代,名燕王扫北时被洗,后马氏有亮甲店迁此立庄,张姓由石臼窝迁入,建庄在山脚下,历代缺水。北官里的水官寺有水,村人认为有辘轳,就可以把水从水官寺引来,取吉利之意,定庄名为辘轳庄

麻山寺据查:明初,薛氏先祖在此建庄,庄紧靠刘典屯东,因庄小人少,得庄名小庄子。后为与同名村区别,据麻山坡上有麻山寺,称麻山寺小庄子,简称麻山寺。麻山寺附近曾发现石斧、陶纺轮等古文物,盛产红富士、黄元帅苹果。

麻山种玉的故事:阳伯雍是洛阳人,本来是在买者与卖者中间充当中间人赚钱谋生。父母亲死后,埋葬在无终山上,他也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山很高,上边没有水,他就到别处提水放在山坡上,供过路人饮用。就这样,他一连坚持了三年。有一天,有人饮水后给他一斗石子,让他挑选既高且平又杂有石块的好地种上;还说:“这些石子会生出白玉来。”听说阳伯雍还没娶媳妇,他又说:“你一定能娶上好媳妇。”说完这些话,那人就不知去向。于是,阳伯雍真的按照那人的嘱咐,把石子种下去。一连几年,阳伯雍时常到种石子的地方去察看,见石头上真的长出玉来,这个奇迹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右北平(1)有一位姓徐的人家,是个豪门大户。他家有位小姐,品德特别好,又很俊俏。很多人去求婚,他家都不肯答应。阳伯雍也去了,他是想试试运气。徐家主人看到他那普普通通的样子,耻笑他不自量力,甚至以为他是疯了,跟他开玩笑说:“你若能献上一对白玉,我就把女儿嫁给你!”阳伯雍听了,立刻跑到他那种玉的地方,得到五对白玉,然后送到徐家。老徐家看了,惊异非常,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天子听到这件事,也觉得挺新奇,封阳伯雍为大夫。于是在种玉处四角立起大石柱,石柱高达一丈,中间那块地就叫“玉田”

麦坡此系古村,建于唐代以前。张、刘、吉三世于此,因建在山坡上,最适宜小麦生长,故得名麦坡

门小庄据查:门小庄系门庄子的派生村,清雍正年间,陈氏先祖从丰润县入门庄子,建房于门庄子西。1949年单独立村称门小庄。

门庄子双城河改道南侧。据查:门庄子建于明万历年间,门氏先祖于此定庄名为门庄子。

阮庄子据查:明初,阮氏先租随龙保驾由浙江绍兴府阮家湾迁到王田城内南街,后移居此地立庄,以姓氏定名际庄子。村西北原有西长岭村。1978年迁入阮庄子定居

尚庄后街、前街、中街据查,尚庄约建明初,张、李二氏先祖世居干此地,孙、刘二氏相继由大湾柳树和芝麻窝迁入定居。因村址低于邻村,取庄址虽低,而人品高尚,并盼望兴旺发达,给村带来幸福之意,定庄名为尚庄。后根据住户分布,分为庄尚庄后街、前街、中街三个村。

邵官屯据查:元代,邵氏在此立庄,因有人居官,得庄名邵官电,明永乐年间,邵氏绝后,王氏始祖从任丘县迁此落户仍称邵官屯至今。

双龙庄据查:清康熙年间,张氏先祖从北京迁此立庄,郑氏从范庄相继迁入定居,因南有张家围,北有大、小虎狼庄,既要镇虎狼之威,又要解虎狼之围,两姓同居一村,定庄名为双龙村。

四角山据查:清初,张氏先祖从遵化县马兰略迁此立庄,冠以姓氏得庄名为张压子。清乾隆年间,村址南移到四角山后改庄名为四角山。

铁匠庄据查:清代,张氏先祖由山东迁此立庄,以打铁为生故以职业定庄名为铁匠庄,现有钢铁公司

王各庄据查:王各庄原名范家定府后街,解放后单独立村。后因王姓居多,庄址在范家定府村北,故得名后王庄。1982年3月地名标准化改称王各庄。

王乐庄,清初,王姓三户人家由河南逃荒来此立庄,冠以氏定庄名为王庄子。1982年地地名标准化改称为王乐庄。

西大泉村址位于十里长山南麓。村东有一泉,为荣辉河源之一。据查:此系古村,建于唐代以前,据村之《水泉寺碑载:“水泉寺创修不知建于何年,但即塔碑所载太平六年(太平六年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年号,公元1026年)建,钱樊三氏世居于此,因东山坡有一眼古泉,称大泉(大泉东另一古泉称小泉),此村居大泉西,故叫西大泉

小港据查:清道光年间,刘氏先祖由柳庄子迁此立庄,杨氏祖先相继由芦庄迁入,因村建在一条沟子的西沿,放得名小港。

小黄庄清道光年,黄氏先祖从马兰峪迁此以种花生为业,郝、崔二氏由户部庄迁人,给黄家看管花园,因黄姓建庄,北面邻村原有一个黄庄,故定庄名为小黄庄。

晓乐屯据查:此系古村。杜、鲁二姓立庄,据观音庵碑载:“玉邑城北有小屯,屯之观音庵创自明季万历年间”,清初,栾氏跑马圈占此地。庄名依旧。1982年地名标准化称晓乐屯。

小李庄明末,李、辛二氏由山西迁此立庄名为李辛庄。解放后,辛氏外迁,村较小,为与邻村大李庄区别,故改为小李庄

邢家坞明初、李、贾二姓在此占产立庄。因此地是玉田遵化的必经之路,人马住来,逐紧华,故得庄名兴隆镇。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元)地震受灾,村址西移,由邢氏另建新庄,新庄地址较低,四周高,故冠以姓氏得庄名为邢家坞。发现北京猿人之一的我国现代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出生此村。

杏树峪据查:清道光年间,梁氏先祖由宝坻县梁家屯迁此立庄王氏先祖由东轩湖甸相继迁入,因村建在山构地带,山上长满杏树,故定名为杏树峪。

徐家屯明代,卢氏在此立庄,称卢家庄,后明万历年间,徐氏出了个太监,依仗权势。将卢家电为徐家屯。

许庄子据查:明永乐年间,许氏先租由山东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定庄名为许庄子

新高庄清乾隆年间高姓建庄定庄名为高庄子,地名标准化改称新高庄。

鸭子峪据查:清道光年间,杨氏先祖由杨家套迁此立庄,刘氏先祖相继由遵化柴王店迁入。因庄处在四周环山的山谷地带,村西山坡下有一眼马蹄形的水泉,泉边常有野鸭子饮水留下的爪印。村中又有金鸭子飞来的神话传说,故定庄名为鸭子峪。

姚官屯荣辉河从村中流过。据查:明嘉靖年间,姚氏先祖在此建庄,因其在县衙内为书吏,故冠以姓氏定庄名为姚官屯。后姚氏绝代,庄名未改,沿用至今。

朱官屯双城河从村东流过。据查:明万历年间朱氏先祖由外地流落到此立庄,得庄名朱庄子,后来朱家发展成大户,有人在县衙任职为显赫门庭,将村名改称朱官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2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