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万年戏台

位于蕲春县横车镇长石村石湾西20米。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光绪十年(1884)扩修。平面“凸”字形,分前、后台,前台面阔5.5米,进深5米,单檐歇山来瓦顶,青石台面高1.8米,后台面阔三间8.93米,进深一间4.32米,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

万年戏台

千年古戏台(文明之声)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元代古戏台。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稷王庙古戏台。

从勾栏瓦舍到戏楼会馆,中国古代戏台被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见证着中国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

留存至今的山西古戏台,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丽的承载者,它们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风貌,诉说着梨园乐舞春秋的盛景,也传达着人们有声有色的喜怒哀乐。每逢年节,当锣鼓敲起,台上台下依然演绎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悲喜人生。

山西古戏台多存在于庙宇,其遗构是历史文献的有效补充

据《中国戏曲文物志》粗略统计,全国现存可查古戏台两万余座,山西最新的统计数字为3719座。在山西,有一个并不夸张的说法: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戏台。无论是晋北的高原,晋南的盆地,还是沁河两岸、汾水河畔乃至太行、吕梁、中条山的山坳里,只要有村落,就会有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戏台身影。山西古戏台主要遗存于庙宇中,因此庙宇剧场是山西、更是中国古代剧场中绵延不绝、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正如梁思成、林徽因曾描述的:“山西中部南部我们所见的庙宇多附属戏楼”。

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是金代戏台,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位于山门的西侧,进门背身就能看到平面方形的单檐歇山顶的舞台,台基右下方石板刻有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即公元1183年,证实了这座我国最早戏台的“年龄”。

戏台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晋大地很早就出现了戏曲萌芽。早在北宋时期,由山西泽州说唱艺人孔三传创设的诸宫调居功至伟,成为勾栏瓦肆中极具竞争性的新秀,惊艳了中国戏曲发展史。

现留存的戏台遗构,亦见证着多种戏曲形态的历史轨迹。宋金时期是中国戏曲形成期,山西舞台的建设随剧场的出现“登堂入室”。金元时期戏曲演出场所得到飞跃,由原来的露台、撂地为场变成了立四柱、加顶盖的正式舞楼,包含戏曲元素的傩祭、蜡祭、社火以及各种大戏、小戏,遍及了太行山两侧城乡的各个角落。

宋金时期戏剧登上戏台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当时戏剧不仅存在于重要的商业都市,而且普及到村镇和山庄,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文献对此虽有所记述,但活动地域和演出状况等都不够形象确切。这些保存至今的历史文物和考古发现,对此作了有力说明,也大大弥补了文献的不足。

戏曲发展与古戏台建设相伴相生、互为见证

元杂剧以海纳百川的气派使得日常市井生活的艺术形式得到空前普及,促使元曲与历来被视为“雅”“正”的诗词文赋共同登上中国文学殿堂,带来了中国戏曲演出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元杂剧四大家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除马之外,关、白、郑以及其他杂剧作家,如石君宝、李寿卿、刘唐卿、乔吉、孔文卿、狄君厚等都是山西籍文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更是乡土情怀异常浓郁。建在蒲州旧城东边峨嵋塬上的普救寺庙中,与崔莺莺、张生相关的历史遗存随处可指,“让普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家喻户晓。自此以后,戏曲在山西,从没有中断发展。于是,山西孕育出被称为梆子正腔的蒲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

在元代,山西发展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这一点从山西保留的全国现存所有的元代戏台得以确证。元代戏台建筑大体为地面设方形台基,其上四角立柱,上搭屋顶一般为单檐歇山顶,个别为十字歇山顶。戏台面阔、进深一间,面积多在40至50平方米,最大84.35平方米,最小20平方米。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翼城县武池乔泽庙元代戏台、泽州县冶底村东岳庙元代戏台、芮城县永乐宫龙虎殿元代戏台、永济市董村二郎庙元代戏台、石楼县张家河圣母庙元代戏台等10座戏台及3处遗址是元代戏台的全部家底,它们异于宋金戏台三面观的形制,成为戏曲逐渐从城市勾栏瓦舍走向乡野的主要标志。

除此之外,明清山西还陆续出现各种地方民间小剧种。明朝中叶,弋阳腔的传入开始丰富山西的戏曲剧种。清代以降,花部兴起,山西的戏曲活动更为繁盛。民国时期,山西戏曲秉承清代的演剧传统,四大梆子被当地分别贯之“大戏”,演出如火如荼。

与之相伴的,是戏台建设规模与结构的增加、变化。明朝中期,戏台建设出现了“新款”形制:将戏台建于神庙山门或过道上的“山门戏台”,山西民间称之为“过路台”,墙壁上留凹槽,演戏时插棱木,铺木板作戏台,平时拆除作山门。明朝末期,剧场又出现了新的附属建筑“二层看楼”,位于庙院东西相向而列,此时古戏台形制基本完备。全国现存明代戏台有80余座,近一半在山西。著名的有太原市晋祠明代水镜台、清徐县徐沟村城隍庙乐楼、大同市城区关帝庙戏台、长治市城隍庙明代过路戏台、介休市后土庙献楼等。明代戏台的规模与结构一部分延续元代戏台形制,面阔多增加为三间,屋顶还出现了重檐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等。

现存古戏台中,清代戏台数量最多,出现了戏台建设的全面繁荣与多样化格局。山西省现存清代戏台面阔一般在7到10米,以8米者居多;进深在5到8米,以7米左右者居多。建筑面积在45至100平方米,城镇戏台略大些。台基高1.5米左右,过路台在2米以上,屋顶则以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居多。在平面布局上,有长方形与凸字形两种,最为普遍的形式是单层舞楼。除了原来的单体戏台外,明清两代还出现如运城市池神庙的清代三连台,这是建造于同一基座上的连体戏台;再如五台县金刚库村奶奶庙的清代并列戏台,即两座戏台并排而建,面对的神殿不同,可以同时唱不同的戏。还有三座所处位置呈“品”字形的戏台,如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戏台。

古戏台焕发新生机,戏曲在传承中开拓更广阔的舞台

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一项名为“南部工程”的古建筑维修项目。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主动开展的区域性文物建筑全面整体维修保护的专项工程。辐射山西长治、晋城、运城、临汾4个市34个县(市、区)保存的从唐至清各个时期的105处国保单位,包括唐代建筑2座、五代建筑2座、宋代建筑29座、金代建筑39座和元代建筑85座。其中不乏古戏台。有的古戏台地处偏远山村,加之历史久远,自然损毁严重,经过此次大规模的修复重新焕发了生机。

戏曲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从古戏台出发,开拓出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延展出更加多元的表达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一些村镇因演剧传统而自发修复古戏台,一些村镇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搭建现代建筑的舞台,命名为“人民舞台”“群众乐台”等,一些本无戏台的村镇临时搭建舞台以备大型戏曲演出……

富有山西历史文化特色的戏曲也走出国门,在全球20余个国家和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这些底蕴厚重、多姿多彩的戏曲文化成为世界了解山西的窗口和推动文明互鉴的重头戏。如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出品的《魅力晋剧——精品剧目荟萃》在北美巡演、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赴俄罗斯参加文化交流、长治市长子鼓书艺人胡晚红受邀参加“第十一届巴黎中国曲艺节”……

“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古戏台不仅是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古戏台经千年风雨、百年沧桑,如今仍巍然屹立,戏曲在今天也必将演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是老戏迷的精神家园,也将能够打动年轻一代。

制图:蔡华伟

印象┃天台山百景图 《万年寺》

金如槐先生几十年来足迹遍布天台大地,胜境览胜,纵笔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绘就天台山百景图。详观图景:山水宫寺,亭塔桥树交相辉映,山有端庄之貌,水有灵气之相,山有山魂,水有水魄。山山水水,情意洋溢。

《万年寺》 金如槐

万年寺

万年寺号称“佛国明珠”,东晋高僧昙猷首先来此开山筑室,唐代高僧普岸仰仗神虎引路,于万年山麓择址建寺,时唐大和七年(833年)。

其后,会昌(841-846年)中废。宋雍熙二年(985年)改寿昌寺,奉敕造罗汉516尊像。建中靖国初(1101年)毁于火,崇宁三年(1104年)重建,绍兴九年(1139年)改为报恩,广孝和光孝,后复为万年寺。

鼎盛时期,不但殿宇逾千间,山田上万亩,僧侣众多,香客云集,从而跻身“华夏十刹”;而且宗风远播,盛传东洋,成为日本曹洞宗和临济宗祖庭。

2020年,德州陵城旅游好戏连台

2020年,德州陵城旅游好戏连台

德州冷墨欣语2021-01-03 18:40:44

2020年,在有序做好景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前提下,陵城区旅游产业发展专班科学谋划全年工作,以“重点突破、打造样板”为抓手,开动脑筋谋对策、补短板、强弱项,用有解思维破解难题,用“全域旅游”理念引领产业发展,用提升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亮点频出,好戏连台。

设立专项资金,强化政策保障

为解决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品牌不响、产业发展慢、档次低的问题,2020年,陵城区委区政府设立了600万元的年度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关于促进陵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心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中心202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计划》,将全年重点工作细化为六大项21小项,将工作任务细化压实到科室到人,将全年工作从纸面上变为可操作的行动上,由以往工作中被动的“二传手”变为主动的“急先锋”,工作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简洁高效。

聘请咨询顾问,实施顶层设计

为解决资源开发整合不够、品牌内涵挖掘不深等短板,经过考察、沟通交流、资质预审,选定了北京办公宝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作为陵城区全域旅游咨询顾问服务单位,从规划建设、服务管理、团队培养、营销推广等方面,为陵城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发展质量。

全区“一盘棋”,搭好系统框架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运作面广、专业性强的行业,需要专业的团队整体统筹策划运营,建立机制、导入资源,才能长远成功。为此,区旅游产业发展专班引进了北京顺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项目整合、建设、运营等方面与旅游项目单位进行实质性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旅游思维运营旅游项目。

搭建招商平台,聚力“招大引强”

一是与中国投资协会新兴产业中心签订了合作服务协议,依托其产业聚合平台,在产业资源整合、国家重大项目、政府基金申请、投融资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二是依托现有旅游专班平台,发挥专业运营团队资源优势,对重点推介项目实行统一招商、统一洽谈,做好项目服务对接。

开展宣传推介,擦亮旅游名片

一是策划举办了陵城区首届旅游文化节、“捧起希望”解海龙纪实摄影展、“画赞陵城”旅游摄影联展活动;二是策划开展了“陵城有礼”特色旅游商品评选、“乐享美食、品味陵城”首届特色美食评选、“东方有智%uB7唯德乃兴—陵城故事我来讲”旅游故事评选活动,拍摄制作了《智圣故里%uB7画赞陵城》旅游宣传片及旅游宣传画册;三是充分发挥微信、视频号、公众号、大众网等新媒体宣传优势,提升陵城旅游知名度。

成立旅游协会,共商旅游发展

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凝聚陵城文旅力量,成立了陵城区旅游协会,搭建政府与行业、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促进旅游产业要素间的密切交流、合作,更好地激发行业、产业内在潜力,共同推动陵城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摄影助推,彰显价值

邀请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助阵陵城旅游,引进了其创立的“龙影廊”落户神头镇,布展“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照片,这是山东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分部,用最有温暖的镜头去记录陵城的人文风采,用摄影作品展现陵城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发现陵城、推介陵城。

政企合作,共促发展

坚持合作、发展、共赢的原则,引进专业团队北京顺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神头镇人民政府、滋镇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项目合作协议,与山东康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神头什府旅游项目合作协议,与糜镇观志农场签定斗野庄旅游项目合作协议,并实质运行,旅游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完善配套,提升服务

按照“目标清晰、运行顺畅、重在实效”的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资源突出、适合发展旅游的乡镇,选择最优质、最成型的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做到规范发展、有的放矢。一是提升基础设施。为神头镇智圣研学基地建设智圣列车项目、对东方朔墓区进行基础设施及环境改造提升,编制完成开发规划;为丁庄镇印象大薛庄景区、滋镇三洄河村、安德街道金庄龙虾旅游观光园修建了景区内道路,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品质。“十一”国庆假期,智圣研学基地列车项目吸引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万元,旅游发展呈现新气象。二是规范标识标牌。今年新增、改造升级旅游交通标识牌26处,乡村旅游点标识牌20处,打造无障碍旅游,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 刘莹)

收藏

举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99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