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听松亭

听松亭

惠山寺大同殿下,听松石床旁有一棵古银杏树,树干直径1.91米,高21米。相传在明代洪武初年,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所植,迄今已600余年,浓荫蔽日,生机盎然。唐朝时惠山寺里有两棵六朝松,大可容抱,苍翠浓郁。松下,安置着一块天然大石,石身长1.99米、阔0.87米,石质坚润,呈暗紫色,石面平坦,翘起一端若枕,俨然一天然石床。在石上坐卧,可静听松涛。唐大历年间,李阳冰篆书“听松”两字,“听松石床”便由此而得名。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这里谛听松涛后,写有诗: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听松亭

现被列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1984年,冯其庸书有“听松亭”额。听松石床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宋时,金兀术被岳飞打得大败而逃,躺在石床上暂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好似岳家军追到,惊恐万状,滚下石床,由于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揿起一个手掌印和抓出三条指甲痕来。如今石上痕迹犹在。到山门周围的区域便是康乾的广大游乐园。大门东边立乾隆碑一,故称御碑亭。御碑亭前为宋代金莲桥和金莲池。所谓金莲,指的是亭前满池开花金黄的一种莲。唐皮日休《题惠山寺》:“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据明《惠山记》邵宝说,金莲花乃寺僧从西域传入,宇内(全国)存三:一为华山,一为庐山,一为惠山,惜时过境迁,“金莲池水浸莓苔,千叶莲花不复开。”其实这种莲花真正的名字作“萍蓬莲”,在从前的江南比较常见。

走走这些松江的桥,听听这些松江的故事……

■图丨岳诚 ■文丨王颖斐

望仙桥、松浦大桥、跨塘桥、大仓桥、陈坊桥、福连桥、螺旋桥……古往今来,作为河道众多的江南水乡,松江的众桥之美惊艳了许多人,一一座桥也诉说着松江的悠久历史。

望仙桥

位于方塔园东南角的望仙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长7米、宽3.2米,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南北干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

此桥看似普通,实则历史十分悠久,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编纂的《云间志》中记载“望仙桥在南四百步”,由此证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桥已存在。

望仙桥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独特结构——只有一跨。桥墩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后中间两块由花岗石替换。两边墩座由石砌就,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

望仙桥初建时利用了拱形结构,把桥面负重转移到两边桥基,以解决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时,又用木料垫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样补充石桥板拉力不足的缺陷,这种“木肋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在全国也仅此一例。

大仓桥

位于松江城西的大仓桥,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桥原名为永丰桥,后因位当其南的水次西仓,故俗称大仓桥。该桥原为木结构,约建于明初或稍后。

据史料记载,至隆庆时“甃石易木”,建成一座五环大石桥,“延亘三十余丈”,其时仓城已筑,石桥与之组合,气势甚为雄壮;然而可能由于施工质量问题或设计上的缺陷,该桥竟“未逾五十年而圮”。天启六年重建。新建的石桥,董其昌赞曰:“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今五孔桥南北两端两孔已淤积成岸,仅剩三孔尚能通航。桥南接秀南街,隔街原有亭,亭中有碑,现仅剩石柱、碑额,碑额上字已磨平。

松浦大桥

要说起目前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不得不提的是松浦大桥。1976年6月29日,上海首座越江大桥——松浦大桥建成通车。

兴建于1974年4月的松浦大桥位于车墩镇得胜港附近,距闵行西渡上游12.5公里,距米市渡下游7公里,初名为黄浦江大桥,1989年改名车亭大桥,1995年以松江县名首字加“浦”字改名为松浦大桥。

松浦大桥的建成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大桥上层为公路桥,设双向双车道,下层为铁路桥,现已废除。

松浦大桥之后,松浦二桥、松浦三桥、辰塔路横潦泾大桥陆续建造,如今,松江已有4座跨江大桥。

横潦泾大桥

辰塔路横潦泾大桥是黄浦江上第十二座大桥、第一座全混凝土结构斜拉桥。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梁斜拉桥、索塔横向为花瓶形、斜拉索纵向扇形布置,主桥长546米,全长1648米,双向六车道。大桥于2012年7月开工,历时3年,于2015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

大桥通车后,方便了石湖荡镇、泖港镇之间的交通往来,大桥设有专门的人非通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同时也为改善地区交通与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坊桥

相传坐落于辰山塘的陈坊桥,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松江府华亭人)主持修造,日子一久,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陈坊桥,之后逐渐形成集镇。

秀野桥

秀野桥位于中山西路沈泾塘与古市河的交会处,古称绣鞋桥。元代始建时为木桥。清同治二年(1863年),顾鸿序等重修。1952年,城区水利委员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全长29.2米,桥宽10米,上部构造丁字梁,下部构造重型桥台,水泥桥面,这就是现在的秀野桥。

据《松江县志》载:秀野桥原为石桥,其石缝可供“松江鲈鱼”洄游栖息。传说,乾隆御赐的“江南第一名鱼”四鳃鲈,即产于秀野桥下的沈泾塘河。

跨塘桥

位于中山西路最西端、横跨古浦塘的“云间第一桥”跨塘桥,其前身的木结构桥之恢弘在松江地区首屈一指。此桥初建于宋代,名叫安新桥。桥之东边石栏处有清同治年间所刻“云间第一桥”,是松江历史上的重要地标。

陈永根/摄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跨塘桥重新修建,改木桥为石桥。现桥由青石和花岗石构筑,有3孔,桥高8米,长30米。跨塘桥是历史上陈子龙的殉难地,陈子龙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船行至跨塘桥处,投江殉国。

福连桥

福连桥是泗泾目前仅存的古桥,也是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原本,泗泾塘上普渡桥(东市桥)、福连桥(中市桥)和武安桥(西市桥)和安方塔构成了这块风水宝地的“三弓一箭”,也应和了民间的“三弓一箭安一方”之说。如今,只剩下了这唯一的一只“弓”。古朴的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藤,两头桥头下都筑有码头。从桥上向两旁望去,两岸尽见老屋河埠,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螺旋桥

位于松江国际生态商务区内的螺旋桥2015年5月24日竣工,系国内首座钢结构螺旋景观桥。螺旋桥为人行桥,位于商务区内五龙湖一期绿地,于2014年3月开工,全长51米,宽4.1米。

该桥桥体为简支异形钢桁架结构,桥梁采用扭曲空间钢桁架结构,在螺旋桥的北侧入口,是倾斜角度5的桥框立面,而当行人由北向南走出桥体后,桥框出口倾斜角度达到85,中间全靠钢桁架扭转过渡。

原来这座碑亭最初不在中庭!听小编给你讲南海神庙康熙碑亭的前世今生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南海神庙仪门内中庭西侧、拜亭的右前方,有一座上世纪80年代所建造的亭子,亭内竖了块题为“万里波澄”的清康熙皇帝手书碑,因此这个亭子就叫御碑亭。

▲ 图中左侧建筑为康熙御碑亭

其实,这座亭子最初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南海神庙头门外。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亭子被拆除,木料用来盖房,碑石碑用来兴修水利工程,亭子荡然无存。后来南海神庙大修,建设者就重新建造了碑亭,康熙手书御碑也重新制作,只是亭子并未原处复建,在中庭选址。

皇帝亲笔题词

1703年,正值康熙皇帝五十大寿。康熙率众南巡,看到废除海禁后,外贸丰盈,国库充实,天下太平,心情非常好。他感到如此太平盛世就是上天的眷顾,于是下诏祭祀五岳四海。

康熙皇帝认为,南海神庇佑外贸航船,给了江山安宁、海贸利润丰厚,功劳最大。于是便提笔写了四个大字“万里波澄”,特遣户部右侍郎范承烈制成金字御匾,赐给南海神。

▲ 康熙皇帝

范承烈深得康熙之宠,便带领京城人马,一路南行,精心保护“万里波澄”金匾,顺利抵达广州,安全送到南海神庙。范承烈和广州地方官员,选了良辰吉日悬挂“御匾”,并代表皇帝祭祀南海神。

▲ 康熙澄御碑

对于御碑亭的建造,官方有官方的说法。为了让康熙的御匾昭示神州内外,为了感谢皇帝宠幸的恩典。范承烈与陪祭官布政使佟毓秀,派人把康熙手迹“万里波澄”四个大字精心临摹下来,将其刻于质料极佳的碑石上。然后在庙头门的东侧建了座亭子,把刻好的碑石竖立在亭内。

碑是御碑,亭子就叫御碑亭了。由于御碑亭建在珠江边,各国过往的航船都能看见“万里波澄”四个大字,因此“万里波澄”碑就成了伏海护航的标志建筑了。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康熙御碑亭最初是在神庙头门外东南不远的地方,而非仪门内中庭。

重建御碑亭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正是政治运动最为激烈的年代,当地乡民为了搞水利建设,把康熙御碑亭拆了盖房,大碑石料很好,被拿来兴修水利设施,因此康熙的御碑亭和“万里波澄”碑被毁。

▲ 康熙皇帝手迹

时间到了1986年,南海神庙大修。广州市文化局根据拓片重新碑刻“万里波澄”制成石碑竖立于庙内中庭西侧,并盖了歇山顶亭子保护,与明代洪武御碑遥遥相对。

据当年见过康熙御碑亭的人讲,原亭是“八角亭”,1986年重建的亭子并非按照原样制作,而且并非原址重建,这多少有些遗憾。

于是,2010年,黄埔区政府文化部门决定原址重建康熙御碑亭。

找到了当年的当事人

为了准确地重建“御碑亭”,尽量保护文物的原来特色和风格,专家们决定召开座谈会,先找当地亲眼见过亭子的人来描述亭子原貌。

当时,庙头村的张沃兴、张卓然、张金潮、张柏超、岑卓光等长者参加了座谈。他们回忆到,“御碑亭”也叫“八角亭”,高10米左右,亭内无凳、黄瓦蓝珠顶。“万里波澄”大碑竖立于亭内。

而且,参与这次座谈的张柏超说,当年拆除亭子的时候,他就是当事人!他亲自参加了拆亭行动。“御碑”是被包括他在内的生产队社员打烂的,碑的底座无屃赑,用灌铅的方法固定碑石,挖碑底的时候挖出了过百斤铅,这些铅块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之后,专家对亭的原址进行了考古,准确地找出了原亭的位置,考古结果与庙头长者提供的情况基本相同。

原址原貌又见御碑亭

原址确定就好办了。专家们从考古所保存的资料中调出昔日“御碑亭”的相关资料,然后实地中对照,而且也找到了昔日“御碑亭”的照片,亭子原貌与庙头长者的回忆也基本相同。

2012年7月29日,康熙御碑亭原址重建工程开工,2012年底竣工,湮没了多年的南海神庙的清代名亭又重展光彩,为建设南海神庙的文化旅游景区,增添了新的景点。

▲ 重建的康熙御碑亭

重建的南海神庙御碑亭以八角须弥座作地台,每层都是八角,三铺双下昂,如意檐板,黄色吊瓦,蓝珠顶,显得稳重庄严,富丽堂皇,壮实的大柱,莲花托斗拱,颇显古朴凝重。亭底中部铺砌阶砖,其余砌麻石,整座亭子端庄大方,散发着古典建筑艺术的光彩。

民歌《十里亭》第一集,美女唱的好动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95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