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定远桥

定远桥位于湖南省绥宁县关峡镇,是绥宁县知县范成龙捐献自己的俸禄银子于康熙二十三年修建。桥长一十二丈六尺,宽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桥下河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水声轰鸣是一曲高亢优美的乐章……桥面用青石铺面,青石已被磨得油亮发光,仿佛看到当年繁忙的景象……桥顶屋架木瓜、懔条缘皮、青瓦翘檐、瓦头洁白……桥依山而建,山腰薄雾环绕山峰没入云端……

定远桥

桥为清绥宁县知县范成龙捐银倡导,廪生李若樑督建,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现为湖南省保护文物。长一十二丈六尺,宽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单孔,半圆拱,青石桥身,古朴威严

。原建有廊亭,称范公亭。民国初年毁,2001年,绥宁县政府投资12万元重建,并刻碑石记之。亭为杉木架构,卯榫嵌合,不用一钉。圆石为础,巨木为柱,片板为栏,长方为座,可供憩息,可避风雨。三层飞檐,青瓦叠铺,白灰抹边,线条灵动。四面翘角,远观如飞鸟振翼,飘逸欲起,近观似新月弯刀,直指天穹。

康定红色旅游景点泸定桥「泸定桥附近的红色景点」

泸定桥横铁索寒

1泸定桥。摄影/ 冯荣光

2泸定桥上跳舞。

从横断山高山峡谷奔泻而来的大渡河,波涛汹涌,傍泸定县城而过。泸定桥,一条有着300多年 历史 的铁索桥,便在县城西侧横跨于大渡河上。

秋日,我伫足泸定桥头,只见桥上的铁索在秋阳的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寒光,在凛冽的江风中,不停地颤动摇晃。

我身后的广场上,立有康熙大帝的御碑。碑上的文字,介绍了泸定桥诞生的 历史 背景。在踏上泸定桥之前,为了清晰地厘清它的 历史 脉络,为了深刻地感触它的肌体状况,也为了酝酿放飞心情的思绪,我肃立碑前,品读凝固于它之上的 历史 印迹。

1康熙手书“泸定桥”碑。摄影/冯荣光

2近距离欣赏泸定桥。

泸定,是大西南汉藏茶马贸易的门户,是边贸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早在1696年,康熙大帝即颁诏:“准行打箭炉市,番人市茶贸易”。打箭炉是现在康定地区的古称,诏书大意是,允许商人将四川地区的茶叶和布匹,以及粮油米面等生活物资运到康定,然后出口到南亚地区。

于是,藏汉大量的各类物资汇集到泸定县大渡河畔,仅靠渡船或溜索转渡简直是杯水车薪。由于不能及时渡河,酷暑时节,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的鲜活野味、蔬菜,却因腐烂而抛入河中。而更要命的是,军队人员和辎重的调动,也因之受到很大影响。

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也为了边贸的兴旺,促进经济发展,康熙大帝于1705年下诏,命四川巡抚主持在大渡河上修桥。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圆满建成。康熙闻讯大喜,取“泸水”“平定”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 三字,立御碑于泸定桥桥头。

走上泸定桥桥头, 历史 的厚重感便迎面而来。

桥头用大块的条石修建的桥台,距河面近20米高,形如永固的碉堡。碉堡内挖深井,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1根,纵向地龙桩7根,累计用铁20余吨,然后将作为桥梁的13条铁链铆定其上。

横跨100多米河宽的13条铁链,每条足有碗口粗的铁链,又由900多个铁环相扣,约重2.5吨,仿佛能承载千钧之重!其中4条铁链为左右扶手,9条铁链为桥面,桥面铺木板。

走上桥看,铁链上仍保留着当年造桥工匠镌刻的字迹,这是当年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哪一截铁索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出问题,导致桥断人亡,将根据事故铁链的字迹,将该工匠问责问罪。

技术问题无可挑剔的泸定桥,人们还从精神和信仰层面,赋予它固若金汤的神力。桥的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着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

我在略为摇晃的索桥上行走,目光透过桥面木板的缝隙,水流湍急、深不可测的大渡河水不免有点令人胆寒。随之而来的,是情不自禁的感慨,是发自内心地赞叹。

古代造桥,大都因地制宜,有坚固耐用的梁桥,有外形考究的拱桥,有简单便捷的索桥。当年要在地质水文条件如此险恶的偏远山区造桥,而且造一座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之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但是,拥有无限智慧、无穷胆识的古人,硬是在这里创造了惊天奇迹。

管理人员向我介绍,当年仅仅是如何将铁索运到对岸,便是一个巨大的困难。每根约重2.5吨的铁链,用常规办法不可能将另一头运到对岸。期间,尝试过用羊皮筏子或者船运过去,但是数次都未成功,还险些酿成人亡事故。最后,施工人员集体想出一个妙招:先用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套上若干短竹筒,然后将铁链系于竹筒上,最后从对岸拉动竹索,从而牵动竹筒铁链过河到岸。

坐落在西桥头的观音阁,是一座有点儿 历史 的寺庙,如今又称作“红军楼”。

这里,有康熙大帝的御笔横幅 “一统河山” 。发出如此豪言壮语,只他才有这个气魄、才有这个资格。由此也可以想象,这座沟通内地与藏地,乃至沟通东方与西方的铁索桥,在康熙大帝的心目中有多重的分量!

然而,英明与圣贤并不等同,有一个需要说明的史实是,大渡河名“沫水”,康熙大帝误作“泸水” ,“定”指平定准噶尔之乱。

观音阁临河一面,是当年红军为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提供火力掩护的机枪阵地。我驻足于此,仰望大渡河的崇山峻岭,俯视大渡河的拍岸惊涛,80多年前的那一幅 历史 画卷,不由得在脑海里浮现。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由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拆掉木板的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堡敌军,从而打通了一条红军北上转移的胜利之路。泸定桥冰冷的铁索,大渡河峥嵘的峭壁,见证了英雄的血性和肝胆。为此,毛泽东欣然赋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如今,已有300多岁高龄的泸定桥,虽然有过多次的小修小补,但依然安卧大渡河上。泸定桥,既是著名的红色 旅游 景点,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TIPS

交通:从成都出发,沿京昆高速到雅安,由雅安沿雅康高速到泸定县泸定桥,全程231公里,用时3小时。

周边景区:海螺沟风景区、磨西古镇

特色 美食 :磨西老腊肉、香酥肥鸭、羊肚菌炖土鸡

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工农红军长征时期,曾飞夺泸定桥,从而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泸定桥自此闻名。飞度泸定桥因十分惊心动魄,被誉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战争奇迹,当时红军以二十二名战士为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踩着铁链在桥上匍匐前进,最终杀死守卫后,强行过河,此后它也因这一历史性事迹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泸定桥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之上,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泸定桥没有之前,四川入藏都得渡河通过,这就使得来去一趟耗费的时间相当之长,容易延误事情。比如商业运货什么的阻力就很大。

康熙时期,由于要经常对藏用兵,军队频繁过河就更加不方便了,于是康熙为解决通往藏区路上的不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了桥梁,康熙皇帝取“泸水”与“平定”之意,将桥命名为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大渡河原来被叫做“沫水”,康熙错认为其叫“泸水”,“平定”则是平定藏区内的准噶尔之乱。

泸定桥这个铁索桥长达103米,宽3米,铁链确实是用了十三条,十三条铁链由小铁链连为一个整体,其中九条作底链,四条于左右两侧作扶手,还有12164个铁环相扣,所有铁件一起加起来重达四十吨。

泸定桥是由重达四十吨的铁链悬挂于崇山峻岭之上,难度可以说是相当的大,那么当时到底如何修建的呢?

首先是让人将娴熟工匠打造的上吨的铁链,用小船一条一条载到另一头去,但由于铁链太重水流又很湍急,小船很多次都被掀翻了,十分不便利。于是后来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们想了个办法,采用索渡的原理,用粗竹索用粗绳系于两边,每根竹索上穿上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竹筒上的绳索,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对面。

铁链被拉过去后,能工巧匠们又花了很大功夫将铁索拉紧并锚固牢靠,让桥能够承受足够重的压力,保持较强的安全系数。

这项大工程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彻底完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后泸定桥也曾氧化锈蚀,发生过断裂,不过后来的人们进行了加工加固,我们如今的铁环应该都是新的了,最老的一批已经都被换掉了。

泸定桥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小铁环,都凝聚着人们的血汗,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个奇迹。

谁知道泸定桥的资料??????

泸定桥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谁有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城西的大渡河上,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距今刚好整整三百年。泸定桥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以川藏交通的咽喉著称于世。笔者有感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适逢建桥三百华诞,以及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七十周年,遂草拟此文,以示纪念。一、泸定桥建造的时代背景滔滔大渡河自古就是阻隔两岸人们交往的巨大障碍。全长1155公里,发源于青海境内的果洛雪山,汇大雪山脉与邛崃山脉之水,南流折东,自乐山注入岷江。打箭炉(今康定)、泸定皆属其流域。自古,大渡河即系川西高原天然的民族分界限:河东的雅州(今雅安)毗邻成都平原,居民以汉族为主,河西居住着以藏族为主体的众多少数民族。在泸定桥建造前,大渡河上有沈村,烹坝,子牛等几个渡口。商旅往来及行军征发主要依靠溜索与牛皮船横渡。因而在涨水季节难得渡,骡马过河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大渡河西岸的康区被清政府视为治理西藏的战略桥头堡,对巩固边防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傅华封在《西康建省记》(疆域记)篇中所述:“藏为川滇之毛,康为川滇之皮;藏为川滇之唇,康为川滇之齿,且为川康之咽喉

泸定桥旅游景点

泸定桥旅游景点有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贡嘎山、燕子沟风景区等。

1、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距成都319公里,发源于蜀山之王--贡嘎山东面一条冰融河谷,自西南向北注入大渡河支流磨西河。

2、贡嘎山,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康定、泸定两县分界处,是横断山脉大雪山的主峰,海拔7556米,东经141.8度,北纬29.6度,是四川省第一高峰,被誉为“山中之王”。

3、燕子沟风景区,位于蜀山之王一贡嘎山东麓、泸定县西南部,距县城60km的新兴乡境内。属国家4A级风景区海螺沟的姊妹沟。

泸定桥在哪里关于泸定桥资料

对于泸定桥其实我没心深处所有的概念全部来源于小学的课文中,从那个时候就在想真的有这么一个地方吗?小的时候是怀疑的,长大之后,终于来到这里才真正的知道了那时的红军是多么的勇猛,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河水也是相当的震撼的。

到达泸定

导游提醒我们必须要去看看因为红军冒着枪林弹雨飞夺而闻名的泸定桥,体验一把惊险,一把刺激,可我竟惊出了一身汗。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

走上桥,看着桥底下波涛汹涌的河水,我从心底里生出来深深的恐惧感,害怕一不留神踩上桥上的缝隙掉下去被水冲走。

可就在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攻下战略要地。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要体验一把这种惊心动魄。

踏上泸定桥

可当我走上桥的那一刻,我是真的后悔了,甚至迈不开脚步,望着桥下涌动的河水,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对于恐高又畏水的我来说,不知道怎么就走上了这样的一条“不归桥”。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附近有一个水库,边上有一座拱桥,当水库关闸的时候,我们总爱到水库出口摸鱼捉虾。离桥三四米的地下是一个很大的晒谷场,每年夏天和小伙伴们到水库玩的时候,总是我一个人迟迟不能走过那座桥,小伙伴直心急,我也急,但我也怕。

战胜自己

我畏高,走到拱桥拱起来的那一段时,总感觉要摔下去的。可见,“畏高”这个事从我很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印记,有了阴影。

而当我走上泸定桥的那一刹那,没走几步我就开始后悔了。桥身是由木板和铁链构成。九条铁链横在中间,走上去也总有些摇摇晃晃。

有些人倒是不怕,看见我们这么怂,他们就走桥的两边,这就使得桥更加不平衡。我走桥中间,走到桥的一半时也吓出了一身冷汗。

只能紧紧拽住小伙伴的衣角,一点也不敢放松。手心不停在冒汗,眼睛不敢往下瞧,一路上,我缓慢前行。直到我恐惧到不敢向前,在桥中喊停小伙伴时,她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叫我看看远方的高山。

这可真是前后都没有退路了,剩下的一段路,我近乎在哀求她,跟她说我们再也不往回走了,好不好?叫导游开车过桥的对面来接我。

重走泸定桥

可当我终于走到了桥的对面时,安保人员告诉我们:这边不能开车过来。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走回去。桥的对面是一间寺庙,怀着虔诚的心,祈祷菩萨保佑我能平安走过桥回去。

也是紧紧拽住小伙伴的衣角,不敢往下看,我祈祷着这一段路程能够早早结束。看见别人气定神闲地走在桥上,甚至连牙牙学步的小孩子也能如此的放松,我不觉为自己感到愧疚。

想到那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在没有木板的情况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夺泸定桥,取得了胜利,我真的很敬佩他们。

我很感恩现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畏,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海螺沟

从泸定桥走下来,开始驱车前往二十几公里外的海螺沟。快到到山脚下的时候,我听到要坐十几分钟的缆车上到海螺沟时,心中咯噔了一下,硬是跟他们说:我在下面等你们就好。

说真的,我宁愿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也绝不愿坐十几分钟的缆车,我畏惧死亡。最后,由于门票太贵,同行的朋友最后也没有到海螺沟,我们只在海螺沟的景区门口逗留了一阵子,便走了下来,开始驱车前往成都。

成都火锅

到晚上七八点,我们找了一处地方住下来,怀着激动的心情准备开始成都的美食之旅。首先是较为闻名的成都宽窄巷子,可令人失望的是,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发现宽窄巷子并没有什么特色的食物。

饿着肚子等周哥一行人的到来,吃了一顿串串。在成都,深夜吃串串的人绝不比广东深夜吃烧烤的人少,可以说,串串算是成都人民的夜生活特色。

这是一个充满欢笑,充满惊喜,充满恐惧,充满美景的旅途。“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却让人难忘。

旅游景点泸定桥ppt「泸定桥周边景点」

泸定桥的资料

泸定桥

泸定县城

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全境属大雪山中段,西南与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称"天府第一峰",现代冰川发育,东坡海螺沟冰川,冰舌伸入海拔2850米原始林区百闻名于世,余有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东部二朗山海拔3437米。大渡河自北入,纵贯县境南北。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5℃1月平均气温62℃,7月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664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3236小时。无霜期279天。土壤多为山地黄褐土、黄棕壤。

境内有海螺沟冰川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泸定铁索桥及泸定桥文物陈列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等

泸定铁索桥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即大渡河铁索桥。位于沪定县城西。桥净跨长100米,桥身铁链九根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作桥面。桥栏左右两根铁链作为扶手,铁链每根重约2.5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桥头挂康熙帝御书“沪定桥”匾额,桥东立有康熙《御制沪定桥碑》。

泸定桥是什么地方

泸定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是一座跨大渡河的铁索桥,也被称之为大渡桥。

介绍:泸定桥全长103点67米,始建于1705年9月,在1706年4月投入使用。泸定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铁链,两边桥栏各有2根铁链,桥面有9根铁链组成。而桥台则是为了固定铁链。而该桥桥亭为木结构古建筑。

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一次伟大的胜利,也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如果有空前往泸定桥,仍然可以聆听到当年红军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

更多关于泸定桥是什么地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泸定桥的资料?

泸定桥

泸定县城

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全境属大雪山中段,西南与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称"天府第一峰",现代冰川发育,东坡海螺沟冰川,冰舌伸入海拔2850米原始林区百闻名于世,余有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等冰川。东部二朗山海拔3437米。大渡河自北入,纵贯县境南北。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5℃1月平均气温62℃,7月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664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3236小时。无霜期279天。土壤多为山地黄褐土、黄棕壤。

境内有海螺沟冰川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泸定铁索桥及泸定桥文物陈列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等

泸定铁索桥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即大渡河铁索桥。位于沪定县城西。桥净跨长100米,桥身铁链九根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作桥面。桥栏左右两根铁链作为扶手,铁链每根重约2.5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桥头挂康熙帝御书“沪定桥”匾额,桥东立有康熙《御制沪定桥碑》。

谁知道泸定桥的资料??????

泸定桥

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夺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

说说泸定桥的简介!!!!

泸定桥又称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桥东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此桥为铁索悬桥。桥长103米,宽3米,桥两端各有20米高的桥台,桥台内固定铁桩,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铁桩里,其中9根作底链,上铺木板,4根分两侧作扶手。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

自清以来,泸定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国起义中骁勇善战的翼王石达开在此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以22位勇士为突击队,在此消灭守敌,飞夺泸定桥,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兵,泸定桥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闻名世界。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我国所独有。泸定桥参观浏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写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除沪定桥外,整个泸定桥旅游区泸定桥、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三部分组成。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由邓小平题定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

关于泸定桥的资料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93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