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江苏运河文化城

运河文化城位于京杭运河以北,通湖大道桥以东,通湖大道、合欢路以南,紫薇大道、发展大道桥以西的合围区域,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80亿元,是我市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该项目依托京杭运河和骆马湖自然风光,汇集运河古文明,打造运河新文化,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为先导,构筑运河梦幻水都,主要建设世界运河文化博览园、中国运河文化博览园、欧陆运河小镇、运河金陵、体育中心、会展中心、运河文化创意园、宿迁广播电视大厦、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教育科研中心、运河新天地商务办公区、骆马湖景观带等20余个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以运河文化为主线的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必将有力提升湖滨新城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宿迁城市形象、功能和品位的跨越。

江苏运河文化城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一条流动的“史诗”

图为大运河江苏宿迁泗阳段 资料图

中国大运河上下2500多年,绵延3200多公里,哺育35座城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这条以人工之力开凿的水系,贯通南北,沟通起了华夏大地上的庞大水网,打破了地域的界线,成为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的命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其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含英咀华、钟灵毓秀,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奇葩——大运河文化带江苏篇章。

运河奔流 繁华诗意

距离徐州市区不到20公里的蔺家坝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这个以黑瓦、白墙、黄土台为色调,高台和平缓的大屋顶为标志的汉式建筑闸,屹立在大运河上,简洁而雄浑。

由此登船,一路南下,感受大运河奔腾的繁华诗意。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讲的就是蔺家坝所在的大运河泗水运道向南可以流进淮河,进而汇入长江。

“以徐州为中心,大运河在这里形成了北上齐鲁、南下江淮、西通中原、东达大海的水路交通网络。” 徐州邳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光正说,古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代,这里是淮海经济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蔺家坝船闸管理所所长姜启哲用一组数字证明了大运河的繁忙,每天从早上8点到夜里零点都有船只过闸,平均每天有160艘船舶从这里通过,一年365天不断航,通航量达到6000万吨。

沿大运河顺流而下,在徐州邳州渡口,记者遇到了68岁行船者刘广顺。虽已年近古稀,但谈起运河往事,慷慨激昂,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昨天。

“算上我这一代,我家祖上已经有七代人在大运河上跑船喽。以前条件艰苦,船上生,河里长,婚宴摆在船舱里,不过大运河馈赠我们的也多,除了吃不完的鱼虾之外,运河的繁荣让家里驶的船从小木船变成了水泥船、钢船,吨位也从几吨逐渐‘长’到了2800吨以上。”刘广顺说。

“水深时帮忙摇橹,水浅时帮忙拉纤。”这是刘广顺年轻跑船时常做的工作。每每这个时候,船工们总要喊起运河号子。“哼吆嘿吆……哼吆吭吆……”谈及此,刘广顺起身清了嗓子,喊了起来,时而激越高亢,时而低沉深挚。

“运河号子表现了祖辈自强不息的精神遗存,是激越而又催人奋进的劳动者之歌。这么多年,运河号子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哼上几遍,给自己加油鼓劲。” 刘广顺说。

两岸人家尽枕水,卧听橹声欸乃,飘然远去。

从楚风汉韵的苏北到吴侬软语的苏南,大运河江苏段690公里上的运河沿线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盛”。

“在繁忙的苏南段,满载的钢材、水泥、油料等大宗货物,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内河航运优势、市场竞争效益,让依河而建的数百家工业企业、数十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缀成产业发展带。”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说,如今,纵贯江苏南北的大运河,商贾汇聚,工业发达,形成了生命力旺盛的沿运河经济带。

历史遗产 焕发生机

大运河行至宿迁皂河古镇拐了个弯,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宿迁市皂河龙王庙行宫和宿迁中运河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宫墙高耸,庭院深深,走进大运河畔的龙王庙行宫,四院三进建筑群是典型的清代宫殿式样。宫内“河清”、“海晏”门牌楼寓意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红墙上方镶嵌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镏金御匾:“敕建安澜龙王庙”;御碑亭立于中轴线上,题满诗文,气势磅礴,一股氤氲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此地,并留下了 ‘第一江山春好处’的题跋。”龙王庙行宫文物所原副所长王理德为文物保护付出了大半辈子心血,他说,运河遗迹的保护也曾走过弯路,不过,政府部门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龙王庙行宫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让历史遗产在传承中得以保护。

“如今,宿迁以运河文化为底蕴,以龙王庙行宫为主阵地,正在打造皂河古镇;源于清代中叶“拉魂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在古装戏基础上增加了时装戏,在传统演绎中添了新元素;传承了300多年皂河龙王庙会,已发展为文化展示、商品贸易于一体的大型活动,成为宿迁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张‘名片’。”王理德说,运河遗产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谈大运河离不开漕运。漕运依托大运河而生,同时也哺育了运河沿线的几十个城市,因漕运而兴的淮安便是运河边的一颗明珠。

吴王夫差为何开凿邗沟?隋炀帝怎样开凿通济渠?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的繁华富庶景象是什么?……走进淮安漕运博物馆,这些都能找到答案。甚至只需挥动手臂就可以与古人互动,伍子胥、虞诩、陈瑄等治漕名臣就会一一出现在屏幕前,畅谈他们的治漕理念。

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有“运河之都”的美誉。明清两代漕运最高管理机关——漕运总督署就设在淮安。

作为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世界遗产,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如今又有了新的“使命”:漕运总督署遗址上建起了漕运博物馆,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

大运河申遗确定的58处遗产点分布在27座城市,江苏以6个城市拥有7个遗产区、22处遗产点入选,成为运河遗产资源最密集的省份。

“古老的大运河是文化的血脉,江苏正在从更大范围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带动全流流域的文化繁荣、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说。

生态名片 愈久弥新

生态是大运河的一张“金名片”。

38岁的孙祥亚是宿迁为数不多的大运河地标美食代言人,虽然已经是宿迁颇有名气的餐饮企业“九舟渔府”的老板,可按他的话说,有些活儿还必须得亲自动手,每天为十多桌客人准备自己的拿手菜——运河鱼头饺子。

15年前,孙祥亚还在像父辈一样开着平底船在运河上讨生活。“后来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强化生态保护,我也就洗脚上岸了。”孙祥亚说,从小就在运河边芦苇荡里嬉戏,在清澈的运河水里摸鱼,近些年,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记忆中的运河模样又回来了。于是,运河岸边的野生芦根、蒲白、芦蒿成了他手下的美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们。

2017年,九舟渔府“鱼头饺子制作工艺”被宿迁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与运河“船帮菜”等特色饮食文化一起被写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遗产保护规划中,和漕运文化、水神祭祀文化和清代帝王南巡文化一起成为新兴文旅项目。

行走在运河边,所到之处,游目骋怀,河水浩荡而过,两岸绿树茵草, 亲水步道,花木景观等十分怡人。两岸市民们钓鱼、散步、下棋,运河呈现一派自然和谐的风光。

在无锡,当年依托运河发展繁荣起来的工厂里,模样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老树”发新芽,创意、智慧产业在这里勃发,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位于大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的无锡人文艺术客厅“运河外滩”,令记者感叹,在这个前身为“开源机器厂”的建筑里,绯红的墙砖,陈旧的厂房,处处体现了历史信息,但从的老房子里延伸出的竟是现代美术馆。

在无锡运河岸边,一个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正悄然崛起。这里已聚集了国内外500多家知名影视制作企业,《星球大战》《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捉妖记》等大片、名剧,都曾在这里拍摄和制作。在此之前,这里曾是无锡市最大的轧钢厂——雪浪轧钢厂。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江苏段生态保护凸显出‘生态+特色’理念,突出发展最能体现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生态长廊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和绿色高端产业。” 王健说,和无锡一样,大运河江苏段的沿线城市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让“无烟工业”成为运河两岸的富民产业。

走进江北水城上的明珠: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聊城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了广阔的鲁西大地上。京杭大运河和与黄河在聊城交汇,为聊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古以来,京杭大运河就为沿岸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便利。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它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该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运河资讯 | 彰显运河名城特色,淮安发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淮安,从古时就被大运河赋予生命,成为中国南北漕运“咽喉”;水是这里的灵魂,“一城古迹半城湖”;这里是五方辐辏和九省通衢,也是人才辈出的“东南第一州”……

作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祥的源头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孕育了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岗文化;滋养两千年前的淮夷风情;繁衍了一代代淮水儿女。历史上,淮安城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郡、州、路、府的治所,也是江淮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为加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科学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近日,淮安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发布了《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涉及了淮安7个区——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片区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 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核、两轴;四区、多点”的保护空间结构:“三核”即淮安古城、清江浦城、清口枢纽历史文化保护核;“两轴”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保护轴;“四区”即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历史文化分区;“多点”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沿线众多历史城镇聚落。

该规划还提出打造“淮安府署—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镇淮楼—南门大街—迎薰门”历史轴线,突出历史城区“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重点塑造古末口、周恩来纪念馆、文通塔、漕运广场、镇淮楼、淮安府署、城墙遗址公园、龙光阁及里运河名片空间,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脉,彰显运河名城特色和价值。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原文转载:

第一章 总则

1、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 效保护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类文化遗产,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适应现代社 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特色与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 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保护目标

● 1.凝练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内涵

● 2.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 3.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

● 4.系统改善历史城区人居环境

● 5.因地制宜制定保护修缮计划

3、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淮安市域,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 盱眙县和金湖县。

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20-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 2035 年。

第二章 名城价值

5、名城价值

见证了淮河下游地区人类繁衍、地理变迁、聚落更迭的历史过程,是保留着多元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

作为连接南北河漕的中心,在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古代中国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

以清口枢纽为代表的运口工程,解决了中国大运河会淮穿黄的难题,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

三城相连、巽亥合秀的独特格局体现了古代士民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营城智慧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弘扬周恩来精神的重要载体,孕育了勇于担当的文化传统和凝重豪迈的革命精神

展示了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体现了南北特色兼具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趣味

第三章 保护体系

6、保护体系

坚持整体保护的理念,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 段、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五个层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的保护体系。

市域层次保护范围即淮安市域,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

市区层次保护范围即淮安市区,包括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

历史城区层次保护范围东至楚州大道,南至涧河,西至文渠、萧湖东南湖岸和里运河,北至翔宇大道,总面积约 5.6 平方公里。历史城区环境协调区范围为 历史城区西扩至城西北路、里运河,总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环境

7、山体

保护盱眙西南部大别山余脉山体,保护盱眙城区青牛山、象山、戚大山、第 一山、天台山、都梁山、磨盘山、庙山和老君山等山体,保护盱眙东部大云山等山体。

8、水系

保护大运河、淮河、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黄河故 道、淮沭新河-二河、盐河等河道水系。推进河流生态治理,加强流经乡村地区河段的污染防治,形成自然水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河流的生态廊道功能。保护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里下河湖荡等湖泊水体。保护原生态自然岸线,适度开发游憩功能岸线,加强沿湖防护林带建设。

第二节 大运河淮安段

9、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片区和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10、大运河文化遗产

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第五章 市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11、保护目标

●1.整体性保护历史文化聚落

●2.区域性保护凸显历史城区

●3.以历史河道串联各类遗产

●4.差异化设定分区引导策略

12、空间结构

整体保护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自然环境,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脉,彰显名城特色和价值,形成“三核、两轴;四区、多点”的保护空间结构。“三核”即淮安古城、清江浦城、清口枢纽历史文化保护核;“两轴”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保护轴;“四区”即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历史文化分区;“多点”即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沿线众多历史城镇聚落。

第六章 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

13、保护目标

● 格局保护:保护“三城相连、中轴对称、巽亥合秀”的整体格局。

● 风貌保护:保护南北融合、刚柔并济、青砖灰瓦的传统风貌特色。

● 道路交通:形成慢行优先、绿色集约的古城交通系统。

● 人居环境:建设以人为本、服务便捷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 市政工程:建设适应保护要求且功能完善、集约智慧的现代基础设施。

● 安全韧性:建设安全可靠、管理完善的防灾和环境保护体系。

14、空间结构

形成“三城一轴、三湖一渠”的整体结构。“三城”即淮安老城、联城、新城形成的三联城整体结构;“一轴”即贯穿三联城的“南门大街-镇淮楼-总督漕运 公署遗址-淮安府署-桃花垠-古末口遗址”南北向中轴线。“三湖”即月湖、勺湖、 萧湖,“一渠”即文渠。

15、整体格局

保护历史城区由“城、河、湖、街”以及重要历史空间节点要素共同构成的 “三城相连、巽亥合秀、中轴对称”的整体空间格局。

16、展示体系

1.环城绿道

结合城垣城墙遗址,以翔宇大道、楚州大道、北门大街、永怀路、南巽路等 两侧绿地为载体,构建总长约12 公里的环城绿道。串联城墙遗址公园、庆城门遗址公园、览运门城墙遗址、古末口公园、勺湖、月湖等处于历史城区边界的重要节点,展示历史城区“三城相连”独特格局。

2.水绿网络

以文渠串联“三湖一垠”、涧河等水系,设置滨水绿地,形成覆盖历史城区的水绿网络,联系周恩来故居、文通塔、铜钟、镇淮楼、关天培祠、东岳庙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若干观览眺望节点,展示历史城区“三奇合抱、巽亥合秀”的历史格局,以及古代士民取法自然、因地制宜的营城智慧。

3.历史街巷

系统整治历史街巷,提升步行空间环境,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网络,衔接环城绿道和历史水系。增设标识系统,提升街巷活力,展示历史城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

4.历史轴线

整治“淮安府署—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镇淮楼—南门大街—迎薰门”老城中 轴线两侧界面,突出历史城区“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展示历史城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城市景观和传统街巷格局。

5.名片空间

重点塑造古末口、周恩来纪念馆、文通塔、漕运广场、镇淮楼、淮安府署、 城墙遗址公园、龙光阁及里运河名片空间,在开敞公共空间甄选眺望节点,优化视野景观,展现历史城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南北特色兼具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趣味。

第七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

17、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街巷格局和空间形态。保护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和河道、驳岸、民居、园林、砖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

18、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保护街区内的周恩来故居等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街区内的历史街巷、码头、驳岸、古桥、古树名木、文渠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第八章 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

19、文物保护单位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条例》进行原址保护,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不允许改变文物的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20、地下文物埋藏区

保护相关遗址,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和遗址保护与展示设施建设,提升保护展示利用水平。

21、历史建筑

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标准规范,提出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分级、分类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措施。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2、保护对象

保护市域2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3项,市级163项。

23、整体保护

1.重点保护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的项目,按照各级专项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记录、整理、登记,列入国家、省、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按照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方法实行分类保护。

资料来源: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封面及正文首图由朱红辉摄

实习编辑 王伟

制作 曹宇

责编 肖东

审稿 晖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88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