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六井潭

六井潭位于嵊泗列岛泗礁本岛之最东侧,面临茫茫东海,是观海上日出、看千舟竞发的最佳之处,为嵊泗原生态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带景区之核心景区。

六井潭

曾经的温州城,五潭七门九山十八溪二十八井三十六坊七十二巷四百二十座桥……

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将浙江省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温州成为第13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批复称,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提起温州城,或许得先提一下郭璞,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永嘉郡建城,恰巧郭璞客寓于瓯,故请他“为卜郡城。”(清光绪《永嘉县志》,郭璞建城这段史实尚有争议)。这位颇通五行阴阳堪舆之术的大家根据当地的地貌,取“依江、负山、通水”之则,规划出“东庙、西居、南市、北埠”的格局。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杏花穿越,故温州号“白鹿城”,至今它的一个城区还叫“鹿城”。

九山 九斗城

相传郭璞当时登上温州“西郭山”,观看地形,看到九山环列, 好象北斗星座一样,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象北斗的“斗城魁”,积谷,冀吉、仁王三山象“斗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可长保安逸,因名城为“斗城”。

七城门

古城温州原来有七大城门:道镇海门、瑞安门、永宁门、来福门、迎恩门、永清门、望江门等七大城门。后来还有增加其他城门。

永清门位于温州城北偏西,面对瓯江,以永嘉、乐清首尾二字取名。又因江心南码头之道曾称麻行僧街,故又名“麻行门”。明时门外有憩节亭,对江心孤屿,郡守于此迎送。

望江门位于温州城正北。旧名望京门,又称拱辰门。唐时有双门,犹称双门。在五代钱氏吴越国治温时,拆除拱辰门的双城门,只存其一。

迎恩门位于温州城西北,旧名广化门,俗称西郭门,清末又称大西门。传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从此城门出入时,百姓们便跪地迎候请恩,故而得名。

镇海门坐落在古城东隅,位于海坛山和华盖山相接处,初名宜春门,又习称东门。因城门用石质材料筑成,邑人俗称“石窟门”。城门外就是现在的涨桥头。

来福门位于温州城西南角,在松台山麓,旧名集云门,明以前叫三角门。民间俗称山脚门,讹为生姜门。历史上,此城门一直为西南郊菜农的通道和城内出殡的必经之门。温州有俗语“担进菜咸,担出棺材”。

永宁门位于温州城南,瑞安门(俗称大南门)之西,因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时温州曾称永宁县而得名。由于此门较之大南门要小,故习称小南门。上世纪80年代,永宁门水门这里有码头可坐船到瑞安,是水上运输的集散地,十分繁荣。

瑞安门位于温州城南侧,因温州在宋咸淳元年(1265)时曾称瑞安府,故名。又因此城门位于古城池南,习称“大南门”。以前众多手工业者、商贩和农民带着外埠的货物、土产和家庭手工艺品在这里交易。

二十八宿井

东晋时期,相传郭璞在建城的同时就在城区范围内筑造了二十八口井,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十八宿井”。古人凿这二十八宿井的意图是对应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并按照天上星宿的相应位子,在城旁选择地形,依山筑造水井,以求“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好兆头。

铁栏井、县前头古井、解 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永宁坊井、八角井、海坛山山下井、三牌坊古井、桂 井、屯前街古井、三港殿古井、华盖山炼丹井、奎壁井、八轮井、天宿井、仙人井、义井、金沙井、府署古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白鹿庵古井、积谷山下冽井、应仙井、施水寮古井。

五 潭

据相传,古人郭璞在温州城内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接着根据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顺地形地势于城内设五水:东为伏龟潭(碧波潭),南为雁池(今乘凉桥),西为浣纱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使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水满为患。这五湖在温州城的布局里就如同人体的心肝脾肺肾,成为温州古城的生命源泉。有调蓄洪水、排洪排涝、调节气候的作用。

九山十八溪

温州素称“九山十八溪”。上文以及提及,九山分为华盖、海坛 郭公、松台、积谷、黄土、巽吉、仁王、灵官九座小山,相互 环列,形似北斗,人称“鹿城九山”或“九斗山”。“十八溪”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具体指那些水流,已经少有人提及。大意说温州城内有很多河流,比如信河(现在已经是信河街)、现存的九山河等等,从下面这张老地图其实可以看到,温州的河流实在太多了,横横竖竖都是河流。

明《弘治温州府志》云:“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居者有澡洁之利,行者无负载之劳。”展现了当时城内一街一河、一巷一小河的布局和风貌。据悉,当时店铺都在街的一侧,临河的一侧住家。住家的前门是小路,后门临小河。并设有石级,就是乘船上下的码头,又可以临河洗涤衣物。

把温州称之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东方威尼斯,真不为过。可惜这些河流都被填了。

四百二十座桥

因为河多,所以桥也特别多。据《永嘉县志》记载,市区共有桥梁四百二十座,仅信河街上就有七十二座。不难想象当时那宛如威尼斯般的美景。只是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河被填了,桥的踪影也渐渐模糊,现在我们也仅仅能从部分地名中知晓:哦,原来这本是桥。这样的名字还挺多的,比如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等。

旧时有人把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串编成一首打油诗:“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颇有几分情趣。

温州的桥还可以用数字趣联: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温州的桥名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有以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有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广利桥、万利桥、旺增桥等;其他则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还有如清明桥、飞霞桥、乘凉桥、雪花桥等。这些桥名都能演绎出动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风情,而且无论这些典故或风俗,亦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从这些桥的名中可以看出温州人既重义理亦重利益的实惠主义思想特征。

三十六坊

素有“东瓯名镇”之称的温州鹿城,是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相传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著名舆地学家郭璞,采取依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选址营造,设计了东庙、南市、西居和北埠的城池布局,以致引成“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的江南水城特色。北宋时期,随着温州农、商及手工业的日趋发展,城内的居地开始形成和建立了市坊制。绍圣二年(公元1095),温州太守杨蟠在他任职期间,根据坊巷所在的方位、走向以及地理环境划定为三十六坊巷并予以命名,使其排置均齐、架缔坚密、名立义从,各有悠趣,这就是温州历史上的北宋三十六坊制。

时过境迁,杨蟠所定的三十六坊巷已因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名更地异,除墨池坊、康乐坊、扬名坊外,其余都面目全非。

1、儒英坊-县学前

2、容成坊-县前头东段

3、五马坊-五马街

4、梯云坊-大高桥下

5、双桂坊-纱帽河

6、儒志坊-府学巷

7、谢池坊-谢池坊

8、孝睦坊-第一桥

9、荣亲坊-晏公殿巷

10、雁池坊-乘凉桥(拆迁貌改)

11、棠阴坊-仓桥街

12、德政坊-县后巷

13、招贤坊-招贤巷

14、墨池坊-墨池坊

15、康乐坊-康乐坊

16、甘泉坊-蝉街

17、遗爱坊-岑山寺巷

18、从善坊-庆年坊

19、扬名坊-扬名巷

20、昼锦坊-珠冠巷

21、孝廉坊-黄府巷

22、百里坊-百里东路

23、竹马坊-童子殿巷

24、简讼坊-大、小简巷(拆迁为路)

25、问政坊-七枫巷

26、平市坊-万岁里

27、棣华坊-三官殿巷

28、世美坊-世美巷(拆迁为路)

29、袭庆坊-樊宅巷一带(拆迁貌改)

30、崇仁坊-百里西路油车巷一带

31、绣衣坊-西门大街一带

32、噀洒坊-麻行一带(具体位置未明)

33、宝珠坊-朔门殿边巷一带(具体位置未明)

34、井莲坊-朔门一带(具体位置未明)

35、遗忠坊(具体位置未明)

36、荣仁坊(具体位置未明)

(图文转载自网络或《温州老照片》)

来源:温州书局

见证者——六井的自述

当你穿过

湖滨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

音乐喷泉摩肩接踵的人群

我们便安安静静的矗立在您面前,您也许会忽视我们,也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段,怎么会有这几口不起眼的井?

我想有必要跟各位好好的做个自我介绍了。

见证者——六井的自述

▲作者:湖滨管理处 郎晓珊

在做自我介绍之前,还是带大家先认识一个人吧

李泌,杭州刺史(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

一千多年前,他曾独立于西湖边愁眉紧锁,是在为没能找到合适的引水方式而苦恼。

众所周知,杭州起源于海潮的起落,所以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城市的饮用之水都带着海潮的咸苦。

因此城中居民对生活用水的依赖便唯有储满淡水的西湖。

若是全城居民都去西湖取水,又会是怎样的奔波劳苦?

此时,我们便应运而生了。

▲给你看看我们的私房照呀

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开凿方式——

李泌采取的是“开阴窦”的方法,即掘地沟、砌石槽,石槽内安空心竹管,从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引西湖水至主城区,而我们就是六个出水口。

所以与其说我们是水井还不如说我们是六个蓄水池。

▲李泌所修六井示意图

当然我们也可自豪的说,只要西湖水不干,我们就能清流依然。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西湖之水通过我们真正流入杭州古城,滋润了千家万户以至“民足于水,井邑日富”。

当然,还有白居易,陈襄,苏轼等历史名人也曾多次修复我们,不断为我们注入活力。

嗯,介绍完了我的大偶像就要和你们说说我自己啦~

我们是一千多年前,杭州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入城,开凿的六井。

分别叫相国井、金牛池、白龟池、方井、小方井、西井。

现今仅存相国井(1987年在原址修建)。2003年杭州市政府在我们原先的入水口处(即现在仁和路与湖滨路交叉路口)修筑了李泌引水装置及六井标志,以表今人衔德之意。

没错,我就是上面说的相国井

当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越花草,西子湖畔也已不见南朝的雪月风花。

但我们的故事依旧在烟雨杭城代代相传,我们依然遗世独立,倔强地诉说着与杭州有关,与我们有关的那一段段历史章回。

作为见证者,我们不仅有幸见证杭州发展的前世今生,更将继续见证杭州发展的美好未来。

下期再会~

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编辑:陈志华 周敏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微信号:westlake_china

新浪微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六角井,最后的老城南 。

老巷子里的风,

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

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

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

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

却坐落在被遗忘的路口。

这条僻静的城南老巷位于中华门西,东起中华门广场,西至陈家牌坊。传始建于明代,旧有一井,井栏六角,故得此名。

向居民们打听六角井,无人不知。

它位于六角井32号对面,在巷子的西头,离陈家牌坊不远。井并不在路边,而是凹在两栋房子之间,在这条狭窄的街巷中,显得非常不起眼。

这口井看上去年代已久,向里一望,井很深,还留存的些许水浑浊不堪。

然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仔细数一数,六角井怎么有八个角呢?

“六角井就是以这个井命名的。”热心的居民会这样告诉你。“井栏早就换过了,原来是六角的,不过井的位置一直在这里。”井栏可能是民国以前就换过了,所以他们都没见过原貌。

“早些年还用这口井呢,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井被污染了才不用了。”老年居民们对这口井都很有感情。而对年幼的孩子们来说,这口井是一处禁地,因为大人们怕孩子掉下去都不让他们靠近。

六角井巷看似小却一点也不小,有趣的是巷子中横七竖八藏着若干细长小巷,都叫六角井。

说实话,巷子给人的感觉是极其沧桑的。因年代久远,这里墙壁斑驳,房屋破烂。

虽说明知道是老巷,但面对破烂不堪、拥挤局促、密密麻麻的民居,还是一次次惊秫与震撼。

然而与巷子外面的那些霓虹高楼相比,这里有的是不可复制的旧时记忆。

阳光照射在悠长的石板路上,空气中随处弥漫着安静详和的因子。

老人在认真地打扫着家门口的巷子,我小心翼翼的走着,生怕惊动了这份小美好。

院子里的女主人小心翼翼地为自家狗狗修剪着毛发,狗狗很是听话,十分配合。

精致的鸟笼与斑驳的墙壁摆在一起,衬托得老巷子倍有韵味。

这里依旧保留着过去的民俗风情,用铁丝线晾晒的衣服被子在这里随处可见。

吃饱喝足的小狗在家门口惬意地酝酿着睡意。

巷子里的时光似乎与外面的喧嚣世界是隔绝开来的,一切都看似那么的简单美好.....

巷子里的人想出去,巷子外的人想进去,

我想这就是老巷子的魅力所在吧。

如今这里大部分的老房子已被拆得荡然无存了,

但老巷子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心,

里面包裹着巷子外所触摸不到的温暖。

我默默无语地走开,

心里很为打搅了它的清静而惴惴不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86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