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运河邳州段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开凿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代和十三世纪元代两次大规模的扩展,形成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两市的黄金水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要道”和经济命脉。它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奔腾流淌了两千多年,曾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今天的人们输送着充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自古以来,邳州就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大运河邳州段属于中运河水系,北起山东台儿庄、南入宿迁,途经邳州城区和9个镇,全长56.1公里。

大运河邳州段

京杭运河邳州段沿线水面宽阔、鱼虾丰富、环境优美,两岸植被茂盛,景色怡人。沿途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运河流域共有古迹遗址及文物点116处,其中最著名的有6000多年前的大墩子遗址、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系统的刘林遗址、春秋时期的梁王城遗址以及战国时期的九女墩古墓群。运河沿线还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198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的一对古象牙,距今已有40万年,是亚洲纳玛象象牙化石之王。此外,从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万多件精美的彩陶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溯水而上,沿途可以看到几座造型各异的大桥,与千年古运河交相辉映,形成崭新的人文景观。陇海铁路桥像一个钢铁巨人屹立在河面上,电影《大决战》、《车轮滚滚》里的一些精彩的镜头就是在这里取的景;徐海一级公路大桥,像一条长龙横跨东西;霍连高速桥像一幅巨大的美丽彩虹连接起运河两岸,被当地人称为“彩虹桥”, 这座气势恢弘的大桥,全长2480米,是运河沿线城市跨河大桥中最长的一座桥。

  每当夜幕降临,两岸星星点点的古楼宫灯,加上桥梁、码头、岸边建筑上的景观灯渐次亮起,展现了现代都市中“灯火城河夜夜春”的运河古韵。

在大运河开凿、通航以来的一千多年中,邳州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曲艺、舞蹈、文学、民间艺术等非物质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邳州运河文化。明朝散曲家陈铎、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是古邑邳州的骄傲。大运河诞生以来,不仅对沿线居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至深的影响,更是运河儿女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酝酿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陈肇宪告御状以及皇帝和村妇的故事。

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郯城大地震,黄河决口,邳州城整个沉没在水中。百姓流离失所,清政府不但不体恤灾民,反而催缴历年所欠钱粮。康熙二十七年,皇帝沿着运河南巡,经过邳州。当时邳州有个秀才叫陈肇宪,为人正直,深知百姓疾苦。他连夜写了一篇奏折,恳请皇上免除钱粮,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陈肇宪打听到康熙经过大运河的具体时间,他知道皇帝身边一定戒备森严,普通人不可能接近。于是他事先在运河的堤岸上挖了一个洞,把自己藏在洞里,又把奏折扎在头发里,然后让同伴把洞口伪装好,以避开清道官兵的检查。当康熙的龙船行到洞前时,陈肇宪从洞里跃出来,一边向龙船靠近,一边大喊“民子有冤”。被官兵押上船后,他递上奏折,康熙皇帝看完奏折,很受触动,一面派-核实情况,一面继续南巡。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皇帝终于下谕旨,邳州被免掉租赋十四万两,免掉公粮三万四千石。陈肇宪的墓碑,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新河镇梨园村。

1757年,在当政的第22年,乾隆皇帝从北京乾清门起銮,沿运河下江南。

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邳州逗留了两天。他一身布衣打扮,沿着河岸散步。忽然看见一个农妇,手里拿条皮鞭,在赶牛耕地。那牛特别听话,鞭子指向哪它就耕到哪。皇帝老儿非常奇怪,又不好多问,于是顺口就念出一首诗来:“自从为官这些年,未见妇人来耕田;从来都是汉养妻,怎么此地妻养汉”。耕地的村妇听到了,鞭子一指,牛就停了下来,她也顺口就对了一首诗:“妇家耕田这些年,官人未见不为鲜;请问天下先有女,还是天下先有男” ?这下该乾隆犯难了,被问住了,他才认识到邳州不仅有出手不凡的秀才,还有出口不凡的村妇,真是民间处处有学问。

传说,乾隆在邳州逗留私访的日子里,在邳州伽口认过一个干女儿。18年后,这位干女儿出嫁到朱家洼子村的朱大甩子家,朱家是个大户人家,为了难为亲家,非要找戴顶子的(即做官的)送嫁,否则前门娶进后门休出。无奈之下,乾隆这个干亲家想起女儿18年前认过一个干爹,可能是京城一个大官,遂按照当年乾隆留的地址去京城寻亲。乾隆听说此事后龙颜大怒,马上御赐嫁妆300件,派宰相刘庸送嫁,和珅做嫁妆总管,3000御林军抬嫁妆。在从干女儿娘家到18里外朱家洼子路上,送嫁的队伍前面出了村,后面还没进村,全村的井打干了水,还连饮马水都不够,朱大甩子吓得屁滚尿流,从此再也不敢小瞧亲家。

大运河邳州段是整个大运河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我们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底蕴,享受运河给我们带来的美丽景色、生活便利的同时,更要爱惜保护好她。大运河风光带规划面积为30000余亩,主要建设大运河博物馆、乾隆行宫、水上度假村、清明上河园、水上运动区及游船码头等,工程总投资2.6亿元。大运河风光带以大运河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基础,挖掘本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景区的可游性、文化性,努力打造成沿岸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大运河风光带。

沿着大运河看山东|航拍大运河德州段:四女寺水利枢纽守护运河安澜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5日讯 大运河德州段全长141公里,包含卫运河与南运河,其中德州段南运河是隋朝修建的永济渠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运河27处世界文化遗产河道之一。

因为与黄河故道交叉,山东段大运河一直饱受泥沙淤积的困扰,在汛期挟带泥沙的卫运河水,进入南运河狭窄弯曲的河道,极易发生淤堵。明朝永乐年间,四女寺开凿了减河,并建设了南运河上的第一个减水坝,为南运河分洪疏浚。

从空中俯瞰,卫运河通过四女寺水利枢纽后被一分为三,其中较窄的河道是南运河主航道,另外两条较为宽阔的是岔河和减河。

1958年,为了配合内河航运的发展,四女寺建设了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等一系列设施,终于成为了一座现代化水利设施。现在,历经百年风雨的四女寺水利枢纽继续守护着大运河。

来源:闪电新闻记者 刘振 摄影 苏孟雨 李斯潼 武城融媒 郭凯 报道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见证人类的伟大创造

通济渠郑州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3年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 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古都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增加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流入泗水,经瓜洲古渡口汇入长江,又流向远方。丈夫随流水远行,妻子思念如流水,想念远行人而不得,思无穷,恨亦无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相思汴水流》中,用了三个“流”字,勾勒水的蜿蜒曲折,酝酿低徊缠绵的情韵。诗中那条哀怨悠长的河水,就是隋唐时期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而诗中提到的汴水,就是大运河流经郑州段的通济渠。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其水工遗存包含汴河遗址段和索须河段两部分。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的大运河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枢纽。在惠济区政府的大力整治下,河道加宽、两岸绿化、廊桥绵延、鲜花盛开、风景如画,已经成为市民游览观光和健身锻炼的好地方。图为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的美丽风光 曹清林 摄

汴河遗址段是通济渠连通黄河的渠首,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办事处境内,现已探明的河道遗址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大堤处,南至索须河丰硕桥处,全长约 4 公里,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埋于地下。

从堤湾村丰硕桥向东折,至祥云寺村汇入贾鲁河,全长 15 公里的这一段为索须河段。通济渠索须河段部分河面宽达 40 余米,两岸设有堤防,河堤基宽 20 余米,顶宽近 7 米,河床宽 200-300 米,是郑州市西北部的主要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千百年来一直绿波荡漾。

早晨,朝霞与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道相映成趣。曹清林 摄

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今汜水镇)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65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郑州段运河西连洛阳以通长安,东接淮河抵达杭州,水路漫漫,气势恢宏。如果在中国地图上将隋唐大运河按照历史记载标注出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郑州,恰是它的中心所在,有了通济渠郑州段,才有了通向江南的大运河。

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日出 曹清林 摄

千年时光流转,黄河几度变迁,如今能够找寻到的通济渠郑州段遗址全长约19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605年,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隋炀帝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使用时间久远、水工技术复杂的漕运大通道。

隋唐大运河郑州通济渠河道航拍 阎铁成 摄

隋唐大运河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中心,向北引黄河水到涿郡形成永济渠,向南自河南郑州引黄河水东南流连接淮河至江苏扬州,形成通济渠。

两条运河修成后,对于南北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地位逐渐减弱,再加上黄河泥沙淤塞,逐渐废弃,永济渠则使用至20世纪60年代。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道 阎铁成 摄

通济渠是隋唐运河最重要的水工设施,它巧妙地利用自然河道,用人工加以修整和疏浚,形成庞大通畅的运输水网。

郑州地区的通济渠段为整个渠段的渠首,它联接黄河并引黄河水入渠,形成全渠的咽喉。通济渠作为国家开凿的大型运输水道,工程浩大,河床宽200-300米,两岸河堤基宽20余米,顶宽7米左右。据载,通济渠竣工后,隋炀帝曾率百官乘龙舟等千余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自洛阳游扬州。

夕阳下的郑州通济渠河道 阎铁成 摄

郑州市文物部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及《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组织的相关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不断推进相关遗产点的保护修缮、景观环境的提升美化、历史文化内涵的彰显发扬、城市功能和文化品牌的拓展完善,确保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运河历史文明的永续传承以及古都郑州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惠济天河路索须河桥头的大运河地标 曹清林 摄

早晨,朝霞与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道相映成趣。曹清林 摄

如今郑州还遗留保存有通济渠仅存的两段地面水工遗存之一,长达16千米,宽阔河道,可遥想当年浩浩之船队运输场面,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创造的见证。

编辑:王海萍 石嫣睿

来源:学习强国等网络内容

转载请尊重来源 ,注明出处

大运河(北京段)图片展在通州区博物馆展出

11月8日至15日,由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大运河(北京段)图片展在区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作为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外摄影师拍摄的93幅片组成,以北京这座大运河北起点的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成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现状为展示重点,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呈现大运河北京段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印象。

展览主要包括主题墙与前言、运河文脉、运河生机、运河新貌及新老对比等五部分内容。主题墙及前言部分:以手绘风格的大运河为背景,对整个展览的内容、目的、意义等进行阐述,传达展览的整体视觉形象。

运河文脉

明清两代,忙碌于京杭大运河之上的漕运,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一条“生命线”,漕运商贾盛极一时。图为漕运码头,再现了清朝中期漕运码头的盛景。 摄影:高维(中国)

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源”点。为解决元大都漕运的水源问题,古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建了白浮引水工程,被称作中国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图为白浮泉遗址公园。 摄影: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迪姆尼科夫(俄罗斯)

南长河是大运河北京段的一条重要水系。在清代,这里是皇室贵族从城里去颐和园最重要的水路,仅慈禧太后就有30多次通过这里去颐和园,因此南长河又被称为“慈禧水道”。 摄影:李瑞林(中国)

什刹海曾是大运河在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水资源环境,吸引了文人墨客、商贾庶民纷至沓来,成为北京著名民俗风情荟萃之地。 摄影:桑浥(中国)

万宁桥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它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 摄影:屈伯崴(中国)

玉河也被称为“御河”,是通惠河的一部分。修缮后的玉河南段碧波荡漾,花草繁茂,重现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 摄影:屈伯崴(中国)

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被称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通惠河前后使用600多年,为京城漕运和国计民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摄影:富宇(中国)

通惠河通航后,行船漕运可以直接到达积水潭。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图为北京城东便门外通惠河。 摄影:胡里奥・潘托哈(阿根廷)

如今的通惠河呈现出水清、鱼游、岸绿的美好景象,河岸边高楼林立,展示着北京国际都市的风范。图为毗邻中央商务区的通惠河. 摄影:周世杰(中国)

庆丰闸是通惠河为控制水位落差而在河道设置的多处闸口之一。庆丰闸遗址是大运恶化遗产的见证之一,也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图为庆丰闸遗址。 摄影:阿西翁基里约(白俄罗斯)

八里桥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八里桥中孔远高于两侧孔,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而设计,漕船即可直出直入,无须降帆,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 摄影:冯拥国(中国)

“一枝塔影认通州”,塔指的便是位于佑胜教寺中的燃灯佛舍利塔。佑胜教寺曾经是古通州最大的寺院,以燃灯佛舍利塔与古槐交相呼应而闻名千年。 摄影:安德烈阿基莫夫(俄罗斯)

通州大光楼又名验粮楼,是古代政府设在漕粮征收地的外派机构,负责将漕粮验收定级并登账入库。大光楼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性建筑。 摄影:安德烈阿基莫夫(俄罗斯)

通州北关拦河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运河源头第一桥”,采用“桥闸一体”的建筑模式,闸门隐于桥下,是北京东南防洪除涝工程的重要建筑。 摄影:赵猛(中国)

通惠河与北运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共同汇聚成一片750亩的宽阔水面,水面开阔。图为五河交汇处。 摄影:安德烈•阿基莫夫(俄罗斯)

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州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太后河,又俗称“萧太后桥”。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的开凿而逐渐发展为水陆要津,历史上曾十分繁华。 摄影:米洛斯武乔维克(黑山)

皇木厂村因转储修建北京城的御用“木料”而得名。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遣大臣到各地采伐珍贵木材之后,装船经大运河运输到皇木厂码头卸货,再经陆路运进皇宫。图为通州张家湾镇皇木厂村。 摄影:李晓尹(中国)

运河生机

北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加强大运河两岸景观整体规划,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廊道。 摄影:马文晓(中国)

北京正深度梳理和挖掘运河文化,将运河历史文化活化到城市绿色发展中,将文化遗产融入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众多领域。图为玉河河道。 摄影: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迪姆尼科夫(俄罗斯)

古老的运河与现代城市再次连接,“水韵林海、生态园林”的优美画卷正在大运河两岸徐徐展开。 摄影:冯拥国(中国)

北京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河道两侧滨水绿色空间的景观提升,打造色彩丰富、体现历史文化与记忆的城市滨水景观。图为大运河森林公园。 摄影:卡罗赫尔曼(意大利)

大运河滋养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通州台湖公园是一个以湿地水质净化、旅游休闲和湿地生产功能为主的景区,大运河支流的萧太后河是此公园的水源之一。 摄影:罗伯特安德泽西曼斯基(波兰)

北京依托大运河沿线独特的文旅资源和通达的水陆交通,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图为在大运河沿岸举办的骑游活动。 图片提供:中共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在深入挖掘大运河沿岸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各要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加强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摄影:米洛斯•武乔维克(黑山)

北京做好大运河两岸景观整体规划,精心打理水系,贯通亲水步道,在大运河沿线构建大尺度绿色开放空间,更好地服务群众休闲游憩。图为运河文化广场。 摄影:瓦尔达卡尼娜(拉脱维亚)

人工构建出众多景致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是一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交相辉映的景区。“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和众多出自历史典故的景点,令其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摄影:桑浥(中国)

通州整治境内的大运河河道,打造水绿相融的北运河生态文明带,重构运河与城市、运河与人的和谐关系。 摄影:马文晓(中国)

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北京正有序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历史传承和当代生活相融。 摄影:马文晓(中国)

运河新貌

北京以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承载地,以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为目标,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摄影:周世杰(中国)

运河商务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商务服务功能的核心载体。这里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战略引擎,将建成以金融创新、高端商务为重点的综合功能片区,重点发展金融和总部经济。 摄影:维利查卡尤里(白俄罗斯)

造型独特、极具现代感的设计,让北关大道跨北运河桥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柔美的线条营造出旖旎的桥体造型,让人可以领略一个现代化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摄影:乔治多帕斯(希腊)

玉带河大桥是通州东区重要的交通节点,也是北运河上一处特色景观。每当夜晚,玉带河大桥灯带亮起,灯光变幻,结合水中倒影,打造出绚丽的夜景。 摄影:冯拥国(中国)

“京通号”是北京市郊铁路副中心线量身打造的城际动车组高铁,有着“铁路公交”之称。满载状态下,京通号以3分钟为发车间隔,每小时输送能力达3万人。 摄影:维利查卡尤里(白俄罗斯)

北京正持续完善通州区的路网骨架,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服务水平,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发展。图为京塘线,是连接北京和天津、塘沽的一条国家一级干线公路。 摄影:马文晓(中国)

北京不断强化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的引导作用,全面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支撑能力,加强交通设施复合利用,提高出行品质和效率。 摄影:张晨声(中国)

北京发挥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门户作用,通过组建副中心快速路网,打造与中心城多路快速联络、屏蔽对外过境交通的道路网络体系。 摄影:冯拥国(中国)

玉带桥是如今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的交通节点,也是通州北运河沿线景观带上的重要景观。夜幕降临时,玉带桥上灯光亮起,大桥的壮美让千年古运河呈现着无限的生机。 摄影:冯拥国(中国)

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尊重自然生态本底的基础上,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发挥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图片提供:中共通州区委宣传部

城市绿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于一体。城市绿心总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相当于3.8个颐和园。图为城市绿心。 摄影:马文晓(中国)

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是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百花齐放的多种艺术形式、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摄影:迪米特彼得罗夫斯基(北马其顿)

北京借助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引入和聚合高端时尚的商业业态,为古老的运河两岸赋予了新的繁华。图为通州万达广场商圈, 摄影:西亚莱•普利特科维奇(白俄罗斯)

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一个个鲜活的城市“名片”,将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精品。图为通州万达商业区。 摄影:维利查卡尤里(白俄罗斯)

北京从城市综合交通、职住平衡、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打造公平、优质、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保障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摄影:燕雨生(中国)

北京城市副中心结合岸线特征,加强桥梁规划设计,精心设计大运河岸两侧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形成高低错落、灵动舒朗的滨水界面。图为通州玉带桥。 摄影: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迪姆尼科夫(俄罗斯)

北京不断在大运河两岸增加绿色空间,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绿色空间系统,营造充满现代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让居民抬眼即可见绿荫碧水,享受自然。 摄影:冯拥国(中国)

运河今昔:此部分拟从时间的维度进行展示。运河今昔部分设置了双面可旋转亚克力材质展板,展板两面分别为古今图片,以对比的方式展示北京的大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上世纪20年代百姓乘木船渡河和如今大运河用于观光游览的游船的对比,展现近百年来大运河沿线交通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上世纪30年代通州运河旁的村落和如今通州万达广场商圈的对比,展现近百年来大运河沿线经济发展和城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此部分图片共48幅,分为24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86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