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马洲书院

靖江历史上办了不少书院,其中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马洲书院。现今的马洲书院坐落在靖江市第一中学内。

马洲书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即靖江建县前300多年,马洲书院即已诞生,那是孔子51世孙孔元虔所建。孔元虔原住泰兴,后迁居靖江西沙。他见那里没有习读场所,便自己出资在西沙孔家祖师堂附近建了一所书院,并以马驮沙的别称“马洲”命名。后来,马洲书院湮没,为何湮没,无史料可考。明代崇帧九年(1636年),陈函辉任靖江知县。上任两年后,他对靖江迎恩亭大加扩建,先在篱笆南面建一道牌坊,遁道而入,一边栽梧桐,一边种竹子,中间设栅门。进入门内,有桥、有井;桥下是放生池。池东有石闸一座,启动闸门可引进长江的潮水。石闸之南建有一洞,桥的北面有屋5间。偏东有一阁,名“大士阁”。大士阁临池而建,高20多公尺。登阁远眺,城野山川,尽收眼底。循阁向西又有多幢建筑,包括一幢楼在内,计20余间,且皆以回廊相通。房屋四周,砌了围墙,粉白的墙身配以黑色小瓦,庄重而又典雅。这是一所标准的书院。因为前人建过马洲书院,为表示对前人的怀念和敬仰,陈函辉将此书院仍命名为“马洲书院”。

未隔几年,清兵入关,陈函辉苦心营建的马洲书院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江坍,陈函辉所建马洲书院遗址全部坍入江中。此间,孔子后裔又在西沙流泅港永宁桥边建了一所书院,也叫马洲书院,不久亦毁。这样,马洲书院便三建三废,成为历史的遗憾。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贾益谦任靖江知县,他得知马洲书院的遭遇,不由感慨万端。怀着对马洲书院创建者的崇敬,他向上级呈文,要求将正谊书院改名为马洲书院。正谊书院坐落南门城内(今靖城中学),为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杨逢泰所建。共有房屋17间,其中5间前厅、5间讲堂、5间后厅、2间侧厢。论其规模,自然不能与陈函辉所建的马洲书院相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这时由正谊书院改名的马洲书院已不存在,县府便在其旧址之上,创建了靖江县高等小学堂。

靖江县高等小学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口”字形的两层楼房,式样非常别致::中间是正方形的天井,植以梧桐,又称梧桐庐。底层和上层皆以走廊环绕,穿堂入室,不必遭受雨淋日晒。因其与马洲书院有着一定的联系,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楼房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圮,靖城中学便报请县政府同意,将其拆除,新建了一座水泥结构的仿宫殿式建筑,仍叫“马洲书院”。它虽不是当年马洲书院的修复,也不像“口”字形楼房具有古建筑特点和文物价值,但毕竟与马洲书院的历史有关,同样值得珍视。

西洲书院感怀

不久前,开有一家旅行社的本家兄弟唐旻约我:“一起去府城攀丹村‘西洲书院’,感受那里的厚重历史和书香氛围吧。”

“西洲书院”,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自广西兴安籍文武进士、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唐震贬任琼州刺史,与其子叔建、叔勋落籍攀丹村,于淳祐元年(1241年)置书数万卷,创办“攀丹义学堂”,父子修圣贤之学,“兴礼教、以化黎民”。元代,扩建为“攀丹义学书院”,其后裔辛勤执掌。至明正德元年(1505年),唐震第九代孙、海南唐氏历史上第两对父子进士唐胄,白衣进士掌教书院期间,琼州参议张简改书院名为“养优书院”。因唐胄号西洲,正德十四年(1519年),为旌表其编撰《正德琼台志》的硕果及对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琼州按察司副使、海南兵备王弘表奏朝廷,更名为“西洲书院”。宋元明清累朝,唐氏后裔科甲蝉联,明代更是“一朝六进士”,培育了八位进士、五对父子举人在内的数十名举人,以及丘濬、海瑞、王佐、郑廷鹄等无数海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启拓了琼岛教育。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变迁,“西洲书院”逐渐没落,后在清朝毁于战火。现今的“西洲书院”,是海南唐氏族人历时8年,于2012年建成的一排三进直通的仿古建筑,仅为海南“唐氏大宗祠”的一部分,材质为玄武岩、青砖、实木和瓦片。

曾与唐胄在广西和江西共事的江西城州府龙南县知县、琼山人吴诚在《敬之公修大宗祠序》中介绍道:“祠堂之重建,自正德丙寅西洲公始也。……兹大学生恪守厥考之志,上溯乃祖之心,于兹毕力焉。以嘉靖壬子冬十月肇工,越月告成。其修拓之规,悉遵祖父之旧堂。在居室之左,而祠、飨堂、寝斋、门表、坊亭,次第广而续之,以冀栋宇,名其斋曰存著,亭曰对越。子孙分左右以居,将世世同堂告祭,勿替引之。”据此而知,曾经的“唐氏大宗祠”是何等恢弘,如今却被疯长的地产侵占,可谓是一种悲催。

“西洲书院”的第一进,石刻门匾为“唐氏大宗”4个楷体大字,被描上金水后更加夺目,右侧有一行直书的小字“道光二十九年仲春吉旦”,左侧为“合族重修”。门前的两根石柱上,描金刻着一副“乡贤崇祀光南国,户部流芳拱北辰”的对联。户部,指后官至户部左侍郎的唐胄。唐胄在51岁的明嘉靖元年(1522年)应召赴京复出后,13年内升迁11次。安南(今越南)内乱期间,世宗应使者要求欲发兵,唐胄疏陈7条理由,竭力诤止。后嘉靖下旨“定明堂大飨礼”,唐胄冒死上疏,被嘉靖关进监牢。获赦准备重新起用时,终因不堪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卧病不起。死后追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赐谕葬。《明史》称其“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

屋内的四壁,彩绘着西洲遗教、烈女投江、贤妇教子等12幅发生在海南唐氏的生动活泼历史故事。图旁,是歌咏的诗歌,分别为唐氏清末民初向海南文人征集,彰显着中华孝道文化一脉相承之魅力。与唐氏有着姻亲关系的海南历史名人、民国初琼山县立中学校长王国宪在《攀丹唐氏合修宗谱叙》中赞叹:“其表章十二图咏,俱前贤明跡,更为丘海两姓所未有,海南谱牒之修,未有咸于此者也。”

后面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提学杨佥事为唐震第十代孙唐伯濂题的“秀士无双”木匾。唐伯濂是王佐表侄,18岁广东乡试中解元,英年早逝。王佐曾诗惜唐伯濂:“洗马桥东水泊津, 野田荒陌草如茵。他时若问田边墓,五岭南来第一人。”

第二进门楣上木匾上的“西洲书院”,原为王弘所题。门前石柱上,刻着王国宪撰、唐震第二十四代裔孙唐南荣书的“特奏肇开基,九徴辟、六进士、二解元、十举人,累叶相承,礼乐诗书光甲第;生才多蔚起,五名贤、三儒林、两孝友、八循吏,联翩济美,文章气节振宗风”对联。屋内的左边,悬挂着攀丹唐氏包括始祖唐震在内的九位进士和一名御赐博士的画像及简介。右边悬挂的,是海南省唐震唐胄文化研究会成立及参加太原晋祠祭祖、与马来西亚唐氏族人交流等活动的照片。

注视空旷的屋子里,脑海浮现出海南唐氏第二位进士、第一对父子进士、浙江巡按唐舟之孙,曾任湖广长沙府经历的唐震第九代孙唐继祖,训斥唐胄胞弟唐冕不好读书,而唐冕却能当场和杜牧《过华清宫》及和刘长卿《漂母墓》,作出二首诗的情景。及海南历史名人、攀丹唐氏外甥王佐《鸡肋集》之《唐母冯氏墓志铭》中,记录海南著名女诗人、唐继祖之妻冯银之言:“不可断读书种子”。从此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海南的影响,源源不断,根深蒂固。海南唐氏之所以累朝衣冠蝉联,与学子们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地学习,密不可分。正如王弘在《西洲书院》中写的那样:“公(唐胄)遍读而父而祖所藏书,俾若子若孙世守之,可谓能绳祖武,翼子之燕,孙谋之员,贻者矣弘,何容一喙哉。”唐胄与王佐争执,认为孝元罢郡之后,海南岛580多年历史期间的地方行政建置从未间断。这也与唐胄遍读先祖藏书,善于分析事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现在的书院,虽然再也看不到古代贤士们飘逸的身影,听不到书生们朗朗的书声,但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存,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进后面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明洪武初褒扬唐胄曾祖唐谊方的“经明行修”木匾。门前石柱,上刻清进士、文昌县知事李熙撰、唐南荣书的“溯姫宗得天下,享国八百年,史传桐叶封藩,先业贻谋累代,显荣光谱牒;自支祖迁海南,家传数十世,诗纪椒聊盈匊,远條垂荫千秋,蕃衍盛衣冠”。

第三进,便是唐氏祠堂。门前,摆放着四个祭拜的鼎和香炉。门匾是嘉靖壬子年(1522年),兵部侍郎黄表衷题写的“台阁儒宗”。门及门柱上,红底描金刻着“家规垂训翼孙谋,身范克端绳祖武”“万里春风陶礼乐,百年老业绍箕裘”的祖训。门右边廊下,放着一块乾隆丁酉年(1777年)的“唐氏祠碑”。门前石柱上“文物彬彬入珂里,草木犹带书香,屈指名贤,若举若举若元魁,海外无双唐氏;风徽奕奕登华祠,几筵尚留英气,历稽世宦,而公而卿而守牧,天南第一攀丹”对联,为南京左副都御史吴讷题、唐南荣书。

端坐祠堂供桌的,是唐氏7位祖先的塑像与牌位。他们在享受儿孙烟火供奉、祭拜的同时,或许还感受到了民族和时代的凝聚力。

从“西洲书院”的前进走到后院,只见地面干净、墙壁整洁,题联字迹潇洒,雕刻刀法娴熟。环顾四周,围墙已经修缮一新。唐旻说,在会长唐华清的倡议下,唐氏族人已捐资24万多元,将围墙修建为文化长廊,计划镌刻海南唐氏族规、族训,历代先贤事迹,《十二图咏》等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

回望“西洲书院”,三根旗杆上飞扬的旗帜,迎风猎猎。昭示着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社会和谐的纽带,体现着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来源:银河悦读)

第五期:敦本堂(杜洲书院)

编者按

鸣鹤古镇位于观海卫镇南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历经1200多年的风雨,历来以山奇水秀、古迹众多著称,融古、寺、山、湖、水于一体,素有“鹤皋风景赛姑苏”的美誉。

鸣鹤管理中心、五磊山公司联合推出《跟我一起云游鸣鹤》系列,将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让大家感受到鸣鹤古镇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交融之美。请跟我一起开启云游之旅。

开启云游之旅

敦本堂总占地面积755平方米,建筑面积624平方米,为清中晚期私宅建筑,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书声朗朗汇聚集院”,杜洲书院始建于元代至大二年(1309年),是慈溪县境知名度最高的一家书院。它坐落于杜湖东南之滨,曾名动浙东。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宋代慈溪县宓家埭有位童居易,字行简,嘉定十六年进士,为官清正有奇谋,晚年归居杜湖之滨,讲学解惑,学生众多,人称“杜洲先生”。元至大三年(1310年),童居易的孙子副尉童金为祀其祖杜洲先生,割田四百亩,创立“杜洲书院”。

2017年11月3日,敦本堂举行了“杜洲书院”复院仪式,进行功能改造,作为展厅、讲堂等国学文化场所,建设为“杜洲书院”,内设“白湖讲堂”,现将其文化、精神重新挖掘、展现,以期重现历史上的文人风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朱熹与马尾亭江龙津书院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云谷山人、沧州病瘦等,别号紫阳,又称考亭。他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尤溪,生前到过福州11次。

朱子祠

创办书院

据《榕城考古略》等地方文献记载,朱熹于“避伪学禁”期间,到福州亲自创办,或协助创办了福州紫阳讲堂、福州竹林书院、福州贤场书院、福州高峰书院、福州濂江书院、亭江龙津书院、长乐龙峰书院、罗源文公书院、闽县吟翠书院、连江丹阳书院、闽清梅溪书院等。

亭江龙津书院位于今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三国时期,长柄村为东吴造船冶铁的地方,宋时称“铁冶场”,后山有“龙潭”,并有朱熹“跃龙津”等碑刻,所以又称“龙柄村”。清四川夔州知府、里人王有树曾为长柄村朱子祠撰书《龙津书院祀典记》,“吾里龙柄,宋之铁冶场也。自绍熙五年(1194),伪学之禁兴,紫阳朱夫子避地居此。”

朱熹碑刻

长柄村后面的双髻山有朱熹的两块碑刻,即“得月潭”与“跃龙津”。

《榕城考古略》曰:“(双髻山)在合北里。从香炉峰逶迤而来,重峦叠嶂。上有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东有锦屏、兜鍪,有笏石、动石。溪曰岊溪、浩溪、龙迳溪。《名胜志》: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石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余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明董应举有《龙潭游记》。”

朱熹亦到双髻山,因此有“得月潭”和“跃龙津”之碑刻,为双髻山壮颜生色。可惜,“得月潭碑”已毁,今唯余“跃龙津碑”。“跃龙津碑”通高168厘米,宽59厘米,厚15厘米,前后两面均阴刻“跃龙津”三字,行楷,字径34厘米。但该石碑已断为三块:一块在荔枝树下,另一块在水池边,还有一块在长安村村民家中。1990年1月,三块断碑移至朱子祠边。

龙津书院

龙津书院

朱子祠,旧称“龙津书院”,得名于朱熹的“跃龙津碑”。

书院者,读书和藏书的场所也,有别于现代的学校。《辞海》记载:“(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设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725)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宋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尤盛。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岳麓号为四大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中,个别钻研是主要的。这正是宋代朱熹理学书院的发展模式,自然,龙津书院也不在其外。

朱熹画像

《福州姓氏志》记载:“汝嘉曾与朱熹同在永南梅涧燕山讲学辩道,朱熹题‘贻燕堂’匾额赠予。”汝嘉,梁姓,闽县永南里梁厝村人(今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为梁厝村的梁姓始祖,与朱熹有至好之交。梁厝村与龙津书院仅有马江一水之隔,所以常在一起“讲学辩道”,或于龙津书院,或于梅涧燕山,相互切磋理学之要旨。

可以肯定,龙津书院的规模不大,三五个人,或十多个人便是。但因为有朱熹这一“金字招牌”,书院聚集了不少学者,如梁厝村梁姓始祖梁汝嘉、梁汝熹兄弟,永福县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梁汝霖,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梁汝昌等。他们之中,有些比朱熹的年龄更大,有些比朱熹更早一些成为进士,但都不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以龙津书院为标志物,聚集在一起。

到了元明清三代,书院才慢慢改变其性质和形式,成为应付科举授读的地方。于是,董应举、郭复之改龙津书院为“朱子祠”,祀朱熹。因此,长柄村应该是先有龙津书院,后才有朱子祠。《马江春秋》记载,“长柄村的朱子祠,陪祀者有梁汝昌和郑庸斋二人”。梁汝昌的身份,前文已提过,但郑庸斋何许人,还未见相关记载,有待查考。清咸丰年间,朝廷赐长柄村朱子祠“敦崇政学”匾,并将其列入闽县祀典的四座“朱子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子祠改为长柄小学。1983年,长柄小学另迁。1986年,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当时长柄村属于福州郊区人民政府管辖)公布其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2018年11月19日《福州晚报》

林国清 林荫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84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