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编结绣

编结绣

以黑龙江省特产亚麻布、棉线、麻线为原料,采用抽纱、手绣及编结相拼的新工艺。布面平整,图案清晰,结构匀称,象征性强。

新四军初创组编第一处集结地——开化

新四军创建之初,当务之急是组编成军,要尽快将分散活动于南方的赣、闽、粤、湘、鄂、豫、皖、浙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起来,〔注:南方8省14个老苏区/游击区包括——长江以南的12个老苏区/游击区分别是:湘鄂赣边、湘赣、湘南、粤赣边(亦称赣南边,含湘粤赣边)、闽赣边、闽粤边(亦称闽南)、闽西、闽北(亦称闽浙赣)、闽东、浙南(亦称闽浙边)、皖浙赣边游击区;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分别是:鄂豫边、鄂豫皖边。〕

在党史、军史界,已形成的固有记叙是: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是安徽的岩寺(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这一点,从各地新四军的展览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展示的“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和军部迁移路线要图”(下图)中即可看出。图中,军部从武昌(汉口)驻地移驻南昌,再移驻岩寺,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的2条分支线(细线)汇集于流波石童〔图中显示的是当时的立煌县(今安徽省金寨县)〕,图中主干线是一条红色主线(粗线),汇集了长江以南的多个老苏区/游击区的支线(细线)直奔岩寺(也是军部所在地)。图中所示的,即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是流波石童〔“石童”是一个字,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个字〕,而长江以南的12个老苏区/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是岩寺。

没有异议的,是长江以北的2个老苏区/游击区里,以保持了基本编制的红二十八军为主,他们很快就组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4支队),没有赶赴岩寺。而岩寺作为长江以南的12个老苏区/游击区里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地,也是没有异议的!有异议的,是岩寺并不是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第一处集中组编地,在岩寺之前,还有一个集中组编地——开化!仔细看上图,在粗线即将到达岩寺前,经过了位于皖浙边的“开化”(今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编途中,不是经过开化,而是驻留开化,进行了集结组编!

那么,作为新四军第一处集结地,开化为何被“忽略”了?首先看看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里展示的一幅图,是手绘的“本军(新四军)集中态势图”,显然是当年用于指导各路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用图,图中标示的集中路线和上图标示的集中路线极为相似,其上连“开化”二字都没有!

不仅是在“本军集中态势图”中没有出现“开化”,在当年的历史文献中和后来的回忆中,也很少看见“开化”。

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在南昌主持“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陈毅负有召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重任。1938年1月13日,陈毅携同邱佐炯、戴传前往皖浙赣边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关于部队组编的指示和侦察皖浙边敌我友的态势。1月16日,项英给陈绍禹(王明)、周恩来等人并转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信中提到:“目前全部人员出动各地动员部队,……陈毅一面到皖浙赣去解决党的问题,同时带领该区部队到皖浙边,布置集中地点与侦察情况。……一、二支队集中地,第一步暂定在开化与遂安之间……”,开化并非集中地;陈毅在《向赣南军政当局提出的合作抗日意见与草案》中提出:第一步“集中所有的游击队在游击区中适中地点”,第二步“听候点编”。陈毅所提“游击区中适中地点”,没有指明具体地点。1月下旬,陈毅返回南昌军部后,中共东南分局根据陈毅侦察的情况,确定了江南的红军游击队各部集结地点——皖浙边“游击区的适中区”,也没有点明是开化。

此后,项英作为新四军集中整编的主要领导人,在皖南事变后牺牲了,没有留下更多关于“开化”的文字;而陈毅作为提出“游击区中适中地点”集中的当事人,也没有留下关于“开化”的文字。

此外,还有一个保密因素,导致当年没有留下关于“开化”的文字。

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南方各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方针的指示〔指示要点:(1)南方各游击区,是今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是十年血战的结果,应该十分重视;(2)国民党企图以抗日为借口,拔去这些战略支点;(3)把各区游击队完全集中是十分不利的;(4)应采取步骤,既保存支点,又不拒绝集中,该集中的部队,国民党不得干预,不得插入任何人;(5)叶挺、项英须来延安了解中央的政治军事原则后再回南方组建部队。其核心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防止南方游击队集中时被国民党吞并〕。

虽然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与国民党军血战了十多年,在中央红军长征离开苏区后,又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因此,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集中整编时“防止南方游击队集中时被国民党吞并”尤显重要。国民党当局划定了新四军初始的活动范围在皖南,指定了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地在岩寺,而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路线和地点就不能被国民党当局悉数掌握,“开化”就少有提及。

那么,开化作为新四军初创组编第一处集结地,是怎么被确认的?是开化有众多的红军游击队驻留史迹,有陈毅、张云逸等领导人旧居,有新四军3个支队在当地组编的史记。

经过多年的考证,在开化县城关镇政义坊弄,有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与政治部驻地旧址,有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有新四军集结时的陈毅旧居;华埠镇工商弄20号(汪家祖屋)也是陈毅旧居;在开化县马金镇霞田村附近的青云庙墙上,有新四军第二支队宣传队书写的抗日标语;从马金镇翻过马金岭、抵达岩寺的古道仍然可以通行。从时间记录上看,新四军在开化集结早于在岩寺集结,而从地理位置上看,开化与岩寺分处浙皖交界两侧,相距200多里,从开化沿通往徽州的古道翻过马金岭,就可抵达岩寺了。

1938年2月中旬,陈毅带领张震东、陈子谷等机要人员和战地服务团共20余人,从岩寺翻过马金岭步行来到开化。陈毅到达开化后,先与国民党政府开化县县长罗兴华进行交涉,要求为即将到开化集结的新四军各部队准备粮秣、物资。罗兴华派出民政科科长夏中英具体负责。在华埠镇(今已为开化县城),陈毅约会华埠镇镇长王邦漠,商议筹措军饷和粮秣等事宜。

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与政治部驻地旧址暨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陈列馆

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

从2月中旬陈毅来开化迎接新四军各部队集中,到4月中旬第二支队最后离开开化的华埠镇去岩寺,前后2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数千人在开化集结,没有完成改编的红军游击队,陆续在开化分别编入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据中共开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开化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研究,新四军各部队在开化集结编组的顺序如下。

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三战区限令新四军江南部队于2月20日前集中于皖南岩寺一带整训,等候派员点验。新四军军部参谋处随即将此电令报告叶挺、项英、周子昆;同时,向各地的部队发出到开化集结的命令。

2月中旬,陈毅率第一支队数十人到开化,迎接各部队到来。

2月22日,傅秋涛、江渭清、钟期光、王槐生等率湘鄂赣红军游击队1100多人编为的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抵达了华埠镇,此部于2月10日从湖南平江县嘉义镇出发的。随后编为第一支队第一团。

2月26日,开化各界抗日后援会华埠分会在华埠的江西会馆举行欢迎新四军大会,新四军代表陈毅、傅秋涛带领尚未正式改编的“抗日游击第一支队”连以上干部应邀出席,陈毅在大会上作了演讲。此时,张云逸也已经抵达华埠。

2月下旬,从江西莲花县垅上、神泉出发的湘赣游击队330余人,由刘善培、段焕竞带领抵达华埠镇,和先期抵达的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汇合;从江西大庾县出发的赣粤边游击队(亦称赣南游击队)和桂东游击队700余人也抵达开化。两部都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

2月27日,闽东游击队1300余人改编的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参谋长黄元庆率领下,抵达开化。此部从福建屏南出发的。

2月底、3月初,饶守坤率闽北游击队和黄道率闽赣省直属部队1200人,抵达华埠镇。此部从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出发的。随后编入第三支队第五团,和第六团会合。

在华埠镇,第三支队、第一支队和湘赣边、赣粤边游击队举行了联欢会。战地服务团到第三支队第五、第六团队伍中,开展动员和宣传。此后,战地服务团暂留第三支队第五团,直到岩寺后才归回第一支队。

3月3日,陈毅、傅秋涛等率部离开华埠镇,进驻开化县城。陈毅召集“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湘赣边、粤赣边(赣南)和桂东红军游击队等排以上干部在县城徐家祠堂开会,宣布了新四军军部的任命:第一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同时以支队司令部的名义宣布:第一支队下辖第一、第二团,并建立两团的团部。由此,完成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组编任务。

3月7日,陈毅带领第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部分机关人员先期离开开化县城,翻越马金岭去皖南岩寺。

第三支队在华埠镇完成组编,建立了第三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第三支队司令员,胡荣任支队政治部主任,孙克骥任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3月上旬,第三支队和战地服务团离开华埠,进驻开化县城。3月10日,张云逸、胡荣率第三支队和战地服务团离开开化县城,翻越马金岭去岩寺。

3月中旬,傅秋涛、胡发坚、刘炎等率第一支队部队离开开化县城,翻越马金岭去岩寺。

3月29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的闽西(南)游击队大部及钟德胜、胡荣佳、彭胜标领导的闽赣边(中央苏区)及闽南(闽粤边)游击队共2000多人改编的新四军第二支队抵达开化。此部于 2月27日从龙岩、古田出发,因距离远,途中耗时月余。第二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和第四团驻华埠镇,第三团驻航头。第二支队在开化进行了编组、整训。闽西(南)游击队大部、闽西和闽赣边游击队及闽南游击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二、第三营及第四团第一营。

3月底,从平阳山门出发的浙南游击队(已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600余人,在粟裕率领下抵达开化华埠镇,正式改编为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

4月2日,第二支队所部经开化县城抵达马金镇,4月4日翻越马金岭去岩寺。

在开化监狱里关押着2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何炳福、余斯韫、齐三荣、叶发忠、江腊利、余樟春等),经陈毅、张云逸、张鼎丞等新四军领导人与开化县政府交涉后获释,加入新四军。在此期间参加新四军的开化籍青年40多人,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跟随部队赴岩寺。后来,这批开化籍青年绝大多数牺牲了,至全国解放时幸存的仅有3人。

细数一下,在开化集结组编了6个团,其中,第一、三、五团(也即老一、三、五团)后来在皖南事变中损失了,而第二、四、六团成为新四军主力,一步步成长壮大,在华中抗日,在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开化作为新四军初创第一处组编集结地,除了地理位置合适,还有重要原因是它的革命传统和群众基础。在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中,开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围剿”的困难时期,开化党组织和运输队承担起往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的食盐、棉花、布匹、电池等重要物资战略物资重任;在红十军活动时期,形成了以开化为中心的浙西苏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党组织、游击队;1933年9月17日,新红十军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一举攻克开化县城;1934年7月,中央苏区派出红七军团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1月4日,红七军团与红十军根据中革军委电令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5年1月7日进入开化县境,1月下旬,被于10倍于已的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在与开化交界的江西怀玉山地区遭到重大损失,方志敏被捕,8月在南昌慷慨就义;红军在开化的活动,陆续留下了200多名久经战阵的指战员,使开化地方武装发展壮大,扩大了开化苏区范围,推动了以开化为中心的浙西革命根据地持续发展。在开化境内先后建立了中共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和开婺休游击大队,中共浙皖特委和浙皖军分区也在境内活动,领导了皖浙赣3省8个县边界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从1938年2月中旬陈毅等到开化,到4月中旬,新四军最后一批部队离开开化前往岩寺。对这一段历史,中共开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开化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绘制了“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开化路线要图”(对本文开头的“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和军部迁移路线要图”进行了修改),示意了南方红军游击队先在开化汇聚,再到岩寺集中的概略路线。

在开化已完成组编的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抵达岩寺直接进入驻地(见下图,插着浅色旗帜的地点,即3个支队的驻地,而插着深色旗帜的地点是军部驻地)。

前来集中的部队中,抵达岩寺及附近驻地的先后时间依次是:第一支队司令陈毅从开化经屯溪镇(今黄山市)于3月上旬抵达岩寺;第一支队第一团于3月中旬抵达岩寺,驻扎潜口,第一支队第二团随后,也驻潜口(时为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成员的潘启琦回忆,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王村);3月18日,第二支队副司令粟裕率第四团第三营抵达岩寺,驻琶村、琶塘;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率第五、六团分于3月下旬抵达岩寺,支队部率第五团驻西溪南,第六团驻砖桥;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率第三、四团,于4月中旬抵达岩寺,驻琶村、琶塘。

在岩寺,还有未及到开化而继续赶来组编的部队抵达,如闽西(南)游击队一部,经瑞金、赣县、万安、吉安到樟树上车,东乡下车,经万年、浮梁赶到岩寺。

直至新四军军部率队离开岩寺,仍然有小部队赶来加入,如皖浙赣边游击队在舍会山集中后,直接去了岩寺,未到开化集结,后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由李林率湘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原湘粤边赤色游击大队)和刘厚总率湘南赤色游击队后方抗日锄奸队(原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这两部,共计300余人,于4月11日从湖南耒阳县江头出发,经东湾、毛栗冲、竹塔市、锡里洞、灶市、株洲、南昌抵达岩寺,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再就是闽中的红军游击队160人,于4月下旬从福州洪山桥出发,于5月中旬才赶到,编入新四军特务营第二连。

在岩寺,虽然还在继续组编的工作,但与开化期间不同的,是新四军军部和3个支队在岩寺经过整训,接受了国民党第三战区派员“点验”——1938年 4月20日,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中将作为国民政府首席点验官,带着几十名将、校级“点验委员”来到岩寺,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将接待,他同罗卓英既是广东同乡,又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和粤军时期的同事,互相比较了解,应对了罗卓英的检验及其刁难,通过了“点验”,标志着国民政府认可新四军达到“军”的编制,新四军得以正式成军!

开化和岩寺都是新四军初创时的集结地,但若细致一些的区分,开化在先,是新四军集中组编地,岩寺随后,是新四军集中成军地。因此,开化作为新四军第一处集中组编地而载入史册!

早餐别纠结,小编来搜罗!在泾阳,就吃这

泾阳县广播电视台

听说

泾阳人每天有三大难题

今天早上吃什么

今天中午吃什么

今天晚上吃什么

对于泾阳人来说

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而泾阳人的早餐选择众多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

泾阳人早餐都喜欢吃些啥?

蒸肉夹馍

肉夹馍是泾阳人乃至整个关中人的挚爱美食之一。在泾阳,不论是高级餐厅,还是市井小摊,早餐都会有肉夹馍。每天早晨在路上你都会遇见形形色色夹着馍快步在街上走的人。

泾阳的肉夹馍可谓是种类繁多,有腊汁肉夹馍,孜然肉夹馍,粉蒸肉夹馍,而我们今天说的这家是有四十年店史的封记蒸肉馆的蒸肉夹馍。

他家的蒸肉极其酥嫩,肥而不腻,肉香浓郁。一早起来,店外就会排起了长队,老板娘明显能看出来是“身经百战”,整个夹馍的过程有条不紊,眼疾手快。

这时候用刚出锅冒着蒸汽的合页饼,和着大锅里面飘香的蒸肉,轻轻夹好,再放些辣子油,拿到馍之后,一口咬下,辣子油伴着肉香,顿时充满整个嘴巴~小编保证,绝对可以馋哭隔壁的小孩!

特别推荐:蒸肉夹馍、笼笼肉夹馍

人均消费:6~10元

地址:郑国广场向东400米公益车辆服务中心门前

菜合

关于菜合,小编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作为从小到大吃了N次都吃不腻的菜合的人,小编感觉泾润花园和家粥铺的菜合口味算是上乘的了。

随着师傅把刚出锅的菜合拿出来切好之后,一盘热气腾腾的菜合在人面前,金黄色的外皮夹着嫩绿的韭菜,看起来就很有口感,迫不及待的拿着咬上一口,脆嫩的馍皮和韭菜、鸡蛋的味一块进入口中,那种味道让人回味无穷,真的是吃完一口又想来一口。

另外提一句,菜合和他家的豆浆在一起也是一个完美的早餐搭配,他家豆浆在打磨的过程中通常会加入几粒米,整碗豆浆浓稠爨(cuan)香,喜欢加糖的人要是再来几勺糖,一口下去,简直不要太香甜。

特别推荐:菜合(韭菜鸡蛋馅)、豆浆、包子

人均消费:4~8元

地址:泾润花园小区门口西30米

大角油馍

大角油馍是软面馍,配以鸡蛋,葱花,菜籽油,五香粉,盐制成,口感松软油香。而天天香这家小吃店每天人气爆棚,就为的是吃这一角油馍,硕大的烙馍锅冒着热气,随着一碗打好的鸡蛋被厨娘360度这么一抡,均匀的洒在油馍上了,两根竹板一撑一转,大饼在锅里180度翻个个儿,不一会儿,直径几尺的大饼油馍就熟了。

这时店老板再用竹板挑到案上,几刀下去,厚厚一沓的熟油馍就已经全部做好了,这时候再配上老板大嗓门的叫卖:谁的要夹菜~,谁光要油馍?众人一拥而上过不了几分钟就被全部卖完,这叫一个干脆利落!

特别推荐:大角油馍(可自行选择夹菜)

人均消费:3~6元

地址:武装部西天天香小吃

豆豉夹馍

这次要说的是粮集路上全县城仅有一家的豆豉肉夹馍。豆豉原是豆子、面粉、调料发酵的产物,是一种把时间和情感注入食物里的东西。小时候家里一般做豆豉这种私房菜,先是煮豆子、再和面粉捏成团、晾晒团子,经过一段时间,豆子面粉裹着调料发酵就成了豆豉,闻着有一点点臭味,但是吃起来却很香。

这时候再加入肉丁和蒜苗炒制再加工,味道醇厚,又臭又香,回味无穷。吃着这样的豆豉夹馍,再就上一碗爽滑热乎的玉米珍,让人味蕾享受之后,更有一种暖心的感觉。

特别推荐:豆豉夹馍,玉米珍

人均消费:4~7元

地址:粮集路东20号经济小吃

洋芋片夹馍

今天我们要介的这家店的洋芋片夹馍不仅味道正宗,而且价格实惠,也不失为早餐尝鲜的好去处。

店家的软饼首先烙的就很有讲究,这个比较考验对火候的掌控,刚出锅的烙饼,被老板娘拿出来轻轻的用刀分离开,显的又大又薄,让人看着就垂涎三尺。

所有菜和其他料都煮熟之后,拿出来,看着就让人退避三舍的秘制辣子油大碗里面轻轻放进去,就这么一蘸,煮熟的洋芋片瞬间就被染成了红色,当看到这一幕时,味蕾都会有所充盈,再夹到刚烙好的软饼里面,这感觉,这香味,简直嘹咋咧!

特别推荐:洋芋片夹馍(全套内含:菜,火腿,花干,鸡蛋)

人均消费:3.5~5.5元

地址:泾阳县文庙广场对面高陵汉堡

……

今天说的这几样早餐

会让你周一到周五天天不重样

其实我们泾阳的美食

说不完更吃不完

小编在此特别提醒:

为了您的健康

每天一定要吃早餐哦

也许下一个泾阳吃货

就是你!

你们推荐的地方

小编都会偷偷用小本本记下来的~

来源:泾阳电视台(ID:jytvnews)

编辑: 张琪 清枫

从谋生到审美——莘庄钩针编结的活态传承之路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是一项具有显著海派文化特征的传统技艺,它与西方文明结缘,因有较强的商品属性与市场接轨。莘庄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成为钩针编结技艺传播的主要阵地。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莘庄钩针编结技艺结合当下需求不断发展,技艺所承载的社区纽带功能也值得继续被挖掘。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过去是近郊妇女皆能熟练掌握的一门技艺,俗称“结花边”,即用一根约15厘米长的钩针,将线编结成花样。所用之线一般为毛线、麻线等,编结成的花样通过不同的组合制成桌布、手套、衣帽等成品。在100多年的传承历程中,编结高手们逐渐形成了30多种基本针法,基本针法又能幻化出成千上百种不同花样,进而转变成式样丰富的各种制品,很快赢得了国内甚至国外市场的青睐,闻名欧美。

本土技艺与西方文明结缘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与西方文明结缘可以追溯至19世纪。1864年圣母献堂修女会(简称“献堂会”)迁至徐家汇王家堂地区。1867年,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邀请法国拯亡会修女来沪协助传教,修女们向孤女传授教义、文化及谋生技能其中就包括来自欧洲的花边工艺。闵行区境内,1866年七宝镇七宝天主堂建立,1876年莘庄镇明星村南张天主堂建立,总部位于土山湾的耶稣会与此二堂口联系紧密,钩针编结技艺通过教会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钩针编结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回忆儿时习艺经历时曾特别提道:“小时候每个礼拜天她都会开开心心地带着家里准备的白煮蛋,等着奶奶、妈妈去南张天主堂。在那里,修女会向信徒教授钩花的技艺。”(储静伟,郑林. 莘庄百年钩针技艺面临失传[N]. 东方早报,2014.03.30:A04.)

1915年后,沪杭铁路起点移至上海北站,增设徐家汇等站,徐家汇至莘庄仅4站,徐家汇天主教堂与莘庄南张天主堂的关系更加紧密。花边商号也看中这块宝,纷纷至莘庄建立收发点。钩针编结逐渐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即由商家接单,发至各地收发站后再将材料与制作任务分发至当地妇女,定期完成后,再由收发站统一收货,向商家领取报酬。此时,花边制品还仅限于“朵头花”和“码带花边”,(朵头花:以花形朵数计酬而得名,主要为马铃花形。 码带花边:以尺码长度计酬而得名,这种码带花边主要用于台布、窗帘、服装边缘装饰。)当地妇女凭借出色的工艺水平,制品做工细腻,工价又低廉,很快赢得了市场的青睐,甚至名扬海外,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至1919年,上海花边出口总值已达163.48万关两,占全国总量78.57%。(《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编纂委员会编.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莘庄钩针编结

(图片来自网络)

需求旺盛的市场同时也为当地及周边妇女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希望。《川沙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川沙地区“有花边公司和工厂47家,年产花边百万张,产值五六十万元。贫苦之户,赖以宽裕者数千家。”(上海市川沙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 川沙县志[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1:7.)当时上海县知事也十分支持钩针编结成为妇女生计技能:“花边一项,畅销美国,向欧洲运销。近自战事剧烈,来源锐减,吾国可趁此机会提倡,调查各国时样,觅样仿制,是亦推广妇女生计之一端。”

随着技艺的谙熟,妇女们也渐渐开始琢磨出新的花样。在长期实践中,她们形成了一套通俗易懂的针法和花形称呼规则,有以编结形态命名的针法,如:辫子针、蜜枣针、玉米针等;也有以钩针技法命名的,如:长针、短针、长长针、一拖头、一绕一拖等;花形的名称则更有乡土风味,如:扇子花、草头花、葡萄花、圆心花、蝴蝶花等。(张乃清. 莘庄钩针编结[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11:40-43.)

谋生技艺与市场接轨

新中国成立后,莘庄钩针编结因时事几兴几落,但因它关系到本地民众的家庭收入,本地妇女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小扎钩”。1955年1月,龙华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设于时上海县漕河泾镇。后来先后迁址于七宝镇、1965年迁址于莘庄镇,此时已改名为“上海县手工艺品合作厂”;1984年定名为“上海手工艺品总厂”(简称“艺品厂”)。艺品厂早期产品以钩针衣为主,产品全靠外发手工编结。70年代末,艺品厂开始生产棒针毛衣、机织衣等,产品丰富,“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78年改革开放,让钩针编结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

服装上的莘庄钩针编结

(图片来自网络)

1978年后,艺品厂管理35个编结收发站,从事业余编结的民众达10万余人。1984年上海县花边产品仅莘庄镇就有21856人,莘庄乡有85353人参与花边加工,时称“十万织女”。同时期,七宝、塘湾、梅陇、曹行、颛桥、马桥、松江、青浦等地从事编结人员也数以万计。不仅在上海本地,艺品厂还在外省市设立加工站近40个,业务遍布长三角地区。(张乃清. 莘庄钩针编结[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11:53-68.)1991年11月1日,“七宝编结市场”开幕,市场占地4300平方米,设有摊位130多个,足见当时钩针编结市场的红火。

进入21世纪,现代工业发展迅猛,编结花边也有了机械化设备,廉价、快速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很快便替代了手工制作。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变,家庭收入也日渐多元。花边厂转产、转制或关闭,钩针编结站纷纷解散,昔日本地家庭赖以谋生的钩针编结技艺,面临窘境。 

随着民间文化保护日渐被重视,2007年5月,经闵行区政府批准,莘庄钩针编结技艺于2007年4月列入“第一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龙华为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毛静芳为该项目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棣、朱月琴、钱秀兰、林花、王蕴霞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2009年10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传承基地“莘庄钩针编结坊”落成开馆,莘庄钩针编结在新时期的传承展开了新面貌。

传统项目与当今需求结合

列入闵行区非遗代表性名录的十年间,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们就资料整理、传承人队伍培养、作品创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保护工作。

为加强莘庄钩针编结项目的人才梯队建设,传承人们在社区文化中心和中小学定期开办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开设不同难度培训班,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环境养成破解技艺传承难题。

另一方面,传承人们大多与钩针相伴五十载,她们对各类针法和花形都能“心中有数”,通过变换针法及组合花形,创作了不少让人惊叹的精美作品。作品包括礼服、围巾、披肩,样式大气,传统又不失时尚,深受爱美人士欢迎。2018年,结合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传承人们通过运用钩针编结技艺中接针法、缠针法、铺针法、枪针法等多种针法,结合镶珠、嵌花等工艺,一针一线纯手工地编结出100余件艺术作品,三维立体地再现“印象派之父”莫奈、后印象主义大师梵高等人的经典画作。2018年11月于宝龙美术馆一经展出,引起轰动,可谓是“昔日钩花养家糊口,今朝编结美化生活”。

钩针编结艺术展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莘庄钩针编结在百年传承中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功能,即是维系本地社区关系的隐形绳索。张乃清先生回忆道:

“当时上海县境内的街头巷尾,屋前场角,乃至会场、车站,随处可见织女们以一根钩针几团线结出花样繁复的制品。塔门在开会、聊天、看戏、看电视时,也不会停下手中的钩针,连出门‘走亲眷’时也必定会随身带着‘结花边生活’。夏夜里,在沪闵路、七莘路的每一盏路灯下,几乎都有一群围坐在一起结花边的女子。”(张乃清. 莘庄钩针编结[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11:66.)

如今,在公共场所中这样的场景已无从见得,但在莘庄钩针编结坊中,莘庄地区附近的钩针编结爱好者不定时地在此聚会,切磋技艺,聊聊家常,分享生活酸甜,已然成为维系社区关系的一个聚集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非遗给社区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持续感”显然也是非遗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活态传承中所需重视的。陈勤建教授认为:“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立场观念和方法,……纺织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因此,除了技艺传承,莘庄钩针编结的活态传承之路还可拓展至社区维系功能的建设。让莘庄钩针编结恢复成莘庄地区的社交名片,人们的内在认同感被激发,才能真正激发出活态传承的动力。

作者单位 上海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76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