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陈化成祠

陈化成祠位于思明区公园西路15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清代。

保护范围:祠堂本体。

陈化成祠

最成都 | 成都建筑文化系列之 历史文化祠堂(二)

历史文化祠堂(二)

孙家祠堂

孙家祠堂位于成华区保和街道东升九组213号,是成都树德中学创始人、曾率军出川抗日的将领孙震的故居。1929年,孙震在此开办树德义务小学;1932年,创办树德初级中学;1937年,设立树德高中。据《大公报》记载,时称“北有南开,西有树德”。可见树德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优秀私立学校。

老祠堂坐东朝西,十余亩的地构成了前、中、后三院,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孙家祠堂又被用作为保和乡人民政府办公地、保和乡中心小学,祠堂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1998年6月,孙家祠堂经成华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位于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13 组的杨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是明代首辅杨廷和、状元杨慎的家族祠堂。

杨氏宗祠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据杨氏后人介绍,杨氏宗祠原本占地20 亩,有上百间屋,48 口天井,目前仅余祠堂主体建筑。院子里一口修建于元代,已有680 年之久、井底由全铜所铸的古井至今保存完好。2016年,新都杨氏宗祠被成都市政府纳入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未完待续)

来源:大成都、新华网四川频道、天府成都等,如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责编:成成

这家祠堂好架势,比陈家祠建成还要早三百年!

说起岭南祠堂,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陈家祠,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岭南祠堂建筑之集大成者,是岭南古建之翘楚。

不过,黄埔的一些祠堂也相当不错,规模与建筑风格上都非常有看头,有的保留完整的其历史甚至比陈家祠还要长。

深井的凌氏宗祠就是这样一间祠堂。

开村始祖为宋代名将之子

深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深井位于长洲岛,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或许因为远离城中心的缘故,到现在为止这个村保留着较完整的岭南古村落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古村落。整个村傍山建屋,鳞次栉比,街道井然,以“街、坊、里、巷”命名。

据记载,深井村原名“金鼎村”,改名源于村子一口深井,村民需连接3条每根长约一丈二尺的牛绳方能打到水。久而久之,“金鼎”遂成“深井”。旧村都是砖石造房、赭色石条作墙基,大青砖砌墙,石板路穿村而过。非常难得的是,现在仍能时时可见这些青砖石条的街巷。

在深井的历史上,离不开一个家族,那就是凌氏家族。传说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二月,凌氏始祖凌震与王道夫响应南逃广州的陆秀夫、张世杰号召,组织义军攻元,收复了广州。宋端宗下诏嘉奖,任命凌震为广东制置使、光禄大夫,加封一品,王道夫为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

同年十月,元军主力数路并进,凌震和王道夫迎战失败。十一月,元将李恒攻陷广州城,俘获战船三百多艘,官员二百多名,凌震与王道夫再次突围,退走东圃。十二月,王道夫率军进攻广州,大败,凌震率军救援,亦败。凌震再战于番禺茭塘,又败。之后,凌震退至东圃,收集军队,继续作战,但均失败,元朝曾以宣慰使官职劝降,凌震拒不接受,后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忧愤而死,终年79岁。

他的后代则迁居各地,其第四子凌厚峰就来到了深井,为开村始祖。

▲ 现在从高处看深井古村一角。

▲ 深井古村常见的青砖麻石路。

建成时间比陈家祠早300多年

安定下来后,凌氏后人开始了岭南一直极为看重的祠堂的修建。

深井的凌氏祠堂多而散。在深井村里,最完整和最大的建筑就是“凌氏宗祠”。先祖凌震被供奉在村里最大的祠堂“凌氏宗祠”里,其余的祠堂,则是其子孙支派自建的祠堂。

凌氏宗祠坐落在村的中心,头门联:浦田远流泽,梓里庆长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相传为凌氏十世所建,以供奉凌氏始祖。同治年间(1861年)冬,村民捐资修葺,悬匾“笃惠堂”。而著名的陈家祠则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从建成时间看,凌氏宗祠比陈家祠早了300多年。

即便是后代子孙修建的肖兰凌公祠,建成时间也比陈家祠早上近二十年时间。

▲ 深井凌氏宗祠内的笃惠堂。

自明清开埠以来,深井因地理位置优越,水道发达,是经商和外国商船聚集的好去处。受商业及外国文化影响,深井的建筑很早就呈现出中西结合的风格。凌氏宗祠亦如此,兼具岭南、客家、西洋等建筑风格。凌氏宗祠既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村中大小事的办事点,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村民活动的中心。

▲ 祠堂每日开放,村里的孩童常到此嬉戏。

历经数百年仍保留完整

现在的深井村,仍能看到不少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凌氏宗祠当然是其中最气派的。

它坐西北向东南,门前有一水塘。宗祠面阔三间深两间,两天井,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两边有青云巷,很是大气。

▲ 凌氏宗祠内部气势很是恢宏。

远看宗祠,能看到其硬朗的硬山脊和人字防火墙,屋顶是灰塑龙船脊,走近看,前梁上有雕刻精美的驼峰,斗拱、檐下有雕花封檐板,樨头有砖雕,前檐四根花岗岩石柱,柱上有石挑头,虾弓梁上有卧狮形驼峰,梁边下有石雀。

▲ 头门前廊驼峰斗拱。

▲ 梁架木雕。

与很多祠堂不同的是,凌氏宗祠的石基高达2米,大门为花岗石门框,柚木门板,厚达2寸,护以黄铜板,并有推闸,显得分外厚重。头门饰以砖雕,屋顶双层栋梁,盖成“品”字形,覆以双重青瓦,十分坚固。进入宗祠正殿,可看到高台上供奉着凌氏始祖凌厚峰的金身塑像,受凌氏子孙和游人瞻仰。

经历数百年,宗祠保留完整,格式没有改动。2009年修整后,成了村内居民的文娱场所。图书阅览、看展览、排戏曲、起龙船,村民都离不开宗祠。

▲ 端午节,村民会在祠堂内同吃龙船饭,求得来年好运气。

▲ 村民在凌氏宗祠里看展览。

宗祠里保存着凌氏祖谱,记载着凌氏家族的演变,其中还记着凌朝赓、凌福彭与凌叔华为祖孙三代,祖籍深井村。

据了解,凌朝赓是巨富,是深井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子凌福彭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京试中考取进士第六名,历任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天津知府、直隶布政等职务,1912年民国成立后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员参政。凌福彭告老后回广州居住,1939年去世归葬深井。

凌叔华是凌福彭之女,著名作家、画家,是当年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三大才女。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于氏文化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2017年1月5日上午,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惠良,办公室主任宋祈新、祠堂编辑部主住龚群贤等领导到达无锡市锡北镇考察于氏分会的筹备情况。于铸梁老先生详细陈述了成立于氏分会的主要目的:发扬于氏文化、续修族谱、出版文化书籍、修建于氏祠堂并且准备修复于忠肃公祠(于谦祠堂)。

经过介绍和讨论过,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宣布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于氏文化研究分会正式成立,由二十三世孙于蒙伟担任会长。

多年前二十四世孙于伟峰经多方周折,寻回光绪丙午年续编的《无锡下旺于氏族谱》。后又多次回金坛寻祖未果。2015年金坛于氏总支开始重修族谱,编修家史。二十二世孙于欢联络上了无锡分支的于伟峰,通过查阅世系确认为同宗。

随后在金坛总支族人的帮助下,无锡族人二十三世孙于蒙伟,二十四世孙于伟峰、于阳等开始着手续编《无锡于氏族谱》。八十三岁高龄的作家于铸梁老先生与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取得联络并开始着手准备成立无锡于氏分会。

无锡于氏系出金坛,明朝洪武年间“恩二公游幕无锡北门外下旺村,观其山明水秀,土沃名醇,遂有终焉之志。”恩二公何许人也,恩二公乃金坛于氏始祖乐善公长孙庸一公子,任永乐初年提举。恩二为无锡下旺于氏的始迁祖。(恩二公后裔主要分布于无锡五个地区:严埭下旺、万塘河滩、南门中桥、于湾里、后溪)

在无锡于氏分会正式成立之际,《敬億堂》十九世孙于和英会长、十九世孙于福英,《永言堂》二十一世孙于建国,《集锦堂》二十二世孙于欢,《福谦堂》二十三世孙于书根、于昀与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的领导对于氏文化进行了沟通交流。金坛于氏族人向研究会的领导赠送了金坛年轻作家许卫著的《风起云林》一书,之后于和英会长向于蒙伟会长赠送了亲手刻的刻纸。最后于昀赠送于伟峰金坛于氏女婿项怀诚亲自题写的“喜洋洋农庄”。

下午于蒙伟会长安排于铮煜向金坛族人介绍了于氏企业。随后金坛、句容、无锡于氏族人参观了惠山祠堂。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于氏文化研究分会的成立对无锡祠堂文化的研究、对于氏文化的研究都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联系方式:二十四世孫:于伟峰

电话:18915339208

微信:a111369369

联系方式:二十二世孙:于欢

电话:15806211759

QQ:307867474@qq.com

微信:635169939

欢迎各位宗亲联系发布信息

更多资讯请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获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71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