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仙桥石林

仙桥石林

仙桥石林位于福泉市西北3

2公里的仙桥乡,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仙桥石林

石林景区,有大小18座山峰,俗称“十八闹”。奇石林立,穷极万状。有“石王点兵过仙桥”传说故事,是风景与传说巧妙的结合。以“石王”为中心,布阵十八营,点兵过仙桥。“前哨营”石林后,有两墩巨石,左右排开,叫“石门”。进入石门,有一巨石,高19米,昂然屹立,称“石将军”。石将军后的牛角坡,是石王布阵的中心。棵棵石笋,有的形如人,有的形如马,叫牧马宿营”。旁有一巨石如虎,称“老虎扑猎”。石板路左右各有一巨石,形状如狮,称“二狮把门”。往后是石王总兵营,屹立山顶的“石王”统帅上下左右18个山头的“兵马”,握剑指挥,冲锋陷阵。在斜坡处有一巨大石柱,似身着袍服的“军师”,为石王出谋划策。进入第二道石门,有一群10余米高的石柱,犹如纠纠武士,为石王的“前卫营”。营后的轿子山,有一前一后的两墩巨石,高20余米,称“石大王”、“石二王”。山后为“石王宫殿”,殿前有一大象鼻子形成一道门,称“象鼻宫门”。进入王宫要经过4道石门,石桌、凳、碗、盘、床,一应俱全。王宫后是“御花园”,长满石白菜、石豇豆、石牡丹、石芍药等瓜果蔬菜、奇花异草,美不胜收。石林前有一深涧,一巨石横跨其上,形成一座天然石桥。桥高约130米,长50余米,宽20余米,雄伟壮观。桥面一断裂窟窿,将石桥分为大桥和小桥。深涧两岸悬岸绝壁,陡不可攀。从涧底沿492级石梯,方到达山顶。相传当年石王点兵布阵,遭此深涧阻隔,幸得仙女搭桥助征,故得名“仙桥”。

仙桥是苗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传统的民俗有苗族跳月节、杀鱼节、斗牛节等。

桂林会仙湿地公园网红小桥:会仙铜桥

在桂林市的会仙湿地公园内,有很多古桥,这些古桥都是古桂柳运河的古桥。其中有一座古桥非常的漂亮,是整个公园的网红桥,这就是会仙铜桥。

会仙铜桥其实没有铜,而是一座纯石桥,建于清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位于会仙镇西南面,横跨会仙河(会仙河全长约22公里,是古桂柳运河西渠的一条支流,起源于临桂六塘镇广洞村),距离会仙镇约1.5公里;桥长23.8米,宽5.2米,水面高3.5米,是六塘镇、船岭、七里村、寺山等村到会仙圩的交通要道,现为临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仙铜桥有很多美丽的故事,是桂林著名的水田风光、玻璃田摄影景区。

会仙镇,是桂林有名的鱼米之乡,为桂林市临桂区所辖镇,下辖地区会仙、睦洞、大联、山尾等16个村委,共147个自然村。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49575人,以汉族为主,距桂林市中心约30公里,交通方便,周边与临桂区四塘镇、临桂区六塘镇、永福县罗锦镇、象山区二塘乡、雁山区雁山镇毗邻。会仙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湿地、古桂柳运河、会仙铜桥、白崇禧故居等名胜景点。

松江最古老的石板桥——望仙桥。

松江境内河流纵横,塘渠交错,黄浦江三大源流——斜塘、圆泄泾、大泖港均在松江西南部,上受淀山湖、浙北等处来水,经黄浦江下泄江海。大小河流,总数达3905条。

发达的水系,造就了松江独特的桥文化。据清代旧志记载,松江城中有名称的桥梁就有200多座。其中,望仙桥是松江有记载的最早的桥。

望仙桥,位于方塔园的东南角,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全长7米,宽3.2米,南北走向,跨松江古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南北干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

据松江府志记载,宋代以后,方塔上曾经有鹤在塔上筑巢,时时在方塔周围飞翔,唳声清清,分外动人。道教传说,仙人都是“乘鹤来去”,说站在桥上可以看见乘鹤而来的仙人,因此定名为“望仙桥”。

此桥看似普通实则不然,它的历史已十分悠久。据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编纂的《云间志》中记载:“望仙桥在南四百步”,由此证明早在南宋嘉熙年之前,此桥已存在。

望仙桥极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独特结构,它只有一跨。桥面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而成,中间两块后由花岗石替换。

桥两边的墩座由石砌就,横梁出挑两端雕莲花纹。

望仙桥的建造,利用了拱形结构,把桥面负重转移到两边桥基,以解决石料怕拉的弊端,同时,又用不怕拉的木料,垫在石料下方,像肋骨一样补上石桥板拉力不足的缺陷。从而形成了两种材料优势的互补,用最少的材料造出负荷力度最大的桥梁。这种“木助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全国仅此一例。

望仙桥上看方塔,坐着小船游古桥。这个国庆假期不妨来方塔园,走一走这特别的石板桥。

华亭百咏望仙桥

宋 许尚

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

石梁凭望处,空复白云飞。

— END —

纪晓岚故里丨精妙的杜林石桥和单桥

在沧州境内的滹沱河故道上,有两座建筑精美的古石桥:单桥和杜林石桥。

滹沱河即禹时九河之一徒骇河的故道。由于古代洪水肆虐,河道时决时塞,摇摆不定;河与河之间也时汇时分,聚合无常,因此一条河往往有多条故道,名称也经常变换。

《山海经》载:“泰戏之山,滹沱出焉。”说明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按明末清初滹沱河的走向,经平山、灵寿、正定、藁城、晋州等地东入衡水,携滏阳河北经武强流入献县。到了完固口分为两支:一支东流由单桥村经淮镇入泊头,再入沧州的高川、杜林到达青县鲍家嘴,入于卫河即南运河;一支北流经河间过静海入子牙河。

到了清朝雍正四年(1726),北流水盛,东流遂涸,只剩故道。两座石桥就在那段故道上。两桥都建于明代,建筑风格相近,被称作姊妹桥。

杜林石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今沧州杜林镇,原名登瀛桥。桥长66米,宽7米,东西走向,为三孔石拱桥。石桥建筑相当精美。三个拱孔,中孔上端雕一龙头,张牙舞爪,呼之欲出。两边拱孔上端雕的是狮头,呲牙暴目,雄视眈眈。大孔之肩又有两个小孔,小孔上端则雕有小水兽,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桥面两侧有24根望柱,柱顶猴蹲狮踞;柱间镶有栏板,浮雕板面,凤翔龙腾。桥的两端各立一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提到一个发生在杜林石桥下面的故事。

石桥经历了四百年的水冲风侵和人为的破坏,至今虽伤痕累累,但雄风犹存。

单桥始建于崇祯五年(1632),历8年始成。在今献县单桥村,原名单家桥。桥长70米,宽9.6米,为五孔拱桥,南北走向。五大拱孔,南三孔大于北二孔。原来,河道在此拐了一个大弓弯,考虑到外弧水流量大,故作如此设计,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从桥下观望,拱如飞虹,气势磅礴。厚重的条形石块挤挤挨挨,错落有致。无数块石料组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可谓鬼斧神工。据说当初从太行山上买下三个山头,石匠在山上雕凿石料,商船将石料顺流捎来,修桥工匠将石料按编号砌上,严丝合缝。

桥面两侧望柱上尽是狮、猴、螭、犼等奇兽。雄狮脚下踩着小兽,母狮怀中抱有幼崽,数也数不清,故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之说。

栏板上的浮雕更是千奇百怪,有云龙花草、珍禽异兽、神仙故事、民俗传说等。有的栏板上雕的动物非驴非马,难以辨认,据说那是当地民间流传的几种祥异怪兽:牛生麒麟,猪生犇,骡子生得儿,狗生獒。”那桥简直就是一部读不完的传奇,是一段精妙绝伦的艺术长廊。

最给人以凝重沧桑感的是那凸凹不平的石砌桥面。大块大块的条石被踏得光溜浑圆,车轮从中间碾轧出两道深深的辙沟。站在桥上可以感受到当年马蹄得得、车轮碌碌的繁忙。那桥上通过的原是京德(北京至德州)御路。明朝以来南北二京之间有一条通畅的水路大道被称为御路。北京到德州一段是宽敞的旱路。“南京到北京,御路十八弓”,皇帝巡幸,臣僚宦游,商贾贩运,百姓奔波,桥上曾经川流不息。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御路歌》:

彰仪门,高又高,大井、小井卢沟桥;

卢沟桥,漫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

琉璃河,一道沟,过了雄县是鄚州;

鄚州城,一堆土,过了任丘河间府;

河间府,盐碱地,过了献县富庄驿;

富庄驿,往南行,过了漳河到阜城;

阜城县,筒子留,过了漫河是景州;

景州塔,北魏修,过了留智到德州。

——金紫衡《白水文钞》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纪晓岚出任福建学政。他出京城一路南行,在河间府受到太守的迎接,再往南到了献县单桥。当时抬轿的驿卒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将轿中这位朝廷大员摔了下来。纪晓岚没有发怒,而是宽容风趣地送给驿卒几句诗:

失足寻常事,疲癃不汝嗔,

忍饥今几日?我是故乡人。

——《南行杂咏单家桥道中赠驿卒》

作者:李忠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66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