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四平解放烈士纪念塔

此塔位于四平市铁西区英雄大街与新华大街交汇处广场中央,西与四平战役纪念馆毗邻、东距四平火车站约600米。整体建筑由塔、牌坊和塔园组成,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纪念塔通高23.25米,塔基为2级圆台,最大半径为15米。底座为9级圆台,最大半径为9米。以花岗岩威石条砌筑。底座上建有8面体塔室,室内中空有扶梯直通塔顶,室外环立20根瓜楞大柱支撑塔室顶盖,将塔身凌空托起。塔身呈四棱锥状,水刷石面。塔顶冠以铁制红色五角星,正面顶部嵌装一台8楼时钟。

四平解放烈士纪念塔

牌坊建在纪念塔正前方约30米处,通高5.91米,水刷石面。底座为5级长方台、高0.65米,最大底边长13.98米。其上并排竖立4根方柱,内侧2柱高5.26米,间距3.78米。外侧两柱高4.66米,与内侧两柱间距为1.78米。柱的止方为匾额、呈扇形,水刷石面。正中匾额上冠以铁制红色五角星。塔园呈圆形,以塔基为圆心,半径为54米。园内种植花草、松柏常青。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0领导的军队同-军队先后在四平进行了4次战役,共歼灭-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等部6万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吉纵队一师师长马仁兴等数万将士壮烈牺牲。

为纪念解放四平而英勇献身的将士和他们的丰功伟绩,1949年1月,辽北省政府提出修建纪念塔方案,同年9月19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和东北军任予以批准。1950年5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1952年竣工。

塔身正面,竖向限刻-题词:“为人民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右面为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战士永垂不朽”。左面为林枫题词:“中华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背面为陶铸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牌坊匾额及对联为阎宝航所题。匾额为:“四平市烈士纪念塔”。牌坊内侧两根方柱正面对联为:“革命事业垂千古”,“烈士光辉照山河”。以-题,于1954年到1971年间先后被刮掉,仅“四平市烈士纪念塔”几个字保留下来。

1961年4月13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碑文敬读

2020年7月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四战四平意义重大,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上书写了壮丽史诗。鉴往知来,让我们通过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一起了解这段东北解放战争中浴血荣光的重要战事。

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北郊的四平市革命烈士陵园内,1989年建成。碑高31.3米,塔尖上四把尖刀呈V字形聚拢,象征四战四平的最后胜利。碑身镌刻着由彭真题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纪念碑塔基基座的四面,分别标注着四战四平敌我参战部队及主官序列,并记录着四战四平的光辉历史。碑文全文如下:

四平解放战(一战四平)

一九四六年三月,苏联红军自东北各地撤离回国,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独霸东北,派遣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并勾结伪满军警和土匪武装三千余人,窃据四平。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配合当时的国共和谈,中共中央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以第三师第十旅旅长钟伟担任指挥,以保安第一旅旅长马仁兴、辽西第二分区副司令员邓忠仁、第七纵队第十九旅副旅长杨尚儒担任副指挥,统一指挥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第七纵队第五十六团和第五十九团、保安第一旅第一团、辽西第二分区第十六团和两个县大队,总兵力六千人。战斗从三月十七日早四时打响,经过十个小时激战,至下午二时结束。我军以伤亡二百余人的代价,共毙、伤俘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以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所部三千余人,一举歼灭了以日伪“铁石部队”和土匪武装为主的国民党守城之敌。缴获大小炮三十二门,机枪六十九挺,长短枪两千余支,汽车二十辆,马七百匹,以及其他部分军用物资,使四平获得解放。

一战四平的胜利,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四平市被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控制,从而有力地阻止了敌人的北进,这对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特别是对首先控制北满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平保卫战(二战四平)

国民党军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下旬,集中十一个师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路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首先占领四平、本溪,进而占领全东北。中共中央为了配合谈判斗争争取国内的和平和我党我军在东北的有利地位,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坚决扼守四平。毛泽东两次致电林彪“必须准备数万人的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出新局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自四月十八日开始,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之第七、第八、第十旅和独立旅,第七纵队第十九、二十旅,保安第一旅,第七师第二十旅,第三纵队第七、第八旅,保安第三旅,第三五九旅,辽西第二分区部队及炮兵旅一部,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统一指挥下,在四平地区英勇抗击国民党军十个师的进攻。敌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实施集团冲锋,东北民主联军顽强抗击,许多部队以近战和白刃格斗歼敌,一些阵地敌我数度易手,战况甚为惨烈。至五月十八日,由于国民党军占领塔子山并迂回四平东北,东北民主联军为摆脱被动,主动撤离四平。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共歼敌一万六千多人。东北民主联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八千余人。

四平保卫战是在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城市防御战,参战部队以人民军队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保卫了北满根据地,配合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争取了实现东北休战,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

一九四七年六月,东北民主联军为扩大夏季攻势的战果,决心以第一纵队、辽吉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七师和“东总”炮兵五个营等部,在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指挥下,对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一军等部发起攻坚作战。另以第二、第三、第四纵队,第六纵队主力和独立师等部共十七个师,在四平南北地区担任阻援。

六月十四日二十时,东北民主联军冒着倾盆大雨向四平发起总攻。攻城部队面对敌机的轮番轰炸扫射,英勇奋战,逐屋逐堡争夺。十九日,战役预备队第十七师全部投入战斗。至二十日夜攻占四平西城区,二十一日继续向东城区发起攻击。此时,查明四平守军并不是战前判断的一万八千人,而是三万五千人。二十三日,“东总”调整部署,将伤亡较大的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各两个师撤出休整和参加打援;以第六纵队全部投入战斗;攻城作战由第六纵队的司令员洪学智指挥。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攻城部队对东城区展开顽强攻击。后因国民党十个师分由长春、沈阳驰援,为另寻战机,攻城与阻援部队奉命于六月三十日撤出战斗。

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从运动战走向攻坚战的开始,我军付出了一万三千人的伤亡代价,辽吉纵队独立第一师师长马仁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役四平虽未攻克,但歼敌一万七千余人,也为我军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城市攻坚经验,对而后实施城市攻坚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平收复战(四战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彻底转为战略反攻,完全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野战军为发展冬季攻势作战的胜利,决心夺取战略要地四平。遂以第一、第三、第七纵队,独立第二师和“东总”炮兵四个团,在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指挥下,发起攻克四平作战。

三月十二日晨,参战部队对困守坚固设防的四平国民党军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等部发起攻击。炮兵首先发挥火力攻势,随着炮火向纵深延伸,主攻部队发起冲锋。第一纵队从西北、正北向城里突击,对敌实行迂回穿插,分割包围,把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打乱。同时第三纵队则由南向北压缩,形成南北钳形夹击。第七纵队由西南进行攻击,并于十四时与第一纵队会师中央大街。至十三日七时,全歼守敌,使得四平重获解放。此役共歼敌一万九千余人,缴获各种炮一百九十七门,轻重机枪四百六十一挺,各种枪九千六百八十八支,汽车八十五辆,骡马一千六百五十一匹以及大量军用物资。东北民主联军伤亡四千九百余人。

四平的解放,彻底割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长春到沈阳的联系,使长春守敌陷入孤立的困境,为东北我军发动辽沈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解放东北全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于三月十五日致贺电“庆祝你们收复四平街及冬季攻势中歼敌八个整师并争取一个整师起义的伟大胜利”。

四战定乾坤。四平地处东北平原中部腹地,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作为“关东门户,九州通衢”的四平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先后四次血战四平,双方累计投入兵力40余万人,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东北民主联军三攻一守,歼灭国民党军队6.8万余人,其中尤以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和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最为激烈,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伤亡之重、影响之广,在东北战场是空前的。最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以总计伤亡近3万余人的代价,攻取了战略要地四平,为辽沈战役取得全胜拉开了序幕。

薪火永相传。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东北抗联的主要战斗地区,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坚决的斗争精神,这一特质在四战四平中得到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的参战部队中先后有数百个单位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各纵队、各师(旅)的表彰和嘉奖,数千名指战员战场立功。“辽吉功臣、四平名将”马仁兴、“不死的英雄”王西兰,还有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四战四平的硝烟已经散去70多年,但精神高地的力量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扬帆新程。这段浴血鏖战的烽火岁月,这篇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不仅深深镌刻在党史、军史中,更永远铭记于人民心中,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朱巍 张丽

吉林四平:梨树县睿鹏红色主题博物馆举办纪念四平解放70周年收藏展会

公益在线吉林四平讯(公益记者 郭玉才 张凤明) 2018年8月1日,四平市梨树县睿鹏红色主题博物馆举办了纪念四平解放70周年收藏展会。这次展会是由梨树县委组织部、梨树县文广新局主办;梨树县蔡家镇人民政府协办;睿鹏红色主题博物馆聚落承办的。出席此次展会的县领导有:县委副书记邱岩、县委组织部部长康宁、县人大副主任张成明、县政协副主席于运祺、汪殿元、胡志强、县文广新局长刘明远同志、梨树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铁夫同志。县委组织部长康宁同志致辞并向睿鹏博物馆授予中共梨树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牌匾,睿鹏博物馆馆长郭玉才同志接受牌匾并讲话。

以下是睿鹏博物馆馆长郭玉才同志的讲话内容,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七十多年前四平郊外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平的序幕。历时前后近三年的峥嵘岁月,人民解放军终于熄灭了蒋介石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七十年了,七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平也自那时起改变了衰败沉沦的历史,从此在人民的手中走向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华诞-暨四平解放70周年。 为纪念这场伟大的战争,睿鹏红色博物馆精心准备了这场专题展,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提升带动我们四平梨树的文化内涵,更响应习近平主席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的伟大号召!看今朝,铭记历史!铭记四平,铭记这座难,一次次屈辱中奋起抵抗,永不言败,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共产党人众志成城,为人民而战,为和平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坚定了血战到底,人民必胜的信念,在四平这块沃土留下了永垂不朽的英雄事迹…… 传承精神,开创未来,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展会当天并邀请了东北民间大秧歌队,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下,秧歌队扭起了东北大秧歌,好不热闹,更彰显了东北的地方风情!

四月回乡:参观迁址后的大连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作为老大连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八十年代离开大连之前,矗立在大连市政府门前斯大林广场(后改名为人民广场)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早已听说它已经搬迁到旅顺,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这次趁参观203高地的机会,顺便参观了搬迁后的新址景观。

说它难以忘怀,是因为我从小学时起就一直知道,这里是大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当年大连市很多最重要的政治集会活动,往往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印象最深的就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定时的追悼大会大连分会场,就是在这里举行的。那天下午3点追悼大会刚开始不到5分钟,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但全场几十万人没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站位,一直坚持到大会结束。会后大连市各大医院人满为患。

大连市前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原位于大连市斯大林广场(现称人民广场),始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解放东北和旅大而牺牲的苏联红军将士们而兴建的。由花岗岩雕砌,高32米,呈六角型塔身,东西长53米,南北宽17.4米,基座为长方形。塔正面竖立一尊高达5米的苏军战士铜像,头戴钢盔,双手持苏式转盘冲锋枪,三枚勋章佩带胸前,威武英俊。

在塔基正面中间,镌刻着中苏两国文字标题为《永恒的光荣》的碑文(碑文是由郭沫若书):永恒的光荣。

塔基正面的东、西两侧,分别镶嵌着两组各长6.4米,宽1.63米的铜铸浮雕。东侧浮雕展现当时旅大人民热烈欢迎苏军进驻的盛况;西侧浮雕为展示解放后旅大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画卷。塔基四角,有石砌的大花盆,盆内培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铜像总体重10吨。

1955年5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

塔基正面用中苏两国文字镌刻着标题为《永恒的光荣》的铭文。中文由郭沫若书写,全文是:“永恒的光荣:1945年,英勇的苏联军队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军事力量,转向东方,在中国东北境内一举歼灭日本帝国主义的精锐部队———关东军,从而促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世界人民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得到了胜利结束。苏联军队保卫世界和平,保卫人类自由的丰功伟绩,万古长存!为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而英勇牺牲的苏军烈士们永垂不朽!中苏两大国人民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友谊万岁!1953年。”

1955年5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

1999年4月,大连市百余名人民代表提议为双庆大连建市百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五十周年,结合现代化城市规划和旅顺口区局部开放,更合理地进行旅游景观的布局需要,经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苏军烈士纪念塔迁址于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广场,完好复原,供国内外游人观瞻。

1999年4月。矗立在人民广场的苏军烈士纪念塔拆迁。

1999年4月10日始,由大连二建五处,60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历时二十天奋战,将千余块花岗岩按拆迁时序号复原,使保持原貌原样的苏军烈士纪念塔矗立在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前方。

1999年9月3日上午10点钟,在旅顺口区三里桥苏军烈士陵园前,举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迁建落成典礼仪式。

搬迁后的纪念塔安放在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64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