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望火楼

望火楼位于兴宁区新华路1号,时代为1953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01年,望火楼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火楼

甘井子望火楼

近代甘井子

一个新旧更替的历史时空

这里有激荡百年的时代风云

有沧海桑田的山河巨变

那些穿过斑驳岁月的沧桑旧迹

浓缩着时代的烟尘

见证着城市的沉浮

它们以自己的方式 提醒着所有人

甘井子这块传奇热土曾经的记忆和风华

......

望火楼,是用于火警监测的特殊塔楼。在通讯不发达的岁月,消防系统完全依赖于人工。往往等到消防人员赶到现场时,失火的房屋也烧得差不多了。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望火楼便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我国一些城市中便设置了望火楼,由专人在楼顶瞭望,发现火情及时报告。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

(日本统治时期建设的甘井子望火楼,其他房舍经过整修)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连,市内建筑高度普遍不超过6米,基本没有高层建筑。根据城市消防的需要,在当时称为救火会的消防部门修建了望火楼,起到瞭望预警火情的作用。望火楼的塔楼普遍有6层楼高,且都修建在人口密集区,登上望火楼的塔楼,视野非常开阔,因此火警监测可以覆盖大部分地区。消防员每天站在塔顶观望,方圆数公里内的火情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报告火情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敲钟报警,二是以白昼悬旗、黑夜挂灯指示火警方向。

甘井子望火楼隶属于甘井子警察署下设的甘井子消防出张所,亦即当时的消防机构。在建成后的很多年里,望火楼都是老甘井子的制高点,为排除火险、保障区域平安发挥了很大作用。如今望火楼旧址是甘井子消防中队所在地,它位于甘井子路9号。行人穿过甘井子桥洞东行200余米,便可以望见甘井子路和文体街转角处那座米黄色塔楼,其平面呈“L”型,西侧紧紧连着一栋居民楼,东侧隔着马路与新华书店相望。老甘井子布局很紧凑,曾经所有重要地标都集中在这一带。这座老甘井子人念念不忘的望火楼,虽然不再有监测火情的功能,但仍为消防之用。

(大连消防署组织消防队员训练场景。图片来自新浪博友“清流一叶”的博客)

时至今日,大连市内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望火楼共剩下六座:岭前望火楼(现为大连公安消防支队岭前中队)、甘井子望火楼(现为大连公安消防支队甘井子消防大队)、周水子望火楼(现为大连公安消防大队周水子中队)、中山望火楼(现为大连公安消防支队第一中队)、鲁迅路望火楼(现为二七消防队)、西安路望火楼(现为沙河口消防大队),它们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周水子望火楼。今鼎山公园南、香周路北侧,现为大连公安消防大队周水子中队)

(大连消防署沙河口出张所旧影,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甘井子区委党研室编辑整理

沙场烽火遮日月 望河楼上阅春秋——回望跨越三千年的蔡国故城

长达近六百年建国史的蔡国,历经西周和春秋的漫长岁月,而蔡国故城拥有长达五百年的都城史。

固若金汤的城池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沙场的征伐鲜血染红了护城河,一次次城门被轰然打开,城郭的兴废与蔡人一次又一次的迁徙流放,民生的疾苦,民族的融合,都化作一缕青烟,回眸间消散在夕阳坠下的地方。

如今烽火不在,车马归于沉寂,历史跨越了三千年,作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依然伫立在古蔡大地的蔡国故城,向世人讲述着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而发端与蔡国故城望河楼的重阳节,正向人们展示着来自古老传统的独特魅力,这里发轫的众多传说与遗址,发挥着以史为镜、以史鉴今,学史明德、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积极作用。

小国的隐忧——从上蔡新蔡下蔡到高蔡与望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遂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遂为蔡国的发端。后因屡受楚国侵犯,蔡平侯时迁都到新蔡。

公元前522年,迁都新蔡的蔡平侯卒。蔡灵侯之孙东国杀平侯子自立,是为悼侯。蔡悼侯在位三年而崩,其弟申即位,是为蔡昭侯。公元前509年冬,蔡昭侯到郢都朝见楚昭王。把一件名贵的裘皮和一件稀世的玉佩献给了昭王。但未给令尹子常好处。子常就在楚王面前历数昭侯的种种不是。原本乘兴而来,踌躇满志的蔡昭侯硬生生被楚软禁了整整3年。

国不可一日无君,得到讯息后的蔡国一时间乱了方寸,时间一天天过去,蔡国上层如热锅上蚂蚁。后来有人出主意,派人来到楚国贿赂子常后,蔡昭侯获释。在渡汉水时,风萧萧兮心胆寒,一袭深衣的蔡昭侯发誓:自己若再渡汉水朝楚,就受水神的惩罚;天下诸侯如果征伐楚国,蔡国一定做前驱。

于是,蔡昭侯先联合卫、晋灭掉亲楚的沈国(今平舆)。楚出兵围蔡,晋却临阵脱逃见死不救。形势十万火急,蔡昭侯只得把儿子送到吴国作人质,请吴出兵。公元前506年,吴蔡联军攻破楚郢都。

公元前494年,恢复元气的楚国攻破了蔡都新蔡。依当时“灭国不绝祀”的惯例,楚指定蔡在长江之北、汝水之南建立小邦。蔡昭侯遂决定远避强楚,与盟友吴国比邻。

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都下蔡(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县城下蔡镇)。周朝时以西为上,以东为下,故称东面的州来为下蔡。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至此,蔡侯国共历23世25君,共 599年。

然而,随着蔡国的灭亡,并没有将蔡国统治者的后代斩尽杀绝。

回望狼烟之中的故乡的方向躬身拜谒,怀揣一抔故土,牵牛赶羊,泪别家乡的蔡国人来到位于湖北南漳、宜城两县间的荆山东麓重新建国。因为这个地方处于崇山峻岭中,故被称之为高蔡。1955年,在此出土的“蔡侯朱之缶”,就是下蔡南迁建国的明证。

据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余全友教授查阅资料显示,公元前344年,已成为釜底游鱼的蔡圣侯,不识时务地参加了魏惠王组织的、在逢泽召开的一次伐楚秘密会盟,事情最终被楚宣王察觉。宣王遂派子发伐蔡。这个存在了80多年的小国被废除。

《史记》记载:下蔡被楚攻破后,蔡侯齐率部分王族逃亡到了吴国,到了今江西省上高、宜丰、万载一带。《上高县志》:周定王二十年(前447年),楚师灭蔡,蔡侯齐出亡,逃到江西,建都曰望蔡(今上高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故事,分上高县建上蔡县,后改望蔡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望蔡县复并入建城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立望蔡县,属靖州。七年(624年),改属米州,同年又改属筠州。八年(625年)望蔡县并入高安县,属洪州。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镇南节度使钟传以望蔡地居高安之上游,加上地形高峻,初置上高镇。到南唐时升为上高县。

蔡叔度——一代开国君侯的家国情怀

三千多年前,武王建立起周王朝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土地。周武王把他的一个亲兄弟叔度分封到蔡地(上蔡县)为侯,后来历史上称他为蔡叔度,从此就有了蔡国。蔡叔度建设城池,动工不到3年,朝廷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城池的建设也被迫停工下马了。武王灭商后,并没有对商纣王的家人赶尽杀绝,还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国君。给他们一块封地,保存商朝的香火。

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初,商朝故土上还有大批潜在的反对势力。但按照当时的规矩,对商朝的后裔不能杀光斩尽,为了防止商朝人叛乱,周武王把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三个他最信赖、最有能力的兄弟封为“三监”,也称“三叔”,让他们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武王伐纣时,蔡叔度战功显赫因此地位很高。 

周武王去世,他的儿子姬诵接任天子,是为周成王。当时周成王还是个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周武王的另外一个亲兄弟周公旦(就是被后人奉为圣人的周公)主动站出来帮助侄儿管理国家,代替周天子发号施令。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虽然有一部分人支持周公旦,可蔡国的蔡叔度、管国(今郑州)的管叔鲜、霍国(山西霍州)的霍叔处坚决反对周公旦。蔡叔度等人认为周公旦是想篡权,他们号召诸侯国和朝中大臣一起讨伐周公旦,武庚一听说蔡叔度等人要讨伐周公旦,马上起兵响应。就因为周公旦摄政的事,“三叔”和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又陷入了混乱,这就是所谓的“三监之乱”。

周公旦随即以成王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讨伐公告,出兵东征。管叔鲜和武庚被杀,霍叔处被废为庶人,蔡叔度被捉,软禁在如今上蔡县城西北的蟾虎寺附近,封国也被取消,公元前1038年郁愤而终。

蔡叔度参与讨伐之战时,蔡国城池还没有建成。当时蔡国的都城建在冈山上,西面汝河环抱,并且涧渠纵横,不便战车行驶。蔡叔度曾在这里指挥军队,凭借汝水、涧渠防守。后来周公旦的军队攻占了蟾虎寺一带地区,从蟾虎寺向东,首先攻破蔡城的北垣,蔡城随即失陷。清代蟾虎寺碑上刻有“周公东征,屯兵芦岭,日久方克”的字句,说的就是当时战争的情况。

蔡叔度的儿子蔡仲是蔡国第二代国君,他姓姬名胡,封蔡后称“蔡仲”。蔡叔度在“三监之乱”事件失败后,儿子姬胡不但没有继承他的爵位,而且还被羞辱性地派到周公之子伯禽封地的鲁国担任卿士。而姬胡为人谨慎,能够忍辱负重,处变不惊,遇事善于策划。《史记•管蔡世家》说:“蔡叔度既迁而死,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姬胡的聪明才智在鲁国得到了发挥,也同样用行动赢得了尊重。公元前1038年,周公闻之奏请成王,将胡重新封到蔡国。胡于是成为蔡国的第二代国君,历史上称他为蔡仲。

蔡仲回到封国,一面建立国家机构,一面继续他父亲未竟的事业———修筑城池。蔡仲做事谨慎,吃苦耐劳,平时总是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和草鞋。有时,他腰里系条带子,夹杂在百姓中干活。在蔡国都城建设中,蔡仲亲自参加设计和施工。在百姓们的齐心努力下,只用两年,城墙就修筑完成。

蔡仲虽然复封蔡国,但并未明确爵位,不过,根据《史记•管蔡世家》对蔡国诸侯的排位,蔡仲时蔡国应为“伯”爵。

蔡叔度死后葬于上蔡县城西1公里的黄尼庄村东北,蔡仲死后葬于上蔡县城东北程庄村南侧。蔡侯墓(蔡叔度墓、蔡仲墓)于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蔡国故城——烽火连天照月明

春秋晚战国初,上蔡城成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西通方城,东通沈、项,南通息,东北通陈,北通郑。

蔡国故城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面积8.86平方公里,东西略短,南北稍长。据清康熙年间撰修的《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山……”

蔡国故城故城有城门,南面三座、东西北各两座,共九座城门,有瓮城、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西、南城墙现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为黄粘土夯筑而成。三个层次城墙内部明显分为上下三个层次,就是修复加高所致。故城西垣高台之上有蔡侯望河楼,北垣有烽火台。古蔡国的手工业作坊区分布于故城内外,其中制骨作坊区在宫殿区东北。在制骨作坊区曾出土过针、锥、簪、镰等骨器。陶窑遗址在故城内南部,里面布满了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城内还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两处,出土了炼炉和铜渣。

谁也想不到的是,蔡国故城作为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长达500年。

1996年,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蔡县王庄村南有个二郎台。二郎台是一处面积120万平方米的高地,高出周围地面六七米。据《上蔡县志》记载:“王庄,在城内西北隅,相传蔡侯朝庙宫殿所在。”这里有很多古井和陶制排水管道,还有筒瓦、板瓦等建筑残片。暴雨过后,这条沟中常常会冲出一些小件铜器和碎金块,因而被称为“撒金沟”。

回望这段历史绕不去一座楼,这座名为蔡侯望河楼的建筑又名看花楼,位于看花楼村的蔡国故城西城垣之上,为当年蔡侯登高眺望汝河和四周风景之处,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

重阳节历经近两千年的演变,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成为普天之下企盼平安吉祥、健康长寿、尊老敬老的华人之节。1989年,中国国务院定重阳节为“老人节”。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重阳节(上蔡重阳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望河楼内有明代建筑“玉皇阁”、“佛殿”、“关帝庙”等。神殿屋面覆琉璃瓦,正脊饰琉璃二龙戏珠。拜殿卷棚顶,门楣砖雕隶书“芦岗雅地”。台东侧有火神庙、奶奶庙。有“重阳登高处”、宋代“桓景登高处”残碑、重阳登高吟诗刻碑及“功德碑”等石碑数通。

元代以前上蔡就有了驿站,以利交通,达天下。“上蔡城边雉兔肥,满川桑枣绿成围。东门牵犬无穷乐,谁谴君侯不早归。”这是元代诗人陈孚《上蔡县驿》中的诗句,也昭示着当时的上蔡县城交通的繁华。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丞相李斯《谏逐客书》的这些话如今听来也是直抵人心。

也曾在春寒夜月明时刻拜谒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海装点着这座废弃的城垣;也曾在麦浪飘香的时刻再次来这里寻访,侧耳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阵阵回响。这里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巨变令人怦然心动,而关于蔡国的那段历史,因为一座故城而变得触手可及,遥想那时岁月,依旧令人感怀。而衍生与这片神奇土地的传说与故事,伏羲八卦亭的神秘而厚重,都深深地印证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积淀丰厚的伏羲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和重阳文化这五大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厚重的上蔡文化。

蔡姓源于蔡国,已成为海内外蔡姓的共识。如今蔡姓家族遍布世界,每年都来寻根拜祖,拜谢蔡氏祖先。

沙场烽火遮日月,望河楼上阅春秋。回望跨越三千年的蔡国故城,那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求索与抱负,被历史的漫天黄沙掩埋,同时带给我们的还有深深的思考与无尽的启迪。

.

形象宣传片

.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北部,现辖26个乡镇(街道)、460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60万,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165.6万亩…… 【↓↓↓点击下图查看 详情↓↓↓】

监制/曹耀强 责编/宋永亮 贾 鹏

制作/李耀稳 校对/肖喜锋 白贺阳

联系电话:0396-6921971

邮箱:shangcaifabu@163.com

你看过中国古代望火楼是啥样子吗?

据史料记载,宋朝屡屡发生的火灾,给宋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为此,宋朝政府专门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望火楼的产生,便是其中的一项。

望火楼自宋起,直至民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为城市的防火灭火,立下了汗马功劳。

杭州宋代望火楼

古代皇城望火楼模型

中国古代设置望火楼,一般由二人在楼顶眺望,发现火情便及时报告。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

望火楼的建构出于李诫的《营造法式》。望火楼一般要建在全城的高处。“楼”是建在立柱之上。根据《营造法式》规定楼要高30尺以上,望火楼必须要有9.30米以上的高度,士兵站在建在高处的望天楼上,了望全城,火警可以说是一览无余。

青岛古望火楼

发生火灾如何发扑救信号:“消防队员”若发现火情,白天就用旗帜发出扑救信号,朝天门内挥指三次旗,朝天门外挥指两次旗,城外挥指一次旗,夜间用灯光发出扑救信号。

火情巡逻: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这种消防组织和设施,对于保卫城市的防火安全和减少火灾危害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当时汴京相当繁华,但从史料上看,重大火灾并不多,这是与望火楼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明清时代望火楼

后来,南宋朝廷针对杭州城火灾严重的情况,沿用了北宋的作法,在杭州“分六都监界分,差兵一百四十八铺,以巡防烟火”,并“森立望楼,朝夕轮差兵卒卓(了)望”,如瞭望人员发现火灾,白天和夜间分别用旗子和灯光发出警报。

南宋静江府城(今桂林市)也设有望火楼。现在桂林市城北的鹦鹉山石壁上仍然保存着南宋咸淳七、八年(公元1271、1272年)镌刻的当时全城总平面图。

望火楼是宋代城市建设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它不仅是一个发现火警的设施,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有效地扑救火灾的设施。因为望火楼下驻有大批随时可以出动的官兵,而且这支队伍是专门用来扑救火灾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同时,望火楼还备有多种救火器具,不仅改变了救火器具仅限于平时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历史,而且做到了随需随用。

望火楼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城市建设中的首创。它对宋代以后城市建设有着启迪意义。从城市防火灭火历史看,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均设有望火楼。

www.zheanxf.com 0570-4775665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56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