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东大杖子古墓群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位于辽宁省建昌县,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该墓葬群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墓地墓葬保存完好,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在中国东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十分罕见。2012年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东大杖子古墓群

保护范围:以东大杖子村水泥桥中心(东经11935′30″,北纬4037′58″)为基点,东、南各200米,西、北各50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

建昌东大杖子古墓群系列报道(一): 僻静村庄下暗藏千年古墓,保护古迹文物任重道远

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原本只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因1999年文物与公安部门合作破获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大案后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随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三级文物部门联合在东大杖子村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现在,为了有效保护墓地,建昌县文物局已经用清沙对已挖掘的墓穴进行了保护性回填。

建昌县文物局局长邵希奇告诉记者,他这几年多次奔走,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加大对东大杖子古墓群的技防投入,现在已经有了眉目,陆续将在古墓区选取50个点位,安装数字化高清摄像头,实现对墓区全覆盖、无死角、全天候监控。

文物贩子发现老村庄藏着古墓

建昌古墓群的发现起源于1999年,可最早探得古墓所在的却是一伙盗墓者,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盗墓者用自备的探测工具,探明东大杖子村有古墓的存在。

1998年8月27日夜,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喇嘛洞镇来了一帮南方人,白天蹲在饭店,晚上就去盗墓。

随后,民警装扮成古董贩子进行摸底调查,获悉东大杖子村郭某家挖出不少值钱的东西。

9月28日,侦查员和市博物馆专家装成文物贩子,找到当地一名靠倒卖古董赚钱的张某。经过几次沟通后,张某说:“已经联系到卖主了,不过要价很高,80万!”

第二天上午,民警和文物专家一行三人坐车如约抵达大凌河滩头。张某领着另一个中间人李某过来,此人开口就要2万元好处费。民警爽快地答应。李某这才打电话将郭某叫了过来。

文物专家跟着郭某回家看货后,郭某的二儿子从一个编织袋里取出一个带盖的青铜壶,这壶高40多厘米,肚大口小,胎薄纹美,上面有盖,盖上又有四条小龙,做工极为精美。

10月28日,民警将郭某、张某、李某等人抓获,并从郭某三儿子家的炕洞中搜出了那对精美的青铜壶。

据郭某交代,青铜壶是从自家院内挖出来的。原来1997年夏天,东大杖子村来了一群外地人,在当地村民郭某家的院内打眼钻探,发现了古墓。郭某知道后,坚决拒绝对方挖掘。不料,“探宝人”走后,郭某带着三个儿子继续挖掘,挖出了不少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

破获大案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

随后,警方将从郭某家搜出的青铜壶交给省文物部门鉴定。据省文物局专家认定:两件青铜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学名叫青铜蟠螭纹盖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国内罕见,堪称国宝。专家称,这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青铜器在山海关外首次被发现。

据推断,该文物可能与燕太子丹有关,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建昌属于燕国管辖范围,而且也只有当时地位相当高且掌握军权的人才能使用此类国宝,后来可能因战乱或者是其他原因失落民间。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当年的“探宝人”熊某并没有死心,他是唐山人,在国内文物贩子中颇有名气。据他本人交代,1997年他闻知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村有古墓后,迅速召集了一伙人来到喇嘛洞镇,准备大干一票,没想到在挖掘过程中遇到阻碍。

1999年5月,熊某等人再次来到东大杖子村,这次他退而求其次,把挖掘的地点选在了郭某的邻居家。经过连日挖掘,在院内挖出了20余件青铜器,陆续销往北京、广州,获赃款6万余元。警方顺藤摸瓜,终于将这伙盗墓者绳之以法。

此案告破后,东大杖子村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历史悠久坐落在古墓上的村庄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东大杖子村。据邵希奇介绍,这个小山村距离建昌县城有30公里的路程,西侧紧邻河北青龙县,北邻朝阳市凌源县。全村共有384户人家,其中161户村民的宅子坐落在古墓之上。

小村庄坐落在大山脚下,沿着一条村间小道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民宅,多是用土坯和石头垒砌的青瓦平房建筑,有的民宅顶部还嵌着黄色的琉璃瓦,十分好看。院墙也多由石块垒砌而成,1米多高,在小路上就能通过院墙看到院内晾晒的玉米和柴火,更增加了乡村特色。

走了许久,记者都没有看到想象中高大的古墓入口。邵希奇告诉记者,古墓就在脚下,这个村庄就建在一片墓地之上。古墓群距今至少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东大杖子村距今的历史才只有300多年,所以,就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知晓这里曾是一片墓地。

那么,战国古墓群的发现,是否给东大杖子这个小山村带来惊喜,村民是否因守着古迹而感到自豪呢?如何保障大面积分布的古墓群安全,又会不会影响村民的生活?

村支书刘海银告诉记者,当村民刚刚知道自家的房子坐落在古墓之上,而古墓之中又可能藏有各种价值不菲的文物时,内心是蠢蠢欲动的,这也给古墓群保护带来一定难度,毕竟很多古墓就在居民房屋之下。

通过长年累月的政策及法律宣传,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都逐渐得到提升,再也没有动过非分之想,还积极为村里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现在生活在古墓之上的村民,也有很大的困扰。村里的民宅大多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岁月的洗礼,普遍需要翻新或者重建,这样势必会对地下的古墓造成破坏。“目前盖房、打井、挖菜窖等动土的事儿都不能做,政府也在研究如何安顿好当地百姓的生活,以期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效果。”邵希奇说。

在采访中,多数村民都表示,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动迁不止是对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整体开发更有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墓。

发布自《葫芦岛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晚报自产新闻,任何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不得转载刊用,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副主任记者:崔雪莉

首席记者:王雪娇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群出土木材鉴定与分析

内容提要:从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墓群中,取到了45个木材样品,借助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和鉴定,共有6个种属,分别属于侧柏属、双维管束松亚属硬木松类、麻栎属、蒙古栎、槭属和青檀。通过分析,东大杖子居民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木材,具有材尽其用的特点。对不同形制的棺椁,同一形制棺椁不同部位用材的分析为墓主人族属和等级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地理坐标北纬4050',东经11945'。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上,背靠燕山余脉,面朝大凌河川。地形上属于辽西丘陵山区,燕山山脉延伸于此,发源、流经县境的河流有多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0年8—10月,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区位于墓地中南部及西南部,共发掘墓葬15座(包括2001年6—8月第二次发掘的两座墓)。出土了148件(套)器物,主要是铜器,其次是陶器,另有少量玉石器等。2001年10—11月第三次发掘12座墓,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2002年9—11月对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发掘区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东部及北部,发掘13座墓葬,出土铜器数量较多,器类丰富,保存较好。2003年10—11月,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清理墓葬5座,其中M45出土遗物较多。2011年8—10月,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发掘一座墓葬M40,M40是整个墓地目前发掘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座墓葬,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中部。2012年又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一座墓葬M47,也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中部。

为了获得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古人类利用木材的特点,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振海、徐韶钢的帮助下,在2000年发掘的M4、M5、M7、M11,2002年发掘的M32,2003年发掘的M45,2011年发掘的M40和2012年发掘的M47的棺椁上和出土的工具、兵器构件上共取到45件木材样品(表一),用于进行木材鉴定。

一、研究方法

用线锯将小木块修成0.5厘米0.5厘米0.5厘米左右的正方体,放到酒精甘油1∶1的溶液中软化,然后用刀片将小木块修成更小的方块,放到LEICACM3050S冷冻切片机切片室中冷冻处理,用切片机切厚度为15~20微米的横向、径向、弦向三个方向的切片,再用1%的番红溶液染色,染色的切片依次用35%、50%、75%、90%、100%酒精,再经1/2酒精和1/2二甲苯的混合溶液、纯二甲苯脱水、透明处理后,把木片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阿拉伯树胶封藏剂封固,制成永久光学切片。在LEICADM2050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根据《中国木材志》、《中国主要木材构造》等主要工具书对树种木材特征的描述和现代木材的构造特征进行树种的鉴定。

将腐朽木材在马弗炉中炭化,通过肉眼或体视显微镜确定木炭的横切面,垂直木纹方向用力地掰出一个平整、新鲜的横切面,然后用双面刀片切出径切面和弦切面,获得木炭的横、径、弦三个切面后,先在具有反射光源、明暗场、物镜放大倍数为5倍、10倍、20倍、50倍的NikonLV150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并同时记录观察到的木材构造特征,根据上面工具书对树种木材特征的描述和现代木材的构造特征进行树种的鉴定。主要观察如下构造特征:木材横切面上年轮的缓急变化,管孔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排列的形式,木射线的宽度和数量,薄壁组织的清晰度和配列型式,侵填体,树脂道或树胶道的有无;弦切面上木射线的高度、宽度、木射线的叠生,树脂道或树胶道的有无;径切面上导管或管胞壁上纹孔列数、排列方式,射线组织形态,木射线与导管或管胞交叉场纹孔,螺纹加厚等特征,然后将木炭样本粘贴在粘有导电胶带的铝质样品台上,样品表面镀金,在Quanta650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拍照。

二、研究结果

对取到的45件木材样品进行观察和鉴定,有6个种属(表一),分别属于侧柏属(Platycladus sp.)、双维管束松亚属硬木松类(Subgen.Diploxylon)、栎属(Quercus sp.)、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槭属(Acer sp.)和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这些树种的木材构造特征如下。

(一)硬木松(Subgen.Diploxylon)

从木材横切面上看,早材至晚材急变,生长轮明显,有轴向树脂道,没有轴向薄壁组织(图一)。从径切面上看,早材管胞上有1~2列径壁具缘纹孔,眉条长,且明显;晚材管胞上有1列径壁具缘纹孔;射线薄壁细胞与早材管胞间交叉场纹孔式为窗格型,少数松木型;射线管胞内壁有深锯齿(图二)。从木材弦切面上看,木射线有两种,分别是单列射线和具有横向树脂道的纺锤形射线(图三)。

(二)侧柏属(Platycladus sp.)

从木材横切面上看,生长轮明显,早材带占整个生长轮宽度的大部分,晚材带极窄;轴向薄壁组织星散状或弦向带状;木射线极细;没有轴向树脂道(图四)。从径切面上看,早材管胞径壁有1列具缘纹孔,很少成对,眉条明显;晩材管胞有1列径壁具缘纹孔;轴向薄壁细胞端壁节状加厚明显;射线薄壁细胞与早材管胞间交叉场纹孔式为柏木型,1~4个,通常2~3个,多数1~2横列(图五)。从弦切面上看,木射线为单列,偶见2列或成对,多数高2~15个细胞,没有横向树脂道(图六)。

(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急变,环孔材;早材管孔较大,连续排列成早材带,通常宽1~3列管孔;晚材管孔小,单管孔,稀呈短径列复管孔,宽呈多列管孔;侵填体丰富;有大量的轴向薄壁组织,为聚合状和离管带状,少数呈星散状(图七)。从径切面上看,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射线组织同形,射线-导管间纹孔式为刻痕状及类似管间纹孔式(图八)。从弦切面上看,有宽窄两类木射线,窄木射线通常单列,宽木射线为复合射线,最宽处宽至许多细胞,高至许多细胞(图九)。

(四)栎属(Quercus sp.)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很明显,早材至晚材急变,环孔材;晚材管孔略小,单管孔,少数呈短径列复管孔;早材管孔略大至甚大,连续排列成明显早材带;具有侵填体;轴向有大量的薄壁组织,主要为聚合和离管带状,弦向断续相连,少数呈星散状(图一〇)。从径切面上看,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射线组织同形;射线-导管间纹孔式主为刻痕状(图一一)。从弦切面上看,有窄宽两类木射线,窄木射线单列,宽木射线为复合射线(图一二)。

(五)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略明显,散孔材;管孔数略多,通常略小,大小几乎一致,分布不均匀;导管为单管孔及2~4个径列复管孔,偶尔有5个;侵填体量少;轴向薄壁组织量多,有聚翼状、翼状、环管状与环管束状及轮界状(图一三)。从径切面上看,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多角形;射线组织异形Ⅱ型,少数异形Ⅲ型;射线-导管间纹孔式类似管间纹孔式,薄壁细胞没有端壁节状加厚(图一四)。从弦切面上看,木射线局部叠生;单列射线略少,高1~11个细胞或者以上;多列射线宽2~4个细胞,多数高15~30个细胞(图一五)。

(六)槭属(Acer sp.)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略明显,散孔材;导管横切面为单管孔及2~3个径列复管孔,管孔团少,管孔大小略一致,分布略均匀,散生;轴向薄壁组织呈轮界状、环管状及星散状(图一六)。从径切面上看,有明显的螺纹加厚;单穿孔;射线组织同型单列及多列(图一七)。从弦切面上看,单列射线较少,多列射线通常宽2~4个细胞(图一八)。

从鉴定结果看,葬具用材选用了树体高大、木材耐腐的柏木和松木两种针叶树材,而工具和兵器构件的木材,除2003M45-19斧銎内木材为松木外,都用了阔叶树材。

三、讨论

(一)葬具用材特点

1.葬具的用材

墓群的葬具用了柏木和松木两种木材。用松、柏木制作棺椁很早就有记载。如程颢和程颐著的《二程遗书》载:“葬埋所虑者,水与虫耳。”“故思木之不坏者,得柏心为久。后又见松脂锢之,又益久,故用松脂涂棺。”姚思廉的《陈书》载:“须松板薄棺,才可周身,土周于棺而已。”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吾当松棺二寸……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而且,考古发现也表明,松柏常被用来制作棺椁。如湖南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墓外椁、内椁,江苏高邮神居山二号墓中椁,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棺盖板、东西南北壁板,甘肃省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棺木,陕西秦公一号大墓主椁,陕西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椁均为柏木。大葆台汉墓铺地板、垫木、棺床、墓壁板、外回廊隔板、内回廊隔板、内回廊盖板、墓顶方木、墓顶原木,河北磁县湾漳墓的椁木,皇明宗室汧阳端懿王朱公鏳墓的棺椁,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的棺,赫章可乐遗址墓葬棺木均为松木。古代人类之所以选择松、柏做葬具,是因为柏木坚硬、耐腐、防虫、有香气;松木高大、耐腐。由此说明,墓群葬具用材是有选择的。

2.不同形制的墓、棺的用材不同

M4、M5和M7为封石墓,个体较大的河卵石作为封石,封石层一般厚约0.5米,位于圹内木椁之上。如M5,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口长4.25、宽2.5~2.65米,墓底长2.89、宽1.66米,墓深1.47~1.52米,墓的方向为288。根据朽木痕迹判断,葬具长2.28、宽0.74~0.78、高0.5米,椁板厚约0.08米。随葬器物均从椁内出土,共出土了25件铜、陶、玉石器。经鉴定,封石墓M4、M5和M7的棺用的都是松木。

M40为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凸”字形,墓圹长9、宽8、深4.5米,西部有宽3.2~3.6米的斜坡墓道。椁顶及四层台面抹膏泥,四角尤厚,以利封护。二椁一棺,木方制成,榫卯结构。外椁长5、宽2.7、高1.45~2.2米;内椁长3.2、宽1.6、高1.3米,棺呈梯形,南北长2、宽0.8~1.04、高0.4米。随葬玛瑙环1,铜环首刀1、带钩2,绿松石珠6枚。内、外椁间随葬鼎、豆、壶、簋等仿铜彩绘陶礼器67件。外椁底板四周放置精美的滑石镂孔饰件及陶串珠等。四角立柱有马、牛、羊、猪、狗共74个头骨个体。它是整个墓地目前发掘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座墓葬。墓葬形制特殊,棺椁结构复杂,尤其是成套的彩绘陶礼器以及大量的石饰件,都显示出墓主人特殊而显赫的身份与地位。该墓棺用的是柏木。

M47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土坑木椁墓。墓圹开口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无墓道,方向为81,东西长6.9、南北宽4.8、深2.8米。圹口北、东、南三面边缘各有两个长宽约0.4~0.6米,深度约0.3米的柱槽。二椁一棺,腐烂较为严重,部分木材仅仅剩下炭痕灰迹。外椁建于墓室中部略偏南,平面长方形。外椁盖由木枋南北方向铺就,可辨识大致分为6个部分。四壁均由厚木枋搭建,东西壁为6块,南北壁为5块,搭建方式不可辨识。椁底垫木共8根,目前仅仅残余部分木质。外椁与墓圹之间为填土,形成熟土二层台。外椁东西长3.9、南北宽2、高1.7米。在内椁和外椁之间发现大量随葬品。内椁建于外椁中间靠南部位,椁盖由6块木板东西向铺就,四壁由2块木板搭建,四角有出头,且四角有立柱,立柱略微埋入地下。椁底结构不可辨识,仅在此位置发现少量腐烂后剩余木质,不可断定是椁底抑或是棺底。内椁东西长2.32、南北宽1.1、高0.96米。棺位于内椁中部偏北,长方形,木质,形如木箱,腐朽严重,四壁各由2块木板拼合,棺盖由3块木板拼合而成,棺底仅见1块木板,且略短于棺长,由于腐朽严重,组合方式不明。棺东西长1.88、南北宽0.68,高0.46米;棺内人骨严重腐朽,仅剩下少量牙冠散落于棺东堵头附近的淤泥中,牙冠附近出土破碎红色玛瑙环1件,棺中部出土青绿色龙形玉佩1件。M47的棺同M40的棺一样,用的也是侧柏属木材。

M40和M47是规模较大的土坑木椁墓,而且葬具都是一棺二椁。关于棺椁制度,文献多有记载,如《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荀子礼论篇》:“天子棺椁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庄子杂篇天下》:“天下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棺椁制度形成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有僭越。根据棺椁制度,无论如何,一棺二椁也显示墓主人地位较高。而M4、M5和M7是规模较小的封石墓,墓主人地位相对较低。东大杖子墓葬群棺的用材不同,或许与墓主人的等级有关。

此外,M40和M47是土坑木椁墓,出土的礼器主要以典型的燕式仿铜陶礼器为主,与M4、M5和M7封石墓墓葬文化内涵有明显区别,也可能墓主人分属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利用木材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思想感情以及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宗教等可能不同,所以他们的墓葬形制、葬具和棺的选材也可能不同。

3.同一葬具不同部位的用材

M40和M47的墓主人属于同一类群的人,葬具都是一棺二椁,棺椁用材也是基本相同的。M47棺底板、各方向的侧板、棺盖板及内椁盖板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外椁壁板、底板、盖板及内椁壁板用的是松木。M40的棺盖板12号、棺盖板南1号和棺底板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内椁用的是松木。

为何只有棺用侧柏属木材,而椁用松木,这是值得思考的。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墓主人认为柏为贵,用作棺,松次之,用作椁;可能的原因之二是受先秦旧制的影响,如《礼记》有记载,君主的椁用松木,大夫的椁用柏木,士的椁用杂木。《礼记要义》孔疏云:“柏椁者,谓为椁用柏也。天子柏,诸侯松。”虽然文献记载有些不同,但也反应出在用材上还是有等级之分的,所以,M40和M47的棺和椁用了不同的木材。至于M47的内椁盖板为何为柏木,可能是取材时的混淆或另有原因。很遗憾,没有采集到M40的内椁盖板,不然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二)工具、兵器部件的木质用材

共鉴定了11个工具、兵器部件,其中10个为阔叶树,1个为针叶树,栎属占的百分比最高,约为55%,其次为青檀,约为27%,槭树与松属占的比例最少,均约为9%。6个栎属中有5个蒙古栎,1个栎属的某个种。

栎属木材强度大,富于弹性,耐冲击,很耐腐,硬度高,耐磨,常用于兵器、工具的柄。如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春秋晚期出土矛銎内木材、殳头和殳镦内木材为麻栎,新蔡葛陵楚墓的戈柲也为麻栎。东大杖子墓葬群M11和M32出土的戈杆、斧銎和凿銎内残存的木柄为栎木,其木材性质适合工具和兵器刺、劈、钩、斫、挑、砸等使用功能。

硬木松木材纹理直,含有丰富松脂,保持长久,坚硬,强度较大,可用做建筑、桥梁、矿柱、枕木、电杆等,墓葬群2003M45-19出土的斧銎内木材为硬木松,其木材性质适合斧头的砍、劈等功能。

槭木结构细致,均匀,摩擦面光滑,尺寸性稳定,耐震动,是工具、建筑等的优良用材,还是制作高级乐器和工艺品的特殊用材,如笔者对商代晚期的孝民屯遗址出土的疑似木器进行鉴定,为槭属木材。槭木有轻软和重硬两种,墓葬群M45-34出土的凿銎内木材可能为硬槭木,其木材性质适合凿挖槽和穿孔的功能。

青檀材质优良。木材坚硬、均匀细致、韧性强、耐磨损、富于弹性、耐冲击,适合制作家具、器具、农具,作为建筑、车辆、桥梁、造船等用材。如湖北九连墩楚墓M1∶790铜戈杆、M1∶99铜柲杆、M1∶667铜戟杆和M2∶335铜戈杆、M2∶334铜柲杆为青檀。东大杖子墓葬群2000M11-23勺柄内,2002M32∶22-1和2002M32∶22-2镞銎内木材为青檀,其木材性质适合勺柄和镞的韧性强、富于弹性等使用功能。

四、结语

通过对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群出土木材的鉴定与分析,获得了古代人类利用木材的信息。葬具用材选用了树体高大、木材耐腐的柏木和松木两种木材,而工具和兵器构件的木材,除2003M45-19斧銎内木材为松木外,都用了阔叶树材。墓主人不同,墓葬形制不同,葬具用材也不同。M4、M5和M7为封石墓,棺用的是松木;M47和M40为土坑木椁墓,棺的用材为柏木。同一葬具不同部位的用材不同。M47是规模比较大的土坑木椁墓,棺和内椁盖板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外椁壁板、底板、盖板及内椁壁板用的是松木;M40是规模最大、棺椁结构最复杂的土坑木椁墓,同M47一样,棺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内椁用的是松木。工具、兵器构件的木材除一个样品为松木外,其余用了材质优良的蒙古栎、栎属、青檀和槭属四种木材,这些木材的性质适合用于工具、兵器的柄。东大杖子墓地墓中出土木材研究表明,东大杖子居民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木材,这些木材的利用,具有材尽其用的特点。不同形制的棺椁,同一形制不同部位用材的研究为墓主人族属、地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12ZD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83)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项目资助

责编:荼荼

青岛平度火了,山东最大的古墓群保护区内

平度市六曲山分布着包括西汉康王刘寄墓在内的300余座古墓,是山东省最大的古墓群,2001年与即墨故城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片宝贵的古墓群周边,却不断增生出蔬菜大棚等违法建设,让古墓群保护现状堪忧。

蜿蜒15公里的六曲山墓群,横跨平度市古岘、云山、白沙河三个镇街。冬天里,这里看起来萧索而荒凉,但群山之下却尘封着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弥足珍贵。

平度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显霞:西汉康王刘寄等六代胶东王均葬于此,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跟殡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佐证。2001年即墨故城遗址,包含六曲山古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康王刘寄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弟,其墓属于汉代王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根据保护文物实际需要,可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带内进行施工建设需要经过审批。而村民举报,在古岘镇西六曲村西北侧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正有一片违法建设在施工。12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此处,确实发现山坡上一个大棚正在建设。专家告诉记者,这座土山下方就存在一座墓室。

施工工人(搭了几亩地了?)六亩地,还有六亩。(什么时候盖好?)半个月以后。

附近村民王先生(化名)告诉记者,这座大棚大约在11月中旬开工,发现后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

附近村民王先生(化名):执法部门给我回复是制止了,不让建。停了两天之后,又开始了。

就在不停的举报中,大棚越建越高。记者探访时,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自称2014年承包了这片地种植樱桃树,建大棚是种植需要。

在建大棚业主蓝先生:山上是个墓,这里是保护地带。昨天(12月2日)过来执法的,不让弄,要拆都拆,不能光拆我自己的。

按照这位业主的指引,记者在山顶看到,这座一百多米高的土山上,有至少五六个蔬菜大棚。

六曲山墓群保护范围图显示,墓群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共有5.7平方公里,在此进行施工建设需经审批。记者拍摄到的在建大棚,就在这一区域内。那么,这个大棚是否经过了审批呢?12月6日,记者向平度市文化执法部门求证,并得到答案——在建大棚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属于未经审批的违法建设。

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金秉坤:在11月18日,我们已经下达了现场责令整改通知书。八次来到现场制止。(记者:为什么他还一直在建设?)(记者:屡次过来制止,但是还一直在建设,对这个要怎么处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案审,统一协商,研究解决。(记者:在控制地带,还有保护范围内,进行的建设没有经过审批的有多少?有没有统计过?)我们现在正在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和文物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核定,统一集中研究解决办法。(记者:目前咱们已知的这些建设的大棚,有没有进行过处罚?)这个我需要查证,我目前掌握的还没有。

究竟有多少违建,记者未能得到准确答复,但是这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在建大棚已被责令停工。而五天之后的12月11日,记者又接到村民反映,这处责令停工的大棚重新开始施工。

附近村民王先生(化名):依然在那干,之前建了三个(大棚),从昨天(12月10日)开始,第四个第五个都开始建了。

六曲山墓群是国内罕见的汉代王侯墓群,2016年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难以拆除又不断增加的违建大棚,对古墓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物保护专家表示,蔬菜大棚本身对文物破坏程度有限,但是未批而建的潜在风险不可估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王建波:特别是对古遗址类、古墓葬类,一些建设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文物的景观真实性、完整性的评估,一定要报相关部门的审核。因为地下的东西都说不清,范围都很难讲。如果没有报批,是对文物一个很重要的威胁性的危险。不好说现在已经造成了什么破坏,但是肯定是不合法的。

本台短评:文物保护须“精耕细作”

文物是现代通向历史的密码,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工作来不得半点闪失。对于这些埋藏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墓群来说,维护好原状就是最好的保护。这项工作如果不能做到位,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青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必须做到守土有责、责无旁贷,不仅要有精细化的管理、科学的规划,更要发现于微时,防患于未然,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惠及未来。

本期编辑:陈锡龙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视青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46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