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后洼遗址

后洼遗址位于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东台地上,南距黄海16公里。

中文名:后洼遗址

后洼遗址

所处地区: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

所属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081-1-081

甘肃古遗址丨寺洼遗址

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镇衙下村洮河西岸二、三级台地以及相接的寺洼山半山以下地带,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又称“庙坪—鸦沟遗址”,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遗址于1924 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发掘。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北起林家沟,南至古洞沟,东自阶地边缘,西达寺洼山半山地带,占地面积约 600 万平方米。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存。其年代距今约 5000 ~ 3000 年。

遗址保存良好,周围地貌未发生大的改变。文化层距地表0.4 米~ 2 米、厚0.5米 ~ 2 米。暴露遗迹、遗物有灰层、灰坑、白灰面、墓葬以及彩陶残片、骨器和石器等。主体遗存为青铜时代寺洼文化。根据采集陶片可知,最早的遗存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有灰陶小口尖底瓶口、网格纹彩陶片等。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采集有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片,橙黄陶黑彩,有水波纹、锯齿纹等。寺洼山的半山腰,有齐家文化灰层、白灰面房址等遗迹,采集有完整篮纹双耳罐等典型器物。还采集有典型的辛店文化双耳彩陶罐。

寺洼文化是甘肃中东部地区普遍发现的一支青铜文化,以马鞍口陶罐为代表性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寺洼遗址规模宏大,文化遗存延续 2000 多年,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探讨甘肃中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镇原县城关古遗址:后河遗址

后河遗址 周代 汉代位于镇原县城关镇祁川行政村旋老自然村茹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北面残存城墙,残长100米,残高5-7米,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厚0.20-0.25米,地表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瓦砾厚1米,距地表1.5米。采集到标本有周代弦纹、绳纹、方格网纹鬲、釜等,还有汉代圆形云纹瓦当及回纹砖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研磨石、灰陶罐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镇原县博物馆

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东莞首个沙丘遗址背后,公共考古让遗址焕新生

几千年前的先民们慢慢走出洞穴,走向海河岸边。他们如何生活?使用什么劳动器具?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迹?

近期,东莞发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推测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场所。

东莞首次发现的沙丘遗址,对丰富东莞古文化遗址类型,延伸东莞历史轴线,增强东莞历史信度,丰富东莞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是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又一例证。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东莞在公共考古领域的初步尝试,邀请公众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

从出土遗物探微岭南文明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中,出土的玉环玉质精美、陶片纹饰繁多,还不乏锛、镞、砺石等石器。

作为精美的装饰物,玉环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可见当时的人类社会有一定分层。

玉环

陶片则以夹砂陶为主,也不乏少量泥质陶。夹砂陶因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而得名,在受热时不易裂开,多作炊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它对改进人们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到巨大作用。

陶片囊括了绳纹、曲折纹等十多种纹饰,可辨识器形有罐、釜、豆等,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且当地的制陶工艺更为成熟。

出土陶片

现场清洗晾晒陶片

磨制石器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珠三角的使用年代延续至商周时期。

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

石镞为石质箭头,弓箭是原始人的狩猎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

石锛,为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至商周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

砺石,为当时的磨刀石。

6000年前,先民以精美玉环作饰,用磨制石器辅助农耕,陶片则大大改善了生存环境,出土遗物再现了这片土地的人类史和文明史。

据了解,珠江三角洲沙丘遗址的形成与地貌发育息息相关,距今6000年前后,珠三角的海平面达到现在的高度,形成现代海岸线格局,沙丘堆积逐步形成。

公共考古,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在尚未完结的情况下,精心选择了适合的考古现场向媒体开放,让关注考古的媒体近距离参观考古遗址、亲身感受考古现场、拍摄记录考古发掘和清洗整理出土遗物的过程。

这是东莞在公共考古领域的初步尝试。通过媒体的视角,考古的魅力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精准系统的考古学传播,专业考古成果为民众所知晓。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出土物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出土物

记者在认识出土陶片

认识城市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东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初现。

1972年6月,东莞市篁村镇(现南城街道)胜和元岭村农民在白泥坑山坡上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东莞市文博单位会同省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清理,共出土陶坛4件,银手镯2件,瓷碗、银钗、铜镜、陶炉各1件,铜钱若干枚。

这一考古发掘,揭开了东莞考古的序幕。自此,随着城市发展,东莞文物工作部门有意识地配合大型基建开展有规模的考古调查挖掘工作,并在2004年,东莞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东莞市考古工作管理办法》。

如今,东莞摸清地下文物遗存底数,发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地下文物遗存,建立了东莞市域内的东江史前文化序列,理清了东莞考古文化脉络。

其中,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为数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贝丘遗址,并在原址上建成了全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区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而东莞村头遗址是珠三角保存面积最大的贝丘遗址。

“我们将深入挖掘遗址的丰富内涵,展现东莞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依托基建考古项目,构建东莞城市完整发展序列。

此外,公共考古形式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选取合适的考古现场,邀请公众参与,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撰文】龚菊 龚名扬

受访者供图

【作者】 龚菊 龚名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29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