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南塔公园

南塔公园位于苏仙区老城区南部南塔岭,公园规划面积580亩,最高海拨270米,距市中心约1.5公里,北邻南塔路,西与国庆南路相接,南临香雪路、东接青年大道。是一处文化遗存较好、生态保护较好,以展现本土历史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市级综合性公园。享有“南塔夕照”的美称。园内车道、游道盘山而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人们可以或登临古塔极目远眺,或坐听松涛品味人生,或在凌影广场舞动青春,或去欢乐世界放飞心情……古老的南塔以其挺拔的新姿,矗立在世人面前,成为郴州又一处“文化地标”。南塔公园开园,是我市“两城”建设、“三城”创建的新成果,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弘扬了湘南古城历史文化,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

南塔公园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

进园免费。里面的游乐设施另收费

云南文山东山公园,文笔塔!

#城市之星训练营#东山公园位于云南文山县城东部东文山,与西面的西华公园遥遥相望。它的周围还有罗汉山森林公园、头塘坝公园以及山脚下的盘龙公园等景点。是文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以文笔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文笔塔登山道全长457 米,大理石阶宽18米,有999级台阶,共分三段,呈“之”字形。中间修建有草坪,种有花草。 文笔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据说东山主峰与两侧连山的交汇处组成了“文”字的一撇一捺,山顶当作一横,塔就是横上一点,远远望去,酷似一个巨大的“文”字。文笔塔最初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雁塔秋风”之说,是文山旧时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文山旧八景之一。

为什么要建塔,建塔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镇妖降魔,平息水患;因为据史志记载,清朝以来,文山水患频发,建塔是为了平水灾,保平安。旧塔高七层,计五丈八尺,为19.33米,镶嵌有楹联“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山的地理地貌。此塔历经风雨剥蚀,塔身渐次垮塌。抗战中期(1944年),日寇进逼滇东南,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东山修筑防御工事,残塔全部拆除。文山建州后,州县历任党政领导多有复塔重建之意。1983年文山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扩为“东山公园”。

1997年重建新塔工程全面启动,历时一年,于1998年3月底修建而成。新塔别有创新,最有特色的是从山底到山顶共修建了999级台阶,道教认为,九为阳数,两个九为重阳,三个九即是三阳,暗含传统的“三阳开泰”吉祥之意,而“泰”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卜为好运。登上这999级台阶,象征着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的生活,昭示着文山人民蓬勃发展的事业。这也给新建的文笔塔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现在文笔塔已经成为文山城区最重要的一个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成为城区居民爬山游玩和晨练的一个好去处。

并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修建有照明灯光,每到夜晚,灯光闪烁,彩灯齐放。从远处望去,东山山顶上的文笔塔恍惚成为空中阁楼,海市蜃楼,疑是人间仙境,如梦如幻,美丽无比。 登上第二个台阶,文笔塔越来越近,雕梁画栋的塔身也越加秀丽清晰,在这里凭栏远眺,远山巍峨起伏,天空蔚蓝如洗,白云悠悠,而山下的文山城景似乎变得更小了。当然也显得更开阔和壮观了。

台阶正中墙壁上的大型浮雕《奔向未来》,上面雕刻有文山少数民族劳作、生活和歌舞娱乐的场景,是一幅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壁画,浮雕制作工艺精细,规模宏大,造型美观。是对文山各族人民悠久历史的展现和阐述,也是对文山人民开拓进取,建设家乡,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写照。再往上走,有一座碑坊,上面有文山县委领导作的序:“重建文山笔塔记”,是对重建文笔塔的一个介绍,还有文笔塔恢复重建拨款捐资单位及个人名单。 登上了文笔塔峰顶,此时此刻是不是有一种胜利和喜悦的感觉。站在峰顶,站在文笔塔脚下,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可谓“攀登文笔塔,一览文山小”,从这里眺望和俯视,整个文山城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尽收眼底,参差毗邻的建筑物,绕城而过的盘龙河、更显得真实和醒目,更感到文笔塔横空出世、雄奇无比。

新建的文笔塔高49米,塔为八角形,七层八翘,层层重阁,古朴典雅,塔身整体为红色,显得雄伟壮观、庄严挺拔,金碧辉煌。塔身内外题诗藏画,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妙趣横生。而塔 的翘角处,挂满了一串串的铃铛,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音。沿着塔身看一圈,南面有金慈昆的“文势壮山河极目远天葱与莽,笔锋挥古今翘楚方史汉及清。”北面有杨兴跃的“获两山灵光天造文笔濯玉砚,得一河紫气地设西华洗翠薇。”西南面有戴光禄的“文笔通古今史辉人杰,山河映日月物华地灵”。

几幅对联,道出了文山的精、气、灵,写出了文笔塔的气势。 进入塔内,每层塔内的墙壁上、顶上,主要是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雕刻有花草、树木、鸟兽、人文等各种图像,雕龙刻凤,令人眼花缭乱,蓬荜生辉。从第二层起至第七层,我们可以到塔外的走廊上观赏整个文山城方圆数十里的雄伟风景。我们脚下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州府所在地——文山县城,它是一座在滇东南地区兴起的地州小城市,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参差毗比、风格各异的房屋,规划有序的街道,轰鸣行驶的车辆和行走的行人,正在开发建设的开发区;城区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对面翠绿如屏的西山护卫着文山城,里面镶嵌着被人们称誉为“文山大观”的西华山公园;由北向南的盘龙河蜿蜒盘旋,穿城而过,湿润着这片土地;城效外成片成畦的丘陵田地,四季庄稼和植物茂盛,养育文山人民。而更远处田园里的座座村庄,则是乡村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南京和平公园内的励士钟塔

从南京鸡鸣寺地铁站出来,就是和平公园。公园位于北京东路东段,南京市政府前,有一标志性建筑——钟楼,正式名称为励士钟塔,是建于抗战之前的国民政府考试院的励士钟塔。

和平公园内是鸡鸣寺站地铁三、四号线的换乘枢纽,它就在市政府门前,位置特殊,寸土寸金,曾有“南京最小公园”的雅号。这里郁郁葱葱,闹市区一块独有的宁静,也是南京市政府门前的一块宝地,人们在这里舞蹈,晨练,悠闲而自在!

和平公园东面的高楼是“和平大厦”。而塔前的长方形水泥建筑就是地铁站出入口。这座 曾经富有争议的塔,共三层,高17米,从下而上呈斜立式,小巧玲珑、造型别致。

1934年11月4日晚上,全国考选委员会在“考试院”明志楼内设宴招待参会代表。 “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即席提议众人捐钟一口,倡议得到全体人员赞同。经“考试院” 牵头、多方集资捐款,1937年6月,“考试院”东花园(位置就是现在的和平公园)内建成了励士钟塔,内置一口大钟,取名“励士钟塔”。该塔高六十余尺,塔顶镌刻总理(注:指孙中山)建国大纲全文,形式异常美观。从塔名“励士”二字,不难想象建造者的初衷。

国民政府考试院原来是利用鸡鸣寺山下的关岳庙(武庙)借地改建而成的。考试院一度将关岳庙铜钟发出的声音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的铃声。励士钟塔建成以后,按时鸣钟,取代了关岳庙原有的铜钟,成为考试院大小官员上下班掌握时间的重要参考。

励士钟塔北边,看到的三个大红拱门的建筑是南京政协所在地,也就是南京的武庙遗址。

南白象公园 ▏瓯海白象塔的旧貌和新颜

南白象公园

文&图 天竺国卿

南白象公园是个总称,它由白象塔公园、谢灵运公园、塘河文化公园、廉政文化公园、塘河文化展示馆、道教建筑、塘河景色、白象老街、清宁古桥等组成。

白象塔,原名白塔,坐落在温瑞塘河岸边的小山丘“象山”之巅,西与凤凰山隔河相望,形成“凤象”之势。白象塔公园有三个入口,主入口在南侧的白象街119号“塘河文化展示馆”前;另一入口在北侧露天文化礼堂的“百姓舞台”边,拾级而上,经一座“风月亭”便到塔下;也可由白云观后面的斗姆宫进入。

白象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至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进行过大修。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开始重建,政和五年(1115年)建成。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白塔寺住持成钦和尚率众对白象塔再次进行重修,留下成钦撰文的《永嘉白塔寺重修宝塔募缘疏》石碑。

▼这是清代修建的白象塔,英国外交官阿尔巴斯特(Chaloner Alabaster,汉名阿查理)拍摄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头陀寺方丈谛闲和尚见该塔“冰霜剥蚀,风雨摧残,铃索断兮鸟来,槛木朽兮板堕,瓦飞柱折,云散塔颓。” 决定率领徒弟徒孙募缘重建。据显培和尚撰的《重修白象宝塔记》记载,该次重修工程于1932年仲夏开工,1933年仲秋竣工。重修后的白象塔为六面七层殿阁式砖木结构,高31.3米,底径7.8米,壁厚2.2米。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每层高度和直径依次递减收敛,层层挑出木构腰檐和迴廊,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内设木梯可登临,外辟券门和佛龛,挺拔优美。

▼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白象塔,摄于解放初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白象塔已倾斜1.98米,三层和四层多处出现裂缝,局部塔壁剥蚀严重,岌岌可危。1964年经省文物部门批准决定拆除。1965年2月,拆塔委员会进行逐层拆除,两个多月拆毕,从塔壁中出土了1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数百件。最名贵的国宝级稀世文物有“彩塑菩萨立像”两尊,现一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尊藏于温州市博物馆。

▼这是拍摄于1965年2月行将拆除的白象塔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现收藏于温州市博物馆。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太阴天子像,高31厘米,是白象塔出土的道教文物。

▼左边是存放僧佛舍利子的北宋窣堵波式车辘小木塔,高6.1厘米,右边小木塔高3.9厘米。

▼拆下来的白象塔葫芦状塔刹,现保存于温州市博物馆。

1998年白象镇成立古塔重建委员会,以民间集资形式募筹资金重建古塔,由临海古建公司承担设计和施工。1998年农历十月初十子时开工,1999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竣工落成。建成后的白象塔在原址按原塔形制,也为六面七层回廊式砖木结构。只是塔高40.5米,比原塔增高9.2米;底径10米,比原塔增宽2.2米,更显雄伟壮观。新塔内设木梯盘旋而上,每层外建券门三个,佛龛三个,每层由券门至回廊,可凭栏俯瞰揽胜。2000年9月白象塔被确立为瓯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拍摄于2001年重建后的白象塔

▼这是今天的白象塔雄姿

▼这是塔门,因顶部做成拱形,故也称券门。白象塔的介绍牌上写成“壶门”,是错误的,也不能叫“壸(kn)门”。

▼这是佛龛,每层六面三券门三佛龛,逐层转换,上下错置。

▼东面塔脚有12方石碑,记载不同年代白象塔的修建过程。

▼白象塔的北面山腰有凉亭“风月亭”。

白象街的北端在温瑞塘河上刚刚架设了一座拱形的“谢公桥”,跨桥过河便是闻名已久的“谢灵运公园”。谢灵运公园位于凤凰山东北山麓,面临温瑞塘河。2004年4月,市政府审批通过《谢灵运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公园选址在新桥街道西岙底村的会昌湖畔,规划用地面积8.73万平方米(131亩),以谢公堤、沉思园、两谢堂等一系列景物布置诗人的纪念空间。然而,由于拆迁资金困难,公园建设发生“难产”,拖了8年落不了地。2012年2月,温州市政府决定将谢灵运公园迁址到南白象街道的凤凰山麓,并于2013年2月开工。该公园结合塘河文化、白象塔等元素,修建谢灵运纪念馆、谢灵运塑像、谢公桥、桥头广场、荷花池、谢公亭、谢诗碑林、仿古商业街等,用地面积50815平方米(76亩)。

▼温瑞塘河上新建的谢公桥

▼谢公桥的桥头广场

谢灵运公园建了5年多,究竟如何?我特地前去探路。目前,只有谢公桥和谢灵运塑像可供观赏,其它还是工地。大型花岗岩塑像十分高大雄伟,而且前有地雕,侧有山水诗卷浮雕墙,颇具气派,远胜郭公山的郭璞塑像。但塑像与谢灵运公园之间隔了一条马路“启凤北路”,我找了好久,终于在凤凰山边看到了塑像。所谓的谢灵运纪念馆,占地面积2146平方米,里边已建成一座两层楼房,一座公厕,一座凉亭,一条长廊,其余都是杂草丛生,荒草一米多高,实为荒凉之地。

▼谢灵运的大型花岗岩塑像

▼瞧瞧,荒草没过台基。

▼谢灵运塑像前的“永嘉县境图”地雕远不及秀屿山公园的“瓯海记忆”地图。而且,塑像台基上的谢灵运简介石刻中,将他的出生地“会稽始宁”错写成“今上虞”,应该是“今嵊州市三界镇”。

▼塑像旁边的山水诗卷浮雕墙

▼塑像背后的浮雕墙

▼谢灵运公园内的游步道

▼谢灵运纪念馆内的长廊

▼谢公亭

▼谢灵运纪念馆内杂草疯长

▼这里的杂草更长

▼凤凰山麓的谢灵运公园全貌

▼还没有竣工的九曲桥

塘河文化公园位于温瑞塘河东岸的温丽高速高架路与温瑞大道交会处,占地面积3.42公顷(51.3亩),有小桥沟通白象塔公园。园林景观不错,打造精致,是座小型的城市公园。

▼从温丽高速高架桥下面进来就是塘河文化公园。

▼公园内的母亲河雕塑有意思,穿衣服的母亲会露乳晕。

▼塘河文化公园内的养浩亭

廉政文化公园位于塘河文化公园的南面,新生小学(原为南白象中心小学)的东侧,靠温瑞大道呈长条状布局。建有谐趣廊、凌云阁等园林建筑,园内众多的廉政宣传牌设计很有特色,值得驻足细读。

▼廉政文化公园内的凌云阁

▼廉政文化公园内的谐趣廊

▼从塘河文化公园看凌云阁和谐趣廊

象山南麓的白象塔边有一幢塘河文化展示馆,大门口挂着“瓯海区对外宣传采访基地”铜牌,楼上楼下分设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展厅。看后想一个问题,游赏白象塔,却不知它的前世今生,要想看它出土的珍稀文物,必须跑到温州博物馆去。若在这个展示馆摆放一些出土复制品,略加介绍,实游客之大愿。

▼在塘河文化展示馆楼上看白象塔很美,这是看到的白云观后面的斗姆宫和观音阁。

南白象的道观建筑十分出名,代表性的是白云观和洞文观。白云观位于白象塔南面,新生小学西侧。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四年(640年),原名玄清观。屡经兴衰,多次重建。1992年扩建,改名白云观,是温州市出家全真道士最多的道观。现有建筑四进,头进山门,门前有影壁、棂星门、华表、石狮;二进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王善);三进凌霄殿,供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四进大罗宝殿,供奉道教最高尊的太上老君;两侧建有两层厢楼。规模宏伟,建筑精美。

▼这是白云道观的头进山门

▼这是白云观二进灵官殿

▼殿壁上的小神像,捐钱后写上你的名字,能够大吉大利。

▼这是白云观三进凌霄殿

▼这是白云观四进大罗宝殿

▼这是大罗宝殿内供奉的太上老君

白云观的大罗宝殿后面还有斗姆宫和观音阁,过去我误认为是白云观的第五进和第六进建筑。这次仔细端详,发现这两座殿宇的朝向方位与白云观稍有差异。经工作人员指点,这两殿不是属于白云观的,而是属于另外一个宗教单位“洞文观”的。由于该地没有余地扩建,洞文观就在塘河对岸择地另建规模更宏大的宫观。

▼白云观后面的斗姆宫和观音阁,属于洞文观的地盘。

▼斗姆宫

▼观音阁

▼温瑞塘河对岸新建的洞文观

漫步温瑞塘河岸边,塘河美景令人流连。温瑞塘河的东侧堤岸是古代的“塘河驿道”,今天遗留下来原生态的古道,所剩无几,在塘河文化公园的北面,即白象后村与霞坊村之间仍能看到一段古道。

▼白象街一段的温瑞塘河美景

▼清宁桥一段的温瑞塘河

▼白象后村一段的温瑞塘河

▼塘河文化公园一段的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堤岸上的古代“塘河驿道”。

南塘街、梧埏街、白象街是温瑞塘河岸边的三条著名老街。徜徉白象街,感受百年老街的繁华沧桑。可是今昔迥异,街犹在,店没了,昔日的繁华不再,徒留旧时记忆。

▼白象街今貌

清宁桥横跨在白象街和西岸路的温瑞塘河上,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三跨石梁柱桥,长17.5米,宽2.1米,桥面由5根条石铺设,两侧置青石栏杆,方形复莲望柱28根,两端设抱石鼓。桥脚两侧各有六七级石阶上下,桥东端原有石构桥亭,题额“永宁门”,现改为单开间三官殿。该桥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29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