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县与建平县的交界处。

牛河梁遗址

遗迹分布在范围达50平方公里的十余处地点,是在1981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包括有用于祭祀的女神庙与积石冢群。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

已发现的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部分南北长18米多,东西宽7米左右;单室部分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6米多,为土木结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秸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然后在上边彩绘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女神庙内堆满了女神、动物的塑像,目前仅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人物塑像的头、肩、乳房、手等残块和玉猪龙、大鸟雕像数十件。人像残块至少分属五六个不同的人像个体,均为女性形象,形体有大有小,或与真人相当,或大于真人若干倍,有的一只耳朵就有12厘米长,塑像的表面还涂以朱色。这些塑像表现出相当高的造型技巧,其中有一尊基本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耳长圆,鼻梁低,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颧骨高耸,嘴大,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在女神庙中还发现了一些祭祀用的陶器,说明当时女神庙中曾经有过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积石冢一般都是用高30厘米、长40厘米、宽20多厘米,经过打制的大石块砌成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每座冢的占地面积都相当大,一般有三、四百平方米,最大的达1000余平方米,平均的垒石高度在1米以上。每座积石冢内,一般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他们可能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被分别安置在大小各异的石砌棺材之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砌棺材(位于墓的中心),长宽各3.5米,一般的石砌棺材长仅有1.5米,宽仅0.5米。

在这些大型的积石冢中,随葬了数量众多、十分精美的各式玉器,总数达数十件。玉器一般放置在死者的头下、胸前和身边,种类有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之物的玉猪龙,有挂于胸前的双联、三联玉壁,有勾云形王佩、扁圆形玉环、圆桶形玉箍,有作为艺术品的玉鸟、玉鸽、玉龟、玉鱼、玉兽等,工艺精美,造型上追求神似,别具风格。其中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国家文物局)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公布重要考古新发现

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大型遗址群,是目前红山文化考古最重要的核心发现,也是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礼仪中心,其庙、坛、冢大型礼仪建筑是中国早期文明开先河的创举。今年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10月11日到12日,组织数十位国内考古界顶级专家,现场考察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

专家们通过学术研讨会,公布了一批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牛河梁遗址群第一地点是由至少九座大型台基建筑组成的大型建筑群,著名的女神庙就坐落其上;新发现打破了原有单一神庙的认识,从建筑形制及规模上提升了牛河梁遗址的文明发达程度;新的发现显示牛河梁遗址台基建筑的结构、建筑工艺是后世建筑标准的源头,这一点在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中就可以见到踪影;伴随大型遗迹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钵、筒形罐、灰陶钵、圆陶片的遗物应是《周礼》冢记载的“祼(灌)礼”的最早实例……

通过40年的考古发掘研究显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掘与研究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总台记者 季熠非 李新峰 曹志宇)

运城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盛唐时期最大的桥梁工程

运城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盛唐时期最大的桥梁工程

唐代黄河古渡口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是当时最大的桥梁工程。考古发现的牵拉桥的遗物有铁牛、铁人各4尊及铁山、七星铁柱等镇河之物,所用铸铁耗去了唐代当时年铁产量的1/4,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冶铸技术等方面的高度成就。

牛!河北这座古城向公众开放考古,7朝文化层叠压遗址令人震撼!

石家庄现在最火的旅游目的地就属古城正定了,“古城古韵、自在正定”是它的旅游宣传语。因为距离石家庄市区很近,平均10公里左右,所以每到晚上或周末,大家都会去古城里逛一逛,转一转,感受古城的慢生活。

在《三国》里那个总喊“我乃常山赵子龙”的赵云,就是正定人。古时候常山郡的范围历代都有变化,后来因战乱改为真定,有“真正安定”之意。在清雍正年间,因避讳胤禛改名正定,沿用至今。

正定是千年古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县城内保存至今的古迹很多,如凌霄塔、华塔、须弥塔和澄灵塔四座宝塔历经千百年,依然矗立在县城内。

而始建于隋朝的隆兴寺,是我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我国十大知名寺院之一。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会公开征集,最终选择了15组家庭共36人,开启了一场“正定公众考古之旅”,这也是河北省文物考古院公众考古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从正定著名的广惠寺开始,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华塔,它是“国保”文物,始建于唐代,历代都有修缮,如今保存完好。华塔全部用砖砌成,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堪称精品。

虽然多次来广惠寺,却第一次知道这里还有一处烈士陵墓—赵生明烈士陵墓。

赵生明生于1917年,是陕北人,曾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1947年8月24日,赵生明奉命带领队伍解放正定城,当他带领部队追击到华塔附近时,敌人躲在了华塔里,居高临下向我军扫射。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文物,赵生明命令队伍停止用炮击,只能用轻武器。为此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赵生明在指挥中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战后,赵生明被授予“大功功臣”,正定人民为了纪念他,将他牺牲时的南门里改成了生明街。1984年,当时的县委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指示在华塔北侧树立了赵生明烈士纪念碑。

在广惠寺,大家了解了赵生明烈士为保护华塔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而牺牲的英勇事迹,并举行了缅怀仪式。

活动的第二站大家来到了正定博物馆。在正定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带领大家观看了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动漫宣传片,并就宣传片所呈现的考古知识,与大家进行了生动有趣的现场互动。

在博物馆里,大家还参观了许多实物展示。正定自古便是冀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业活动繁荣。所以在正定博物馆里不仅有正定周边窑场出产的典型北方瓷,也有经贸交流传来的南方瓷,这些瓷器不但制作精美,赏心悦目,而且还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活动的第三站是正定开元寺,它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开元寺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东魏,曾称净观寺、解慧寺,唐玄宗时改称为开元寺。寺内建筑自唐至明、清,都有重建和重修。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位于开元寺现在地址的南侧和西侧,是河北地区首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发掘项目,自2015年至今,进行了近七个年度的考古工作。

河北省文研所的考古工作者们,为土层依次标出了唐代、五代、北宋、宋金、元明清等年代。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7个朝代连续文化层叠压、出土近7000件文物、河北四大名窑瓷器出现于同一古文化遗址,堪称考古界的一大奇迹。对开元寺南遗址的遗存布局及演变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正定古城唐五代以来的城市布局、功能变化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正定开元寺考古现场首次对公众开放,市民、游客透过搭建的玻璃围挡,可以真切地观看到考古挖掘现场和文物出土的场景。

在考古发掘体验开始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向大家介绍了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并就现场设置的三个考古体验项目向大家做了专业、详细地说明。

现场设置的三个考古体验项目分别为:科技考古—土样浮选、田野考古—古城墙夯窝发掘体验、手工业考古—传统瓦当的古法制作。

三项极为难得的考古体验项目非常受大家的喜欢,特别是参与活动的孩子们,更是争相动手体验,这比课堂里讲得更真切、真实。

体验结束后,河北省文物考古院专家为表现优异的小朋友颁发考古证书、赠送考古盲盒伴手礼,并合影留念。

通过这种现场体验的方式,走进文化考古现场,大家纷纷表示,第一次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怎么样科学的考古,及考古的重要意义所在。并希望活动主办方后期可以推出系列的、更多形式、更为丰富的公众考古活动,让大家有机会参与。

循迹燕赵文明,倾听燕赵历史。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愿与大家一起,怀揣对燕赵大地的敬重,对燕赵文明的热忱,用传承和延续唤醒一座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从孩子们开始,带领他们用眼睛、用双手,用心,慢慢地去了解、敬畏、进而热爱自己脚下的这一方土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26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