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曾侯乙

曾国君列表(百度):

事实上,曾侯乙跟曾侯钺(邑部的钺)、曾穆侯(季怡戈的西宫)、曾伯宫父穆、曾伯文,都是同一个人,即文王第七子“西宫”郕叔武,又称“曾侯乙”。

曾侯乙

一、“曾伯文”簋:

1922年,随州均川熊家老湾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释文:唯曾伯宫自作宝敦用,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孙永保用享。

“宫”释:室犹宫也,宫自其围绕言之。象心之居中若宫。如五音之宫,居中央唱四方。若人心之居中,为躯体之纲。

此字为“宫”明矣。“曾伯宫”释为:曾国伯侯西宫。

二、曾伯宫父穆鬲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释文:唯曾伯宫甫穆西,用吉金自作宝尊鬲。

曾伯宫甫即曾国。

三、曾穆侯(谥号穆,见周王孙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铭文内容:

① “周王孙季怡孔藏元武元用戈”

② “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攻)尹,季怡之用。”

铭文①的“元武元用戈”释为“原(郕)武原用戈”,指原郕叔武原来使用的戈。

铭文②的“西宫”指曾侯乙。从戈铭可以得出曾侯乙即郕叔武、即西宫。

四、曾侯钺(见曾侯钺簋,名钺(邑部的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人。)

钺的正确解是“郕”(成邑),即释为曾侯郕,其所指为曾侯乙郕叔武。

五、曾侯乙

曾侯乙鼎及铭文,正解见本人之前发布的文章。曾侯乙即为郕叔武、西宫,他是西周所封“曾国”的第一代国君。

(备注:“曾侯乙墓”内容较多,将分篇介绍,要完整了解,请参阅上下篇章。)

曾侯乙墓发掘至今四十周年 曾侯乙

曾侯乙文物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是距今2400年前的一位诸侯国国君,曾侯乙:曾为国名,候为爵名,乙为具名,曾侯乙墓的发现也是一个偶然,是当时部队基建的时候发现的,上面盖有大石板,当时跟文物局做了汇报,后来考古工作者经研究确认是一个墓葬,五月份进行发掘,这个发现可以说是震惊中外。

曾侯乙墓非常完整的保存整个墓葬的下葬情况,里面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铜器,比如尊盘、铜鉴缶、九鼎八簋等等,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编钟的发现,出土时很吃惊的是它竟然还是站立着的,曾侯乙编钟全套共85件,这套编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曾国国力的象征、中国礼乐文化的最高体现,在中国古代国家各种典礼、宴会、接待外宾等重大场合都要演奏编钟,以示郑重。

整个钟加起来共有3755个铭文,这个铭文写的全是乐理学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就是一个音乐学的百科全书,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完整的掌握了12律,这是了不起的,以前我们以为汉代才有12律,可以说是改写了我们对中国音乐的认识,钢琴演奏的曲目它都能演奏,在战国的时候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整个编钟、编磬、鼓、瑟、琴这些乐器,而且当时应该是完整的音乐演奏,它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器、酒器、水器等是历年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尊盘 由上方的尊和下方的盘组成,在仪式中用于盛酒,他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铸造方法,这个尊盘现在看像一个云朵一样很多镂空,那么细、那么小,出乎我们现在的想象,它是怎么铸造出来这么细的80条小龙,学术界公认的它是失蜡法铸造的,简单说就是熔模铸造法,这个技术应该是一个比较先进的铸造技术,我们不但那个时候掌握了它,还运用的如此完美。

铜鉴缶 它中间是一个缶,外面是一个鉴,中间是为了放冰块,就是为了冰酒,但是下面还有个卡口,这个卡口正好一下卡进去,这都具有一种工业设计的味道,现在看起来依然让人感慨。

二十八星宿图漆箱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省是文物大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总量超157万件(套),其中有不少享誉中外的瑰宝。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推出“文博馆藏揭秘”,揭开部分珍贵文物的神秘面纱。

4月27日,中印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这带火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这些天,省博迎来一拨又一拨中外游客。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多件文物创“世界之最”

1978年发掘于随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墓。这座沉寂2400年左右的地下宫殿,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万余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种类之齐全、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自曾侯乙墓重见天日,专家们就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发现曾侯乙墓文物创下许多“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酒器;目前所见最早的竹简实物;出土盏、漏匕、杯、带钩等一批金器,数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见,2156克的金盏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十二律俱全、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是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乐器之王及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

这些文物共同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出土青铜器总量超10吨

在上世纪90年代,我省19件文物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其中,曾侯乙墓文物占9席,分别是:曾侯乙编钟、铜尊盘、联禁铜壶、铜鉴缶、铜鹿角立鹤、编磬、大尊缶、云纹金盏和漏匕、16节龙型玉挂饰。

其中,曾侯乙尊盘饰龙84条,蟠魑80条,制作复杂,造型美观,极尽奢华。它是出土先秦青铜器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至今未出现复制品。专家称,曾侯乙尊盘原为曾国先君所用,可能在当时就是稀世珍宝,曾侯乙继而用之,并将盘内铭文改刻为“曾侯乙作持用终”。

被称为“古代冰箱”的铜鉴缶,外表极富装饰美,集浑铸、分铸、焊接制作工艺于一体,缶置于鉴内,盖好盖,二者浑然一体。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为使二者结合稳固,鉴底部伸出品字形三个弯钩,尊的圈足前后留有三个穿眼,刚好容弯钩插进,并可自动倒钩扣住。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实用角度讲,都已有现代工业设计的味道。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共38种134件,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墓葬。因发掘前未被盗扰,其布局真实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仪式: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相配。它们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采用浑铸、分铸、熔模铸造(失蜡法)等冶铸技术和透雕、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代表了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令人诧异的是,曾侯乙墓出土青铜文物总量超10吨,却未见一件青铜剑,只在墓主人身旁发现一把青白色玉剑,剑首被透雕成双龙形。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这把玉剑有和平寓意,在曾侯乙墓发掘4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布展时将其放在醒目位置。”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些精美的文物,表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曾侯乙墓是完整的出土了一套那个时代的,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各种精美文物,他让我们可以系统的看到,我们周王朝时期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对我们了解2400年前,以曾侯乙为代表的当时我们中国的礼乐文化,包括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比如说 艺术、生产、包括音乐也是宣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窗口。

曾侯乙墓为何出现在湖北随州? 曾侯乙

很多人奇怪于隋朝的国号,隋文帝杨坚是怎么想到硬生生造出“隋”这个字的。其实,杨坚创建的这个帝国,本来叫随朝。杨坚在北周时期袭封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称帝后就定国号为随。而且,杨坚本人曾当过随州刺史,对“随”还是很有感情的。可是,杨坚觉得“随”字的“辶”旁不吉利,有离开之意。杨坚脑洞大开,去掉“辶”,改“随”为“隋”。

隋朝国号源于“随”,那么,随在哪?现在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就是历史上随国的故地。 随国的创立人是谁?如果你看过《封神演义》,应该不陌生,他就是南宫适。南宫适姓姬,是当时西岐国两大元老之一,另一个是散宜生。南宫适官拜大将军,为周武王伐纣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西周大封功臣,南宫适就封在了“随”。

从地理位置上看,随国北边是现在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的桐柏山,南边是汉水、长江。土地非常肥沃。随国是西周时汉(水)东诸国中的比较大的国家,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

作为汉东诸国最强的随国,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西周王朝监视南方不听话的楚国。楚国向来不服西周,所以随国带着唐国、邓国、郧国等小国,作为西周王朝在南方的战略屏障,阻止楚国势力北上。随州相传是神农耕耨之处,被称为“神农故里”,随州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其间是丘陵坡地。夹在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在商周时代,是通往南方的要道,军事意义非常重大。

周室东迁以后,随国成了楚人扩张的主要障碍。两国之间经过数场战争,楚国逐渐强大,但也一口吃不下随国,只能大眼瞪小眼地互相盯着。但是当楚国变强后,随国根本无力阻止楚国。在混乱的春秋年代,随国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反而成了楚国北上掠地的基地。到了战国时期,诸国兼并日益惨烈,作为小国的随国,无力改变命运,最终被楚国吃掉。

随国的故事,其实是没什么好讲的。接下来,咱们讲另外一件你熟悉的事。

1978年,在随国旧地,现在的湖北省随州市境内,发现了曾侯乙墓,出土了稀世珍宝的曾侯乙编钟。你会说,这是曾国,和随国有什么关系?太有关系了。

关于曾国,在春秋战国的史料记载中,只有鄫国(缯国)的记载,这些记载中说的鄫国位于泗上地区,和鲁国为邻,春秋后期被莒国所灭,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从地理上来看,鄫国和曾国不是一个概念。既然如此,曾侯怎么会葬在随国。而且从出土的文物上看,可知曾国国势一度非常强盛。这么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怎么不被史书记载?更离奇的是,已发现的随国青铜器的铭文,写的都是曾国。

学术界开始争论,直到2010年。

这一年,距离原曾侯乙墓所在地约20公里处,随州叶家山岗地,又在出土的曾侯舆编钟上发现一段铭文,“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这段话,是说曾侯辅佐周文王和武王,灭商后被派到南方监视南方诸国。这说的不正是南宫适吗?最终,学术界确认,随国和曾国,其实就是一国两名。

随国国君为何自称曾侯,有学者进行了推测。周初南宫适被分封在随州,但是当时这里应该也称为“曾”。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南宫适也可以叫曾适,同时也是曾侯,这在当时各国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周王把南宫适的封地改名为随,可是随国国君对“曾”仍念念不忘,依然自称曾侯。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25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