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顿丘山遗址

顿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来安县新安镇(县城)城东村赵坝生产队,呈台形。南北长200米,东西长120米,文化层平均厚度约2.5米。因是东晋侨置的顿丘郡治所,故名顿丘山。1975年大水以后,该遗址成为居民住宅区。

顿丘山遗址

山东省内唯一上榜,章丘焦家遗址再获全国大奖!

9月20日,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评审委员会三轮投票评选,共有18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荣获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奖,分别是一等奖4项(含得票数相同的项目)、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向社会进行公示。其中,山东大学申报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了三等奖,是山东省内唯一上榜的考古田野考古项目。

焦家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焦家村西约800米,南距城子崖遗址4公里。2016-2017年,山东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们在章丘焦家遗址再次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内涵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揭露出包括夯土城墙、护城壕沟、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内的诸多高等级设施,出土了大量规格齐全的玉器、白陶、黑陶和彩陶等高端礼仪用具。高等级墓葬棺椁齐全,开启后世棺椁制度的先河。

大墓主人多陪葬象征王权的玉刀和玉钺,并以各种精美陶器和玉饰品显示占有的财富,陶器和玉器陪葬品的位置都非常固定,而且成套组合陪葬,在埋葬制度上形成了十分稳定的礼仪制度和文明化标志,具有时代早、规模大、制度全等特征。这些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昭示了焦家遗址作为鲁北古济水流域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意义的大型聚落的重要史实。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认为,已有的考古发掘表明,焦家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规模超大,“是鲁北地区迄今所知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聚落,是距今5000年前后我省乃至我国东部地区规格最高的史前时期墓地之一”。焦家遗址作为该地区大型的中心聚落遗址,也为以城子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找到了重要的源头。它奠定了此后龙山时代的物质文化基础,成为文明前夜一颗璀璨的明珠。

因其重要的考古发现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章丘焦家遗址成果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2月26日,该遗址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2018年4月10日,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咨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牢记历史,山西灵丘平型关战役纪念遗址红色旅游攻略

【简介】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乔沟一带。平型关战役遗址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1937年0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侧的乔沟一线伏击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血战,歼敌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值得永远纪念的胜利。【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今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做为明代内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重要屏障之一。【美食特产】美食及特产请参考灵丘县美食推荐>>点击查看【景点推荐】平型关战役遗址包括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15师指挥所、平型关关口、战役纪念馆、主战场乔沟、老爷庙、邓峰寺、将帅广场组成。

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平型关大捷纪念碑位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东侧1公里的石灰岭上,建于1997年平型关大捷60周年前夕。碑阳刻有杨成武老将军题写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八个大字,碑阴的碑文记述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及重大意义。纪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参战部队八路军115师,碑座、碑体高分别为1.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为1937年9月25日。

图为平型关战役纪念碑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197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主持修建,1971年9月闭馆。1990年遵照聂荣臻元帅指示,经修缮后重新开馆。2006年由国家拨款进行改扩建和重新布展,2007年9月竣工。改扩建后的纪念馆内基本陈列,由序厅、3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和半景画馆组成。二楼设缅怀厅和观景台。基本陈列有丰富翔实的图片、文献资料和文物,通过复制景观、绘画、造型、塑形、声光、视频等多种技术和艺术手法,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震惊中外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场面,是全面系统地反映平型关大捷这一经典战役的专题展馆。

图为平型关纪念馆

115师指挥所:115师指挥所位于平型关战役遗址东南方的祁连山峰顶上,一块汉白玉石碑矗立在松树林里,碑上书写着:115师指挥所。平型关关口: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处关隘,处于冀晋边务的交界处,因其形如瓶而得名。宋代称瓶形塞,金代称瓶形镇,元代称瓶形寨,明代称瓶形岭,清代始称平型关。向西经团城口、茹越口与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外三关”相接;往东越牛帮口、狼牙口与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内三关”相连。乔沟主战场:乔沟是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位于内长城平型关东侧公路边一块较平缓的坡地,公路边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上书写着: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乔沟沟长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地势险要,沟深10米到一百多米。峡谷古道宽不过三五米,仅容一辆卡车单行,古道两侧是刀削似的危岩绝壁,再上面是比较平缓的沟岸,自秦汉以来就是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老爷庙:老爷庙制高点位于乔沟西北侧,老爷庙座西北朝东南,是当地老百姓依山而建的一座小庙,前低后高,是沟堑的制高点。庙前一片平缓的坡地向东南伸去。老爷庙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平型关战役遗址。

将帅广场:将帅广场位于平型关战役遗址中心处,由115阶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的10尊铜像。铜像两侧矗立着10面汉白玉文化墙,刻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聂荣臻等18位中央军委、八路军领导人,以及各级将领关于平型关大捷的题词、诗词和讲话,毛泽东主席的“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的题词十分醒目。在纪念馆北边、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入口处建有门区广场。

图为将帅广场

【交通信息】公交:灵丘县武装部门前有直达平型关战役遗址的公交(无固定公交站牌,招手即停,5班/天,6元/人)。包车:也可在县城包车前往(上车前请提前谈好价格,以免被宰)。

【旅行信息】

门票价格:平型关战役遗址为红色教育基地,免收门票,景区停车场收停车费。

注意事项:建议自驾前往景区,各景点相距较远,徒步时间较长,且交通不便,建议自驾前往。

游览时长:建议1天

最佳季节:夏秋季节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半魔人户外发现者社区官方网站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广东佛山银洲贝丘遗址或可窥探珠三角史前人类生业模式

遗址挖掘时,国内多名顶级文物专家赶来三水参与挖掘研究。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波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周村乡银洲村豆兵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它就是具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银洲贝丘遗址。在历经四次的考古挖掘中,银洲贝丘遗址一度招来国内考古学众多顶级专家学者……工艺精美的玉玦、实用性极强的石器、骨器、陶器,一件件铭刻着数千年的史前历史印记的文物被发掘出土。

四千年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又如何证明早在四千年前就曾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银洲贝丘遗址的研究发掘,对珠江三角洲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昨日,作为当年参与遗址整理并深入研究遗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黄可佳博士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首次揭秘:银洲贝丘遗址不仅仅在四千年前有人类分阶段生活的轨迹,更是目前已经发现的珠江三角洲史前最有代表性的贝丘遗址之一。通过对银洲贝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或将由此而了解到珠江三角洲史前人类的生业模式。

74号墓中出土的玉玦。

揭秘1: 小山丘中深藏千年历史印迹

如果不是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豆兵岗这个杂草满山的小山丘丝毫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这个小山丘就是有着4000年历史的银洲贝丘遗址,三水地图上标注显示,位于广东省佛山三水区白坭镇东南约6公里处,于西江和北江交汇处,在史前时期是两江入海口附近、高出地表的一个台地,坐落在银洲村东侧一座孤立的椭圆形岗丘上。

“考究发现,曾有人类居住于此,水产资源是主要的生活利用对象。由于人类在上面活动,食物里面有部分是贝类,食用贝类会产生很多残余贝壳垃圾,被人类遗弃在遗址周围,时间久了,会形成一层层的贝壳堆积,考古学上称这类遗址叫贝丘遗址。”曾致力于贝丘遗址研究多年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黄可佳博士介绍说,很早之前,这里实际上叫豆兵岗遗址。

记者近日循迹走访发现,遗址所在之地表层仍旧依稀能够看到不少贝壳等残留物,古代人类生活的印迹已被杂草和绿色植被覆盖,几乎完全没有了踪迹,大面积的遗址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更迭后,与现代的农村田地相差无二。

“从外观上确实看不出来遗址有着数千年的印迹!”三水博物馆馆长蓝丹青介绍,整个遗址可以分为三期,一期文化位于岗顶处,堆积非常薄弱且破坏严重;二期文化堆积布满岗顶和岗坡处;三期则分布于岗底平地。山岗东北为低塱地,有鱼塘、稻田,西南为村落,遗址文化遗存遍布整个岗顶和岗坡,并一直延伸到坡下平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残余贝壳垃圾被人类遗弃在遗址周围。

揭秘2: 或可窥探珠三角史前人类生业模式

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第二次时银洲贝丘遗址被发现。鲜为人知的是,银洲遗址的发掘,缘起1989年在珠海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黄可佳博士介绍说,当时考古界想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文化认识进行一些总结,北京大学的赵辉先生受到日本贝丘遗址研究的启发,在会上向广东同行提出可否在珠江三角洲找一个贝丘遗址进行一些工作。这个提议得到了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支持,双方随后合作进行了“珠江三角洲史前贝丘遗址研究”项目,选定银洲遗址作为重点发掘目标。

“当时这个遗址还没有被命名为银洲遗址,是用它所在的岗丘小地名命名为豆兵岗遗址。”黄可佳表示,1991年至1995年,银洲遗址先后进行过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发掘和一次以环境考古为目的的小规模的发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非素、李子文、冯梦钦、吴海贵等人,北京大学由赵辉带领几名本科生和留学生参加,三水博物馆的麦海等人也参与了发掘。第四次小规模的发掘主要是为了配合袁靖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而进行的,并进行了周边考古调查。这样的发掘团队,即使今天看来也是超豪华的。

“几乎全部参与人员都是国内考古界的顶级专家,可见当时银洲贝丘遗址的重要性!”黄可佳说。

对于当时为何选择银洲遗址来进行发掘和研究,黄可佳认为,遗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史前最有代表性的贝丘遗址之一,保存比较完整,通过对它的发掘和研究,由点及面,可以了解珠江三角洲史前人类的生业模式。另外一方面的考虑是,在银洲遗址发掘之前,广东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也做过不少考古工作,但堆积丰富、遗迹丰富的遗址并不多。

“当时一些条件限制的缘故,发掘出的遗址或者堆积简单,或者由于发掘时代较早,发掘技术和采集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建立比较详尽的文化谱系!”黄可佳表示,基于这些原因,四千多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每个时期的文化面貌怎样,并没有发掘清楚。除此之外,银洲贝丘遗址位于西江和北江的交汇处,通过水路可以很便捷地连接华南的西部和北部,甚至与长江流域发生联系,这些地区与珠江流域在史前的关系如何,也是选择银洲遗址来发掘和研究的重要考虑之一。

揭秘3: 或是三水最早人类文明发源地

事实上,银洲贝丘遗址从被发现到发掘,一直受到外界普遍关注。根据三水地方史记记载,遗址是目前可知的三水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捡拾贝壳、捕鱼狩猎,并能手工制造精美的陶器、玉器并在此繁衍生息。

蓝丹青馆长介绍,遗址被发现后,各级顶级古文物专家先后到达三水,遗址经批准后实施主动性开发,前后四次进行遗址挖掘,都证实有大量人类生活过的痕迹。黄可佳博士也表示,经过多次的考古挖掘,专家们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古代的灰坑和房基,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会使用火煮东西,并会建造房屋抵御严寒和野兽的侵袭。

玉玦玉斧和这两件精美的玉器,在广东省这一时期属首次发现,人类工艺非常的明显。考古发现,银洲遗址的远古人类已会制造工具和装饰品。遗址出土文物以陶器为大宗,还有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和木器。文物中还有少量凹底器,并首次在珠三角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三足器和较完整的大型釜、罐。在74号墓中出土的玉玦和玉斧十分罕见,玉呈墨绿色,虽经历数千年的地下埋藏,仍有脂肪般光泽,呈微透明状。

三水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展厅展示银洲贝丘遗址上挖掘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有火烧过的痕迹。银洲贝丘遗址被认为是三水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揭秘4: “银洲先民”遗址生活或存多个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掘研究,专家们不但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居住生活留下来的各种遗迹和遗物,由此还分析出银洲先民在遗址生活有早中晚多个阶段。

黄可佳和蓝丹青等专家分析介绍,遗址最早阶段,人类最早居住的位置可能以岗顶为中心,稍靠斜坡分布,留下的遗迹被后代破坏严重,只剩下少量地层和零星的房屋柱洞。后来在原来的居住位置附近出现方形房屋建筑,生活垃圾丢弃在房子周围。新盖的房子位于已废弃房子周围,有的建在垃圾上,只是稍加铺垫,平地起建或稍挖浅槽。房子规模不大,似为家庭居住。这时期的墓葬墓圹规模较大且深,多数有随葬品,分布范围较大,墓葬排列稀疏。

然后进入银洲贝丘遗址比较繁荣的阶段,开始出现新的房屋建设,位置主要是在岗的东部和西部,出现大量灰坑和柱洞。大约同时在岗顶和岗西南坡出现大量连续埋葬的墓葬,岗西南坡第三阶段的房址已经遭到废弃,大量墓葬打破房址。这些墓葬排列密集,墓窄长较浅,揭开表土后即露随葬品、骨架,随葬品少。墓葬有成组分布的特点,组与组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似乎代表不同的家族。

“在这个大阶段的偏晚段,在一些墓葬之上,主要在岗顶周围又出现一些房屋建设的迹象,但由于后期破坏严重,所剩迹象不多。这时期出现另一个特征,就是垃圾似乎有集中沿岗地陡坡倾倒的趋势,如在岗的西部都出现深厚的短时期贝壳和陶片堆积,数量众多,似乎是人类对垃圾的处理开始讲究起来。”黄可佳介绍说,最后一个大的阶段是向低处居住的阶段,银洲人的居住有向低处走的倾向,可能与周围泥沙长期沉积,海岸线更向东南推进有关,周围地貌已经由河流入海口地貌,变为湖泊纵横的三角洲平原地貌。这一阶段的遗迹主要位于岗下的鱼塘附近,在鱼塘中甚至有类似水中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的木柱和榫卯结构。此阶段之后,岗顶一直荒芜,特别是明代以后,一直到现代,成为银洲村的墓葬区域。

专家: 对银洲贝丘遗址可建遗址公园

“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涉及文化谱系研究、聚落考古研究、动物考古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未来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自2013年开始参与遗址整理的黄可佳博士多年来一直在三水深耕银洲贝丘遗址研究。让其扼腕叹息的是,由于当年参与的多名专家先后去世,银洲遗址的考古资料整理工作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系统开展,目前关于银洲贝丘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尚未完成。

“银洲贝丘遗址紧邻现代村落,有不断被现代人类活动危害的风险,同时银洲贝丘遗址又距离三水区城区比较远,如何进行未来的展示和活化利用工作,是一个难题。”黄可佳表示,银洲贝丘遗址的未来的保护工作比较艰巨,作为三水最早的史前遗址,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堆积最为丰富的代表性遗址,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黄可佳认为,对银洲贝丘遗址原地保护和展示是比较理想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以建立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设计开发一些与遗址有关的公众参与项目,让遗址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成为三水人生活的一部分。

父与子全集(全彩版)

作者:[德] 埃奥卜劳恩 绘

当当 广告

购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16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