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公刘庙

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庙,原为明代修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刘庙位于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地处董志原东侧原畔上,地势平坦,三面临沟。

中文名:公刘庙

公刘庙

别名:华夏公刘第一庙

地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

地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公庙:诠释刘公岛名称由来的老建筑

航拍刘公庙

摄影邹本东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公岛曾有过很多名称。汉时就有“刘氏别业”之说,元代称“刘岛”、“刘家岛”,明代还叫过“刘岛山”。明隆庆六年(1572年),才在官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中正式出现“刘公岛”这一名称,沿袭至今已400多年。对于刘公岛名称的来历,旧方志有记载,民间也有神话传说,尽管都有一段完整美丽的故事,但也缺乏确凿的依据。好在有刘公庙这样的历史建筑,以它年代久远的“身世”和几经变迁的沧桑经历,给后人做了解惑和诠释,成为解读刘公岛名称由来的一把钥匙。

由西向东远眺刘公庙(摄于1898年)

刘氏别业 立庙祭祀

1975年,在刘公岛东村南的河沟旁发掘出战国遗址,据出土文物考证,战国时期刘公岛就有人居住,距今2200年左右。元、明两代,海上运输业比较发达,威海系南北海运的必经之路,刘公岛作为重要的避风泊船之所,船只最多时达数百艘。《元史》、《登州府志》、《崇明县志》凡序海道或称刘岛或称刘家岛。明嘉靖末年(1553年—1565年),胡宗宪编绘的《筹海图编》中称刘公岛为刘岛山。

清代《威海海防图》中标注为刘公祠

元明时期刘家岛何以姓“刘”,通常有二种说法:一说认为刘氏指的是汉代石落村之刘姓。清乾隆本《威海卫志》记载,石落河北岸有个石落村,住着刘姓人家。当时,石落村一带蝗虫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食不果腹,饿殍遍野。一日晨起,刘氏忽见一巨鲸搁浅海滩,为搭救村民性命,刘氏召集村人割取鱼肉,分而食之,村民得救。为铭记巨鲸恩德,刘氏率众人用鱼骨架盖了一座祠堂,时称“鲤堂”,也就是后来的“刘家祠堂”。之后,刘氏还做了木船,经常渡海到对面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这岛自然就是刘氏的另一处产业了,故称“海上刘氏别业”。

东村坡顶建筑为刘公庙(摄于1898年)

另一说是岛上刘氏为汉代没落的皇族一支,东迁至此,择地而居,垦荒创业,在岛上繁衍生息。

刘公岛这一称呼最早见于明隆庆年间,据记载,隆庆六年(1572年),明督漕王宗沐上奏请行海运,准奏,诏令运十二万石粮自淮入海,并规定了海上运输路线,其中就有刘公岛的名称。至于为什么称刘公岛,大约与此时民间广为流传的刘公刘母故事有关。故事说,昔年有南船遇风,漂泊该岛,几濒于危。岛鲜人烟,遇老父老母刘姓者搭救,并以食馈船上人,老人旋忽不见。船人以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为之立庙祭祀,称刘公庙。从此,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船民们都要登岸进庙祈祷,祈求老人保佑他们海上平安。

从上述三种说法中得知,刘公岛与刘氏有关,且与一个“刘公”人物更为密切,但“刘公”为何时何人,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地是,在长期流传的故事中,人们已经把“刘公”及“刘母”奉为神灵,并建庙祭祀。

刘公庙到底建于何时?据威海管理公署1934年的一份《寺庙登记调查表》显示,刘公庙建于明末。另有资料记载明代重修刘公庙,由此可见,时间基本集中在明代。

由西向东可见正殿、厢房和寝殿(摄于英租时期)

跌宕起伏 命运沧桑

刘公庙位于岛内东村山坡之上,与村舍相邻。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排,两进院落。前为山门,中间大门,两旁耳房。中排为正殿,带有卷棚,房子比较宽敞,殿内供有刘公刘母塑像。后排为寝殿,四周由院墙所围,还有两厢房。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房屋共计20多间。可以想象,在偏居一隅、运输条件及其简陋的条件下,刘公庙规模也算比较宏大了……

处于海防前沿的刘公岛,并不是一座宁静乐土,也被裹挟进倭寇肆虐、镇压义军的纷纷战火中……史料记载,明初为防倭寇侵扰,“移岛中居民于近郭”;明嘉靖年间(1522—1566)王宪武率农民起义军占领刘公岛,威震朝廷,后遭官军镇压;万历末年,登州知府陶郎先又招人垦地纳税,并在山顶设墩台,派兵屯守。刘公庙其命运如何?已无从考证。

完成朝代更迭的中国,迎来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以后的历史风烟中,刘公庙也迎来了其跌宕起伏的沧桑岁月……

刘公刘母塑像(摄于1898年)

康熙年间《威海卫志》记载:刘公岛“内有瓦殿,貌刘公刘母,为海若灵英,舟人经其地者,必设神福焉。”乾隆年间《威海卫志》记载:岛上有刘公、刘母祠,“瓦屋数楹,泥塑双像”。

1881年,刘公岛被确定为北洋海军海防重地和驻泊之所后,大规模军事设施开始兴建,先后建成工程局、机器局、屯煤所、海军公所、铁码头等。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北洋海军和护军近万人进驻刘公岛,刘公岛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为使军民获得刘公刘母的护佑,1889年,李鸿章和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曾出资重修刘公庙。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在检阅北洋海军时也曾进庙叩拜。北洋海军将士每次出海或作战前也都到庙中进香拜祭。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建立基地时期,是岛上居民最多的时期,也是刘公庙香火最为旺盛时期之一。由此,刘公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庙迁岛外 神随民移

迁到岛外的刘公庙(位于现在的市政府广场西南)

然而,祈求刘公庙庇佑的北洋海军无法改写甲午战争全军覆灭的悲惨命运。甲午战败后,日军占据刘公岛,岛上民众大都逃离,昔日刘公庙香火不再。三年后,日军撤离,英军登岛,刘公刘母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岛外。

迁往岛外的刘公刘母塑像(摄于英租时期)

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为把刘公岛建成专属军事控制区,进而建成英国海军军事基地,1990年,英国海军采取强制措施,将岛上的土地和房屋悉数购买,强令岛上居民迁出。岛上华人只剩下英国海军雇员和商店店员、家庭佣人、人力车夫、搬运工等为西方人服务的特批人员。

对刘公刘母的神化和护佑需求,自古就成为岛民与日俱增、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迁出居民并没有忘记昔日提供护佑的刘公庙,坚持“神随民移”,在高立山下(现市政府广场原白天鹅宾馆东侧)辟地另建了一座刘公庙,重塑刘公、刘母神像。庙前有碑,载有“神本依人,庙迁岛外”的文字。

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威海卫北部地区以后,为修筑工事,四处抓民工拆房拆庙,岛外的刘公庙未能幸免,并将拆除的木料运至菊花顶修筑工事,原有的庙宇变成废墟,1952年前后,废墟才被逐步清理完毕。

由西向东看刘公庙现存建筑

刘公岛博览园内重塑的刘公刘母像

虽然刘公庙被迁移至岛外,但岛内原有建筑并未遭到毁坏。值得庆幸的是,1918年至1921年间,英国海军在岛内整治环境,刘公岛东村的建筑基本都被拆除了,并按照英国卫生建筑标准实施重建,而刘公庙建筑却得以留存下来。

解放后,刘公岛回到人民的怀抱,刘公庙虽几经荒芜,但基本建筑格局和面貌未曾改变,只是庙宇的功能早已失去。1994年,刘公岛管委在刘公岛博览园内重建新庙,塑刘公刘母彩像,进一步弘扬了刘公刘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刘公文化。

尽管旧刘公庙早已“神去殿空”,但它就像一位年老的“长者”,依旧承载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伫立于当代,在岛上所经历的沧桑岁月,足以成为这座岛屿的历史见证,也成了揭开刘公岛名称由来的一个史料根基。

1988年,刘公庙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 彭均胜 刘巍峰

漫话刘公岛龙王庙戏楼

从戏楼看龙王庙

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斓辉光照耀玉皇阁

奏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

这是刘公岛龙王庙戏楼的一副楹联。今天人们介绍刘公岛的文物建筑,大多提及的是龙王庙,而往往忽略了这座戏楼。其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可以想见龙王庙存在的普遍。

龙王庙很常见,海、湖、江、河、井,甚至山上皆有龙王庙。神是人造出来,但凡人们觉得有危险或者需要外力帮助的,都会造出一个神来,而龙大概是最为普及的了。这些,有青龙、白龙、黑龙、黄龙、石龙等等,还有龙母,更有我们威海人都很熟悉的秃尾巴老李,五花八门。

龙王庙与戏楼上的彩绘和雕刻

龙王庙难以计数,保存到今天的古物却并不多;保存下来的龙王庙为数少,但未必皆有戏楼;古龙王庙的戏楼能够存留至今的,则更是罕见;而龙王庙的戏楼又有楹联幸存下来的,那就可说是凤毛麟角了!就笔者搜索的结果——当然也是借助了专业人士的成果,这种有楹联留存的龙王庙戏楼,全国(含港澳台)不过16处。由此,可以想见刘公岛龙王庙戏楼的珍贵了!

龙王庙戏楼正立面

戏楼,当然是演戏的地方,戏是唱给神看的,而人也一块儿跟着乐。比如苏北某村戏台联:“演戏的疯子,看戏的呆子,说什么长短,道什么古今,还不是骗取几文算事;迎神的樵夫,送神的农夫,花多少钱财,烧多少香炷,都原为撇开一点心思。”寥寥数字,一语道破其中奥秘。戏台的楹联,不管出自讲堂高师之手,还是出自乡村无名氏之手,往往都能揭示一些生活的真谛。

戏楼上的京剧演出

刘公岛龙王庙戏楼的这副楹联,上下联并不对仗,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写景状物而已。玉皇阁是旗顶山上一个小庙,绝非我们习见的今人建造的那些富丽堂皇之物,仅仅是几块石板搭建的小石房子;望海楼也位于旗顶山的东坡坡顶,一座瞭望哨,所起的大多是军事作用。这幅楹联的下联之“奏”字,因受屋檐遮挡,初被断为“吹”字,威海史学耆宿刘德煜先生派一青年搭梯上去用手摸,依据“下面的两条腿儿”才辨识出来,恢复了楹联的本来面目。

戏楼石柱上楹联

刘公岛上的这座龙王庙、戏楼建于何时,均已无可考,想来二者也未必是同时所建。有口碑相传的是,晚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和驻威绥功军统领戴宗骞曾捐款修缮过龙王庙戏楼。上世纪三十年代龙王庙还曾被辟为祭奠丁汝昌的地方,至今丁汝昌的“柔远安迩”功德碑尚陈列在龙王庙的东厢房中。

柔远安迩碑

丁汝昌有没有在此看过戏,无可考。但安徽人喜欢京剧,这是可以肯定。与丁氏同为庐州府的段祺瑞在威海武备学堂时,就经常出入戏院,甚至有人说他还曾粉墨登场。40集电视连续剧《铁甲舰上的男人》在刘公岛上拍摄时,我曾向齐星导演建议,设计一个北洋海军官兵看京剧的情节,丁汝昌及底层水勇伙夫们喜欢看,而留学英美的中高级军官则不屑一顾,反映北洋海军这支近代化武装力量在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但不知播出时,我们能否看到这样的镜头?

英租时期的龙王庙

当年在刘公岛龙王庙戏楼上浩歌曼舞的,未必全是京剧,大概凡是祈祷平安幸福的地方剧种都会被搬上舞台。目前可以知道的是,有一桩重大历史事件确实是与唱京戏有一定的关系。那是1944年的夏天,刘公岛上的汪伪海军组织了一场京剧在戏楼上演。伪威海要港司令等军官,都坐在龙王庙的倒厅南窗户前观赏,而练勇们则坐在太阳下面享受着热辣辣的阳光。岛上文化生活自然不会多,练勇们心情愉快虽挥汗如雨也是可以忍受的。可是,身上发出的阵阵汗臭,却冲了军官太太及小姐们的鼻腔,嘟嘟囔囔地甚至嘴里不干净了。面对人格上的侮辱,加上平时饱受军官的虐待,练勇们忍无可忍而当场大哗。随后不久便爆发了著名的“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

上世纪30年代的龙王庙与戏楼

“宇宙事孰假孰真且待彼铺张些恶霸善良如何结果,古今人谁好谁歹但看他排出那奸邪忠正怎样收场”。一座小小的戏楼,曾上演过多少人间风云。今之过者,还需留步稍思才是!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孙建军

| 声明:1.本条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原文略有删减,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2.本文为转载信息,不代表本号观点。

旅游景点关公庙 关公故里关帝庙

1. 关公故里关帝庙

关帝庙的正殿里,正面主位上当然是正在持笏板读《春秋》的关公了,关公身后或两侧,一般是周仓和关平,其中周仓在关公右手边,仗青龙偃月刀;关平在关公左手边,怀里托着关公的大印。有的地区,关公身边还有王甫和赵累。有的关帝庙为关平专设一偏殿,在关公身后托大印的则改成王甫。

2. 关帝庙是关公庙吗?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

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

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

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3. 关公祖庙在哪里

妈祖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她出生于莆田湄洲岛一个清贫家庭,生下来时一声不吭,不哭不叫,父母便给她起名“林默”。林默从小就展现了聪明敏捷的才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年纪轻轻便美名远扬,28岁时因救助海上船员而遇难而死。

莆田人感恩她心怀苍生的品德,出海遇到风浪时便会心中默念她的名字,以祈求保佑,并在莆田修建了妈祖祖庙。

公元1123年,宋徽宗赐莆田妈祖庙"顺济"庙号,寓意顺风以济,此时距离妈祖去世不过100多年。有了官方支持,往后的岁月里,妈祖文化迅速在东南沿海地带兴起,并随着福建人带到了全世界。

妈祖可以说是中国地位最高的女人,从她去世到现在,先后被14个皇帝敕封了36次,名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再到“天上圣母”,一路扶摇直上。

康熙帝封她为三圣之一,编入国家祀典,与孔子、关羽同列,享受三跪九叩的最高礼节,2009年,妈祖信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关公庙在哪儿

龙岭顶关帝庙位于福州台江区双杭街道龙岭顶12号,产权归属为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明代,清晚期重建。原为五帝庙,祭祀掌管瘟疫的张、钟、刘、史、赵五位帝君。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五帝庙被定为“淫祠”,信徒为保五帝庙,改祀关公,遂转为关帝庙。

5. 关帝庙简介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关帝庙,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6. 中国关公庙

长沙作为三国时期主要是战略性城市,关公征战的主要战场,关帝遗迹俯拾皆是,比如:捞刀河、韩玄墓、关山等等,当然会有关帝庙。比如:谷山附近的茭塘关帝庙,捞刀河关帝庙、黄桥大道附近的关帝庙等。当然这些景点相对于比较小,而不被人所特别关注。

7. 关公家庙和关帝庙

祖庙与家庙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祖庙中所敬奉的是某种姓氏所能上朔到的年代最久远的祖先,例如,冯姓人氏的祖庙里敬奉毕公高、周文王,他们认为,冯姓人氏是毕公高的后裔。

而家庙里敬奉的是某一家族的祖先,本族的人活者的时候,只要不违反族规,没有被开除族籍,死后都可以进家庙。家庙在有些地方叫祠堂,性质大同小异。当然,大多数地方祖庙、家庙也有合二为一的,这是因地域、因财力而异。

8. 关公庙介绍

肯定是后人仿造的,因为最早的关公像在山西,其他地区的关公像都是仿照关帝庙的关公像制作而成,谈不上真假,只是仿造

9. 关公庙在哪

在南关桥北侧,有个非常醒目的关公塑像。

10. 关帝庙位于哪里

1、关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2、周口关帝庙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所建,乾隆、嘉庆时多次扩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后历时145年。关帝庙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58米,面积达12590平方米,占地20余亩。整座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分三进院落纵深布局,结构严谨,极富神韵。关帝庙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在建筑构件上巧妙的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园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木雕、石雕、砖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

3、南阳社旗关帝庙,又叫社旗山陕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的社旗县,为清代山西、陕西在此的商贾集资兴建,会馆内塑关羽像,并立有两株铁旗杆,铁旗杆是“武庙”即关帝庙建筑的特有装饰。这两株铁旗杆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五万余斤,高二十余米。故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堪称全国现存古建筑铁旗杆之最,也是现存的唯一一个。

11. 关帝庙是关公吗

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有天下武庙之祖的美誉,这座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不过由于保护不善,这里曾多次毁于火灾,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康熙年间建筑。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这里还完整保留有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的亲笔御书,是当之无愧的天下武庙之祖。

常平关帝庙,即关帝家庙,就坐落在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庙宇面对中条山建立。相传,关羽年少时,杀死当地恶霸之后逃走,但其父母却未能逃走,选择投井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关羽的父母,便在井上修建了一座塔,之后又陆续修建了祭奠关羽及其家人的建筑,从而形成此处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均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其相距仅10公里,但其一个是天下武庙之祖,一个是关帝祖祠,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积淀虽迥异不同,但是其为我国关帝庙和关羽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值得您去品味欣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15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