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扬州城遗址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扬州老城区及西北郊,为隋、唐、宋时期扬州城池遗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扬州历代城池相互叠压,隋、唐、宋城遗址保存相对较好。1987年以来,经过科学、系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基本查清了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的规模、布局、建城年代及其沿革关系。隋代扬州城位于蜀冈之上平山乡,系利用汉广陵城基础修筑而成,由隋江都宫城、东城组成,另毗邻蜀冈可能存有罗城。江都宫城平面近方形,地表以下夯土墙体保存高度达4米,周长5.1公里,面积约1.8平方公里。南城墙西起观音山向东至董庄,西城墙由观音山向北至堡城村西河湾,北城墙由西河湾向东经李家庄再折向至杨家庄,东城墙界址未探明。东城平面呈不规整多边形,由宫城向东至铁佛寺东侧,周长约4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唐代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两部分组成。子城为官府衙署区,利用隋江都宫城、东城修筑,平面呈不规整的多边形,局部城垣保存高度约10米。城垣为土筑,城门及城墙转角处有包砖,城外有城壕。子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内设十字大街贯通城门,东西大街长1860米、宽11米,南北大街长1400米、宽10米。子城南门,史称“中书门”,一门三道 ,是唯一与罗城相通的城门。罗城建在蜀冈之下,为商业、手工业和居民区,唐代中期扩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200米,东西宽3100米,城墙厚约9米。从地形地貌和城壕等迹象分析,罗城可能有12座城门,南城门三座,东、西城门各四座,北城门一座。城内设有南北向主干道6条,东西向主干道14条,道路宽5~10米。官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直达子城东南与浊河交汇。唐代二十四桥中的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通泗桥等均设在官河之上。宋代扬州有三座城池,即宋大城、宝祐城、夹城。 宋大城即州城,沿袭了五代周小城。城周长10110米,东、南二面至古运河,北至潮河,西与明代旧城墙一致,今西北角地面仍保存夯土城墙。呈长方形,城内开十字大街,与四城门相通。在南北两城门西侧各设一水门,市河从南而北贯穿而过。宝祐城筑于宋宝祐年间,周长5000米,利用-城西半部、截去东半部修筑而成,面积约为子城的一半。夹城筑于南宋绍兴年间,连接大城与宝祐城,周长2700米。现已委托东南大学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扬州古城漫游」第二站:唐衙城遗址博物馆;

扬州城遗址

因为“西华门遗址”没有找到,所以我们【扬州古城漫游】第二站就是—

唐衙城遗址博物馆

在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前有这样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一博物馆、一纪念馆:

博物馆:

踏寻千年唐城遗址、领略盛唐扬州风韵;

登高远眺蜀冈风景、揽胜观光赏景佳处;

纪念馆:

入唐求学扬州供职、韩国东国文学之祖;

致力传播唐朝文化、第一外国人纪念馆;

————————————————

今天我们首先游览的是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

唐代扬州是当时中国仅次于京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其时手工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艺术繁荣,人文荟萃,是全国最大的贸易市场和货物集散地,又是中外交通的著名港口和国际大都会。

扬州唐城遗址景区设在扬州城北的蜀冈东峰、唐子城内的西南角,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冈峦起伏,山水相连,古朴典雅、风光优美,,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仿唐式建筑,有唐城平桥、唐式城墙、延和阁展厅、唐式回廊等,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走过唐式平桥,登上石阶

成象苑为隋炀帝成象殿

前立唐代城阙高大巍峨

后耸庑殿式延和阁以及门口刻有刻有唐淮南节度使杜佑和清代大学士阮元题字的八角石柱

刻有唐代三大名家吴道子画、李白诗、颜真卿书的唐三绝碑;

古老的城墙上爬满了绿色植物,呈现出勃勃生机

唐城遗址的城楼大约3、4层楼高,登城楼远眺四周景色

毗邻的观音山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大明寺宝塔塔尖

探访仪征周边古迹之扬州堡城淮南节度使衙署遗址

同事朱志军(喜欢收藏古瓷片)说扬州正在打造唐子城遗址公园,已有雏形,里面还有个淮南节度使衙署遗址,我一听就来了兴趣,正好想看看新落成的双峰云栈景点,就于2015年3月22日(星期天),开车去了扬州。

车过平山堂、双峰云栈,向北拐弯,停在唐子城北城河附近的一个停车处,沿河滨漫步了一回,发现这个公园面积很大,靠步行到遗址太远,遂回头开车,顺着环城东路来到堡城路,在路边找个地方停车,徒步进入堡城。

堡城是个行政村,属于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街道。村庄内有十字街,东西向的叫堡城路,南北向的叫雷塘路,雷塘路向北穿过唐子城护城河、槐泗河,可达阮元墓和隋炀帝陵(景区),向南经过唐子城南门(崔致远行经处碑)可达平山堂路,东边是汉广陵王墓博物馆,西边是唐城遗址(含崔志远纪念馆)。据有关资料介绍,宝佑三年(1255),南宋为了抵抗蒙元,在唐子城遗址上筑堡垒城,所以这里又名宝佑城、堡垒城。

【淮南节度使衙署遗址位置图】

沿着堡城路向西往十字街头步行,在堡城路106号“扬州市百禾鞋厂”,朱志军说到了。我们进入厂内,厂子比较破旧,厂容破败,但还在生产,有工人走动。我们来到一排看似古旧的平房前,五间,上面有“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字样,年代为清代。在这排平房南面大概十米处,立有一通石碑,由于碑南约2米还有一排厂房,所以石碑的正面没法拍全,碑背面下面堆有杂物,也拍不全。

【百禾鞋厂大门】

【城隍庙】

笔者对照扬州学者方晓伟所著《崔致远思想和作品研究》,书前彩页有扬州大都督府遗址照片,该书出版于2007年9月,从照片上看,当初这排房子的前面,纪念碑四周是空旷的,碑南面这排紧靠着的房子,乃至整个鞋厂,都是2007年以后建起来的。

【方晓伟书彩页】

由于纪念碑拍不全,所以碑文有些地方无法释读,只能以括号推测之。

石碑正面的碑文:

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遗(址)

【石碑正面】

石碑背面的碑文:

扬州大都督府设立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辖)扬、和、滁、润、常、宣、歙七州,(淮南节度使设)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辖扬、楚、(和、舒、滁、)庐、寿、濠八州。淮南节度使常委任(朝廷)重臣以副大使身份到任主持日常工作。(XX、)姚崇都担任过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历任著)名人物有高适、杜佑、李吉甫、李鄘、(李德)裕、李坤、李珏等。一批才高学富的文人(担任)节度使掌书记,他们是刘禹锡、梁肃、萧X,还有入唐求学、得中进士的新罗崔致远。

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2001年

【石碑背面】

我曾经写过一篇读史笔记:《此扬州非彼扬州》,内容如下:

网上经常有网友争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里面说的“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而是南京,有网友与我探讨这个问题,我翻阅了《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上面说到:“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以广陵国属徐州,自是,扬州或治历阳、或治寿春、或治建业、或治建康、或治会稽,皆与广陵无预。隋开皇九年扬州始治广陵,唐武德初又徙润州,至九年还广陵,继此,乃不复迁改”。

这段话说得很明确,唐武德九年(626)以前,尤其是隋开皇九年(589)之前,所谓的扬州肯定不是今天的扬州,最起码治所不在今天的扬州,而是在徐州、历阳、寿春、建业、建康、会稽、润州等地,唐武德九年(626)后,扬州的州治就是今天的扬州了。

弄清了这几个时间节点,以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一文,南朝在隋开皇之前,所以这个“扬州”肯定不是今天的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成于开元十八年(730),武德是高祖年号,在前,开元是玄宗年号,在后,所以这个扬州应该就是今天的扬州了。

【嘉庆扬州府志之沿革书影】

以上插入的读史笔记,关键点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扬州大都督府从建康(南京)迁到广陵,复称扬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称广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称扬州,此后扬州之名始为本地所专用。

扬州大都督府的首长通常由皇家宗室里的王爷担任,实际处理事务的是大都督府长史,而长史后来基本上都担任淮南节度使。所以这个遗址挂“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两块牌子。

淮南节度使衙门内设若干职衔,比如杜牧有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就是写给他从前在淮南节度使衙门供职的同僚韩绰的,韩绰时任判官,杜牧曾任掌书记。

关于淮南节度使的史料很多,本文只简述唐朝最后两任淮南节度使高骈、杨行密与仪征有关的内容。

高骈(pin)(821-887),字千里。幽州人,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高骈是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本人也是禁军将领。平党项、破吐蕃、收交趾、征南诏、剿黄巢,累建战功,广明元年(880),高骈出任淮南节度使。

该年黄巢从广州杀回长江,高骈因大将张璘阵亡不敢出战,严备自保,致使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高骈自身兵权被削。黄巢平定后,高骈因当初未立功业,日渐消沉。晚年重用术士吕用之,致使上下离心,终于光启三年(887)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

杨行密(852-905),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人,早年从军在庐州做小头目,因与上级不和,杀了领导造反,占据庐州。中和三年(883),淮南节度使高骈奏请朝廷同意,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毕师铎围攻扬州,高骈又请封杨行密为行军司马,招他来扬州解围,高骈被害后,杨行密带兵攻入扬州,为高骈戴孝哭丧三天。

经过十多年军阀混战,杨行密占据江淮,朝廷封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天复二年(902)封吴王。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在征战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是五代十国之南吴的实际创建者,南吴传二世、四主(后三位吴主是杨行密的三个儿子杨渥、杨隆演、杨溥,其中杨溥还称帝了),详见笔者《帝王过仪征之南吴睿帝杨溥》。

县志卷二十三武备志事略记载:“僖宗广明元年,贼黄巢北渡江,兵势甚盛。时,高骈镇广陵,以诸道兵散,自度不能制,但令诸将自保,不敢出兵。由是,贼犯六合、扬子而北。”

黄巢从广州返回北上时,作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骈,依仗之前痛打黄巢的经验,感觉从各地赶来的援军,自己不能节制(怕他们争功),向朝廷报告自己能行,让援军回去。然而手下大将张璘中计阵亡,高骈乱了方寸,命令淮南各地守军闭门避战,结果眼睁睁看着黄巢从六合和仪征(扬子)从容渡江,随即席卷中原,攻取洛阳、长安。高骈铸成了大错,误了一世的英名,甚至被《新唐书》列入了《叛臣列传》。

关于县志记载黄巢在仪征渡江及在胥浦驻扎的“黄巢寨”,详见笔者《帝王过仪征之大齐皇帝黄巢》一文。

高骈晚年迷上了神仙,重用术士吕用之,搞得众叛亲离。县志卷四十七杂类志纪闻记载:唐僖宗时,诏于广陵立高骈生祠,并刻石颂,差人采碑材于宣城。及至扬子院,吕用之一夜遣人,密以犍牯五十牵至州南,凿垣架濠,移入城内。及明,栅缉如故。因令扬子县申府:“昨夜碑石,不知所在。”遂悬购之。至晚,云:“被神人移至街市。”骈大惊,乃于其傍立一大木,木柱上以金书云:“不因人力,自然而至。”即令两都出兵仗鼓乐,迎入碧筠亭。至三桥拥闹之处,故埋石以碍之,伪云:“人牛拽不动。”骈乃朱篆数字,帖于碑上。须臾,去石,乃行。观者互相谓曰:“碑动也。”识者恶之。明日,扬子有一村妪诣府判官陈牒,云:“夜来里胥借耕牛牵碑,误损其足。”远近闻之,莫不绝倒。

这个故事用白话文解读:唐僖宗下诏,给高骈建生祠,还要立碑,赞颂高骈的功绩。高骈于是派人到宣城去采购石材。石材运到扬子(仪征)后,吕用之使个点子,夜里派人征用50头牛,将石材偷偷运到扬州城里,第二天指使扬子(仪征)县令到扬州报告:昨晚已运到扬子县的碑材,不知道哪里去了。高骈就出了悬赏告示寻找,到了晚上有人报告:碑材被神人移动到扬州城里了。高骈大吃一惊,以为真的有神人相助,赶紧在碑材旁边竖立一根木柱,木柱上刻上字:“不因人力,自然而至。”还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迎接仪仗队伍,要将碑材运往碧筠亭。在三桥相连的热闹处,事先埋了块石头,碑材运到这里时,兵士们假装说,怪事了,人、牛用再大的劲,也拽不动。高骈出场,用红笔写了几个篆体字,贴在碑材上,悄悄让人将预先埋的石头取走,这时碑材可以拉动了,围观者不明真相,以为高骈的神帖起作用了,纷纷欢呼:碑动了,碑动了!知道内情的人,对高骈的做法比较厌恶。第二天,扬子县有位村妇,到节度使判官陈牒哪儿告状,说,昨天夜里你们派人借我家耕牛拖碑材的,把牛脚弄伤了。至此,大家都知道了吕用之和高骈装神弄鬼的事,传为笑谈。

延伸阅读:高骈的淮南节度使幕府中有位新罗人叫崔致远。纪念碑上说崔致远也名列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之列,方晓伟所著《崔致远思想和作品研究》指:崔致远在淮南节度使幕府担任的最高职位是“都统巡官”,后又被奏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职事衔,领“赐绯鱼袋”勋位,并继续拥有“承务郎”散官衔,最后以“淮南入新罗兼送国信等使”的官职东归。

崔致远(857-949),字海夫,号孤云,或号海云,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咸通九年(868) 十二岁时乘船西渡入唐,就读长安,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三年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授职幕府都统巡官。中和四年(884) 二十八岁时,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著有《桂苑笔耕集》。

崔致远在朝鲜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家族后裔亦繁衍兴盛至今。在韩国有崔氏宗亲会,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韩国国会议员崔载千。崔议员本人多次来扬州寻访先祖遗迹,资助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对扬州大儒阮元推崇备至。2014年11月,崔议员发起在韩国首尔举办“阮元与金正喜”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孤云崔致远图书馆”落成仪式,笔者作为阮元家乡的学人,获邀随团参会,团队共四人。团长田伟,扬州机关工委副书记;团员三人:王章涛,阮元研究专家;阮锡安,阮元六世孙;巫晨,就是笔者。我们几个团员,都带着自己的书到韩国,捐赠给新落成的孤云崔致远图书馆。

【崔载千议员翻阅笔者的《阮元与仪征》】

【在韩国孤云崔致远图书馆合影】

左起:阮锡安、田伟、王章涛、巫晨。

兰州城唯一明长城遗址

2020年1月26日,鼠年初二休闲之际,笔者好友现场查看了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七四三七工厂西北侧这段近60米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遗址,这段明长城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兰州市城区古代长城最后的见证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02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