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全称: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

俗称或简称:嵩岳寺塔建筑

概况: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外观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建筑风格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该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约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历史。嵩岳寺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总高41米左右,周长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

嵩岳寺塔的近景、局部和细节(8张),这种密檐形12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当时也是少见的。该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形状而闻名,而且还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著称于世。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室之内,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虽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年而依旧屹立,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历史由来

少林寺为在世的素喜大师修建寿塔塔林里面的塔都可以称做墓塔,也就是少林寺历代高僧圆寂之后的墓地。现在看到塔的种类很多,塔的高低大小也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塔林建塔,原则上少林寺是不动用公款的,经费来自圆寂高僧的遗产和弟子们的捐献,所以高低大小就代表了他生前的地位高低、功德大小、弟子多寡、经济状况。佛教有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就是佛塔,所以,墓塔是不能超过七级的。进入塔林,很多游客都会发现一座7级新塔,整体比前世众位高僧精致得多。令人惊讶的是,塔身腰部的浮雕竟赫然依次为轿车、电脑、摄像机、飞机、磁悬浮列车!一打听,得知这是2003年修建的,释永信的师叔、少林寺高僧素喜大师灵塔。这是200多年来,少林寺首次为活人修建的一座寿塔。素喜大师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加入少林寺游击队,他和一批少林武僧的爱国情怀,为少林寺增添了另一种历史色彩。

民间故事

嵩岳寺,是屹立在“五岳”之中岳——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一座古老佛刹。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确,那个最小的和尚专门负责清扫塔房,他每天把那儿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扫地时,突然感到自己的两只脚慢慢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扫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腾空时都双手合十,低首敛眉,默默感谢佛祖的恩典。当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层塔棚的时候,他心想:我从小进寺,师父待我最好。现在我比他先升天,应当跟他说一声啊。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小和尚开心得大叫:“师傅,快看!”老和尚却没吭声,只是留神四处观察。当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层时,老和尚顺眼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塔棚口上,一条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声:“黑蟒!”黑蟒受惊,一下子缩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吓瘫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门锁上。老和尚招来众和尚,把情况一说明,当下一合计,决定用火烧来除掉巨蟒以绝后患。大伙说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许多柴来。他们打开塔门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烧死了黑蟒,也烧掉了塔棚和木梯,从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没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地址:郑州市登封市中岳大街146号嵩山风景区内太室山南麓

类型:历史建筑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套票80元,包含嵩阳书院,嵩山(太室山),会善寺,法王寺,嵩岳寺塔五个景点

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嵩山南麓峻极峰下的嵩岳寺内,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年~525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嵩岳寺塔上下混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

嵩岳寺塔塔身总高41米左右(也有说37.45米),周长33.72米,塔身为青砖、黄泥砌筑的巧层密檐式砖塔,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这样的十二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这种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间也是少见的。

嵩岳寺塔以青砖与黄泥叠砌而成,塔基是简单的八角形素面台座,塔身以叠涩砌法层层出挑屋檐,共有十五层密檐,外形轮廓呈向内收缩的优美抛物线,塔顶则是冠以宝珠的石雕塔刹。

塔身底层设东西南北向四个圆拱门,每一转角凸出修长的倚柱,即转角柱,柱身呈六角状,柱头饰以火珠垂莲、柱础为覆莲式,造型极为少见。每一面都设佛龛,龛座浮塑壶门,内有小狮雕塑,称为护法,姿态或立或蹲或卧,各有不同;龛内原置佛像,今已不存;龛顶有类似山花蕉叶的装饰丰其上还有一颗大斗承接第一层密檐,各层每面设一门两窗,为加强结构,有真窗与盲窗的不同作法。综观立面细部及圆拱开口上方的火焰形门楣,仍保留了几许印度风格。塔身底层转角设柱,每曲设壁龛,龛座隐出壶门及狮子。台座为八角形,底层共辟四门,成十字形贯穿。

嵩岳寺塔内部中空的筒体结构也颇有历史意义。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郭黛姮认为:嵩岳寺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这种结构直到19世纪才开始在西方现代建筑领域出现,至今仍为高层建筑优先选择的结构方式之一。上海金茂大厦就借鉴了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筒内便是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

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来考察后,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岳寺塔三面环山,在风景幽静之中,更显挺拔秀丽。白居易曾在《夜从法王寺归嵩岳寺》里写道:“双刹夹虚空,绿云一径通。”时隔1000多年,我们仍然能踏过白居易走过的路,见到白居易见过的塔,是何其幸运啊。

登封融媒记者 高鹏敏

作者:高鹏敏

郑州画像砖墓•嵩岳寺塔•巩县石窟寺

作者∣阎铁成

重读郑州∣第五篇:古代建筑之源流

⑧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墓葬建筑---郑州画像砖墓

画像砖墓也称空心砖墓,因筑墓材料为烧制的空心大砖,且砖面印有画像而得名。始见于战国(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晚期,流行于两汉(公元前202年—220年),由烧制的印有纹饰的大型陶砖做建筑材料扣合而成。

结构从简单的板盒式逐渐过渡到柱梁式和多边拱券式,构造从一般的搭叠发展到各种榫卯的接合,材料从单一的板材空心砖演变到多类型的空心砖,后来还结合使用了石材及小砖。在平面布置上,也从最初的单室扩展到较复杂的多室形式。

尤其是在砖表面模印各种几何纹样与内容丰富的画像图形,以及后来逐渐使用了涂以彩色并镂空雕刻的装饰形式,反映了它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与特色。

画像砖墓一般为中下层社会所使用,分布也仅在中原、四川等几个经济社会富庶的地区所使用。郑州地区在战国两汉时期城池林立,因此,市域内到处都能发现画像砖墓,郑州的画像砖墓形制多样,画像多姿,在全国同类墓葬中独具风采。

郑州画像砖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画像砖制作及其内容。郑州画像砖由于在墓室结构中的不同用处而制作成各类形状,除了墓门为各类异形砖外,一般为长方形空心大砖,规格为长1.3米,宽0.5米,厚0.15米。

在这些陶制大砖上有丰富多彩的画像。砖上的画像和纹饰,多是在砖坯未干前用小印模压印出来的,技法上有:平面浅浮雕,使画像凸出在砖的平面上,轮廓清晰,立体感较强;阴线刻,线条纤细而洗练;阴刻施阳线,用线简单,图案性强。

这些画像均为一模一题的压印方法,根据砖的部位需要,或连续,或交替,组合成大幅的装饰图案。构图方法有混合式构图法、装饰式构图法、主题式构图法等。

画像砖上的画像题材内容涉及很广,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官吏、车骑出行、狩猎、乐舞、斗鸡、格斗等;有再现时代建筑的,如庭院、门阙、楼阁等;有记录神话故事的,如羲和主日、西王母、东王公、九尾狐与三足乌、玉兔捣药、后羿射日等;

有镌刻历史故事的,如狗咬赵盾、孙子六博、孔子问童子等;有表现辟邪祥瑞方面的,如铺首衔环、熊、白虎、龟、龙、凤、鹤等;有属于装饰图案的,如钱形百乳四方连续纹、四乳五铢钱纹、柿蒂纹与变形柿蒂云勾旋涡纹、柿蒂旋涡纹、变形虫纹与乳钉纹、方形云朵纹、变形柿蒂云朵乳钉纹、山禽树纹、菱形四字纹、变形山树纹、双禽套索纹等。

郑州画像砖具有独特风格,一是小印模画像,一画一主题,内容简单,画像清晰,形态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画像题材广泛,历史、仙界、人间浑然一体,磅礴大气。

三是画面装饰感强,在一面墙壁上,画像的排列天然。有时内容上少有联系,但是一幅幅自成主题的印模画像却鲜明突出,它们往往连续排列,形成庞大阵势,给人印象强烈。

郑州画像砖汉画雕做艺术,用线冼炼,刚健飘逸,不追求自然主义的真实美,而追求整体粗放的神似美;不捕捉笑容可掬的瞬间神似,而表现其力量、运动和气势;不拘泥于写实或夸张,而主张夸张与写实相结合。

在这些巧匠手下,奇妙构思,大胆想象,无拘无束,写意夸张,使武士的臂、舞女的腰、奔马的腿、铺首的目,或粗或细,但表现力却极其强烈,体现了汉代艺术雄浑大气的风格。

郑州画像砖墓图版

空心砖墓平面布局图

空心砖墓墓门(右)、墓室(左)

空心砖墓发掘现场

郑州出土画像砖画像拓片

门阙

阙门、凤鸟、持戟门吏

軺车出行

双骑出行

双骑过阙

回马射虎

骑射跑鹿

单骑回射

格斗

击剑

建鼓舞

翘袖折腰舞

阙门、凤鸟

凤阙、楼阁、祥瑞凤鸟

宫阙、门吏、常青树

乐舞、铺首衔环砖

軺车出行、常青树砖

凤鸟与常青树砖

楼阁、骑射、軺车出行画像砖

门阙、軺车出行、骑射、乐舞画像砖

斗虎、軺车出行砖

軺车出行、单骑回射、猎虎砖

门阙、车骑、格斗、狩猎、舞乐、人物画像砖

軺车出行、辅首、宫阙画像砖

郑州画像砖墓砖图

墓砖

空心砖

画像空心砖

特制砖

异形砖

⑨1500年前的砖塔---北魏嵩岳寺塔

塔,是古印度佛教用来保存和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和高僧大德遗骨的建筑,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然而,其名称当时并不称塔,塔的建筑形式也并非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

塔的梵文为Stupa,原意是坟冢的意思。当它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印度的塔已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除了埋葬舍利的坟墓之外,还有在灵庙石窟建造或雕刻的塔。

由于塔是中国早期没有的建筑物,所以甲骨文、钟鼎文、篆隶楷书等古文献中都没有这个字,译成中文的时候,各家所译均不相同,有音译的,有意译的,也有按形状译的,各式各样,达二十多种,如窣堵波、私偷婆、浮图、圆冢、方坟、灵庙等等。

直到后来,翻译佛经的人根据这种建筑的造型,结合音译和中国的文字,创造出了“塔”字来,这已是这种建筑传入数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塔字采用了梵文“佛”字“布达”(Budha)的音韵,较旧译浮图更为接近,加上土作偏旁,以表示土冢之意,这就十分切合窣堵波的实际用途了。

塔在传入中国时,造型仍然是印度式建在台子上的半圆形冢,但是这种建筑的神圣和独特迅速被中国的能工巧匠结合本土的各种建筑类型创新再造,大放异彩,用途也跳出佛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的一朵奇葩。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历代匠师在原来的舍、丘、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的楼阁塔,而后又创造出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造像塔、宝箧印经塔、经塔、碑式塔、九顶塔、高台列塔、球形塔、钟形塔、阙式塔、筒形塔等数十种类型,按建筑材料分为砖石塔、琉璃塔、木塔、铜塔、铁塔、香泥塔等。

塔也从单纯的墓塔、佛塔扩展为社会其它领域的建筑,用来装点河山,美化风景;镇守边关,瞭望敌情;望高眺览,壮志舒怀,等等。

塔的建造大约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而且发展很快,到了南北朝时期,城城有寺,寺寺有塔,比较著名的如当时北魏国都洛阳城的永宁寺塔,高达四十余丈。然而,这些早期建造的塔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砖石之塔就是嵩岳寺塔了。

嵩岳寺塔位于郑州市登封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年—511年),十五层密檐式筒体结构砖塔,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

嵩阳寺塔平面呈十二边形,内设空筒状八角形塔心室。塔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全塔用青砖和黄泥浆垒砌而成,外部敷以白灰皮装饰。由基台、塔身、十五层叠涩密檐和宝刹组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端庄优美。

塔基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米。台基之南砌月台,条砖铺地,月台之南砌踏道。台基北面,有一条甬道通向塔后大殿。塔身下部有叠涩腰檐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素壁,各边长2.81米,四正向辟券门,腰檐上部门额双券,其面作尖拱形,券角饰外旋纹,拱尖左右各嵌石铭一方。

十二转角处各砌倚柱1根,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础覆盆状,辟门四面之外,其余八面,各造佛龛一个。龛下基座壸门内各雕狮子1尊,共16尊,正、侧、蹲、立,形象各异。塔身十五层叠涩密檐间砌矮壁,上砌拱形门与破子棂窗492个,除11个为真门外,其余全为雕饰的假门盲窗。

塔刹自上而下由念珠、相轮、仰莲、须弥座、覆莲、基座等组成。皆为青砖平顺垒砌后砍磨而成,外由白灰层涂饰。

嵩岳寺塔作为中国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交流结合的产物。

塔的整体刚劲挺秀,细部制作精致质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高超的造塔技术,成为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省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之内部,无塔心柱,足证唐砖塔平面,早已肇源北魏矣……自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之建筑物,不始于唐,此于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嵩岳寺塔为佛塔中密檐式塔的重要例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嵩岳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岳寺塔图版

嵩岳寺塔立面、剖面图

嵩岳寺塔与太室山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金秋

砖雕塔刹

叠涩密檐

塔腰倚柱

寺塔壁龛

塔体局部

壸门石狮

火焰劵形洞门

塔内八角井

寺内遗留的建筑柱础雕饰精美,可以想见当年建筑的雄伟与宏丽

塔内壁画

塔外洞天

魏塔与唐槐

嵩岳寺

⑩中国石窟建筑珍品---北魏巩县石窟寺

石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建筑的手法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建筑。石窟营造在汉代已经开始,多以封闭的墓室为基本用途。以石窟作寺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在印度,不少佛教寺院以石窟为聚居修行之所。中国石窟寺的营造最早在河西走廊一带,年代大约在3世纪末。

石窟寺的建筑构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寺内大多数用房,如佛殿、讲堂、僧房、库房等,均为依崖凿就的窟室;二是以石窟作为寺院的主要标志,窟前还建有殿堂、僧房等地面建筑物。由于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和共同的发展背景,使得石窟寺在窟室的内部空间与外观形式上趋同于当时佛寺内的各种建筑。

在我国现有石窟寺实例中,大多数窟室的形式表现出建筑物的内外空间特征,如平面方整、纵深不止一重,不同功能的窟室采用不同体量,窟室的内顶表现出建筑物室内特点如拱顶、叠涩顶、帐顶等;在窟室内外的相应部位,则以雕刻、绘画方式表现出柱额、斗栱、椽枋、平棊等构件形象与装修做法。

有一些石窟已明确体现出以窟室的内部表现建筑物内部空间,同时将窟室外观处理成建筑物主要立面样式的设计原则。北魏时期的建筑留存极少,石窟寺建筑非常珍贵地保留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杰出创造,反映了建筑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

巩县石窟寺位于郑州市巩义伊洛河北岸大力山南麓,由石窟和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499年),历经唐、宋,现存五个窟室,1个千佛龛。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328个,佛像7743尊,题记256品。

在中国现存石窟寺建筑中,巩县石窟寺规模不算大,但内部空间和壁画雕刻布局上极有特点,一是窟室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建筑形式,窟室高、宽、深度相近。中心方柱基座的宽度,大致为窟宽的1/2,尺度规整,四壁、方柱四面与窟顶、地面均平直相交。二是窟顶雕作平棊,格内雕飞天、莲花及忍冬纹饰,环绕中心方柱布列,图案有明显的向心性及韵律感。三是中心方柱各面均作佛帐龛,是以往未见的作法。方柱基座与四壁下部雕刻神王、异兽等,四壁上部满雕千佛,壁面正中设单龛,或置四座列龛,窟门两侧有水平分层构图的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洞窟形式和壁面构图规整平稳,对称有序,雕刻手法洗练有力,在融汇云冈、龙门石窟建造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特点,反映出石窟建造雕刻艺术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并带有一定的程式化倾向,对以后的石窟形式有较大的影响。

巩县石窟寺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魏石窟建筑之一,其中的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为国内石窟现存雕像中所仅有。

巩县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石窟寺图版

北魏巩县石窟寺

巩县石窟寺内北魏石窟中心柱

巩县石窟寺石雕大佛

巩县石窟寺内北魏石窟内的精美佛龛

巩县石窟寺石雕造像局部

巩县石窟寺石雕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佛龛上部的垂缦与飞天

巩县石窟寺石雕供养比丘

巩县石窟寺石窟顶部的藻井浮雕

巩县石窟寺石雕神王像

巩县石窟寺石雕异兽

重 读 郑 州

《重读郑州》

目 录

绪论 郑州需要重读

第一篇 中华文明之基石

第二篇 泱泱中国之源起

第三篇 开国立都之肇造

第四篇 城市发展之滥觞

第五篇 古代建筑之源流

第六篇 文化涅槃之天国

第七篇 创新先河之引领

第八篇 英才寄情之山水

第九篇 郑州历史大事记

《重读郑州》是作者梳理了六十多年的考古资料和成果,还原郑州的历史和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部落到文明古国,人类的历史在此从未断过。本书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了郑州地区在全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读郑州》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观点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栏目刊发。本书照片大部分为作者本人拍摄,也采用了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图片库中一些未能查到作者的作品,在此一并致谢!

郑州需要重读

一起读起

郑州,需要重读

评论区见

爱上一碗面,恋上一座城:

∣∣

❶郑东新区凯利中心店:郑州市中兴南路寿丰街凯利国际中心A座一楼 订座服务电话:17737777997

❷金水区蓝堡湾店: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博东路交汇处南150米路东 订座服务电话:13676976298

面润!肉足!汤好!还说“美哩很”方城炝锅烩面

关注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传递友谊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又名大塔寺,位于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该寺除大塔之外,北魏时原建有凤阳殿、八级殿、逍遥楼等,隋唐时有舍利塔、大佛塔、定光佛堂、无量寿殿、西方禅院和大通秀禅师浮图等。唐以后寺院逐渐衰落。现仅存原嵩岳寺的塔院。塔前山门为近年所建,塔后为大雄宝殿,殿东为伽蓝殿,西为六祖殿,皆为硬山式晚清建筑。

建筑构造

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系糯米汁拌黄土泥作浆,青砖垒砌而成。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但装饰仍有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

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

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

中部为全塔最富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在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一根,外露部分呈六边形,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状柱础。除辟门四面外,其余倚柱之间各造佛龛一个,呈单层方塔状,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龛身正面上部嵌石一方,龛有券门,可入龛室内,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龛下部有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蹲狮子,全塔共雕16个狮子,有立有卧,姿态各异,朴实逼真,生动雄健。塔身之上,是十五层迭涩檐,每两檐间距很近,故称密檐。檐间砌矮壁,壁上砌门窗,由于檐深壁矮,远远望去,两层间好像一个半圆的柔弧,檐的深度不一,大概在一米左右,为使全塔上下塔檐外廊,呈现出轻快的抛物线型,诸檐迭砖的数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第一层,迭出十五砖;第二层至第四层迭出十三砖;第五至第九层,迭出十二砖;第十至第十一层,迭出十一砖;第十二至十三层,迭出十砖;第十四至十五层,迭出八砖,这种抛物线外廊造型的开创,对以后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对唐塔影响尤为突出。

密檐之上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有刹杆,整个塔刹用砖砌成,约用七十层青砖,刹的外部敷有白灰皮,远望与石雕非常相似。

全塔外壁都敷以白灰皮,从塔檐间矮壁上的彩画可知,原来在各层门额内外,均绘有朱红、石绿、腾黄、赤红等彩色图案。

塔下有地宫。

塔内部结构也颇有变化,室中不用塔柱,却砌出迭涩内檐,将内部塔身分作十层,显然与外部十五层密檐矮壁结构是不一致的,而且塔室的平面上下也有区别:下层仍出外壁做成等边十二角形,而第二层以上至顶,则改作等边八角形。

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线,塔刹也用砖构成,在简单台座上置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传说故事

此塔因为无塔棚、木梯、游人不能登上塔顶,这不是建塔人的失误,而是后人把塔棚木梯烧掉了。据传,以前寺内有个小和尚每天都去塔内打扫塔房,每次他的两只脚都会慢慢离地,徐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便掉落在地,以后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便认为他即将得道升天,便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到惊疑。第二天小和尚打开塔门进去,师父在外观看,果然小和尚双脚离地,越升越高,师父仔细观察发现塔顶口有一大黑蟒,口嘘生风,便大喝一声,黑蟒缩回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地上。为除掉黑蟒,老和尚锁上塔门,放火把塔棚和大黑蟒一同烧了,这就是流传很久的锁塔烧蟒的故事。

历史记载

《洛阳城北伽蓝记》

卷第五说:“嵩高中有阙居寺、(示*西)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阙居寺”即是“闲居寺”,后改为“嵩岳寺“。(见下文)明傅梅《嵩书》卷三说:“嵩岳寺在法王寺西一里许,元魏宣武帝于永平二年(509),幸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伊甄深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创兴土木。”此寺刚建伊始,就应隶属皇家的寺院。《魏书》卷十六《京兆王传附元叉传》曾云:“正光五年(525)秋,灵太后对肃宗谓群臣曰:‘隔绝我母子,不听我往来儿间,复何用我为?放我出家,我当永绝人间,修道于嵩高闲居寺。先帝圣鉴,鉴于未然,本营此寺者,正为我今日。’”灵太后因为母子分开,故极为不满,要求到闲居寺出家,他特意申明“本营此寺者,正为我今日。”也就说明这是皇家的寺院,由皇室拿钱修的,也是为皇室人员所用的。唐淄州刺史李邕撰,胡英书《嵩岳碑》云:“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524)牓闲居士(寺)。”此说可能有误。孝明帝是宣武帝之子,《魏书》中已明载为宣武帝时建有“闲居寺”,灵太后欲居之。

《魏书》

卷一九上,列传第七上载:“初,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及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门云乞斋余食。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唯有酒肉。’沙门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只,食尽犹言不饱。及辞出后,酒肉俱在,出门追之,无所见。太兴遂佛前乞愿,向者之师当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几便愈,遂请为沙门,表十余上,乃见许。时高祖南讨在军,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既为沙门,更名僧懿,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此事发生在孝文帝期间,太兴系京兆康王子推之子。孝文帝“南讨在军”是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六月庚申,车驾自长安。壬戌,诏冀、定、瀛、相、济五州发卒二十万,将以南讨。”(《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次年太兴去世。但在这一年春正月丙申,孝文帝“立皇子恪为皇太子”。(同上)“恪“就是孝文之后的宣武帝。《魏书》卷八帝纪八称他“雅爱经史,尤长释氏之义,每至讲论,连夜忘疲。”《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引太兴出家事时说:“勅皇太子以四月八日为落发于嵩岳寺。”如果按此说法,嵩岳寺的建造时间应该更早,宣武帝即位以后,将曾经“下发”的寺院,予以扶正作为皇家寺院。太兴出家很可能就住在这里,并且终老于此。

《嵩岳碑》

又载:“(嵩岳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徳圆戒,作为宗师。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中兴。明诏两京,光复二所,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载改,题嵩岳寺,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龙象凋落,天宫坠构,刼火潜烧,唯寺主明藏等八人莫敢为尸,不暇匡辅。且王充西拒,蚁聚洛师,文武东迁,凤翔岩邑,风承羽檄,先应义旗,挽粟供军,悉心事主。及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凡曰僧坊,尽为除削,独兹宝地,尤见褒崇,实典殊科,明勅洊及,不依废省。有录勲庸,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勤宣法要,大壮经行。追思前人,髣髴旧贯。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玅庄,就成伟丽,岂徒帝力,固以化开。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鳯阳殿也。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昔有石像,故现应身浮于河,达于洛,离京毂也。万軰延请,天柱不回,惟此寺也,一僧香花,日轮俄转。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明凖帝庸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鴈阵长空,云临层岭,委郁贞栢,掩映天榆,迢进宝阶,腾乘星阁。作礼者,便登师子;围绕者,更摄蜂王。其所内焉,所以然矣。”(《文苑英华》卷八百五十八)李邕是唐代人,他对嵩岳寺的描述应是可信的。

李邕的碑文除了介绍了嵩岳寺的历史之外,尤其对嵩岳寺的寺塔建设费了不少笔墨,其中特别指出了“古塔为坛”,说明嵩岳寺一开始就建造了佛塔,此塔由“八部扶持”,所谓“八部”就是指的“天龙八部”,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可见这这座“古塔”并不是一般的高僧舍利塔,应是等级很高的佛塔。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载“高齐河北独盛僧稠。”这位屡受帝王礼请的北齐高僧,就曾经住过嵩岳寺。《续高僧传》卷第十六云:“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巨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讲解坟索,声盖朝廷。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巨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落发甫尔便寻经论。……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

隋文帝在仁寿元年第一次颁送天下舍利时自然更不能忘记嵩岳寺。史载“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余。有兔逆坂走来,歴舆下而去,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广弘明集》卷第十七)《嵩岳碑》云:“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前来寺送舍利的人是宝龚法师。《续高僧传》卷第十二载:“释宝袭,贝州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袭十八,归依诵经为业。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布响关东,高问时杰。从休入京,训勖为任。开皇十六年,勅补为《大论》众主,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逮仁寿造塔,又勅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袭乃擎炉发誓,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俄而所期既至,天开光耀,日当正午,既副情望,遂即藏翳。”宝龚送来的舍利装在了嵩岳寺的南塔,按照隋文帝的诏书,此塔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舍利还在这里发生了“天开光耀”的奇迹。装舍利的“南古塔”,极有可能就是曾经被烧毁的“古塔”后来又重新之后,作为隋文帝的舍利塔。李邕在讲到隋文帝的舍利送到嵩岳寺之后,特意指出:“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这就说明,原来的古塔已经有了舍利,故“亭亭孤兴,规制一绝。”南塔又装了一颗舍利,所以“岩岩对出,形影双美”。由此可知,当时嵩岳寺应有两塔和两颗舍利。到了唐中宗李显以后,又在嵩岳南辅山内古灵台的基础上,加顶增建成十三级佛塔。至此,可知到了唐代,嵩岳寺已经有过三座佛塔的情况,其中两至少两座是阿育王塔,分别供奉的是佛牙与佛舍利。

到了唐高宗时,嵩岳寺仍然是嵩山地区的重要寺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九曰:“释元珪。姓李氏。伊阙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既缘宿习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毘尼。虽勤无懈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累门人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遂营塔于岳之东岭。影堂存于本院后。十二年告成。县尉许筹追珪之德为记焉。”到了清代,嵩岳寺仍然存在,清人施闰章撰写了《嵩山游记》收在《学余堂文集》卷十五里。“游记”称:“从嵩岳寺塔院东抵嵩阳废宫,有三柏。相传汉武帝封三将军,今存其二大。皆围三丈,有竒轮囷盘蹙纹如垂鬘。稍北一石幢半沈土中,见韩欧诸公题字。”此时的嵩岳寺塔院可能只是埋葬高僧的骨灰塔了,原有装佛牙与舍利的十数级阿育王塔已经坍塌毁灭了。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hqyzb77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01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