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和尚房村

和尚房村位于位于博山区域城镇政府驻地西南4.6公里处。是博山知名人士孙干的故里。有古建筑“石楼”尚存。地处峡谷之中,群山环抱,山青水秀,风景宜人。群山环抱的小村,房子顺势而建,错落有致。山下的泉水,经年不息,不曾干涸。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

门票:免费开放

和尚房村

开放时间:全天

博山传统村落之和尚房村

和尚房距域城镇政府驻地 5 千米。东与西域城村为邻,西与上恶石坞村相连,南与岭西、姚家峪接壤,北与石门村毗邻。《博山县志》载有:“柿岩,在县西 20 里,一名鹿岭,俗呼和尚坊。”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和尚房”。“坊”与“房”系谐音字,后沿变为“和尚房”。

和尚房村现有村民 85 户,343 人,耕地 329 亩。以孙姓为主,另有刘、李两姓。《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西南隅岜山庄,遂居焉。九世稔,生员,军机有功,授守备,居和尚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淄川县志》载:“孙公稔,字丰侯,因数奇,遂无进取意,乃弃旧第,卜居西山之麓,籍茅屋数闾,琴书自娱。”据此,当立村于清朝以前。 村初属淄川县,清乾隆十八年(1753)改属博山县西北路;1917年,隶属第二区赞化乡;1944 年,归属原山区;1958 年,隶属域城人民公社;1984 年,为域城镇所辖自然行政村。

人们喜欢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朴和秀丽的风光,尤其是深秋红叶中的和尚房景色。据说,康熙三年 时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避权臣鳌拜,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在其《南征记略》中描述该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 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称之为柿岩,另一名鹿岑。“柿岩”一名,据说源自孙之獬。孙之獬,青州府淄川县大庄(今属博山区)人,字龙拂。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孙之獬赋闲在家十七年,平常闭门教书育人,闲暇之时常寄情于山野林泉,徜徉于名胜山川,尤乐游鹿岑。每与文人雅士兴会于此,总论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时节,满山柿林,红柿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孙之獬说道:“鹿岑柿林千树, 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一句话颇得文人墨客的称赞,无不同声赞绝。就连赫赫有名的孙廷铨也佩服之至,从此“鹿岑”遂易名为“柿岩”。

孙廷铨在他的另一首诗《柿岩赠禹年》中写道:“嘒嘒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矄。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诗中的禹年说的是孙琰龄,即赵执信的外祖父,孙廷铨是赵执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家高士,皆喜居于和尚房。

初次听到和尚房的人,大概会为“和尚”二字产生疑问,一个村子为什么用“和尚”来定村名呢?在中国有两个用到“和尚”的村名,一是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江边乡的和尚村,再就是博山的和尚房了。

博山的和尚房之所以叫和尚房,据说与两个人有关,一是孙廷铨,他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如和尚一样,修身养性不闻世事, 于是“柿岩 ”之名逐渐被“和尚房”的称谓所取代。

另一个人便是孙之獬。据传,孙之獬辞官回乡之后, 便差人扮作化缘和尚查访其行径。此事被族 人孙廷铨知道, 就叫人告知孙之獬,不几日化缘的和尚果然查访到了柿岩,问:“这里是什么地方?”众人指着一座庙,回答:“和尚坊”。化缘的和尚以为孙之獬真的出家当了和尚,也就不再继续查访。遂回京禀明皇上,说孙之獬回到青州府“和尚坊”当了和尚。“和尚坊”这个名字因此而传了出去。又因“坊”字与“房”字揩音,后演变为“和尚房”。

孙之獬久有一愿,想在此建一山庄以备晚年养老,孙琰龄奉父命,花费十年心力筑茅舍,修石楼建成一山庄。石楼,坐落于村南峭壁之上,满壁松柏郁郁沧桑,每到秋季,与北面尽染枫叶相衬映,形成星辉相照,其建筑利用天然洞穴加人工凿造,结构上下四层,内有偏房,设有垛楼,楼门用条石修砌而成,胜似天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和尚房,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静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鸟唱石楼,南侧凤凰展屏,村北秋枫烂漫,村中红柏参天。民居古朴典雅,与周边山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旧县志将其列于名胜之首。因离颜神较近,自西过境路向西进入幽静山谷,仿佛进入绿色的长廊,旧时也是颜神达官贵人旅游避暑的胜地。

竹园子位于石楼脚下,相传此园为孙禹年一处花园,早间园内翠竹丛丛,泉水清澈透明,终年不涸,历经百年,滋润柿岩子民。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建水池一座,供全村饮用。清末时期的百年老屋,古朴典雅,硕大的地下室深埋地下,石砌拱形顶棚代表着先人的智慧和力量。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机智的村民把粮食和珍贵财物全部藏于里面,幸免于难。现完好无损。

从石楼看下去,有棵稀有的红柏树,长在卧牛石下,盘根错节,枝叶苍苍。相传树龄已三百余年。至今仍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山崖间尚有珍贵的拐枣树一株,树龄悠久,人们多采枣核解酲,并作药用。

和尚房有两座“殿”,一是佛爷殿,二是石王殿。佛爷殿建于村中央,有正殿三间,四梁八柱,雕刻件尚存,东西各有厅房三间,客称官厅,供朝奉祭祀之人歇用。相传,此殿为孙之獬征讨江西凯旋时,为保家族平安所建。当时佛教寺院在博山甚少,其殿内佛像是从江西请来,“文化大革命”时被摧毁。石王殿,坐落于村东头一华里处,古有正堂三间,现存殿基,西侧有山神庙一座。据考此庙建于元代,现存明万历、清道光时石碑各一通。其庙四周古柏环绕,树龄多在三五百年之上。由此可证此庙建设要早于柿岩数百年。1982 年,山东电视台《水浒传》剧组曾作为外景在此拍摄。

和尚房不仅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古代曾有孙廷铨、孙禹年等乡贤在此避暑赏景,吟诗唱和,在近代涌现出了孙干等历史人物。孙干曾为博山县教员,1917 年,英国来华为“一战”招工。孙干明知去做苦役,为了考察欧洲教育,并研究西方先进科学,还是报名参加。在欧洲期间,孙干先后利用做工空余时间多次考察法国学校,与学生一同上课,还为同来的华工讲授文化课,并积极维护华工利益,历时两年半才回归故里,期间写下了《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是华工史研究的珍贵资料,原稿辗转近百年,得以保存。为了让这部于百年前完成的书“面世”,天津市文史学者齐德智等人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对这部战地笔记进行了整理,最终得以出版发行,以《一战华工欧战纪实》定名,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 8 万多字。该书详细记述了一战的惨烈、华工的艰辛、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华工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真切的爱国热忱。

和尚房,最美的时节还是在金秋十月。那时,漫山遍野的红叶,姹紫嫣红,层叠飘洒,缀满枝头,像火一般的艳丽,胜似二月的红花。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诸多游人前来观赏。远处群山逶迤,层林尽染,细雨生烟,这万紫千红的秋色,置身里面,心旷神怡。有游人叹道:看和尚房红叶,何必去香山。今日的和尚房,正以自己古老而美丽的肢体以蓬勃的身姿拥抱更灿烂的明天。

THANK

本文来源<博山区传统村落记忆>一书,买书加小编微信

图片来源:方志博山

编辑:孝乡博山,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太原市清徐县:西怀远村和杨房村入选山西美丽休闲乡村

太原市清徐县:西怀远村和杨房村入选山西美丽休闲乡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好山好水好风光,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了2021年“山西美丽休闲乡村”评选活动。全省共评选出100个村为2021年“山西美丽休闲乡村”,太原市清徐县西怀远村和杨房村入选。

西怀远村

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点亮了徐沟镇西怀远村改变乡村面貌的希望。在村“两委”综合考察对比后,决定以村集体土地为示范引领,流转农民土地300亩种植油菜花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同年,还请来国家顶级美院的艺术家们,用“艺术改变乡村”的理念让西怀远蜚声乡里,吸引来大批游人入村观赏,成为全省有名的“网红乡村”。2019年,西怀远又将油菜花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还新增了30亩“网红草”粉黛和120亩鲁冰花,使花卉观赏期从6月延长至11月,形成全年可观光可旅游的新画面。

2019年,西怀远又将油菜花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还新增了30亩“网红草”粉黛和120亩鲁冰花,使花卉观赏期从6月延长至11月,形成全年可观光可旅游的新画面。

西怀远村同时还同步开建了“千亩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区”,在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兴旺上不断创新,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截至2021年7月,西怀远村建成175栋温室(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及新品种葡萄套种叶菜。园区内不仅对水、电和路、退水等工程进行全面配套,还应用了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控制等技术,实现设施蔬菜现代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生产,并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园区的景观化。

孟封镇杨房村

醯头醋口,古村杨房。杨房村位于美丽的汾河岸边,因水而灵动,因文化而厚重,因醋而闻名。近年来,孟封镇杨房村立足食醋特色产业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醋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杨房村及周边现有食醋酿造企业16个,年生产食醋20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52%。4A级景区宝源老醋坊位于杨房村北部,年接待量约20万人次。

2018年,杨房取得国家财政部农村综改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连片红高粱区、葫芦藤下观光园以及梨园采摘区,并与山西美院开展“校村合作”,增加观光农业的附加效益;将醋都路、商业街与水塔集团连接贯通,建设展示山西老陈醋悠久的历史、传统工艺和文化的“杨房民俗商业一条街”,不断提升资源和市场的吸引力、影响力。

2020年。当年,杨房村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温室)建设”,集中流转土地100余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建成28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广泛应用高效保温棉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卷帘机,尝试立体栽培模式,推动了设施农业水平明显提高。

从2020年起,杨房村建设千亩城郊绿色高效农业试验区,包括葫芦园休闲观光区、设施农业科技展示区、特色杂粮高效示范区、果树栽培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醋文化旅游为基础,集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宿度假、科技展示、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景区性田园综合体,不断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依靠农业现代科技,逐步把寻常的黄土地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来源:网信清徐

摩旅安徽宏村看什么?不是看房屋建筑,完整的水系最极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去安徽,必看宏村。徽派文化的集中代表之地,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历史发源地之一。

徽州地区群山环绕,境内水系众多,四射的江河水系是徽州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渠道, 山多田少人稠, 民生系于河流水利, 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众多水系聚集,历代徽州先民亲水治水, 逐步形成了相当娴熟的理水技艺, 表现出高超的理水智慧。徽州古村落水系规划受风水学影响,由溪流、渠圳、堨坝、湖沼构成,该水系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形地势,不仅巧妙解决当地引水、排水、防洪泄洪和灌溉农田的多种需求,符合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也创造出风景优美、适宜居住的景观氛围,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宏村的海绵智慧简单而完整。其水系建设:水口——水圳——月沼——南湖,以致每家水院,一个完整的水系几百年的发展变迁,基本结构未变,既避开了洪涝自然灾害,又解决了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而且极具景观的美观性。

在村中心的月沼稍做停留, 与雷岗山地下泉水形成阴阳水交合, 然后汇入南湖。南湖2公顷的水面既可贮备充足的水量, 又具有强大的调控作用。其湖底标高高于西溪及村南的农田, 在西部和南部各设有几个可供开启的出水口, 还可以分别负责向西溪排水泄洪及灌溉村南的农田。

宏村水系就是以这种运作模式实现了海绵城市中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宏村古先民用智慧打造了这条精妙的水系,把宏村由一个僻壤乡村变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皖南水乡。

不得不说宏村完整的水系是极其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智慧的徽州背景探秘一:

地域背景

徽州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原名新安、歙(sh)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年)改名为徽州, 包括现今安徽省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省的婺源。据道光《徽州府志》记载,清代徽州府东西长390里,南北长220里,约12550平方公里。古徽州地理范围呈现“一府六邑”的特点

自然背景

徽州境内崇山峻岭环峙,64%的高山海拔在1330米以上。众多陵谷穿割围合形成大小不一、山水环绕的谷地、盆地,整合成若干片山岭环绕的群落,成为各县境域。

古徽州自然环境:腹部地带丘陵广连、河谷纵横,山环水绕之间,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围合

人文背景

徽商是鼎盛期徽州文化重要创造者。亦商亦儒的徽商宗族观念浓厚,桑梓之情极重,往往把聚敛的财富大量转回故里,修水利、建祠堂,全面规划一族人聚居的村镇。

徽州水文化——徽州先民的亲水情结

山多、地狭、人稠, 生计条件不佳, 大量的徽州人被迫走上商贾之途, 而留守在邑的“什一”居民, 为了改善生存环境, 治山理水, 美化家园,在这“一分水”上做足了文章,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理水奇迹。山水格局和人文渊薮促成了徽州先民的亲水情结。

徽州先民关心理水的渊源

水是防灾、抗灾、救灾的核心。自古以来, 徽州地区就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旱灾和涝灾是徽州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徽州地区的涝灾是多发性的, 主要有季风暴雨性洪涝灾害、干支流洪水遭遇性洪涝灾害、山洪、泥石流、山体坍滑引发的洪灾等。徽州民众大多数是聚族而居, 地狭人稠,高密度居住极易造成火灾。村落水系在组织、引导和治理方面突出了防火的目的。运用此地丰沛的降水资源和西溪之水来抗灾,更是体现海绵城市用水的精妙之道。

徽州宏村鸟瞰图

河流主宰宏村经济命脉。天下之民, 寄命于农, 徽民寄命于商。水上航运对于徽州人出行、物流是何等重要, 性命系于米船, 实际即是系于河道。

理水反映风水观念。在古徽州人的心目中, 水是财富的象征, 聚水如聚财, 理水就是理财。徽州村落水口一般处在村落边界的众水汇聚之处, 是沟通内外的交通要道, 并具备标定村落界域和防御外界入侵的功能。水口既为村落提供丰富的水力资源,如建水碓, 修河筑堤既满足村落的用水, 又能防止旱涝的影响,改善区域和美化环境。他们在营造水口、水景诸方面倾注了巨大热情, 使家园更加具有宜居性。

宏村的水利系统

宏村,村名请风水先生 “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引西溪水入村,开凿百丈水圳,扩建了约1000平方米的月沼。此后100多年,宏村人口繁衍,建筑密集。1607年汪氏大小族长16人集资,购秧田数百亩,凿深、掘通村南大小洞、泉、窟、滩田成环状池塘,建成南湖。至此形成全村完整的水利系统。

宏村水系简介

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宏村人工古代水系地形图(1410-1610年)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30米的地方。进水口水面高于南湖水面3.96米,圳水流速21.6米/分。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716 米,分上、中、下三段。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30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前折向南流,即是下水圳,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小圳向东流入月沼,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再向南流入南湖。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60米以内。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宏村水口工程的设计是科学的。

宏村水势图

宏村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潺潺水圳,九曲十弯,绕家穿户,贯通月沼和南湖,长年流水不腐。在这里,流动之水成为宏村古水系典型的特色之一。

南湖风光

1276年之前宏村水系特点

800年前,西溪是自北向南流到村西时,转而自西流向东南,横穿现在的宏村,流入滩溪,今天的宏村就是当年的西溪河滩。公元1276年6月20日,西溪在村西改道向南。

宏村水系规划图(明末-至今)

六百年来,水圳之水已成为宏村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水源。

全村男女老少都十分珍惜保护水圳的建设,避免污脏之物坠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生动地概括了水圳活水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五项功能。

宏村古水系水的流动所展现的生命旋律,充分体现了宏村人汪氏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表现了古村落聚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的高度结合,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宏村景色“海绵”宏村构筑物

宏村的入口—石碣

乡民筑石成坝,抬高水面,设置水闸控制水势。水闸是水圳的入口,也是全村水系之首。既具有理水的物质技术功能,又形成良好的景观。水闸可以限制水流速度,起到调节径流量的作用。

宏村的净水管—

水圳宽六十公分左右,由地势略高的村西北,九曲十弯,沿巷穿室流向东南。有如一支血脉使集落生机盎然。既是街巷道路旁的明沟,又是溪水串村的水道。潺潺流水,淙淙不断,连接百家,四通八达,可谓“家家门前有清泉”。水圳起到了净水的作用,净水是海绵城市运作构成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水圳全长1268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水圳向西,小水圳往东流入月沼

牛肠水圳

小蓄水池——月沼

月沼位于村子的中心,在地狭人稠、建筑密集的集落心脏中,既活化了居住环境,调节了集落小气候。又是乡民休憩、观赏、纳凉、交往的“共享水空间”,同时又具有浣汲、消防、排泄雨水、净化水质的多重生活功能和保障作用,并成为集落中一个重要的景观。是全村村民的精神中心。月沼的作用主要是蓄水,蓄水后才可以加以利用。半月形水塘月沼是村中的“牛胃”,占地数千平方米,因貌似弦月而得名

月沼水明如镜,既具有蓄水净水的作用,又是供村民聚集玩耍的重要空间

南湖的兴建是宏村水系的高潮,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兴建之时,村民实行的是综合整治,道路、水体、建筑、绿化统筹考虑。是村中水系的最大汇水面。南湖是宏村蓄水的重要容器之一。

面积2万多㎡、凿深数丈、四周砌石,因位于村南而得名“南湖”

理水就是理财,懂水才能懂财。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99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