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火神庙遗址

火神庙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地址:嵩县车村镇火神庙村东,火神庙遗址,火神庙遗址简介,火神庙遗址-洛阳市嵩县火神庙遗址旅游指南

火神庙遗址

容斋茶话 神秘的长白山神庙遗址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中,长白山神庙遗址赫然在列。

容斋 发现美好 收藏精彩

宝马城:因“宝马”而得名

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镇西北4公里处的丘陵南坡上,与长白山主峰相距约50公里。

相传,唐代名将刘仁轨在此地得一宝马,故此,后人称之为宝马城。

流经这里的河,被称为宝马河,就在城南,由西向东流入二道白河;附近的村子,也叫宝马村。

有关它的一切想象,仅限于这个传说。

宝马城遗址

自1978年在该地发现指压纹瓦片以来,以往学术界一直认为该城始建于渤海,辽金沿用。

为判明宝马城的年代与性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从2014年开始,对该城进行了连续4个年度的勘探与发掘,累计发掘面积3498平方米,勘探18.8万平方米。基本掌握了宝马城建筑组群的布局、主要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功能,对城内外排水系统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

共出土各类遗物逾五千件。包括瓦当、滴水、鸱吻、兽头等在内的陶制建筑构件上百件,各式铁钉数百枚,以及少量陶器、瓷器、铁器与铜器。

宝马城遗址建筑西北角础石,直径近一米

据宝马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赵俊杰博士介绍,通过考古发掘判定,古城内台基上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内部大开间减柱造,外墙涂朱,梁枋施青色彩画的厅堂式砖墙木构建筑,其外环绕勾栏。整体特征与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宋金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金上京刘秀屯大型建筑基址相似,且出土建筑构件纹样精美,工艺精湛,瓦当均为兽面,足以表明其等级与性质非同寻常。

2017年度发掘结束后,除水井与城外窑址外,遗址的主要建筑要素已得到全部或部分揭露,考古队已经掌握了该神庙建筑组群的布局、主要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功能,对城内外排水系统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

长白山神庙

汉白玉“癸丑”(1193)纪年玉册

2016年,考古发掘中在门殿室内铺地砖上出土汉白玉材质的玉册残块若干。玉册在历史上多用于皇帝册封太子、嫔妃等身边人,后来也被用来册封名山大川等。出土的玉册上面刻有汉字,分别为“金”“癸丑”(公元1193年为干支纪年的癸丑年)等。结合遗迹、遗物与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该遗址即金代皇家修建的长白山神庙故址。

这是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皇家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是目前长白山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等级最高的文化遗存,它的发掘,是我国边疆考古的重大突破,对于充实长白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索中华文化多样性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封禅祭山是中国历代皇帝祈求国泰民安而举行的一项传统仪式。长白山作为女真的兴盛之地,得到金朝敕封。

据《金史》记载,金世宗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始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将其视为庇佑女真政权的圣山,并在长白山北侧建庙奉安,春秋之际遣派官员前往祭祀。

金明昌四年(1193年,癸丑),金章宗为了表达对长白山的崇敬之情,更进一步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长白山的地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遗址大约占地1.4万平方米,最核心的建筑为一个“工”字殿,即前殿、后殿中间由一个连廊连接在一起。“工”字殿外面围有一圈围墙,围墙前面设有一道山门即门殿。在门殿与“工”字殿之间的轴线两侧各有一亭。长白山神庙遗址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神庙的整体布局与以中岳庙(嵩山)、西岳庙(华山)等为代表的宋金时期皇家山岳祠庙非常相似,凸显了高规格。

关于长白山神庙建筑的布局,《大金集礼》有如下记述:“(大定)十四年六月,建毕正殿三间、正门三门,两挟廊各两间,北廊准上惟不设门。东西两廊各七间,东廊当中三间就作斋厅,神厨三间,并添寝殿三间,贮廊三间。”目前发掘的遗址建筑布局及规制与文献记述基本相合。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时期宫观规制云:“凡宫观之制,皆南开三门,二重,东西两廊,中建正殿,连接拥殿。又置道院、斋坊,其宫宇之数,差减于宫”。长白山神庙遗址建筑的布局正可与之对应,为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宋金时期祠庙建筑的布局与规制和宋金时期礼制建筑的传承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该祠庙选址经过精心考量,占有区域内最为高敞的地利,城内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天气晴好时,从宝马城南眺,长白山主峰尽入眼底,优越的视廊无与伦比,体现了其超然的地位。该城地望符合《大金集礼》中“山北地一段,各面七十步,可以兴建庙宇”的记载。

宝马城遗址内的三座建筑排列严整有序,具有明显的金代高等级建筑特征,且出土建筑构件纹样精美,工艺精湛,瓦当均为兽面,庭院以大块河卵石墁铺的做法极为壮观,表明其等级与性质非同寻常。

考古专家认为,这一成果为研究宋金时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金代官式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探索金代礼仪制度以及古代北方山祭与中原皇家山祭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研究金王朝的边疆经略、探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实长白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内涵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高浮雕兽面瓦当

龙纹鸱吻

一些兽面瓦当和鸱吻等图案非常清晰完整,龙、凤的图案雕刻工艺非常精湛,龙的眼珠和鳞片栩栩如生,而且神态、气韵也生动传神,显示出该建筑的皇家等级。其中最为难得的是

台基北侧边缘用于安置栏杆的“凹”形石材

作为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揭露面积最大、也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长白山神庙的发掘填补了宋金时期广义城市考古的学术空白。其建筑布局流行于宋金时期高等级建筑组群中,将为研究宋金时期官式建筑的尺度和模数,岳镇海渎祠庙的规模与布局,宫观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提供重要材料。同时,也反映了金王朝对汉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对研究金王朝的东北边疆经略具有重要意义。

复建古城

据介绍,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只是完成阶段性工作,还将对古城布局及遗迹细节进行进一步发掘研究,预计将延续2至3年,希望能获得进一步的发掘内容和研究成果,完善这一遗址的考古价值。也为了将来复建古城做准备。古城复建选址在遗址附近区域。

---<End>---

本文图片收集自网络, 仅作传统文化分享,感谢原创!

如有侵权请提示,将及时删除,谢谢!

容斋 中国风 健康 生活

微博 @容斋茶话

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开展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保护及烈士遗骸收殓工作纪实

新建成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进入广西,打响著名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此役,中央红军付出惨重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数万红军将士长眠湘江之边。85年过去,红色遗迹遗址和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仍然闪耀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近年来,灌阳把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保护及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工作。通过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响应,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保护遗址铭记历史

“这里是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驻扎过的地方,当时他们大概有400多人,在1934年12月4日晚上召开了所有的党员干部会议,作出两个决定,第一就是往敌人最薄弱的环境突围出去,第二如果突围不出去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在红军第三十四师指挥所遗址前,灌阳县西山瑶族乡人大主席文泽荣介绍说,为了保护指挥所遗址,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政府把整块地征下来了,然后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在灌阳县水车镇宾家桥村,至今仍保存有红军长征时村中最大的民宅“九如堂”。

据桂林市党史学会理事文东柏介绍,1934年11月26日傍晚,军团在此地电令红五师赶往新圩阻击桂军。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坐镇指挥的湘江战役之新圩阻击战,确保了中央纵队及后续部队抢渡湘江通道左翼的安全。在红三军团军团部赶往湘江后,红五军团指挥部从湖南道县蒋家岭移至九如堂。2006年5月,该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灌阳作为区定贫困县,近年来,尽管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县委、县政府还是下定决心,多方筹措资金1.8亿元(不含此次湘江战役收殓保护工作以来的7000多万元)来修缮和保护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重点推进“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系列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同时,组织民政、旅游、党史等有关部门多次前往区内外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考察,查阅相关党史资料,核实在灌阳县牺牲的红军烈士和在灌阳县作战地址、路线;组织专人深入各乡(镇)、各村屯进行座谈、走访、调研、取证,收集第一手资料;向福建、湖南、江西及广西百色、龙州等红军原籍地发出公函请求协查寻找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所属部队的烈士名单,将之前《红军烈士英名录》1800多名烈士名单补充完善到3580多名。

灌阳县还编制出台《灌阳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先后推进打造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纪念园、战地救护所、红五师指挥所、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等一系列重大红色项目。新圩阻击战战场遗址、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红五师指挥所、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等“湘江战役系列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广西区委党校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基地和“广西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相继在灌阳挂牌。

红军长征,除了行军打仗外,还做了大量群众宣传工作,红军标语就是最好的见证。红军在灌阳县内三次过境,在沿途的王道、勒塘、阵北、桂岩、岩口、文市、西就、瑶上、东流、德里、苏江、水车、宾家桥、平田、新卫、立湾等村屯墙壁上写下了大量的革命标语,1994年调查时尚有清晰可见的标语59条,近年村屯建设加快,现存遗迹、标语等正加速损毁风化。目前,灌阳县正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收殓遗骸告慰英灵

“灌阳县是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1931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三次经过灌阳,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珍贵的革命文物。”桂林市党史学会理事文东柏介绍,经多方查证,在灌阳牺牲的很多烈士的遗体都被当地百姓自发收殓,就地掩埋,分布于新圩、水车、文市等乡镇。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为告慰先烈英魂,灌阳县委、县政府安排专职人员寻访红军长征经过的村屯,整理采访群众记录和寻找散葬红军墓点及遗骸。截至当年9月,通过走访老红军家属、查找回忆录、广泛搜集群众线索,以及实地调查,灌阳县境内发现了40多处规模较大的牺牲红军遗骸散葬地,累计散葬的红军遗骸达2560具。

文东柏一直致力于红军经过灌阳的历史挖掘收集及研究。他至今对打捞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记忆犹新。

2017年8月13日,灌阳县正式启动了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的勘探打捞工作。由于井下地质复杂,井内通往地下河的洞口也被淤泥和石块堵塞了,勘探无法继续,打捞工作一度停滞。直到8月31日,中国著名的蓝旗国际潜水俱乐部的潜水专家听说了酒海井勘探打捞遇到的困难,便主动派人前来帮助。9月1日,灌阳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民政、武装、消防、水利和供电等多个部门,开始组织抽水。9台抽水机分别放置在酒海井井口以及井底地下河在山的另一侧的出口处,昼夜不停地运转。9月9日,井口下方十多米处的淤泥终于露了出来,消防官兵和村民们小心翼翼,把淤泥一点点地往外清出。9月15日,大量的人体遗骸已被打捞上来。尽管种种证据都将这些遗骸指向83年前的红军伤员,可是,他们的身份确定,最终还需要科学鉴定。9月17日,专家团队鉴定得出结论,年龄、性别、身体发育情况、创伤情况,甚至棕绳和石块,都与口述史料、当地村民的回忆相吻合,这也就意味着,这批遗骸的身份,确实是83年前遇难的红军烈士。

遗憾的是,这些红军烈士姓甚名谁,来自哪里,目前依然无从知晓。不过,据负责打捞的工作人员介绍,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的消息公开后,已经有福建、江西的多位红军后人来信“寻亲”,希望对烈士遗骸进行DNA比较鉴定。

9月24日,我国第四个烈士纪念日前夕,打捞自酒海井的这批无名烈士遗骸被安葬到了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烈士墓冢中。83年过去了,这些为红军突破湘江付出生命和鲜血的烈士终于远离黑暗阴湿的井底,入土为安。他们的姓名或许永远无人知晓,但他们的英魂和功勋将与那场发生在桂北大地上的血战一起,永远被铭记。

迁葬遗骸牢记使命

为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强化烈士纪念设施管理,2016年9月28日,灌阳县隆重举行第一批红军烈士遗骸迁葬仪式,将散葬在水车修睦村的红军烈士忠骨集中迁葬于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墓冢中,以隆重庄严的葬礼告慰英烈。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自发来到墓冢前,对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敬献鲜花,寄托哀思,彰显灌阳县各族人民对红军英烈的崇敬之心。

2016年9月30日,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举行红军烈士公祭仪式,干部群众、红军后代等共计3000余人参加。特邀红军后代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滨、红三十四师幸存者100团团长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为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落成揭幕。

2016年10月10日在文市镇桂岩村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弘扬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特邀7位红军传人代表演唱了一首红军长征歌曲《过雪山草地》,一曲红歌,唱响了桂北山川,唱亮了红色大地。

为积极做好烈士散葬点搜寻和认定,灌阳县相继制定下发了《红军烈士遗骸寻找、收殓、认定、安葬和纪念工作实施方案》《灌阳县红军烈士遗骸搜寻、发掘、收殓工作实施方案》《灌阳县红军烈士遗骸搜寻、发掘、收殓工作操作规范》和《红军烈士遗属帮扶工作方案》等,县级层面成立两个工作组,并以乡镇为单位成立5个现场搜寻发掘组,对烈士散葬点进行搜寻、发掘、保护等工作。

此外,对酒海井二期烈士遗骸打捞及甑子岩、杀人槽等几个规模较大、发掘难度较大的散葬点进行了集中发掘。截至目前,灌阳县已对51个待确认烈士遗骸散葬点进行了搜寻,并统一制作了标志牌进行标识和保护。其中,发现红军烈士遗骸散葬点18个,已全部完成收殓工作,收殓完整遗骸17具,零散遗骸共28箱,约2600块。已由公安部、自治区公安厅、桂林市公安局组成的工作组对待确认红军烈士遗骸全部进行了抽样检验。难度较大的酒海井二期红军烈士遗骸打捞工作于2019年3月15日正式启动,经过近两个月的打捞工作,未发现遗骸。

2019年8月28日,灌阳县举行了隆重的遗骸安葬仪式,将搜寻到的遗骸安放于酒海井主墓冢中

来源:桂林晚报 记者邱浩

编辑:邢刚 、桂林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处

神奇又美丽的地方,被称为世界最大火药遗址群。

恩施有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被称为世界最大火药遗址群。

世界最大火药遗址群-----黄金洞(又称黑洞)其地处恩施、利川、咸丰三县市边区交汇之地,因此而称其“金三角”。

清晨一早,恩施咸丰县还被晨雾笼罩。望向天际,有几缕阳光从云雾中隐射下来。就算在6月的炎热夏季,早上也会有一丝凉爽,微风徐徐,夹杂着泥土的清新气息。这时,稀疏的车还没有彻底打破咸丰清晨的宁静。随便吃点早点,整顿出行的装备,我们就开始了黄金洞的自驾游。

从咸丰省道出发,我们开往一座山脚下,会看到一条延伸到山顶道路,这条路就是我们去黄金洞的必经之路。沿路的青山绿水,更有70、80的急转弯,整条路就如一条体型巨长的龙盘旋在山上,情不自禁地感叹此路的工程量巨大。虽然少些颠簸却多了几分紧张,因为是从山底开往山顶,旁边又是耸立的悬崖,却是为司机捏一把汗。

翻越了大概3座山,整个路程已上山——下山——上山为节奏,由于紧张感,导致没有记录沿路的风景,着实可惜。依稀记得翻越了3座山,基本都是上山——下山——上山的路程节奏。大概行驶了2个小时左右,沿路会看到很多车辆,我猜大概和我们一起,是前往黄金洞的。

成功达到景区接待处,下车就可以看到一个天然的洞口,这就是黄金洞。

由于不是旅游旺季,也不是放假日,所以景区接待处的游客相对比较少。我们一共5人自驾出游的。达到景区售票处(景区票价:75/人)由于河水比较冷,所以未能体验溶洞漂流项目(漂流票价:100/人)购买5张票后,就从接待处右侧前往景区入口,大概6分钟的路程。

在路途中,右侧有个庹(tuo,3声)万鹏事迹纪念碑,为了“庹”字网上搜索了好几遍。

洞的对面是一座小山村,山上还有几率晨雾不舍地散去。当天,天气很不错,因为现在是咸丰的雨季。

面对溶洞入口,才感觉自身的渺小。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座七层的溶洞就这样经历岁月天然形成。

在洞穴入口的左侧,是供奉几尊佛像。出于敬畏,所以未去探究后面的山洞。

进入溶洞里面,里面的空间比想象中大的太多了,入口每层楼梯中间,有讲述炼火药的程序。

由于是淡季,很多灯光设备没有打开,洞穴的里的亮度不是很亮,拍出来的照片也很暗。

由于一个人走的太快,导致脱队了,一个人在洞里瞎逛。作为一个男生,一个人在里面还是有点怕的,建议女生去的时候,能够结团一起,因为里面手机信号比较差,很多地方灯光不亮,都需要手机来照亮。黄金洞实际有7层,但实际开放只有4层,里面道路曲曲弯弯,走进一个死路口也是常有事情。有些地方你以为要弯腰才能过,结果只是转个面才发现路还是很宽的。

最值得介绍的是这种吊桥,走上去摇摇晃晃,我们其中有2个人是被扶着走过的,因为下面灯光不足,望到下面有种看不到底黑暗。到了这里以为着路程走了三分之二了。还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个看望台,可以观望溶洞的河水,很是壮观,还是由于灯光问题,最终没有记录下来。

再往前走,基本就快到进洞口了。这里有个木桥,往下面的河水都是绿色的,实际你近看河水,它是清澈透底的。整个溶洞游玩下来差不多2至3个小时,就出了景区。

开车继续向山顶出发,会达到麻柳溪村,这里人家,家家门口都晒着茶叶,这里是茶叶之乡,有个文化广场,周边有些农家乐,我们选择其中一家。需要注意的是,这边的饮食消费习惯是按人算,而不是按每个菜算的(50元/人)农家乐老板是个很热情的人,给我们炖了一锅自家养的鸡,自家腌制的腊肉等,这边讲究的是让你吃饱就行。最终我们还是省了很多饭菜,老板还把自家做的特色小吃和茶拿出来让我们品尝。吃完游玩了一趟麻柳溪村之后,我们就启程回咸丰,达到咸丰大概5点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97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