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安南古城

安南古城是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古城现代复原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是在原古城晴隆县的历史基础上而进行重建,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摄基地,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而称安南古城。

晴隆“安南古城”修复重建,并不是复制安南古城,而是还原安南古城的历史风貌。走进恢复重建的“安南古城”,在古朴的小屋边穿行,残垣断壁时而出现于眼前,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一段段幽怨浪漫、璀璨辉煌的过往。逐级登上幽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用手在那些石板堆砌成的石墙上摩挲,眼前有些破旧的古木楼宇,木质陈旧的门橼,仿佛回到曾经的古镇。

唐长安城南郊高阳原大居安村墓地考古解读

安南古城

高阳原,地处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西南郊,今属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郭杜街道一带,距唐长安城遗址约8公里(图一)。这里地势高亢轩敞,南枕秦岭、北望长安,是隋唐时期京畿居民一处理想的身后之所。21世纪以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配合高校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阳原上已发掘有千余座隋唐时期墓葬,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全面拓展了隋唐考古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在推进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的浪潮中又不断有新的收获涌现。2017年1—4月为配合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项目建设(图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阳原腹地大居安村西侧发掘唐墓5座、明墓1座。

(图一)高阳原墓地

(图二)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项目地理位置

大居安村发掘5座唐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态势,墓向在180左右,平面形制均呈“刀”形,天井配置多寡不一,墓葬总长10~40米之间不等,属中小型墓葬(图三)。M2、M3为单天井土洞墓,全长在10米左右,墓主身份应为低级官吏或庶人(图四、图五)。M4、M5和M6为大开挖墓圹砖券墓室且绘制有壁画,不仅配置了多个天井与壁龛,而且还使用了石门、砖棺床和石板等具有较高规格特征的葬具,充分预示了墓主皆为高官显宦的身份,随葬品亦丰厚多样。然而,这几座墓葬与更多的墓葬一样依然难逃被盗劫的厄运,但可喜的是仍旧在其中的四座墓葬里获得了许多惊喜和重要的发现。

(图三)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项目发掘唐墓航拍

(图四)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2全景(北—南)

(图五)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3航拍(俯瞰)

一.M2:佛教信徒的守护

M2出土两尊鎏金铜彩绘佛教造像(图六、七),造型端庄别致,与其同样的造像一般多出于唐代寺院遗址或窖藏,但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埋藏却极为罕见。经科技检测与分析显示,其大致上经历了铸造、打磨、鎏金、彩绘等四道制作工序。两尊造像均以铅锡青铜一次性浇铸而成,经打磨修整后以金汞剂在外表通体鎏镀金层,鎏金层均匀致密,鎏金技术水平较高。菩萨立像的头冠以蓝铜矿施蓝彩,背光、唇等处以铅丹和朱砂混合涂施红彩,七佛并坐像和菩萨立像的眉、眼均施黑彩,可能为墨。

两尊造像在鎏金层的“守护”下,虽历经千年,但依旧熠熠生辉,眉眼处的点点彩绘则在“金光”的映衬下,越发得引人注目。造像的体量较小,可能是为了方便携带,随身供养。菩萨立像背光的小孔和七佛并坐像各尊之间的间隙可能是用来固定造像,以便镶在小龛型佛或其他佛教器具之上,而颜料层局部的磨损性脱落也说明两尊造像在被随葬前都经过一段时间的供奉使用。

(图六)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

M2墓室出土鎏金铜彩绘佛教造像

(图七)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2鎏金铜彩绘七佛并坐像

死后以两尊铸工精湛的佛像随葬,想必墓主生前定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墓主希望这两尊小小的造像,不仅能够在生前默默倾听着他的祈祷,而且也可以在九泉之下永随身侧,继续护佑他魂魄的安定。两尊佛教造像护佑的信徒究竟是谁已无从考证,今天,墓主人的尸骨虽已化作屡屡幽魂融入在了这天地之中,但其虔心奉养的两尊鎏金铜造像却穿越历史厚重的烟尘重回人间,光芒闪耀,供信众瞻观膜拜,或许也可以告慰逝者之灵了吧!祈愿这厮守了墓主人千年的匠心金光也可以庇佑他未知的子孙后代福祉延绵、健康平安吧!

二.M4:合而有别镇墓俑

M4双天井双壁龛砖券单室墓,全长24.2米,墓圹开口边长4.85米、底部边长4.65米、深约7.5米,砌成的砖墓室进深3.9米、面阔3.8米,有砖、石两道封门砌堵甬道口(图八)。第一道砖封门位于甬道内入口处,仅存东侧三层,条砖逐层丁向侧斜砌垒呈“人”字形封堵洞口,残存整砖15块,残高0.45米,条砖长32.4厘米、宽15.4厘米、厚6.1厘米,背饰竖向细绳纹。石门紧贴砖封门内侧,仅见两块门墩石及一块门槛石保持原始位置尚在,其余门扉、门柱、门楣及门额等均佚失不见,仅在填土内发现有两块门榫头及少量石门构件残块。石门各构件是用青石材雕凿而成,凡雕刻图案面均磨平抛光,其余各面则为粗糙的毛坯。各构件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图案雕刻技法为减地阴线刻,门槛与门墩线刻均为装饰性的“绕枝忍冬、牡丹花卉”类图案(图九)。第二天井下东、西壁龛内出土随葬品130余件组,主要以人物俑和骑马俑为主,畜禽俑极少。

(图八)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4全景(俯瞰)

(图九)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4石门构件墨拓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在墓室填土内清理出的大量红陶镇墓俑残片。镇墓俑是古人依据鬼神信仰、志怪奇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创造出来的安放在墓中以求镇墓驱邪的一类明器,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等,各俑类在墓葬中一般多以成对出现。M4墓室中出土的镇墓俑初步确定有镇墓兽6、天王俑5件组,而这些俑类明显表现出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

A类镇墓俑体态硕大(图一〇),镇墓兽人面者面露凶相,头顶隆起,毛发悚然,兽面者似狮面,头顶双耳耸立,两肩有鬣;天王俑身姿直立,双臂曲肘握拳前举,头戴兜鍪,身着明光甲,脚踏俯卧的牛立于底座上。

(图一〇)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4墓室出土A类镇墓俑

B类镇墓俑体态娇小(图一一),镇墓兽人面者头顶高髻,面部神态凶恶,蹲坐于半椭圆形托板上;天王俑两腿直立踩于小鬼背上,小鬼四肢左向仰面屈匐于横椭圆形底座上,面露愁容似作煎熬状。

(图一一)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4墓室出土B类镇墓俑

两类不同特征的镇墓俑出现在同一墓葬里,这种现象说明该墓里的随葬品不是一次性埋入的,极有可能是在夫妻二人卒年相隔的这段时间里,由于随葬品面貌出现了改变,在二次开墓合葬时才造成了这种“合而有别”的现象。遗憾的是,由于墓葬被盗劫较甚不见墓主遗骸和墓志,发掘过程中也未发现有明显的二次开启墓葬的痕迹。根据现已发掘的有纪年的唐墓出土镇墓俑看,A类镇墓俑略早于B类镇墓俑,而这两类镇墓俑多见于高宗至武周时期的墓葬里,再结合壁龛里随葬的人物俑和骑马俑特征综合分析,M4年代当在唐高宗时期。

另外,墓口出土有一块长1.42米、宽0.75米、厚0.11米的矩形石板(图一二),除凿痕线外再无其他雕饰。由于石板发生了位移不确定初始位置又没有华丽的雕饰,且不见其他遗迹,墓主人除配置有砖棺床外,是否还使用了石棺床或石椁类葬具便成了另一个待解的谜团。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墓主既然享有双天井双壁龛和砖、石两道封门与砖棺床等配置的葬制规格,那么其身份至少应该是官阶在三品以上的达官显贵。

(图一二)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

M4石板与砖石封门(北—南)

三.M5:陇西望族李君茔

M5四天井四壁龛砖券单室壁画墓,全长30.4米,墓圹开口边长5.8米、底部边长4.9米、深约7.6米,砌成的砖墓室进深4.12米、面阔4.2米、残高1~1.2米,墙厚0.35米(图一三)。第二、三过洞东、西壁设置龛室,四个壁龛均被盗掘,残存随葬品60件组,以畜禽俑为主(图一四),人物俑、骑马俑与明器等极少(图一五)。甬道口砖、石两道封门皆被破坏,仅在填土内发现多件石门碎块,且有线刻人物、花卉等装饰(图一六)。墓室被毁严重,四隅残存有山石风景图壁画(图一七)。墓室西部砖棺床长4.1米、宽1.75米、中部最宽1.8米、厚0.2米,砖立沿多被揭毁,残存南端宽0.37米、高0.12米。

(图一三)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5李承嘉墓俯瞰

(图一四)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李承嘉墓M5骆驼与牛

(图一五)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李承嘉墓M5人物俑

(图一六)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

李承嘉墓M5石门扉线刻人物

(图一七)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

李承嘉墓M5墓室东北隅壁画

甬道东北角出土的墓志虽因残缺难觅墓主名讳,但据志文关键信息检阅两唐书等史籍推知,墓主系唐中宗朝户部尚书、襄武郡公李承嘉,以景龙四年(710)入葬高阳原,卒年60岁。李承嘉在两《唐书》中记载极少,从志铭“……卿、右衛大將軍、上柱國、隴西公寬之孫……”可知,高宗朝太常卿、上柱国、陇西公李宽即墓主之祖父,另在《元和姓纂》里载李承嘉之父李孝旻、兄李承业。李承嘉墓志载述了其一生的仕途经历和受到的皇恩荣宠,后遭贬谪,死在了转任越州长史的路上,最终承蒙皇恩眷顾而得以归葬故里。由于志文并未明言墓主卒于何年,从卒年60岁推测,其生年应在650年左右,一生主要活动于高宗和武周时期,在武则天时受到荣宠,及中宗朝官至正三品阶户部尚书职、封爵正二品襄武郡公而显赫一时。从残存有两方不同形制线刻的志盖看(图一八),推测还应有一方墓志,由于规格较小而被盗走,李承嘉墓志因其厚重较大而得以幸存。此墓或为李承嘉夫妇合葬墓,然因墓葬被盗毁较甚,墓室内未发现有墓主遗骸,是否合葬亦成了永远的谜。

(图一八)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李承嘉墓M5志盖

李承嘉墓志中所提及的祖父李宽,其墓碑在2013年发掘出土于李承嘉墓之北直线距离约两公里的“国色天香”工地(图一九),据碑文可知,其鼻祖可追至丙氏,曾祖虬、祖明在北朝时皆封公爵,父粲自隋归唐,高祖赐姓李氏成为陇西望族。李宽在史籍里记载亦极少,仅在两《唐书》其孙李元纮本传中略载。早在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就在距李承嘉墓西侧约1千米的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发掘了唐李恫墓,墓主字孝晟,与李承嘉之父李孝旻是堂兄弟。李宽碑文中载其有孝廉、孝俨和道广三子,而不见李孝旻,从李恫墓志中可知李宽还有兄弟等,再考证其他地区发现的李氏宗族成员墓志,检阅两《唐书》《元和姓纂》等史籍,可补其家族世系。李承嘉墓附近先后出土其父辈、祖辈等墓志碑刻,可以证实该李姓家族墓地就在高阳原上,那么,同时发掘的另外两座墓的主人与李承嘉有亲属关系也并非没有可能。李氏系出陇西名门望族,世代人才辈出,李宽碑即由与李承嘉同辈的道广之子李元纮于开元16年(728)所立,而李道广与李元纮父子皆位至武周朝、玄宗朝宰相,荣宠无比。

(图一九)唐太常卿上柱国陇西公李宽碑出土位置

四.M6:权贵者专属葬制

M6三天井双壁龛砖券前、后双室壁画墓,全长41.1米,墓底距现地表深约7.8米(图二〇、二一)。墓道长15.3米、宽1.5~1.7米,东、西两壁从距开口南端水平长约4.5米处开始,在修整平滑的壁面上抹刷一层厚约0.02~0.04厘米的白灰浆墙皮绘制壁画,不见麦草泥地仗层。东、西两壁南段分绘云气缭绕的青龙、白虎奔行图,北段壁面对称绘制仪卫图(图二二)。

(图二〇)2017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开口俯瞰

(图二一)2017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全景俯瞰

(图二二)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

M6墓道东壁四人执戟仪卫图

从墓道西北角残存壁画观察,北壁原应绘制有阙楼图。天井宽大,呈南北向梯形,口大底小,开口长2米、宽1.3~1.5米,底长1.8米、宽1.65~1.7米。前、后室修筑方式为先在地表开挖近方形“斗”状墓圹,深约7.2米,再在墓圹底砌筑砖室,两墓圹间凿挖土洞砖砌过道连通墓室。前室墓圹开口南北长3.65米、东西宽3.9米、底部南北长3.25米、东西宽3.45米,砌成的砖墓室呈弧边方形,进深2.55米、面阔2.43米、残高0.78~1.2米、墙厚0.17米(图二三)。后室墓圹开口南北长4.9米、东西宽5.2米、底部南北长4.55米、东西宽4.7米,砖室盗毁近乎不存,进深3.68米、面阔3.8米(图二四)。

(图二三)2017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前室(东—西)

(图二四)2017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后室(东北—西南)

前、后室均不见墓主遗骸,后室砖棺床盗毁无存。该墓前甬道口除了砌堵有砖封门外,还有石门,仅存一截门榫头,其余构件去向不明。出土随葬品127件组,主要在第三天井下东、西壁龛内出土泥质红陶俑类119件组,以人物立俑、骑马俑为主,禽畜俑极少(图二五、二六),后室填土内出土两件青瓷四系罐(图二七)。根据随葬品特征分析,墓葬年代应在唐高宗时期。

(图二五)2017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西壁龛

(图二六)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笼冠骑马俑

(图二七)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M6青瓷四系罐

在唐代,一般品官即使是正一品,只要没有皇帝的特许,也是不能兴建使用双室砖墓的。高宗、中宗、睿宗时期墓葬等级制度严格,关中地区出现双室墓葬,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M6全长超过40米,墓葬规模较大,从墓道两壁北段各绘四人执戟仪卫图和使用有石门配置分析,墓主官阶当在三、四品之间。结合墓葬整体规模与天井、壁龛等相关配置与已发掘的双室墓参照对比,M6更接近于康文通墓规模(图二八),而与太子、亲王、公主及二品以上勋官等葬制相差甚大,但又大于双室土洞墓规模。康文通虽然只是武周时期的处士,但其系出豪门望族,德才兼备又高寿而亡,享用双室砖墓配置可能来自皇室褒赠。综合以上推断,M6墓主至少应为出身望族的有识之士,或者是三、四品左右的职官,可能因懋绩功勋受到皇室嘉奖,得到了皇帝的敕许才敢使用双室砖墓,否则在天子脚下、有司监管中公然越制营墓是要受到严厉制裁的。

(图二八)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康文通墓

该墓是自2003年发掘唐皇室贵胄陇西郡王李博乂夫妇三室合葬墓(图二九)以来高阳原墓地发现的第二座规模较大、葬制较高的唐代勋贵墓葬,现关中地区发掘此类前、后双室墓葬不超过30座,主要集中发现于高宗初年至玄宗开元时期,是李唐皇室成员或勋臣贵戚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分为双室砖券墓和双室土洞墓两类,双室砖券墓还可以细分为前小后大式和前后基本等大式。唐代双室墓葬主要流行于李唐王朝与武周政权前后转换的特殊时期,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是专政者们为稳固其统治地位相互斗争而采取的一种笼络仕宦人心的政治手段。最初的双室砖墓由单室砖墓改建而来,可能是礼制创新的结果,在高宗、武周时期得到迅猛发展,中宗朝双室砖墓成为平反昭雪的工具,随着李唐政权趋于稳固,双室墓在开元末年前后逐渐退出唐墓形制序列。

(图二九)唐陇西郡王李博乂夫妇合葬墓

五.按:名门之后生死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掘的M4、M5和M6三座墓葬虽然都遭到了严重的盗掘破坏,但其共有的特点是石门毁坏仅存零散残件、砖室几乎被毁不存、铺地砖及棺床砌砖被揭、完全不见墓主遗骸,惟有随葬品或墓志尚存,这些现象与唐昭容上官氏墓被毁如出一辙(图三〇),其破坏程度不似单纯的盗墓攫物所能及,因此判断这几座墓葬也应是“官方毁墓”所致。所谓“官方毁墓”,是指皇帝亲自命令和有司按惯例处理,是一种政治行为,以示区别零敲碎打的个人破坏墓葬的行为。那么,这三座墓葬究竟是何时被毁,又因何被毁的呢?遗憾的是,只有M5幸存有李承嘉墓志,可窥探出其墓被毁的时间和缘由,其余两座墓葬因为没有墓志佐证,所以其被毁的时间和原因已无从考究。

(图三〇)上官婉儿墓室被毁情况

通览李承嘉墓志铭可知,其一生主要活动于高宗和武周时期,卒于中宗朝。此时正值武周政权回转李唐王朝的特殊时期,前有“神龙革命”,后有“唐隆政变”。最高统治者出于威慑政治对手的动机,自武则天至唐代宗朝的一百余年间里,“官方毁墓”的现象最为集中和突出,其被毁者多为当朝重要的政治人物。李承嘉在武周朝受到武则天青睐,得赐“恕十死”的荣宠,及至中宗朝,因镇抚朝野、安定时局之功,官至御史台大夫、户部尚书等职,再度受到“赐铁券、恕十死”的殊荣,可谓风光无限,其极有可能也参与了神龙革命,有拥立中宗李显复位之举,从而成为中宗朝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李承嘉在两唐书里无传,但散见于唐中宗时代的人物传记里。中宗才能平庸,自他登基后,朝政中“五王”与韦、武势力一直水火不容。为缓解二股势力的矛盾,同时也为了褒奖拥立他复位的功臣,在神龙元年五月,中宗“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时武三思恃权专政,忌惮五王威望,为了干掉这些复辟功臣便设了一个套儿,秘密令人将韦皇后淫乱的秽行添油加醋张榜公布于洛阳最为繁华的天津桥,要求将韦皇后废掉。唐中宗不能容忍有人诋毁他亲爱的结发妻子,闻之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一定要彻查严惩。李承嘉附会武三思,按照武三思安排,奏言:“桓彦范与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等教人密为此榜。虽托废后为名,实有危君之计,请加族灭。”此事成功之后,中宗擢授承嘉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襄武郡公,韦氏又特赐承嘉彩物五百段、瑞锦被一张,这些记载在李承嘉墓志里均可得到证实。然而好景不长,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遇毒崩逝,韦后扶温王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意欲临朝摄政,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从而激化了李氏皇族与韦、武势力之间的矛盾。其年七月,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长安城内共同发起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睿宗践祚,即“以三思父子俱有逆节,制令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同时又下诏为枉死的“五王”平反,恢复官爵。作为武三思党羽的李承嘉在谋杀“五王”冤案中干系重大,难辞其咎,既然已毁武三思父子墓,那么同时毁掉李承嘉墓也在情理之中。可以推测,李承嘉墓之毁与武三思墓被毁当在同时,即睿宗复辟后不久。

纵观李承嘉一生,“公始為貟外,中為郎中,終為尚書”,因“鎮撫之重,翳公是頼”成为中宗朝肱骨之臣,显赫一时,却也由此开始转入人生的低谷,暮年遭贬外放,终落得个“霧露成疾”殒命天涯的下场,真可谓宦海沉浮,世事难料!李承嘉生前虽两得皇家赐赠免死铁券、采物瑞锦的殊荣,却也饱受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的凄苦。死后承蒙皇恩降制并还官爵,从而得以归葬故里,但身处李唐王朝特殊的政治环境中,终究还是摆脱不掉墓毁骨摧的悲切结局。这种命运既是他身陷政治泥潭的无奈之举,更是对其趋炎附势残害忠良的惩戒。

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是神龙元年(705)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为首发动兵变,诛杀张易之、张宗昌兄弟,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的事件。旧唐书《唐中宗李显本纪》:“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羽不在原限。”李显即位后,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神龙政变亦称“神龙革命”。事后,中宗为表彰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等五位复辟功臣,分别册封他们为汉阳郡王、博陵郡王、平阳郡王、扶阳郡王和南阳郡王,因此这场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本文转载自《大众考古》2018年第10期,略有删改。

本文作者邢福来、张锦阳、苗轶飞

邢福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张锦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级技工

苗轶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安徽宣城最美10大古村古镇,皖南山水间古韵秀丽无边

安徽,宣城。

古称宛陵、宣州,南依黄山,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文渊源流畅。

皖南山水之美,满见古韵。

最美青山环抱里,落日映红村瓦,夜色笼罩灯火,时光悠然缓慢。

这里,有最美好的古村古镇生活,或许你会向往。

一起来看这片美丽土地上最美的10处古村古镇。

1 查济古村

过陵阳山,入泾县桃花潭镇,就来到山水之间的小村落查济。查济村沿溪而上,环山相拥,民居多为明清留存。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着许多年轻的文艺的气息,古村与新思想的碰撞,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查济古村是一座很低调的古村,都快被人遗忘了。风景很美,古村还保持着元明清时古建筑,如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是著名的景点之一。

和皖南地区的很多古村类似,查济古村经常会来很多写生的人,分布在河边桥旁,大街和小巷,他们也成了古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查姓作为江南地区的大姓,金庸先生原名就是“查良镛”,祖籍也在此。在春秋时期,查济古村的祖先查延刚开始在山东济阳的柤邑(“查”通“柤”),在晋朝时由于战乱而南迁,最后在安徽宣城定居下来。

整个古村是四面环山,岑溪、许溪、石溪都是穿村而过。古村依河而建,岸的两边和巷陌都是用石板铺砌。路跟着水转,迂回又曲折,绵延好几里,也成了古村最美的景色。

2 黄田古村

黄田村,位于泾县黄田村榔桥镇东南部。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以“洋船屋”为代表的黄田古民居建筑群,虽历经沧桑,古村风韵犹存。

青砖绿瓦、名人故居、古老的四合院,诉说着这里的沧桑与美好。洋船屋从繁华到落寞,又到如今的人潮涌动,它似乎见证过太多的人和事,一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屋,它值得太多人的留念。

山里人家,对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秋天的黄田,晒场上、院子里,黄豆、稻谷、辣椒、南瓜、玉米、蕨菜、像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

3 龙川古村

绩溪县龙川村,是徽州的一块风水宝地,“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州有三绝,龙川水街的“牌坊、祠堂、民居”,在今日都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徽派建筑三雕艺术精品的艺术瑰宝,奕世尚书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高10米,宽9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牌坊上还有才子文徵明的亲笔题字,在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所谓奕世,即一代接一代之意。该坊是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

隔着龙川河,就是胡氏宗祠了,远远就看见门口门上的两幅门画,也第一次听说了关于门当户对的由来。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

龙川上官桥,一座简易古老的木板桥,一新一旧,一石一木相映成趣,说它是古桥,因它始建于明代。说它不是古桥,因几百年来屡屡毁于水患,建了毁,毁了建,毁毁建建,早不知现在还有哪根是原来的桥板。也许时间的洪流会带走许多古老的物和事, 但人们仍将它视为古桥,因为至今若问起此桥是谁所建,当地百姓只认一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

4 水东古镇

水东古镇,镶嵌在水阳江畔,浓缩皖南商埠发展历程。明清古街区位于镇规划区南侧,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占地7.5公顷。水东老街建筑属徽派风格,街道路面铺砌的材料为传统的青石板和卵石,整个街区建设面积达7.5万平方米以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一砖砖青瓦,一条条小路,诉说着几世的人来人往,沿着青石板路,走一走,也许你会发现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

老街的"十八踏"和"五道井",是两处极有特色的历史遗留。"十八踏"上又建一幢二层牌楼,古朴典雅,与老街风貌浑然一体。

宣城市水东天主教堂位于水东镇镇区,教堂采用哥特式建设风格,砖木结构,呈十字形,占地700多平方米。该堂建于1880年,虽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完好无损,其结构之精密,建设水平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使之成为水东宗教文化的象征。

在宣州区水东老街,土生土长的何泽华,建了皮影戏博物馆,搭起了戏班子,默默守护着这份老手艺。一块幕布做戏台,一张兽皮扮人物,一束灯光亮全场,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演尽喜怒哀乐,这就是皮影戏。

5 胡乐古镇

宁国市胡乐古镇,原名胡乐司。明朝初期设立36个巡检司,胡乐为其一,故名。管理地方盐务、僧道、缉拿奸盗、医药等事务。古时繁华,由于水运发达,街道两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一席老街的长桌宴——就可以带你认识千年胡乐一切都是旧时的模样,蓝边碗、土炉子、小酒坛、青花酒盅……重温时代的经典。

青石板的小巷里旧旧的木桌长板凳蓝底百花桌布上 土炉子炭火正旺炖着当地最地道的农家菜,香味飘散在整个老街上

6 桃花潭古镇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西南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截取青弋江一段,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峭岩上古藤缀拂,云雾缭绕。驾一叶扁舟,撑一篙新绿,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亦有白沙平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漫步其中,犹入武陵人家,又疑人间天堂,

桃花潭老街整体给人的感觉,色彩淡雅,古朴又充满韵味的街道,这里的一幢幢房屋都仿佛是这个老街的记忆,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古香古色。

7 章渡古镇

章渡古镇也称泾溪古镇,位于皖南泾县县城以西20公里处,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古镇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具江南水乡情调。此建筑一户接一户,延绵约1、2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江南千条腿”——吊脚楼,又称吊栋阁。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还曾誉章渡为皖南之“西来一镇”,他游历章渡南面的大蓝山,写下诗作。“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唐代那时的章渡是泾县的水陆重镇,在此设埠置州,管辖三县。滔滔青弋江的水从镇边流过,航运的发达使得小镇兴旺,便有“千足吊脚”之称。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又被称为吊栋阁,位于章渡老街南侧,均为临街店铺。另一侧则临青弋江,每当发大水的时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远远望去,吊栋阁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铺就。一条约百米长的窄窄街道,靠江这边就是“吊栋阁”,另一边大都是破旧和废弃的房屋。据介绍老街在古代是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抗战期间又成为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8 太极湖古村

极湖村,又名湖村,位于绩溪县东北约17公里处,南宋龙川枢密使胡云龙葬于此地,胡氏后代守墓成村,后来章氏超越胡氏,成为村中大姓。缘溪河穿村而过,呈反“S”形,河西是村庄,河东是农田,整个村落看上就像一副太极图,4月可赏农田上的油菜花开。比起其他徽派古村,太极湖村不大,但以众多砖雕门楼取胜,精细的砖雕层层叠加,最高竟有九层之多。

太极湖村虽属宣城市,但离宣城远,约140公里,离黄山市区近,约70公里,所以还是从黄山市区出发比较方便。村子的主入口在南边,还未进入口,就能依次看见狮象把门、日月当关两道水口,其中狮象把门处左右两山夹着中间的流水,风景很好,村子的第三道水口龟蛇拦水则在北边的村尾,这些水口的命名都与风水寓意有关。

9 江村古村

江村,别名金鳌村,,是一座典型的徽派村落,始建于隋末唐初,村中聚居江氏家族。江村的宗祠、老街、牌坊颇值得一看,每年4月油菜花开时最佳游览时间。

村头半圆形的聚秀湖,湖边的文昌塔、世科牌坊,不远处的狮山和山上古庙,都静静地倒映在湖中,可以拍摄倒影。向村子深处走去,只见白壁黛瓦马头墙高低错落,村民悠闲自得地忙活着手中的活计。

村中有三座祠堂,总祠江氏宗祠、溥公祠、明代孝子江文昌的孝子祠,其中江氏宗祠最宏伟,也是村中最值得一看的建筑。江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宗祠上的徽派三雕砖雕、木雕、石雕非常精美,注意宗祠屋顶上,有一个宝葫芦上插着三叉戟,这是金鳌江氏建筑的特色。

10 石家古村

石家村位于宣城市绩溪县西部上庄镇境内,是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后裔聚居的古村落。村子里据说遍植石榴树,取一个“石”字来纪念祖先。

最有趣的是全村为棋盘式布局。相传是石家以战功起家的缘故,村落布局也模拟行军大营的格局。又有一说是象征石守信与宋太祖对弈的情形。

村前有一小亭名叫魁星阁,与石桥共同形成了石家村优美的水口景观。水口与石山对峙,形成“狮象守门”。村中道路纵横规整,如同棋盘。许多条巷子还都建有券门,领域感极强。村后原有一大祠是棋盘村的“帅府”所在,祠前方塘半亩,象征印泥盒,塘中筑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砌成,上面还植有古柏翠竹。

古村记独立编辑自网络,欢迎关注古村记

云南一座千年古城,天安门“仿制”其城楼,是当地地标建筑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是北京的地标,几乎每一个人都想去北京一睹天安门的风采,但很少人知道的是,在云南建水,还有一座“小天安门”,天安门也是仿制其建造。

作为旅游城市,建水虽然名气不如昆明、丽江大,但是建水古城始建于唐元和年间,比丽江、昆明的历史要更久远,有12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而这座古城最惹人瞩目的,是它的古城楼——朝阳楼。

朝阳楼楼高三层,三重屋檐,是建水古城地标性的建筑,建水古城本有四座城门,但是南门阜安门、西门清远门、北门永贞门都在战火中被毁,只有朝阳楼如有神佑,几经战火和数次地震,依然巍峨壮观,成为了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

朝阳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要比天安门早28年。被称为“小天安门”是因为这里的名气没有天安门名气大,如果论资排辈来说,天安门反而是朝阳楼的徒弟。据说,这两座城楼的建造者是师徒关系,为了表达对师傅的敬重,在建造天安门时便参考了朝阳楼,并且故意比朝阳楼低了一层。宏伟的朝阳楼五开三进,气宇轩昂,构造心思更是巧妙,正处的四棵通天柱是合抱粗的云松,有防虫防腐朽的作用,阁楼外的10多棵方柱是非常坚固的猪木树,还有更加坚硬耐朽的毛毛树。再加上采用了古老的卯榫结构,四通八达的门窗也让空气在这里流通,即使是西南城市,也保持通风干燥。48根巨木支撑,分兵列阵,让城楼拥有了强大的抗震功能。这样精妙的设计,不愧是“滇府第一楼”。

朝阳楼赢得了不少人的称赞,有前人写下了《登东城楼》“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而在朝阳楼正门的顶层屋檐之下,悬挂着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雄镇东南”,是由清代书法家涂日卓书写。

巍巍古城楼,幽幽建水城,喜欢白天时雄伟的朝阳楼,也同样中意夜晚亮灯后璀璨的朝阳楼,灯火辉煌,在黑夜里展现着不一样的美。他守卫着这片土地,给人们带来和平和富裕。

在建水古城旅游时,参观完朝阳楼,也一定要在这里多走走,虽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来到建水古城反而有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翰林街是这里著名的古街,不过由于交通管制,却不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反而宁静地不像是旅游景点。

建水古城内的古建筑也不止古城楼一座,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朱家花园是一定建议参观的,拥有“滇南大观园”的美称,雕梁画栋、勾心斗角,飞檐翘角,精美绝伦,虽然是一座民居,但包含了边疆文化和内地文化,是很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还有张家花园等50多座古建筑,历经12个世纪,它们和朝阳楼一起,像颗颗明珠一样镶嵌在建水古城,令人流连忘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91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