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赵墓

赵墓

赵墓

赵墓1975年2月24日出土。赵是龙英州第15任土官、奉训大夫军功钦赐蟒玉加四品服色世袭知州赵彦麟之世玄孙。清乾隆七年(1742年)死,葬于今龙苟进宁村百六屯边。墓穴深入地下1.4米,周围夯20厘米厚的三合土层。墓室用青砖砌成,尸体用椁相套下葬。椁长270厘米,宽、高各95厘米,板厚10厘米棺长215厘米,高、宽各60厘米,板厚7厘米,外层用6层油麻布包裹。椁棺之间塞满松香及生石灰。尸体包13层绫绸缎衣服。出土时,尸体已在地下埋葬233年,但仍完好无缺,皮肤尚有弹性,椁棺也完整无损。尸体仍在广西医学院,衣物现存广西博物馆。

赵氏隹城还是赵氏佳城?——赵子褫墓相关争议辨析

我们大港赵氏的祖墓——赵子禠墓

于2011年12月19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

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保护规划于2013年获省文物局

审核通过

赵子禠墓坐南朝北,从北面的墓道拾级而上,迎面看到两侧望柱后,竖有一座三门麻石牌坊(墓道坊)。牌坊中门上面的横匾刻有楷书“赵氏隹城”四字,横匾下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和云纹花饰。穿过牌坊,转身看到牌坊背后中门横匾亦刻有四字楷书,为“赵氏佳城”,横匾下方雕有鱼跃龙门和云纹花饰。

根据牌坊正面和背后横匾上的两处四字楷书,多年来称赵子褫墓为“赵氏隹城”者有之,称“赵氏佳城”者亦有之,且居多数。哪一种称谓更为妥贴呢?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三种意见:一为“赵氏隹城”说;二为“赵氏佳城”说;三为“两者皆可”说。然而,笔者在投“赵氏隹城”一票的同时,则另持“主次有别”说。

一、隹城和佳城在古汉语中皆特指墓地。“隹”据《辞海》,通崔。《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隹”。“畏隹”即“嵬隹”,高峻貌。“隹城”指有石头的土山上的墓地 ,冠以“隹城”名称的国內家族墓地有诸如“骆氏隹城”、“钟氏隹城”、“翁氏隹城”、“凌氏隹城”等;佳城,典出《西京杂记》卷四,“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人遂以“佳城”喻指墓地。

二、赵子褫墓墓道坊横匾正面为“赵氏隹城”,背面为“赵氏佳城”,这本身就明确无误地表明了主次关系。用佳城替代隹城,是罔顾主次之分而“废长立幼”。

三、书写在牌坊背后横匾上的“赵氏佳城”有其重要的补充说明的作用。

四、“赵氏佳城”直面墓主人,能否作这样大胆的推测,即赵氏后人在建墓时,根据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一横匾,以满足逝者的临终心愿。试想:赵子禠作为皇室宗亲,亲身经历了失国丧邦之痛,临终前最挂念的是什么?是故国家园,是故乡的亲人,是不能随同南迁的埋在故土的列祖列宗!因此,志南公家族一反墓莹坐北朝南之风俗,选择仙墓山阴,安排大港赵氏墓葬群坐南朝北,以便北顾中原,以便让墓主人时时看到故土的亲人,看到千里之外的赵氏佳城!按照这一思路,再看看直面墓中人牌坊上的横匾,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妙了。家国情怀,尽在其中!一块墓道坊背后的横匾,似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大港赵氏家族的精神幅射扩至半个中国!还有一处细节,亦有助于说明这一思路。面对墓主人的牌坊上雕有鱼跃龙门图案,不正是说明要满足墓中先祖“望”子成龙的心愿吗?

综上所述

赵子褫墓应以“赵氏隹城”为其主称,但也不能忽视牌坊背后“赵氏佳城”四个大字及其深厚內涵。

然而,在“赵氏佳城”还是“赵氏隹城”的问题上,有资深学者认为“佳”字就是“隹”字。笔者经过再次查阅资料,向专家讨教以及认真思考,不敢苟同,仍然坚持“主次有别说”,理由如下:

▲“赵氏隹城”与“赵氏佳城”的拓片

01书法的书写规则

向诸多书法专家讨教,这两个字能否互为异体?回答是一致的,不能。“隹”和“佳”是两个不同的字,怎能把甲随意写成乙而指鹿为马呢?以名人笔下“隹”写成“佳”为例来说明可以把“隹”写成“佳”,这似乎很有说服力,但经不起推敲。请仔细看一下,名人笔下“霍”和“歡”字里的“隹”,只是这两个字里的一个部分,不影响对整个字的认定,不能把偏旁部首当作一个字,以偏概全。“隹”作为偏旁部首其中一点书写时可以连笔,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字,就不允许了。经查书法字典,没有发现“隹”“佳”通用的说法。经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泰公先生编、启功题签的《碑别字新编》,发现“隹”字没有别写,就是说不能写成其他任何一个字;“佳”字则有 四种别写,但其中没有“隹”式别写。因此,根据书法的基本规则,只能认定赵子褫墓墓道坊背后横匾上书写的是“赵氏佳城”而不是“赵氏隹城”。

02牌坊设计的规则

牌坊(包括墓道坊)设计一般有单面雕刻和双面雕刻两种。如是双面雕刻,正面匾额上的文字为主称表述,背面则可以不要求一致,往往另作褒扬性的补述。图案设计一般采用隐喻的手法,有图必有意。赵子褫墓道坊是双面雕刻,正面匾额下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和云纹花饰,表明了墓主人宗室身份。背面则设计为鱼跃龙门的图案,背面图案设计的变化除了证明它所籿托的匾额上的文字与正面有所区别外,还有寓意。这似乎启迪人们作这样的联想:1、墓主人逝世后,太祖一脉终于承继大统,实现了“鱼化龙”(见后注);2、望子成龙,体现大港赵氏始祖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尤其是希望在南渡后逐步平民化的大港赵氏子孙要奋发图强。

03对“佳”字的理解

依照牌坊设计的规则,充分发挥牌坊背面特有的功能,当年的墓道坊设计师参照正面的“隹”字,在背面巧妙地写成“佳”字,仔细品析,其味无穷:①佳城乃为平原墓地,可联想到千里之外安葬列祖列宗的赵氏佳城;②充分理解志南公临终前的心愿,就像陆游诗中所说“死时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因而在墓道坊背后横匾把“隹”写成“佳”,连笔直下,这刚劲有力的一竖,贯穿二土,一统天下,以实现还我河山之夙愿,这是何等的“佳”事壮举!③由“隹”写成“佳”,还有一层含义,即“佳”是个褒义字,中国的汉字由像形字而来,圭为玉,人怀玉,乃执圭者,指有爵位的贵族,须知大港赵氏始祖乃宗室簪缨啊。“佳”还有“一人执圭”意指皇帝之说。编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重修大港赵氏宗谱序》如此评述大港赵氏:“宋艺祖以迨朝散大夫子禠公或帝或王为侯为伯世有显达代有簪缨”。对此,大港赵氏深以为荣。用“佳”隐寓“执圭者”,不仅贴切,亦暗含对风光不再的往日之思念。

04墓道坊的建造年代

墓道坊是文字的 承载物,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对理解文字大有帮助。根据明代万历年间著名贤相李廷机于1594年亲自撰写的《宋朝散大夫赵公子禠配戴氏仲氏合葬墓誌铭》记载,元代至元年间,大港赵氏受文天祥案牵连,族人“将燕王院宇家庙木主封植碑记灭其迹”。数百年后,志南公十八世孙赵纯父为光宗耀祖,专程赴京托其学友,一代名人、进士榜眼及第的李廷机为始祖撰写墓誌铭。由此可以推断,大港始祖墓复建工程应动工于李廷机撰文期间,从墓地古柏的树龄亦可佐证。此时已华夏一统,事过境迁,早已平民化的大港赵氏族人完全可能在重修祖墓时籍此发抒家国情怀,从墓道坊背后的设计上寄托自己的深厚情思。

由此可见,当年墓道坊设计师奇思妙想,寓意深刻,在背后横匾图案和一个“佳”字上寄寓着多少情愫!文化底蕴,值得发掘,仔细咀嚼,耐人寻味,莫辜负了大港赵氏先人一片匠心!当然,笔者只是作些探究、分析、推理和设想,试图与大港赵氏宗亲以及关心我们大港赵氏文化的朋友共享对先祖的追思,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底蕴的发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仅供参考,欢迎参加探讨,批评指正。

注:南宋皇帝除高宗外,皆复为太祖裔孙,其中燕王一脉有四帝。

●“赵氏隹城”,还是“赵氏佳城”?——和赵顺凌同志商榷 (链接)

小心!镇江新区大港这里有个“陷阱”,有人因它头破血流......(链接)

(链接)

(链接)

(链接)

联系我们

编辑丨小焕 主编丨洪溪小子 审核丨愤怒的奶嘴

新乡:明朝一代皇妃赵氏墓

西陵的次妃赵氏墓自1954年以来一直被河南省豫北监狱占用。由于管理原因,陵内众多文物建筑难以得到及时修葺和合理保护。近些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及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在保护开发东墓区的同时,不断加大协调力度,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积极提案呼吁。2000年,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北站区(按照新乡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自

次妃墓明楼和宝顶

2004年元月起,北站区更名为凤泉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北站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提出豫北监狱迁出次妃赵氏墓的实施措施。据此,建立了由新乡市副市长召集,市文化局、市建委、市土地局、市旅游局、凤泉区政府、潞王陵博物馆参加的豫北监狱搬迁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搬迁过程中的问题。新乡市政府投资6000多万元为河南省豫北监狱征拨200亩土地,修筑好道路和基本设施,为豫北监狱的整体搬迁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筑结构

赵妃墓是我国目前现存石构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王妃陵墓。

走进斑驳泛青的城门楼,陵墓的石质建材上,雕龙刻凤,比潞王陵更精细,内容也更丰富。在潞王陵博物馆馆长周冯建看来,一些雕刻方式可以和故宫里的雕刻相媲美。

沿石阶深入地宫,石棺空在,周围空无一物。墓中葬品早被偷盗一空。

登上赵妃墓的城门楼或宝顶,可以看到整个陵墓呈前方后圆的马蹄形状,并由外城垣和内城垣两道城墙组成。

新乡市明史专家苏德荣介绍,这种奇特布局和城中有城的建筑结构,在明代陵寝中,非常少见。

在赵妃墓墓室东西两侧,还有两个丫环墓,是随侍赵妃陪葬的,也“为历代陵寝所罕见”。

“除此外,赵妃墓还超规逾制。”周冯建说,“根据明朝当时的制度,次妃是不能单独建墓的,但赵次妃偏偏有了规模宏大的墓地。”

建筑保护

尘封400年,“禁地”成为“保护神”

赵妃墓建于明朝晚期,12年后修建的潞王陵,更是建成不久就遇到了朝代更替。不过在其后400余年历史

赵妃墓

风云中,陵墓建筑都还保存完好。

周冯建说,赵妃墓之所以能成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王妃陵墓,原因有二:一是建筑以石头为主,不易焚烧,二是它成为“禁地”,外人难以接近。

史料记载,清初,清政府决定将赵妃墓和潞王陵所在地皮和建筑估价拍卖,五台山一僧人买下,将这里改造为佛教活动场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使它得到有效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初,赵妃墓被作为豫北监狱临时关押点,直到2005年底监狱搬走。

正是成为“禁地”,陵墓中的建筑石刻才完整保存了下来。

待解谜团

不解谜团有待求解 赵妃墓的马蹄形意味着什么,还没有答案。

除此外,不解谜团还有,赵妃出身低下,但赵妃墓宝顶却比潞王墓的宝顶高4米,地宫面积也比潞王墓大40多平方米,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赵妃墓即将开放,这些谜团都在困惑着我们。”周冯建说,希望在墓地开放之后,有专家学者和他们共同破解。

赵妃简介

赵妃墓的主人赵妃,她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唯一同母兄弟、潞王朱翊镠的妃子。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潞王的母亲李太后将赵氏赐给潞王。赵氏聪慧大度,善解人意,又是太后钦赐,在宫中享有一定地位。赵氏去世之后,被万历皇帝下特旨追封为次妃。

在墓室前的享殿遗址上,立有一座今人雕刻的赵妃汉白玉雕像。雕像西边一块石碑上,刻有明万历皇帝封赵氏为次妃的圣旨:“推恩追禄,赵氏系圣母恩赐随封之国。”

从上面内容和相关史料可看出,赵氏原是名宫女。万历十七年三月,万历皇帝一母同胞的弟弟、潞王朱翊镠离京到河南卫辉就藩之时,其母李太后不放心这个小儿子,特选贴身宫女赵氏随其就藩。由于赵氏是太后钦赐,有一定特殊地位,加上赵氏生性温柔,聪明大度,深得潞王敬重和宠爱。因此赵氏死后,潞王专门请旨当皇帝的哥哥追封赵氏为次妃。

建筑价值

王妃的陵墓与王陵并肩而立,在中国帝王陵的建筑史上实属罕见。现今,赵妃墓与潞王墓同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已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潞王陵的建筑布局应该说与北京明皇陵基本相同,陵区的规模宏伟、石刻精美。赵妃墓也秉承了潞王陵的特点,依山傍水,雄伟壮观,总占地达到了3万5千多平方米。陵墓布局严谨,城门楼、牌坊、祾恩门、享殿、棂星门、明楼、宝顶、地宫一应俱全,城墙也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道。赵妃墓对于研究明代后期地方藩王的陵寝以及当时的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陵川有个后赵皇帝石勒的墓???

崇安寺与石勒墓

陵川县城的崇安寺创建于后赵,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陵川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县制,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所以“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传说在本县流传已久,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自古以来,上党出过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但皇帝只有那么两三个,石勒是其中之一,并且是从奴隶做到皇帝的。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谈话里曾这样评价石勒:“石勒是乱世英雄,败后汉、灭前赵、擒刘曜,是个厉害角色,很有军事才能。他自称,要是和刘邦同时,当臣属之;若与刘秀并世,则要一较高低。他说,曹操、司马懿从孤儿寡妇手中去天下,不是丈夫行事,不足取,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他这个话像个男子汉。”“少数民族里,历史上也有了不起的人物,石勒算一个。”

陵川属南太行腹地,旧时的陵川县城区域,山高沟深,荒无人烟,适宜隐居。后赵皇帝石勒生前征战沙场,杀人如麻,死后怕人掘墓鞭尸,生前便为自己选找陵墓。当他的使臣来到陵川县城所在之地后,见环境优雅静谧,四周环山围绕,中间一块洼地像一宝池,四周有九座山头朝向宝池,这种地势叫九龙朝池,是上好的风水宝地。又见西北有一山岗,像一条龙卧在那里,此岗叫卧龙岗。宝池四周皆高,唯东南地势低,宝池水从东南流出,此水流向与山势配合,完美无缺。当朝大臣将此事告知石勒,从此便秘密决定了陵墓之地。

石勒死后,他的国师佛图澄是佛教高僧,主持丧礼。国师与石勒弟弟石虎商定日期后,于一个月黑之夜,派四队一模一样的仪仗队护送着石勒的灵柩从四个城门出去,驶向远方。其中一对由佛图澄的高徒,当时佛教界最出名的道安大师带领,将石勒密葬于陵川的卧龙岗上。为了遮人耳目,也为了便于看护陵墓,便修了一座寺庙,名叫凌烟寺,留下僧人居住看守。这就是现在的崇安寺。也就是元代的著名文人郝经的诗句中写到的:”夜葬山谷人不见,至今犹有守坟僧。”

清代陵川县令雷正也写过一首石勒冢的诗:晋代衣冠对夕曛,羌渠犹是剩荒坟。洛阳倚啸东门竖,襄国残魂別部军。占得一坵污乐土,未须千口说腥闻。何缘指向空山道,后赵题碑续断文。

石勒墓到底在哪,民间传说有七处,即武乡、平顺、襄垣、离石、河北邢台、山东茌平和陵川。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曰:“石勒陵,高四十尺,在县西南四十里天河内。”《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太平年间编写的一部地理总志,它的权威性远远超出了各种县志,因此“石勒陵”在陵川的记载是确实无疑的。虽然它没有摆脱“陵川说”,但该记载没有把石勒墓“委屈”在崇安寺的佛座下,而是放置在“天河”内。其他六说都称石勒墓,而唯有该地记载称为石勒陵。许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坟墓是等级的,而只有皇帝的坟墓才可称为陵。

清代高平人张承纶在石勒冢诗中写到“苍黄夜半瘞深山,高平文物陵虚锁,清凉界下河流丹,荒城五月松楸寒,红日当天走狐兔,牧樵踯躅下崇安。”

清代陵川人杨长达在石勒冢诗中写到“荒冢何人传石勒,垒垒古陵崇安侧。风摧雨剥千百年,细草茸茸尚青色。”

清代陵川人马承周在石勒冢诗中写到“世远人云邈,孤坟建寺前。遗墟埋片碣,蔓草锁荒烟。自昔曾龙斗,于今伴鹤眠。东门徒一啸,凭吊转茫然。”

清代陵川人王临池在石勒冢诗中写到:“莫放东门啸,宁馨识尔深。读书徒有耳,掘墓果何心。落日搀抢扫,秋风霸气沉。山中偷葬处,荒冢傍丛林。”

关于石勒冢具体在崇安寺什么位置,传说不一,泽州府志载“石勒冢位于大殿佛座下”。是不是如此并不知道;余于1992年率众在崇安寺大雄宝殿塑佛像时,其地下确有一块两米成方的大青石铺在地下,有人说是入口。当时没有挪动此石,现在还铺在大殿的地板下面。

其他资料载石勒冢在崇安寺门外东侧。

清代浙江钱塘人朱樟在石勒冢诗中写到:“沤麻池外人应笑,地下人曾厌老拳。佛铃听彻应微悟,合与山僧守寺门。”并在诗中标注“陵川民以种麻为业”。

关于崇安寺的沤麻池,现存老人中还清晰记着这个沤麻池。

从这些诗中都可以证实石勒陵就在陵川的崇安寺。

关于陵川建县的名字和崇安寺的标志建筑古陵楼都带有一个陵字,大多数人认为是与石勒陵有关的。从地理地貌观察,陵川县正好跨座在太行山绝顶之上,山地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如果把太行山比作长蛇,那陵川就是其尾部一截;其险峻、峭拔之程度,完全可以成为太行山雄伟状貌的代表。那么这样一块山地为什么还要称其为“川”呢?陵川古别名为“光狼”,战国时期,先属韩,后属赵,秦时属高都县,汉属泫氏(高平)县地,也就是说它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到了隋开皇十六年(596),才从高平县分出了陵川县,而县名就来源于该县城位于石勒陵墓之前的一块平川,这应该是陵川县名最合理的解释。

关于石勒冢的诗词,据现存资料有十六首,这也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同时也可以证实古时文人墨客的文章或诗词都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相关佐证,也证实了文化的历史的贡献。

可以肯定地说,石勒陵就在陵川崇安寺。

余也吟一首石勒冢拙作如下:

羯奴称霸帝王台,活着威风死后难。

半壁河山无觅冢,龙岗秘葬古陵安。

看陵殿阁僧犹在,护寝庵堂寺尚观。

百岁人生能有几,悠悠敢叫古今叹。

▍商务合作微信:18535628100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86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