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薛令之墓

薛令之墓位于湖里区下忠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为唐代。

保护范围:由墓本体向东、西、南、北各延长30米。

薛令之墓

江苏发现扬州八怪郑板桥之墓,墓内遗物,令学者出乎意外

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胸襟坦白寒骨萧寥,说的正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郑板桥以诗、书、画扬名,尤为擅画磐石、青竹,甚少为人所知的是卖画为生诗酒唱和,并非郑板桥的初衷。《清史列传》《扬州府志》记载,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彼时郑家家境寒微,3岁时又不幸丧母,只有其父郑立庵陪伴左右。

郑立庵对儿子寄予厚望,不论酷暑寒冬,皆点灯熬蜡教子读书习文,郑板桥不负期望,在康熙五十二年考中秀才,然而秀才离金榜题名的进士相距甚远,这一程整整熬过23年。在此期间郑立庵病逝,郑板桥以私塾先生、卖画贴补家用,一面继续熬读深造。雍正十年,已经40岁的郑板桥中举人,再过3年,郑板桥入京城参加太和殿殿试,终得进士。

然而中进士后,郑板桥并未立即步入仕途,而是一直等到乾隆七年,才被封为“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潍县连年大旱田埂颗粒无收,这块烫手的山芋落到了郑板桥手中,自调为“潍县知县”起,郑板桥开仓施粮,在城中各处设粥场轮番熬粥舍于流人,救活上万余口。此后8年间,郑板桥主持兴修水利堤坝、城墙,始终秉承“得志则泽加于民”。

乾隆十八年,再次为民说话的郑板桥却因忤逆上差而遭罢免,郑板桥拂袖返乡,潍县乡人莫不遮道挽留,不舍板桥离去。彼时的郑板桥已是61岁的老翁,他苦读几十载居令十年,洞察世事不觉失落,正所谓“吃亏是福”,郑板桥归田卖画,将余生尽付诸书画之间,他不喜繁盛百花不喜灵鸟鱼虫,唯独执着描画坚强的磐石、劲挺的直竹,这正是他心智的写照。

余生十几年的颠沛,却也落得自在。乾隆三十年,穷困潦倒的郑板桥病故,家人及弟子将其收敛,埋于故土兴化,具体位置就在江苏泰州兴化的大垛镇。当地县志记载,郑板桥墓所在地正是其家族墓园,墓冢前除却森森柏木,只有一块石碑为标识。200余年间,郑板桥墓一直保存完好,一直到60年代。

江苏考古学者介绍,1962年,大垛镇乡人平坟,郑板桥墓也未能避免,而且人们都晓得他大名鼎鼎,以为墓中一定会有珍贵的字画或珠宝,于是径直开挖。墓冢下的墓室修葺的非常简单,仅又些许砖石,但墓室内整个灌满了淤泥,寻找椁木非常困难。人们耗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刨出了朽烂的椁木,内中情形却出人意料。

原来,里面除了几块散碎的骨殖,竟然没有一丁点金银,连个铜钱也没有。后来人们又在墓室的一角发现了一个瓦罐,以为有宝物,不料打开一看亦是空空如也,甚为失望。等考古学者获悉赶到时,整个墓地一片狼藉,学者一面慨叹郑板桥的清廉,一面将墓地填平。到了1964年,郑板桥墓才得到重修。

甘肃天水发现飞将军李广之墓,墓内的遗物,令学者肃然起敬

西汉边郡大将李广,智勇超绝才气无双,其逐荡沙场数十年,进如风雨退如山岳,被后世尊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然而赫赫战功背后,却是难得封侯、自刎而亡的晦涩结局。《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一门崛起于秦代李信,李信因功获封“仆射”一职且代代传袭,故而李信后人以骑马射箭传家。

李广继承了先祖的威仪,生来体魄魁梧,尤其两个臂膀长似巨猿,发力浑厚,以至箭无虚发。公元前166年,萧关再燃烽烟,匈奴铁骑屡屡袭扰,20岁的李广应汉文帝征召奔袭匈奴,其人飞驰马背叱咤冲锋,一战击退匈奴,汉文帝大喜,晋李广为“汉中郎”,但凡离宫出行,常遣李广在御前护卫。

汉文帝病逝汉景帝即位后,李广跟随名将周亚夫荡平吴楚七大诸侯之乱,功成,转任上谷、雁门、陵西、云中等各大险要边塞太守,游走边塞的李广几乎每天都要与来袭的匈奴人过招,杀到情急时,竟跃身下马与人近身对阵,或挥刀或射箭,丝毫不畏惧生死。以至同在阵前的将卒都生怕李广为敌所伤,哭劝不住,匈奴人无不畏惧飞将军之名。

公元前129年,被汉武帝调回长安多年的李广,终于奉命回到他熟悉的雁门,再次关对阵匈奴。然而彼时李广兵薄将寡,部下将卒大部战死,李广亦被活捉,所幸凭借智勇得以逃回大汉,但汉武帝认为李广出师不利,将其废黜为庶人,李广一生纵横,到彼时却逐渐步入了晦涩暗淡。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痛击匈奴,遣卫青、霍去病直入漠北征讨匈奴大本营。年逾六十的老将李广原本不再此列,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广半生岁月都在对阵匈奴,这次他不想缺席,于是几次恳请出征,汉武帝应允。卫青命李广迂回绕远,茫茫大漠这一绕,李广迷路失道,因此受卫青责备降罪,李广怅然挥刀自尽。

老将李广纵有飞将军威名,却未能善始善终,死讯传来,街巷老少、营中将卒无不为其落泪痛哭。李广死后,埋于何处史书并无记载,但陇西成纪故土却有一座李广墓,位置就在甘肃天水的文山山下。两千年间,无数文人墨客都奔赴李广墓祭奠,当地乡人亦在清明到墓前焚香。甘肃考古学者介绍,1962年,众人专程奔赴文山勘测了李广墓。

彼时墓冢尚且高达5米,经过检测墓冢夯土层确实来自西汉年间。在深入发掘中,人们发现墓室内的椁木早已腐朽殆尽,没有发现骨殖,但仍然清理出铜剑、弓矢以及诸多铜箭簇。西汉古墓向来有厚葬之风,而李广墓内却仅有其随身之物,不见半点金银珠宝,亦没有各类陶俑,而这恰恰验证了史书“家无余财,所得赏赐尽分部下”的记载,一位清廉仁爱的大将跃然眼前,令考古学者无不慨叹敬佩。

宿舍挖出700年前太妃墓,打开之后令人啧啧称奇

六十年代,苏州盘溪小学在扩建宿舍时,挖掘机挖出一个直径10余米的土洞,旁还有一块民国时期立的碑石,写着“张吴王母曹太妃墓”,施工人员赶紧上报。苏州文物部门证实,这是吴王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当年,曹氏随张士诚来到苏州,因张士诚三弟被朱元璋生擒。曹氏闻讯后郁郁寡欢,后亡故。

银奁(lin)

曹氏棺木打开时,肌肤呈白色,五官保存尚好。专家说,由于墓室封闭严密,水中没什么细菌,才使尸体能保存如此之好。但开棺后不久,曹氏肌肤便开始变色。因当时条件有限,曹氏遗体经鉴定后火化。在“曹氏墓”发掘8年后的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辛追”女尸,震惊全国。

银镜架

张士诚希望母亲曹氏在“冥间”享受王母生活。随葬品除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外,棺木中的三件文物尤惹人注目。一件是银奁(lin),呈六棱形,分三层,为古代的化妆盒;另一件是银镜架,奇巧的是能随意打开和折合,与银奁配合使用;最后一件是琉璃圭,为我国最大且最重的古琉璃器,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琉璃圭

据了解,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泰州人,元末江浙一带的起义领袖,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等十八人率领盐丁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此后,他在高邮称王,建国号大周。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在被押解至应天府(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82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