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小河沿文化遗址

小河沿文化遗址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介于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化之间的重要类型。距今约4500年,考古学上命名为“小河沿文化”。代表性遗址有三道湾子、南台地、四棱山等

从“小南山遗址”,到“小南山文化”!这里保留着黑龙江九千年前的文化遗存!

小河沿文化遗址

全文共838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 。

一片叶子从嫩绿到焦黄,用颜色讲述了自己生命的轮转。一棵树,用积淀的年轮,叙说时光的轮回。我们常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谁能见证一万年的长度呢?在小山里、在大江边,总有人能发现一万年前的历史印记。那里古朴、神秘,有待我们去探索。

在祖国边陲,乌苏里江边,饶河小南山遗址,李有骞博士、杨永才所长,两位的考古工作从不同观点的论证开始。

时任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杨永才

现在咱们发掘这个面积1050平方米,现在咱们看到的是清理后的基岩面,下面这个坑就是古代人在基岩以下,凿出来的一个墓葬坑。

冬春季节,小南山披着银白色的外衣;暑伏前后,山上又换上了新绿。冰雪消融、草树生长,乌苏里江水北上奔涌,时光流转间,古老文明的神秘与质朴,也展现到了我们面前。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人 杨永才

比如说这十个墓葬,修完了最后一个墓以后,觉得这个墓地被水侵害,完了才封的石。还有一种可能,又间隔了一段时间才封的石,那有可能,有可能给他太爷爷修旧坟的事呗。

怀着对古老文明的崇敬,我们再次走进这片山林。饶河小南山面朝乌苏里江,海拔106米,地平面高度只有6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随着山上墓葬集群被逐一发现,这个本来不怎么起眼的小山,一下有了大名气。它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重围,冲进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时隔近20年,我省境内考古项目再次荣登榜单。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长 赵永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是我们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都有近千项的项目参加十大发现(评选),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是我们黑龙江考古,特别是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

遗址墓葬遗存物品涵盖了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三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跨度达一万五千年。省考古研究所在五年前就聚焦到了小南山,遗址的系统发掘,曾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但与全国每年上千件考古候选项目相比,小南山一直有待新的考古突破。直到去年,墓葬内大量精美玉玦的出土,才给小南山入围十大考古新发现,增添了十足的底气。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之前)中国最早的玉器考古证据是在赤峰附近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那么小南山的发现,相当于把这个年代又往前提前了1000年,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又往北扩展了很远,差不多1000公里、2000公里的样子,这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

玉文化,是我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玉璧、玉玦、玉环,遗址上大量制作精美玉器的出土,直接证明了9000年前乌苏里江流域的先民们,当时除了必需的衣食吃穿外,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这玉璧也很有特点,这也是在小南山出得最多,也是小南山最有特点的的一类器物,弧形的痕迹就是用绳子和沙子把它切割下来,留下来的特征。

李有骞是外来的专家,杨永才则是土生土长的饶河人,作为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两年前杨永才曾经和我们说,他一直有个心愿。

时任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杨永才

专家也提出了适当的时机,提出小南山文化这个概念。

两年过去了,老杨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小南山遗址的玉器是东亚地区目前系列用玉最早的一个证据,通过一些专家的论证,我们正式地把它命名为小南山文化,我们现在揭示的是它的墓葬。那么以后,还会揭示它的房址,揭示它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小南山遗址,到小南山文化,别看只有一词之差,这其中包含的是几代考古人千百个日夜的不断揭秘与探索。如今,它有了新目标,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迈进。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人 杨永才

饶河县内还有很多重要的遗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越来越有名气嘛,这样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地方,也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吧。

饶河小南山的故事只是个开头,还有很多细节我们还没有讲完。比如考古队员是如何发现这里的,根据什么就能判断地下埋藏的玉器是九千年,而不是七千年、八千年。墓葬中还有哪些新发现,还有哪些机构团体聚焦小南山,接下来我们还会为您继续讲述。

版权归新闻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记 者:庄 熙、高 原

编 辑:付雨桐

主 编:黄夏博

审 核: 刘 兵

监 制:陈 鹏、王 成

厚重濮阳:濮阳市七处历史文化遗址入选《河南黄河文化地标》

据悉,近日在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论坛暨《河南黄河文化地标》新书发布会上,我市社科联申报的 中华第一龙出土地——西水坡遗址、仓颉陵、高城遗址、挥公园、春秋诸侯会盟台遗址戚城、澶渊之盟的见证回銮碑、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革命旧址等七处历史文化遗址入选《河南黄河文化地标》。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尹书博,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出席论坛并讲话,省内外专家学者,各省辖市社科联负责人,黄河交通学院领导班子和师生代表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新年同志主持。

尹书博同志在讲话中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增强保护好治理好黄河的历史责任感,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结合河南实际找准结合点、着力点,为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光芒增光添彩。要聚焦“两个确保”、瞄准“十大战略”,持续发力、多出精品,奋力谱写绚丽出彩的河南黄河篇章。要不断提升社科理论研究的能力水平,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高地、黄河文化的研究高地,广泛凝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强大合力。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在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灵魂和主线,我们要深刻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蕴含的丰富内涵,读懂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巨大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为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培根铸魂,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我省黄河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文化资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轴带贯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明轴心带,围绕天下黄河,使河南沿黄九市或八市做到全域旅游、全域人文、全域创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推动黄河文化从中原、中国走向世界,书写一部从黄河出发的全球文明史。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实施黄河文化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进行深入研讨。

发布会上,《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书籍著作方介绍了书籍编撰的基本情况;出版方河南大学出版社介绍了书籍的出版情况。濮阳市社科联征集已在网上公开发表的资料,与原单位相关人员联系并实地考察,共整理申报20处历史文化遗址,《河南黄河文化地标》采用了七处,对弘扬传承我市黄河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内容源自 濮阳社科

中华第一龙出土地——西水坡遗址:

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城西南隅,为新石器时代经东周至汉代的遗址。1987年5月,在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6400多年,其中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

即史官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仓颉、史皇氏,今濮阳市南乐县人,相传是上古时期造字的史官,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划符号首创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历史,后人尊之为"造字圣人"。仓颉陵遗址上建有仓颉陵墓和仓颉庙,还有藏甲楼、故宅井及部分石刻、碑刻。主要修复的建筑有万古一人殿、仰圣门、碑亭、朝天门、六书殿、字圣坊、造书台、碑林。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城遗址:

即卫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南,在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离县城约10公里。遗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等,区域内地势比较平坦(图一)。这里是五帝之一帝颛顼的都城帝丘,也是夏代后相的都城,还是春秋战国时卫国的都城。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挥公园:

位于濮阳县城东南隅。这里有中华张姓始祖挥公的陵墓、挥公大殿、世界张氏大宗祠,是世界张姓祖庭。在挥公园的东边,建有舜帝宫、舜山等,是帝舜故里在濮阳的标志性建筑。世界舜帝后裔宗亲联谊会国际大会、世界张氏宗亲联谊大会都曾经在这里举行。

春秋诸侯会盟台遗址戚城:

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会盟台,位于戚城遗址东城门南侧城墙外80米,残存长20米,宽16米,高4米,为春秋时期夯筑高台。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修复后的会盟台形如覆斗状,四面台基砌有灰砖,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春秋左传》记载,自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鲁国大夫公孙敖在戚城和晋侯会盟始,到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周景王派单成公在戚城和晋国大夫韩宣子会盟的95年中,各诸侯或大夫在戚城会盟7次。

澶渊之盟的见证回銮碑:

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内御井街西侧。此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的《契丹出境》诗,当地相传为寇准书写,其实据专家考证应为宋真宗亲自书丹,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其南有一古井,水清澈甘甜,相传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此迹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2019年10月7日,回銮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革命旧址: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位于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旧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41平方米。1946年9月27日,晋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司令部在此驻扎。10月,刘、邓--率部发起陇海路段反击战和曹县、定陶、巨野、鄄城战役,4个月歼敌4.7万人。11月,野战军指挥部在这里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政委邓小平号召全军指战员振奋精神,多打胜仗。司令员刘伯承作了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命令全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部队,解放全中国。此后不久,解放区形势有了好转,军民团结一致,备战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次会议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的序幕奠定了基础。

(来源:濮阳地方文化)

河南济源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沁园遗址

沁园遗址位于济源市东北17公里的五龙口镇化村南200米处,东西长720米,南北宽110米,总面积为79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上世纪70~80年代,村里为了种地把岗推平,现在地中还可看到瓮、钵、石斧、石镰、罐、盆、鬲等器物残片,是一处仰绍至汉代的文化遗址。

沁园遗址,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东北15公里的化村与留村以南的高岗上。东汉明帝刘庄之女致,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封为沁水公主。据传,因沁水公主的花园建在此岗上,故名。后为窦宪所夺。唐宰相裴休在园北建化城寺,沁园为寺之花园。金代为官僚游宴之所。

1987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岗上调查,发现有陶钵、陶瓮、石锤、贝壳等残存遗物,文化层深约1.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接着,又在紧邻化村的留村东南,发现一高约1米的土岗中有石斧、石镰、石铲、石凿,以及灰陶片、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等。此遗址系沙壤土质,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1984年11月原济源县文物普查组赴上述两地深入调查,又采集到彩陶钵、罐、灰陶鬲、大口盆、小口尖底瓶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大方格纹等。从整体看,化村西岗彩陶遗存较为丰富,留村东岗较少,东岗和西岗中间相隔约500余米,地势平坦,但耕地也发现有彩陶遗存。从东到西共长720米,南北平均宽110米,总面积为7.92万平方米,系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2006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8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