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曹家屯遗址

曹家屯遗址位于长春市榆树市保寿镇曹家村,类别为古遗址,年代为辽金。曹家屯遗址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曹家屯遗址,曹家屯遗址简介,曹家屯遗址-长春市榆树曹家屯遗址旅游指南

曹家屯遗址

​ 探寻曹家岘红军战斗遗址

点一点,玩转陇上

医药:

艺术:(磁刻) (剪纸)

欢迎入驻

2017年6月初的一天,听杜彬说想去渭阳乡曹家岘堡子拍点资料。他特别提到,堡子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这一下激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当即又约了两位朋友同往。

曹家岘堡子距陇西县城约30公里,经定陇路进入马云路拐进渭阳本驮通村水泥路,说话间,就到了堡子所在的山脚下。经打听,我们从堡子的东北角依坡而上,爬到了堡墙的最高处,看到了堡子中央偌大的一座坟茔。当时心情很是沉重。回来后直到第二天,心绪依旧低沉,脑子里总是闪现着前一天的所见所闻,于是写下了《陇西曹家岘——六十位红军烈士长眠之地》一文,委托杜彬配图做了一条微信,于当天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刊发。

地处陇西县渭阳乡本驮村这个叫曹家岘的堡子,可以说与周围好几处山头上矗立的堡子一样,没什么奇特之处。山堡建在山顶之上,海拔在2100米左右,登高远望,众山皆小,视野可及几重山外。山堡呈正方形,应在30米见方,堡墙高度5米左右。堡墙之上外侧一面现存有梢墙,内侧有宽约30厘米的走道,可供一人自由行走,每面堡墙各有一条上堡墙的马道,四角有墩台。堡墙之外四面有环堡而挖的壕沟,深、宽都在2米之上,堡墙西侧、东侧有部分坍塌。如今看来也算险要,可想当年作为御敌之用,是相当坚固的。

关于堡子,我了解甚少。据说,在陇西2400平方公里的县域内,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堡子不下300处之多。和曹家岘堡子一样,大多都建在高险之处,防贼御匪,易守难攻。

那是1936年秋的一天,一支由60来人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侦察部队沿通渭方向过来时,在曹家岘突然遭遇大批的国民党部队,红军部队来不及隐蔽,双方即展开了战斗。红军部队看到双方力量悬殊,退守至曹家岘堡子,居高临下,依障堡险,还击敌人。但面对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国民党部队,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攻陷了堡子,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虽有几位战士战退到山梁上,也被追杀,无一生还。据陇西县党史办编《红色足迹》记载,见证人丁有堂(已去世)描述“现场极为惨烈”。

敌人撤出后,当地老百姓把牺牲在堡子内的红军战士遗体抬到堡子中间,就地掩埋,形成一座直径七八米的巨大坟茔。如今可以看到,坟茔周围地势明显较低,可以推断当时是就地取土掩埋。对牺牲在堡外的红军,他们也就近掩埋在农田里。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田整地时,还挖出一些遗骨,老百姓又全部埋到了堡内的坟里,使这些昔日的战友在地下得以团聚。

2017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我和党史办小忠主任、文史研究员杜彬等人驱车几十公里,走进了这个叫曹家岘的堡子,这个地下长眠着六十余位革命先烈的地方。尽管山坡上早已山花烂漫、雉鸡啼鸣,到处绿意盎然,但面对眼前的景象,依稀耳畔杀声震天、满眼血雨腥风。一行人都一再谈论那个沉重的话题。

好在天帮忙、人努力、政策好,如今的曹家岘乃至整个陇西大地生态优化,山川秀美。我看到,坟茔周围一簇簇狼毒花正在绽放,红白相间却又白得圣洁,红得耀眼,似在告慰英灵。

这篇微信刊发后的几小时,点击量很快就达到了数百人,还有一些热心的网友点赞、评论。其中一位叫“繁星”的网友写道:历史旧影,依然震撼人心,当历史尘埃落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历史遗迹是一面镜子,保护遗迹就该成为共识,对历史最好的尊重就是保护!网友“涛声依旧”建议政府修缮立碑,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也有一些网友提出质疑,“陇西金龙”指出文中见证人“丁有堂”应为“金有堂”。网友“如你所愿”提出:忠烈遗骨并非埋于堡子中央,中央土堆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社烧土肥时留下的老虎洞,真正的忠烈遗骨埋在堡子西面的瓦砟地。还有一位网友对红军牺牲人数提出异议。第二天,我联系到了“陇西金龙”,原来他是当年见证人金有堂的孙子,他说爷爷在世时常讲起那场战斗,儿时也从堡墙上挖出过弹壳,听说有放羊娃从堡子内挖出过锈迹斑斑的驳壳枪。“陇西金龙”又通过《今日头条》转发了该条微信,几天时间,点击量飙升到了10000多人次。

围绕网友的质疑,我即从1990年版的《陇西县志》查到了如下记载:10月7日,红九军第二十五师离开陇西进入通渭后,又返回陇西境的七麻里一带,师部驻七麻,第七十三团驻黄鼠湾。翌日凌晨,师部便衣队30多人外出侦查国民党毛炳文部队的布防,第七十三团二营四连的30多人协同前往。从黄鼠湾出发沿梁将至陇西县的林家坪时,突然发现毛炳文部两个团的兵力已从林家坪、四咀堡、斜坡里分三路向红军扑来,红军在面临三面受敌的紧急关头,四连长急令部队一边阻击,一边撤退。当退至曹家岘时,便衣队进入当地的一个破旧山堡准备防守,四连边打边退,人员牺牲过半,余者多已受伤。国民党军队一部继续追击,一部将山堡团团包围,双方战斗激烈。待七十三团闻讯赶来击退毛炳文部时,四连仅剩10余人,而且均负重伤,便衣队30多人全部牺牲。当年参战的四连司号员曹盛芳因负重伤流落在陈坪(现住通渭马黄岔村)。

通过县委党史办张成瑜副主任联系通渭县委党史办,得知曹盛芳生于1920年,是四川巴中人,已去世多年,其后代不详。

随后,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再访曹家岘。

我和文史研究员陈军、林永刚再一次走进堡子,准确测量了堡子的相关数据。

我们还对一些村民进行了走访。生于1932年的村民王庆老人回忆:红军在堡子待了几天,向当地百姓找过吃的和棉被,几个人把一头猪打死后抬给红军,他印象非常深刻。他还特别提到,有几位受伤的红军被国民党部队用麻绳串在一起从林家坪梁上去了陇西,赶来的另一拨红军追到林家坪梁上时,见国民党军已远去,就又折回了。战斗结束后,没人敢进堡子,同村一王姓人却趁天黑进入堡子,拿走了一些东西。前些年修林本路时,推土机在黄鼠湾梁上还推出过手铐和脚镣,但已锈得都穿空了,稀奇了一阵也就随手扔了。

1962年出生的村主任王玺虽扭伤了脚,仍一瘸一拐地为我们到处联络走访对象。他回忆,小时候放羊时在堡墙上挖出过弹壳,做成火柴枪玩。

驻村干部杨想林还把我们带到陇西润源核桃基地管理部,见到了公司和热心人张德禄等自费为遗址立的石碑。石碑高约1.6米,宽约0.8米,正中写“曹家岘战斗遗址”,右侧写“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左侧是署名和立碑时间。我们看后,都很是感动。

利用市委党校学习考察的机会,我走访了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老馆长高亚忠。谈起失散老红军曹盛芳,他都了如指掌。他曾通过通渭石川李茂林介绍,走访了家住通渭县马营镇陈坪村马黄岔社曹盛芳的五子曹改全。通过曹改全了解到,曹盛芳生于1917年1月9日,系四川省巴中市大中村人,是当年曹家岘战斗的幸存者之一,负伤后由红军战士抬着走,实在走不动了,就放在路边一窑洞,当地好心人苏老汉收留后疗伤,后送于同村马善人作养子,并娶妻生子(子女8人)。1984年10月,省民政厅为曹盛芳颁发了《红军老战士光荣证》,每月领取70多元的生活补助。

通过网络,一个叫张军庄的人主动与我们取得联系,称他是陇西云田雷家咀人,他的爷爷张福祥也是当年红军曹家岘战斗的幸存者之一。随后他发来了张福祥生前的一些个人原始材料,从材料上了解到张福祥(曾名张德祥)生于1919年3月,是四川省万源县人,1934年2月参加了红军同志团,在红九军二十五师某连当号兵。1936年10月,在陇西黄鼠湾梁一带与国民党毛炳文部交战中大腿负了重伤,在陈坪马彦青家中养伤,随后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解放前一直为当地人做工,与另一名失散红军曹盛芳同住一村。1951年土改后迁移到陇西县云田公社雷家咀大队当社员,1956年入党,1978年5月去世。张军庄还专门发来了通渭县什川乡漆麻村七旬老人李凤仪(张福祥妻弟)的视频。在视频中,李凤仪回忆,张福祥曾亲口告诉他,黄鼠湾梁的战斗打响后,首长叫冲锋,他刚直起身,大腿就中了弹,是红军用马把他驮到陈坪的。据李凤仪讲,解放后他已是大娃娃了,周围人都说,黄鼠湾梁战斗逃脱后失散于当地的有四人,除了曹盛芳、张福祥,还有什川街上的段婆儿(女)和八里湾一位姓肖的。据张福祥之子张兴明口述,父亲张福祥在世时,有一位来自陕西省彬县的叫连宜(音)的老人曾到他家看望过他父亲,并说他们都是当年曹家岘战斗幸存的战友。

另一件事是继续查找有关资料。

《红色足迹》(县委党史办编)记载,见证人金有堂回忆,牺牲在堡内的红军由当地人就地掩埋。

县委党史办《陇西革命遗迹普查登记表》对红军长征曹家岘战斗遗址的名称、地址、历史由来、现状及保护开发建议分别做了详细说明。

《陇西军事志》“红军长征在陇西重要作战简表”记述:作战时间为1936年10月8日,红军部队为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便衣队30多人和第七十三团二营四连30多人,国民党部队为毛炳文三十七军两个团,红军牺牲40余人,突围10余人。

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查到了两份重要史料。一封是1936年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关于党中央对红四方面军行动结果致朱德等电》。电文中称:“我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并在电文结尾明确指出:“因此,中央认为:四方面军仍依照朱德等人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从通渭、陇西线北上,不过半月左右即可到达靖远、海源域,从靖远渡河;一方面军跟即渡河,……二方面军仍在外翼”。此电文说明曹家岘战斗红军部队是根据党中央指示,从漳县南来突破陇西守军北上会师。而另一封重要史料则是1936年10月7日时任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军长《毛秉(炳)文关于红军突破渭河防线的报告》,《报告》又从敌方角度核实了曹家岘战斗红军部队的行军方向、渡河时间及渡河时与敌军的交锋。随后,毛炳文部自渭河北向通渭方向追击,两天后的10月8日拂晓,在距陇西县城30公里外的渭阳乡黄鼠湾梁一带与返回来侦察毛炳文部的红军侦察部队突然遭遇,由60多人组成的红军侦察部队以牺牲自己的代价,利用将近一天时间,硬是拖住了敌人两个团的兵力,从而保全了红军第七十三团的主力。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从县委党史办得知,2011年6月28日,中共陇西县委命名的全县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赫然写着:红军长征曹家岘战斗遗址。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当年曹家岘战斗中牺牲的40余红军烈士已经长眠地下81年了,幸存下来的10余位红军如今也多已作古,即便在世,也无法访寻。硝烟早已散尽,道路依旧漫长。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对曹家岘堡子予以保护,明确其标识,供后人祭拜、瞻仰,让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世代相传!

陇西翠云山的传说

烟雨水帘洞

陇西美丽乡村,天更蓝,山更绿!

骑行陇西建军山

陇西云田镇李家门村秧歌《三娘教子》

陇西金家门的油菜花

陇西夜景

走进陇西种和

换个角度看陇西

古莱坞夜景

武山县马力有个胭脂沟

秋访老君山

老君山下乱石峡

王家山镇历代屯田遗址探讨

据清朝初定居在水泉堡解甲归田的军伍家族流传:“王家山镇境内是历代军政屯田之地,镇内所有大型故窑及古窑皆为历代屯兵凿驻。”就这个传说,本文进行了探讨。

一、本镇境内历代军政屯田的依据索引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编纂的《装备与保障历史系列丛书长城与古代装备保障》(解放军出版社)中叙:“屯田兵是以军事组织从事的农业和军事活动,属于且耕且守的边防建设活动。屯田兵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农业生产,在边境形势紧迫时,要随时随地参加战斗。生产的粮食,既保障自身需要,又要供给边防军队作战需要。”此文章中,道明了屯兵的双重职责。其《丛书》中又叙:“如是守防与屯田兼行,屯田场所务必要扎在边防点的内襟地,这样方能得到防御设置的保护,尤其是长城、堡寨、烽燧的配套设置。”如果说王家山镇境内是历代兵屯之地,那就要有《丛书》中提示的所谓条件。《平川史话》中叙:“……本段长城应为原固原镇徐斌水至靖虏堡花儿岔(水泉堡西山)六百余里内边长城中最重要的防御工事……”这段长城工事内,包括王家山镇碑南泉山、水泉尖山的东脊和西脊、水泉堡西山的衔接边墙。《靖远县志》载有明代区境的边墙、墩台数为:迭烈逊堡管墩台十二座,边墙70里;水泉堡管墩台八座;陡城堡管墩台四座,边墙10里;打拉池堡管墩台十七座。此载说明至明代本区域已构成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现出兵堡之间互相通讯、联络、报警、御敌的系统功能。更说明在水泉堡及这段边墙的近身地屯田,是有安全保护条件的。《装备与保障历史系列丛书关隘与古代装备保障》中叙:“关隘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军事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也是驻军屯守的地方,各级城堡、寨、台按照等级高低均匀分布在长城沿线上。其修建的必要性和军事重要性,不亚于长城墙体本身。长城墙体的作用是阻挡游牧骑兵;而屯兵、囤粮、治安、引导交通、贸易保护等功能,只能靠堡塞、烽燧等聚落形式来实现。”这段载叙,系统地说明了边防各种设置及兵屯等事的关联性及作用性。其《丛书长城与古代保障》中又叙:“明代防御工程,是在历代防御原址上修缮或筑建……”此叙提示,本区域明代所修的防御设置,亦是在历代不可放弃的前防要地。《靖远县志财货志》载:“边徼之所重,则在军需。古者输粟实边,屯田径野,所以富盖藏,广积储也。积储则士马饱,士马饱则威武振。有备无患,久安长治之道也。”

根据此述,区境边防内襟地有历代军政屯田之事是肯定的。至此,完全肯定“王家山镇境内为历代屯田之地”的理由有三:其一,王家山镇境地离陡城堡、迭烈逊堡、水泉堡、永安堡最近,甚至是水泉堡的贴身地;其二,王家山镇境内是黄土丘陵地带,有凿窑、屯田、囤粮的优质和隐秘特点,可供数千名兵丁屯耕,更便于一边守防,一边屯耕,达成“有备无患,久安长治之道”;其三,有大量的屯兵驻地遗址、便利饮用的自然流泉作证据。

二、本镇境内历代兵屯遗窑的记叙中,经阅读《方志》及百姓《家谱》以及花脚力去考查历代兵屯驻窑遗址后,得知王家山镇境内,在清代之前的历代中没有民田。清朝统疆之后颁布移民之策,王家山镇境内才始居解甲归田者及大量移民。本域始来耕民,皆修缮明代屯兵遗窑而居耕。王家山镇四村的历代屯兵遗址的考查情况如下:

文中将不能修缮使用的旧窑称为“故窑”,将能修缮使用的旧窑称为“古窑”。

(一)井儿川村历代屯兵遗窑。常家窑有一山,周围凿十余口窑,窑中有地下储物窖,传为明代屯兵主事营遗址。常氏在平整宅院时,挖出宽9米,长60米的古代屯兵房石基。石窑岘有多处圆形围石基,据传为鞑靼兵包帐遗址。陈家湾有一土山,周围开凿二十个窑洞,窑内互通,传为明代囤粮库。陡路庄下部东山有三座故窑院。罗家埫有两座古窑院。井儿川庄有三座古窑院。阴洼有一座大型古窑院。正沟下部东山有两座大型故窑院,二泵房西岘有两座大型故窑院,二泵房南有一座故窑院,新庄口西山有一座大型古窑院,新庄沟下部西有两座故窑院,下川南山有两座古窑院,捡财塘庄中部西山有一座故窑院,窦家门东山有两座故窑院。贺崖湾庄有一座古窑院,其庄后山有两座故窑院。蒿子掌庄上部有四座故窑院,中部有两座古窑院。黄窑庄有一座古窑院,庄之西有一座故窑院。井儿川泉可供历代屯兵饮用。

(二)万庙村历代屯兵遗窑。胶泥崖庄东西有五处大型古窑院。据传有两座古窑院为明代兵家囤粮库,有一座古窑院为历代屯兵主事营盘。碑南泉北邻及西邻地,共有五座故窑院。万庙庄有两座古窑院,庄之方圆有六座故窑院。武家拐庄上部南山有数座古窑院。张大埧庄西山有三处大型故窑院。齐家大岘之西有三座故窑院。由于万庙村被国家开采煤矿,好多大型古窑址被毁去面目。碑南泉可供历代屯兵饮用。

(三)大营水村历代屯兵遗窑。大营水庄的东、西两社各有大型古窑院,据考为历代屯兵主事营盘。郭涝坝有一大型古窑院,为明代兵家囤粮库。黄毛沟庄有一处古窑院,西北有两处故窑院。牙条沟庄有一坐古窑。大树沟庄`有两座古窑院,庄之下部有两处故窑院。水泉尖山东脊的北麓有三处故窑院。高座坪有一座大型古窑院,其坪之北山有四处故窑院。栒条岘有两处故窑院。大营水泉可供历代屯兵饮用。

(四)于大川村古屯兵遗窑。据考井儿川地与于大川地,在历代为同一屯田营。于大川庄有一座古窑院,庄之北面有五处故窑院,庄之东山沟有两处故窑院,庄之西山有两处故窑院,下大川庄有一座古窑院,庄之西山有两座故窑院,双窑沟有四处故窑院。此处,于克劳泉可供历代屯兵饮用。

总之,经过探讨认为“很多大型古代窑院,非集中兵力而不能凿之。”因此,唯调研本域数计惊人的古代窑院,就有秘史在内,建议文物主管部门,在合乎文物管理法则的情况下,挖掘大量故窑,其内可能有不少重要军政文物。建议史学专家们集收本镇古代文物,对文物的发现地点,考研分出历代屯兵活动的朝代界限。我们不要小看这块土地,它有千百年的军政脉根,这个脉根就是人文史。(刘学 岳鹏孝)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maidadou0714。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文保志愿者眼中的苏家屯历史遗址

日俄沙河会战碑在辽宁省沈阳市 苏家屯区 沙河铺乡魏家楼子村东烟龙山(又名万宝山)南北两个山头上分别立着两座墓碑。南山尖塔形的为日军墓碑,即所谓的"奉天会战日军第四军战绩碑",建于1912年;北山上的十字架形石碑为俄军墓碑,建于1911年至1912年。 日俄沙河会战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奉天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1904年月10月16日,日军第四军野津司令所属第十团队大久保支队等部,从蛇山子(陈相屯乡)、于家洼子(沙河铺乡)向沙河南岸万宝山进攻。万宝山是沙河的制高点。此前,俄军在各个战场连续失利,旅顺俄军已陷于困境,沙俄政府非常渴望扭转战局。沙俄从远东、中亚甚至欧洲抽调大批部队开往前线,以沙河为屏障,将部队在河的北岸一字排开,先守后攻。 俄军的这次出击,由于准备不足,士气不振,在伤亡四万多人之后败退回沙河北岸。双方在沙河边进行了长达一冬春的“拉锯战”。 1905年2月下旬,日军侧翼迂回进攻奉天(今沈阳),正面的日军第四军第六师团集结于万宝山附近。27日开始向万宝山俄军发动猛攻。经过七昼夜的激战,击败俄军,占领了万宝山。日军第四军四十一联队长鹈泽大佐和二十九名军官及八百一十二名士兵战死。

队长陈赫给大家介绍讲解

日本第四军战绩碑

文保界桩被毁

第二站,东河山烽火台、明代哨所

烽火台原来是有外墙砖的,后来都被老百姓拆走了,现在只留下一些残砖

前往山上的明代哨所

现在的山上是火情观察所

哨所四望

村子内到处都能看到古井和老石件

中午吃饭的地方

下午去了陈相屯塔山山城。

塔山山城址位于沈阳苏家屯区陈相屯以东的塔山上,高据山顶,南临北沙河,形势相当险要。山城四周城墙用土沿山脊筑成,周长约1000余米,东低西高,呈簸箕形。城东南设有城门,现为一豁口,也是城内涧水外泄的出口。历经千余年,土筑城壁遗迹至今尚存,保存较好的一段为东南角,残存高1米、基础宽约3米,由山城的最下面到城的最高处约50米。城址内到处可见红褐色和灰色绳纹、布纹砖瓦及莲纹瓦当,是典型的高句丽遗物。

明代曾在城内建安宁寺,久已不存。现仅留下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及民国十八年的3块石碑。城址后山顶上原有六角七层砖塔一座,早年已倒毁,故此才有塔山之名。

塔山山城对开展地方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城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6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