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平定黑釉陶瓷

平定自唐宋以来就制作陶瓷器。随着沧桑历变,生产工艺日臻完善。民国年间利用本地资源生产紫砂陶器,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当时的平民工厂生产的紫砂陶器和其他陶瓷誉满北方。60年代,平定瓷厂生产的工艺美术瓷曾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定陶瓷厂生产的棕釉龙纹杯碟、龙纹咖啡色茶具、蟠龙花瓶、仿宋黑釉缠枝牡丹纹刻花瓶和卷草纹刻花嘟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中棕釉瓷色调润泽,光亮明快;黑釉瓷剥底镏花,黑白分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年出口量达400多万件。

平定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具有中国古代定窑系典型风格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特色陶瓷艺术。该瓷现有以黑釉刻花为主的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釉、窑变釉、剪纸漏花加彩和木叶窑变釉等多种陶艺绝活。它是采用当地粘土(高岭土),用特殊的烧造工艺,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绝活。它以刀代笔,在坯胎未干前刻花,一气呵成。而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是一种用黑白色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展示纯粹地道的、独特的、有着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陶艺装饰语言。平定黑釉刻花陶瓷与国内众多名窑的别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和产品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定窑系--平定窑黑(白)釉瓷的烧造工艺,以及具有定窑风格的仿宋刻花瓷绝活并独具风致的产品。

平定黑釉陶瓷

它有烧造釉色稳定、釉面光亮润泽、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灵活流畅、纹样生动明快、图案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主题切中“民间、民俗”四字、品种齐全、式样千姿百态等特点 。

黑龙江依安:通过陶瓷文化艺术节打造“北国瓷都”靓丽名片

  经济视野网9月16日电(本网记者赵洪军 裴振萍 特约记者贾广文) 16日上午9时,依安县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彩旗飘扬,嘉朋满座。在一片浓厚热烈的氛围中,以“陶风瓷韵,炫彩依安”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依安陶瓷文化艺术节在万众期待中隆重开幕。

黑龙江省依安县是一个拥有50万人口的中型县,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拥有长江以北储量最大的砂质高岭土伴生矿。矿带长70余公里,宽15-20公里,面积1200平方公里,高岭土储量达230亿吨,并伴生致密粘土、五色土、石英砂,经中国建材科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紫砂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研究试验确定,是生产陶瓷、造纸和紫砂的优质矿物原料。

首届中国依安陶瓷文化艺术节由黑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齐齐哈尔市陶瓷行业协会、依安县陶瓷行业协会主办,黑龙江省辽金源陶瓷有限公司、齐齐哈尔瑞德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中共依安县委员会、依安县人民政府、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依安农场和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大力支持。新华网、央广网、经济视野网、东北网等30多家国家、省市级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对此次盛会进行跟踪报道。

依安县委书记李拥军在开幕式现场

艺术节于9月22日闭幕。在历时7天的活动中举办黑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换届大会、陶瓷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暨合作签约仪式、艺术大师创作交流会、辽金源陶瓷艺术作品“爱心扶贫”义卖、陶瓷文化产品展销会、“工匠杯”陶瓷紫砂创意制作大赛、首届中国依安陶瓷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辽金源杯”五色土之韵全国诗词、楹联大赛等16项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的圆满举办,彰显出了十足的依安地域特色,展示了勤劳质朴依安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陶瓷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跳出依安看依安,站在全省全国看依安”,奋力开启活力依安、和谐依安、幸福依安、美丽依安建设新征程。今后一个时期,依安县将以“齐齐哈尔市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为目标,牢固树立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举措抓项目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一区三园一中心”即黑龙江依安经济开发区,陶瓷产业园、食品加工园、小微创业园及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实施陶瓷产业“倍增计划”、 食品产业糖鹅薯“三增行动”、生化产业“新产品开发计划”,继而以产业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招商引资为动力,补短板、调结构、聚动能,全县上下聚力奋进,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不断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的运行质量,努力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依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立军致辞

记者了解到,依安县通过实施陶瓷产业“倍增计划”,将全面提升陶瓷产业的发展层次。坚持稳定建筑陶瓷,大上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卫生洁具、特种陶瓷、工业陶瓷的基本思路,尽快补足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发展短板。借助“龙瓷紫陶”产业园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吸引更多国内外艺术大师来依安创作、创业,尽快招引上马一批中高端的日用工艺陶瓷新项目,真正叫响“北国瓷都”品牌。在陶瓷产业项目建设上,建筑陶瓷重点推进经纬瓷业高档地砖项目,争取10月份前试生产;日用工艺陶瓷重点推进由景德镇女企业家协会联合投资1.2亿元年产1300万件日用工艺陶瓷、浙江龙泉窑投资6000万元年产300万件青瓷、福建客商投资760万元年产12万平方米文化背景墙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特种陶瓷重点推进湖南客商投资1000万元年产100万件特殊工艺陶瓷签约落地。力争到2021年,陶瓷产业产值新增5.4亿元,达到10.6亿元,比2016年翻一番,把陶瓷产业打造成全市四个10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初步建成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日用工艺陶瓷生产基地、陶瓷艺术创意研发交流中心、陶瓷包装材料交易集散中心、日用工艺陶瓷实训基地和面向东北亚、中亚及东欧的日用工艺陶瓷出口基地。

依安县还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陶瓷产业由独立性向融合性发展转变。一是打造产业发展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通过建孵化、搞众创、发展电商,推动陶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借助占地10万平方米的“龙瓷紫陶园”创办陶瓷研发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实训基地等平台,新建产业孵化器1000平方米,配备梭式窑、注浆机、拉坯机等设备,供大师及创业人员免费使用。新建众创空间200平方米,供创业人员进行陶艺制作。在县城金街建立两个创客空间,吸纳本土人才自主创业。计划在三年内,利用闲置资产,每年新建一处百人创客空间。在鹤城设立陶瓷展销中心的同时,还在扎龙和碾子山等景区建立体验展销区,2018年将在省内建设10个陶瓷体验吧。鼓励县内外电商企业销售依安五彩陶、工艺瓷等产品,积极引导日用陶瓷企业触网,拓展销售渠道。二是进一步宣传推介依安陶瓷产业,提升“中国五色土之乡”的知名度,打造“北国瓷都”靓丽名片。首届中国•依安陶瓷文化艺术节期间签约的浙江龙泉裕龙窑青瓷、黑土地特种陶瓷等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产品以工艺瓷、五色陶、青瓷为主,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2.5亿元。三是打造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正在建设的“龙瓷紫陶园”涵盖体验展销馆、大师创意园、陶瓷生产工坊等,将成为依安县陶瓷工业旅游的重要景点。2017暑假期间,县职教中心、陶瓷园区联合举办了首次“依安陶瓷旅游体验夏令营”活动,吸引县内外200多学生参与体验。通过旅游公司市场化运作,利用“龙瓷紫陶园”、植物园、省级陶瓷产业示范基地及职教中心紫砂培训基地“两园两基地”,将打造集陶瓷文化、休闲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专线,将向北京、哈齐牡佳大等城市拓展,继续开展学生暑假夏令营旅游活动。并在齐高铁站醒目位置设立了2个以“陶风瓷韵,炫彩依安”为主题的宣传广告牌,借助高铁列车《行友方》期刊和人民网、新华网、经济视野网、手机微信等媒介,加大推介依安陶瓷力度,真正叫响“北国瓷都”,打造黑龙江省独具特色旅游品牌。

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搭建起了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必将进一步推动依安县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中国五色土(北方紫砂)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加快打造“北国瓷都”的建设进程。

共享“天时”、秉承“地利”、汇聚“人和”。如今,在辽金故里、北国瓷都依安县,千年的窑火已成为助推依安陶瓷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泥与火的七彩窑变正将依安这颗丹顶鹤项下明珠装点得更为炫彩夺目。

古陶瓷鉴藏常识(6)--宋金时期的瓷器 高清图鉴(重点讲解定窑)

著名的渎山大玉海是什么时候制作的:元。

渎山大玉海重多少公斤?

古陶瓷鉴藏常识(6)--宋金时期的瓷器 高清图鉴(重点讲解定窑)

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概说:

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就河南瓷窑釉色品种来说,以白釉.青釉为主,黑釉次之。

低温铅釉陶器只在少数瓷窑中出现,白釉器光素无纹、印花、刻花、珍珠地划花以及白地黑花俱全。 

宋代白柚小盘

宋代定窑剔花枕

宋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宋白地黑花枕

宋黑釉碗

宋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

宋定窑黑釉弦纹梅瓶

青釉除一般的青瓷及带刻花、印花的耀州窑系装饰风格的青瓷外,还有烧制钧瓷的禹县、临汝、新安、辉县、淇县、鹤壁、和安阳瓷窑。烧制珍珠地划花的密县、登封、鲁山、宝丰等瓷窑。烧制花青瓷的临汝、禹县、宜阳、宝丰、内乡和新安瓷窑。 

宋青瓷刻花碗

宋印花青瓷花纹

宋青 瓷 印 花 碗

山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瓷窑以烧白釉以及黑釉瓷为主,烧白釉的有平定、介休、交城和阳城等地的瓷窑。河北发现的定窑、磁州窑、临城窑、龙泉务窑以及隆化窑均以烧制白釉为主,定窑最精,磁州窑以烧制白地黑花最具代表性。陕西的耀州窑亦烧制刻花、印花的青瓷。

宋介休窑六出筋白底黑花盘

宋代定窑印花龙纹盘

宋磁州窑白釉裼彩童子莲纹碗

宋耀州窑高足杯

上述的各个北方瓷窑所生产的陶瓷器物,大部分可归结为北方的定窑、磁州窑、钧窑、耀州窑四大窑系。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以及制作工艺较五代都有明显的提高。

五代定窑白瓷唇口罐

宋代定窑紫定柿釉金彩蝶牡丹纹茶碗

宋代定窑瓷器的特征

1,胎:白色微黄,比较坚致

宋定窑白瓷片

2,釉: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黑定)、酱釉(紫定)、绿釉(绿定)等品种瓷器

宋定窑白釉菊瓣盘

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黑定又称“兔毛花”

宋定窑酱釉盘口瓶

宋定窑绿釉龙纹盘绿定

3,北宋早期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比较光亮,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滋润莹泽。定窑白釉的特点是有蜡泪痕----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的渍釉点。

宋定窑莲瓣纹壶

定窑折腰六缺划花盘

4,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现蜡泪痕及竹丝刷纹(釉薄处可见的器身条条细小痕迹)是宋代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5,器型:定窑瓷器多为碗、盘、枕、炉、盂等日用生活器皿,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宋定窑印花双凤纹笠式碗

宋定窑白釉碗

宋定窑花口盘

宋定窑孩儿枕(藏故宫博物院)

宋代定窑印柳斗纹齿口高足杯

定窑刻花狮流壶

定窑漏斗口瓶

北宋定窑刻花牡丹纹长颈瓶

6,纹饰:北宋早期以划花、刻花为主,中、晚期及南宋(金)以印花为主,还有模印贴花、浮雕。

划花

印花

印花

模印贴花

浮雕模印贴花

定窑的印花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究对称,大多印在碗、盘的里部,内容多为花卉,,其中牡丹多、莲、菊次之。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鸳鸯、大雁、鸭、鱼等等。再次为婴戏。还有一种金彩描花的。

7,工艺:北宋早期,定窑烧粗瓷用三岔形支钉垫烧,器物里心有三个支钉痕,细瓷用匣体正烧。中、晚期创用支圈覆烧,碗、盘等口沿不施釉,称为“芒口”,精器用金、银、铜等镶边,称金扣、银扣、铜扣。

支钉痕

金 扣 定 窑 碗

金代后期定窑又创用匣体涩圈叠烧法,即在器物里心挖去一圈釉使露胎,另一器物的圈足正好置露胎处,烧时器物之间就互不粘连,这种工艺正好为鉴定定窑瓷器时代留下特征。

匣体涩圈叠烧法

定窑少量烧造的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中记载的“紫定”和“黑定”,胎体有精粗之分,精者胎体呈白色,粗者胎体呈灰色,定窑突破了青瓷、白瓷的界线,也烧造浮雕莲瓣装饰,在瓶、壶等器物上均施浮雕莲瓣纹。

并曾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器,已发现的定窑器物上的题铭有“官”、“新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题铭有烧造前刻上或者烧造以后重新刻上的二种。

受定窑影响属于定窑系的瓷窑有: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霍县窑,四川是彭县窑,江西的吉安窑和景德镇窑。

定窑瓷器鉴定

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着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刻花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仿定器的窑址有:

“土定”: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胎体比较粗厚,质地亦较松软,釉色白中泛黄或赤,体轻质差。

“新定”:山西霍县的霍窑出产,质坚而薄,但较脆。

“南定”:是南宋时期在金人统治下继续烧造的定窑瓷器,质量不如北定。

“粉定”:景德镇仿造的定器,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比较高,可以乱真,区别之处是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土定

南定双凤纹芒口碗

景德镇窑南定印婴戏花卉纹碗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和图片转自网络,观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所有。

​甘肃白银市平川区:“网红小镇”陶瓷造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烧制陶瓷历史绵延数千年。上世纪90年代是西北最大的日用陶瓷工业基地。近几年,平川区依托古瓷窑、老陶瓷厂等工业遗存,大力推动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陶瓷研发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陶瓷小镇,走出了一条“陶瓷+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平川陶瓷小镇核心区位于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厂区,建成面积200亩。现已建成陈列馆、博物馆、工业遗址博物馆、创客空间及展览空间、非遗传承中心、院士工作站、大师园、陶吧、陶瓷客栈及圆窑遗址、咖啡馆、现代工业旅游、主题广场等12个分项目,于2018年五月初开园迎客,成为了白银重要的陶瓷工业旅游目的地。

据悉,在陶瓷小镇内,当地成立了白银市陶瓷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及其科研团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白银陶瓷产业健康科学发展。

据陶瓷小镇工作人员介绍,平川现有陶瓷生产企业15家,主要产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园林瓷和仿古彩陶等60多个品种,建筑陶瓷产能已达3600万平方米(含西式瓦),日用陶瓷产能达300万件。近年来,平川引进建设了山川、泰瑞等陶瓷企业,积极为中欧货运班列组织内墙砖、日用瓷运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区,实现了平川区陶瓷产品向西出口“零”的突破。

此外,2012年,当地成立平川陶瓷研究中心,内设综合部、研发部、质检部、培训部等4个职能部门,并依托省内工艺美术大师和色釉料工程师成立了制陶工作室,为研究陶瓷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平川制陶工艺传承人开拓创新,生产开发出仿古彩陶、高档陇瓷等艺术陶瓷产品,突出体现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神韵,企业涌现出张明国、车亚彬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

平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平川区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进陶瓷产业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卫生、日用瓷。积极研发藏、蒙、回、维等地区民族习惯的日用瓷器,形成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主动承接转移项目,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日用、卫生瓷生产企业落户平川,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卫生、日用瓷产业集群。(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袁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3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