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北海银行旧址

北海银行旧址

从1938年4月发起筹建,到同年12月底被迫转移,北海银行在其诞生地掖县(今莱州市)的时间还不满300天,但其在中国红色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莱州市中心有条鼓楼街,北海银行旧址就在其中一个十字路口南路西,现在是莱州市文昌派出所所在地。

1938年8月,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与掖县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之后,蓬、黄、掖三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在三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月,筹备中的掖县银行交由胶东特委领导,采用公私合营的形式筹集资金,考虑到隶属关系的变化,在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的提议下,掖县银行改称为“北海银行”。

北海银行旧址

同年10月,首批北海币在掖县城西门里同裕堂付印,票面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元四种,正面图案均为掖县古迹文物,有县政府门景、鼓楼、火神庙及玉皇顶全景,并在票面上加印了“掖县”字样。雕版由掖县人邓振元(邓文卿)设计绘制,在票面右下角标有“振元”字样;“北海银行”四字则由邢松岩手书。对于首批印制的北海币,学者称其打上了深深的“掖县”地方烙印,使得“掖县”这个僻处胶东半岛西北部的滨海小城,在新中国的金融发展史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同年12月1日,北海银行正式营业,并向社会首次发行了9.5万元北海币。

1938年12月30日,北海银行总部正式离开了她的诞生地掖县。从筹建到离开,北海银行与掖县的历史交集不过300天,但她发行的北海币以及其对掖县金融秩序和货币市场产生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直到10年后北海币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游洋楼|北洋保商银行旧址 保商银行保华商

北洋保商银行旧址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52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一般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这座建筑的前身始建于1908年,由沙德利工程司设计,曾经被一家照相馆、日商武斋洋行和比商华比银行共同使用。1908年天津发生了严重的布匹危机,1910年,为了清理津商积欠的洋款,维持津埠华洋的商务,德国人冯巴贝与叶兰舫等中国商人合作筹资4000万两白银,创办了北洋保商银行,在此建筑办公。银行建立后,助力国人企业家、金融家的资金运转,对维持当时天津的华洋商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冯巴贝撤资回国,相关手续移交叶兰舫,此行成为中国首家华人独资的私人银行。1919年,该银行设立时的全部目标均实现。1920年,该银行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在北京西交民巷重建了新楼。1937年停业。

后来因道路调整,原有建筑被拆除,1927年由天津万国工程公司设计建成现存建筑。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顶部为平板瓦坡屋面,外墙为水刷石墙面,设附壁柱,小拱券窗,风格简约又不失精致。

建筑在十字路口处设置斜角并将大门设置于角部,转角顶部折线形高耸的女儿墙是该建筑的一大特色。

保商银行保住了一些对外通商的中国商人的利益,为当时天津的华洋商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来源|筑城通鉴、百度百科

部分图片来源|枉言摄影、筑城通鉴、新浪博客@东平巷老住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

沪鄂情,一线牵——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图、文│尔冬强

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汉口支行办公处位于汉口江汉路60号建筑内。该址原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始建于1920年,由当时的三义洋行设计承建。1923年竣工。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15年在沪开业,并于1919年在汉口成立分支机构。由于汉口为全国之中心点,并为五省之门户,商业繁盛,金融活泼,在当时除了接近洋商贸易的上海外,可称国内第一“商场”,银、钱两业掌握金融界之枢纽。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汉的业务无论存款、放款、汇款等皆仅次于总行所在地上海。因此,仅一年有余便将分理处升格为分行,并兴建银行大楼,而临近的住宅及商铺也以“上海邨”为名。

在典型的巴洛克纹样的立面设计中,中国圆形方孔钱币的功能性标识巧妙地糅合其间,可谓匠心独运

该楼地上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4723.25平方米。建筑立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按古典主义的三段式构图,底层用花岗岩毛石砌就,强调水平线条的分割,二、三楼中部设6根爱奥尼克巨柱,两翼是科林斯壁柱和爱奥尼克圆柱支撑的山墙所组成的精致小阳台,在整体和谐中充满着丰富的韵味。现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介

简称“上海银行”。1915年4月开业,总行设在上海宁波路9号,1931年迁至宁波路50号自建大厦。发起人陈光甫、庄得之、张嘉璈、李铭、唐元湛等。初期资本10万元,在当时被戏称为“小小银行”。董事长庄得之,董事陈光甫、李铭等,总经理陈光甫。早期经营侧重于堆栈押款,1917年起开办国外汇兑及储蓄业务。1919年资本增至100万元,在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下关、南通、蚌埠、汉口、济南等埠设有分行或分理处。1923年总分行增至21处,通汇地点增至120多处,并创办旅行部。1930年资本增至500万元,公积金250万元。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总行已设有储蓄、信托、外汇、证券、盐业、仓库等专项业务部。抗战前,该行分支机构达79处,成为当时一流的大银行,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合称为“南三行”。1949年9月20日前,完成登记验资手续,资本为人民币1.6亿元,升值1.6亿元,合计3.2亿元。1951年与久安信托公司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1952年加入公私合营银行。

【尔冬强视角】洋面孔,却是中国心——原东三省官银号总号旧址 【尔冬强视角】革命圣地的金融史诗——原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渤海区第一个县级银行机构: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利津办事处

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利津办事处遗址位于利津县城东关大隅头东南角。

1944年8月,利津县城解放。渤海区对日伪斗争形势出现大的转变,根据地逐渐扩大,渤海分行决定由垦利南迁。1945年10月,迁至利津城南门里。

随着根据地的迅速扩大,恢复和发展生产提到了议事日程。中共渤海区委、行署决定,设立各县和各专区银行机构。1945年11月,利津县银行办事处建立,是渤海区40余县中建立最早的银行办事机构,设主任、会计、出纳、农贷等6人。北海银行渤海分行派业务科长程衡任利津办事处主任,并租借了利津城东门里一个楼房作为办公地点。办事处除负责利津范围内的银行业务外,还负责垦利和滨县两县银行机构的筹建和临时业务。办事处除主要发放农业贷款外,还发放部分商业、手工业贷款,并逐步接管了县政府的金库。1946年秋,利津办事处归属渤海四分区四支行。1949年3月,办事处下设合作股、业务股、会计股、出纳股。至6月底,工作人员增至47人。利津办事处的设立,为利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950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银行利津办事处。

今存的楼房是1991年在原址上重新建设的原“中国人民银行利津县支行”两层办公楼,现在已搬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45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