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

侗族鼓楼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黔东南的侗族寨子里,总有恢弘大气的鼓楼屹立在村寨中,和风徐来,散发阵阵清香。一束束稻苗,洋洋飘动,正是万物蓬勃时。

目光越过深青色的远山,在地势开阔处,鼓楼以耸立之势,打开生活的序幕。

鼓楼里的木柱上的对联,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已经变色,却依然保留持久的记忆。侗族大歌似乎从梦中飘来,每个韵律,都在寻找祖先的回乡之旅。

侗族大歌悠悠传来,在这一声声的侗歌里,鼓楼在低于尘世的诗歌中醒着。

一座座鼓楼,在群山映照下,默默守候侗寨安详。

侗族鼓楼文化简介及其他 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系由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公房(dangekah或dan.gcwabx)发展演变而来的。就目前情况看,鼓楼主要分布于侗族的南部方言区,如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但从文献里可知,北部方言区(即天柱、剑河、三穗等地)也曾有过鼓楼。天柱县邦寨的龙氏族谱《四体堂谱》中有这样的记载:“邦村在天柱南三十里,宋之前为蛮酋所居。寨中建高楼,楼上置大鼓,以集临近,置大梆,以召村众,故名日鼓村,亦日梆村。今书邦以省耳。洪武时始归王化。”

鼓楼一般建在寨子中心或寨门附近。有的一寨一座,有的每个房族各建一座,因而一个寨子有好几座,比如贵州黎平的肇兴就有五座之多。鼓楼因为楼的上层悬有一个大皮鼓而得名。

从外在的形态上来看,鼓楼处于侗族村落的中心。在很多侗族村寨,木楼住宅环绕着鼓楼,或形成统一面向鼓楼的格局。有的村寨因一时无力建造新鼓楼,也得先建一座木房,悬上长木鼓以作替代。另外若有村寨因遭受火灾等原因,鼓楼被毁坏,一般也要在鼓楼地基上搭起一个简易的鼓楼,然后才能各自修建私人住宅,从这里也可看出鼓楼在侗族村落中的重要地位。在过去,集会议事、断案、制定乡规民约、对唱大歌等大小活动均在这里举行。它是侗寨的政治文化中心。侗族还有集体交往(村寨之间)的习俗,也是依赖鼓楼而得以实现。古时,若遇到兵匪来扰,鼓楼即擂响报警鼓点,寨里的男丁们便拿起武器立即到鼓楼待命抗敌。鼓楼也是寨民们休息娱乐和社交的场所。平时,人们劳动之余,都喜欢聚到这里,叙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逢年过节,当有外寨客人来访时,全寨老少就聚集到鼓楼和鼓楼前的平地上,接送客人,对唱大歌,比赛芦笙,跳踩堂舞和玩龙舞狮等。

鼓楼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整个建筑为木结构,采用穿榫衔接。底部是实际使用部分,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鼓楼上部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远远看去,如伞如松,为寨子平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重檐层数均取单数,有三、五、七、九乃至十五层不等。建于清代的从江高千鼓楼高十五层,是侗族地区最高的鼓楼。重檐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和八面倒水三种形式。每层都有飞檐,如展翅欲飞的大鸟。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庑殿式基本上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攒尖顶犹如伞形,有四角、八角等多种形式。顶盖与楼身的连接处,饰有花格棂窗或鳞形斗拱。顶端覆以葫芦形宝顶,直刺苍穹。

黎平述洞:侗族独柱鼓楼之乡 侗族鼓楼

述洞故事

述洞村系岩洞镇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黎平县西南部,地处山谷。村寨四周山岭层叠,连绵不断,山上古枫翠竹遮天蔽日。身处其间,令人不知东西南北。村之东面,大山高耸入云,气势雄伟,酷似天鹅觅食,古人因形取山名为“仙鹅山”。山上松杉苍翠挺拔,大树下老藤灌木郁郁葱葱,四处横生。春天时节,花红叶茂,交相辉映,五彩缤纷,芳香四溢。三伏酷夏,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时值深秋,大山小岭的古老枫树点缀在杉林中,好似落霞裹树冠。进入严冬,大树小树披银挂玉,好像粉妆玉砌的、重重叠叠的珍珠塔。村寨坐落的山岭,北高南低,东面小河盘绕,西面水塘盈盈,小河两岸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远观村寨,恰似一艘画舫,北端挂起绿色大帆,在广阔的林海中乘风破浪。

相传,早年的述洞,农家散居于涤山,因屡遭抢劫,村民不得安宁,后经众议,遂将四处散居的住户迁来此聚居,故取侗名为“蓄”,即收拢来之意,汉语谐称“述洞”。解放前,民房集中建造在一条低矮而又平缓的山岭上,寨外筑一道3米高,2公里长的防护墙,建4个门楼,由寨上壮年人轮流守护。山岭由北向南斜下,大约有500米,三起三伏,缓急有致,沿过大山西面。一条小河北穿南出,蜿蜒流淌,穿过大山与村寨之间,使村寨与大山隔河相望。大山如同巨人,张开双臂拥抱村寨。村中的禾晾、粮仓均建于鱼塘之上,既防火又防鼠。

述洞村共有三座鼓楼,又以独柱鼓楼著称。据说,明代崇祯以前,述洞村寨聚落在一棵古老的巨杉周围,古杉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遮荫数十平方米,远望其形,酷似一座庄严矗立的绿色宝塔。周围的民房错落参差,远观其势,俨然鹤立鸡群,十分壮观。有了这棵四季常绿的天然宝物,村里人无论春夏秋冬,一有空闲都集中在树下谈论世事、家事、农事,节日庆典也在树下举行。寻常过往客人,到此树下,非得止步观赏,流连忘返。

俗话说:“千年松树万年杉。”百年树木不算老,但有一年,古寨失火,殃及古杉,从那以后它失去了活力,直至枯死。失去古杉,村人们就没有了活动场所,于是人们冥思苦想之后,设想造楼,以楼代树恢复活动场所。到崇祯九年,村民以寨上长老为首领,同心协力,共同备料,积极献工,开始仿树造楼。一名叫杨席珍的村民,年方而立,自告奋勇,主动设计掌墨,带领工匠,建造独柱带顶、四方倒水、七层瓦楼的塔式建筑物。据说,竖楼那天,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从上午到中午,恰好独柱擎天之际,众人抬头仰望独柱顶端,却见一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因此情景之出现,将楼命为“现星楼”。后人以独柱带项的特点,改名为“独柱鼓楼。”

此独柱鼓楼建筑风格,融侗族鼓楼、花桥的建筑风格为一体,整座鼓楼装饰朴实无华,无泥塑彩绘,不用一钉一铆,楼高15.6米,共7层,1--6层均为上方形重檐。鼓楼底层,四周设有靠栏板凳,朝北方开有一道大门,楼里的地面铺设鹅卵石,内设置有一个火塘。在“楼心柱”约4米高处的一层十字穿插枋上,叠置四抬梁互相衔接于穿插枋中点,抬梁枋中部安有长瓜柱直达第四层檐,延复有十字穿插枋与瓜柱头相扣,东西两根瓜柱脚精刻垂瓜为四方灯笼形,四面阳刻有“天官赐福”四个字,西垂瓜为圆灯笼形。到第三层穿插枋上仍设有抬梁枋,中部安有四根长瓜柱,互相联通,规模相应递减。到第四层十字穿插枋上铺有台板,台板约1米处置斗状台顶,从上到下盖的都是小青瓦。独柱鼓楼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庄严和谐,浑然一体。尽管历经风风雨雨,至今仍然保持原汁原味,被公认为侗族鼓楼的始祖,并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述洞人一日三餐,多喜糯食。亲友来访,皆以糯食相待,婚嫁喜庆礼品亦多用糯米制成,米酒以糯为本。酒在述洞饮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家都会酿制。各种节庆,亲友交往总以酒为礼,以酒为乐,无酒不成礼。每当客人到来,主人劝客痛饮,尽欢而散。人们以酒会友,以酒敬老,用酒消除疲劳。酒席上有年少者敬酒,还有小姑娘们唱酒歌的习俗。

述洞侗族节日很多,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的生日,述洞寨头、寨尾、周边路口门楼及寨中鼓楼,都安设有土地公土地婆,这天村民都到土地公面前焚香拜祭,并在土地公门上写两副对联,一是:“公生二月二日,婆德千载千秋”;二是:“保一境清洁”,“佑四季平安”。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老少安康、六畜兴旺。三月三日是“土王节”,这天全寨去折黄草花来做黄米饭和黄糍粑,一家宰杀一只大公鸡祭拜祖宗。四月初八是“黑米饭节”,家家户户蒸黑糯米饭吃。意思是:牛给人们犁田耕地很辛苦,我们人人都吃它的一口“屎”,以此敬供它。

五月五日是“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包粽粑,天刚亮各家男人到寨边去讨来菖蒲香艾回家,到正午时分准时挂在门枋上,祭祖驱邪,祈求当年没有各种害虫进屋。六月六日“祭祖节”,也称“大碗肉节”,全村男女老少都聚到独柱鼓楼下,杀猪祭祖,然后各家各户拿一碗肉回家去吃。六月卯日“吃新节”,人们届时到田里拿来禾胎三根和鲤鱼三尾来祭祀祖先,以庆丰收,如是等等,节日内容丰富。全寨共七个姓氏,同姓不通婚。男女之间恋爱,多为“行歌坐月”。姑娘相聚在月堂里,后生们按习惯手执琵琶、果吉房月堂。男女交情唱歌,可至天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32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