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殷墟王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陵遗址从1933年起至今,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司母戊鼎:国之重器,雄浑壮观,精美绝伦,重达875公斤,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

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它东西长约450、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1961年,王陵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

殷墟王陵遗址的建设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殷墟遗址。自2001年4月以来,安阳市政府投资1754万元,先后完成了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

景点交通

安阳市区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

类型:古迹世界文化遗产

开放时间:

8:00-17:00(夏季),8:00-18:00(冬季)。

王陵遗址内的景点 王陵遗址内的景点有哪些

1. 王陵遗址内的景点有哪些

如果二选一的话,当然是宗庙宫殿遗址,至少还有个地下博物馆

二者是通票,只去一个地方好像也是90

2. 潞王陵风景区

113路 全程约41分钟 /14.9公里1、新乡站步行约233米到火车站13路站 2、乘坐13路经13站,到潞王陵风景区下车

3. 殷墟王陵遗址景点介绍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

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 王陵公园介绍

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通山县九宫山,九宫山钦天瑞庆宫,王明璠府第,通山县富水湖水利风景区,通山县博物馆,云中湖,通山县节山大夫第,白泥谭氏宗祠,通山县王氏老屋,通山隐永洞地质公园,通山富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闯王陵,通山县博物馆,九宫山星光公园露营地等。

5. 王陵遗址内的景点有哪些名字

安阳是商朝的都城,是甲骨文发现之后,近代旅游才火爆,安阳名胜古迹很多,大部分游客只知道去阴虚商代遗址,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下河南安阳最有名的名胜古迹景区。

1、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景区有商朝宫殿遗址,妇好墓,殷墟博物馆。

2、安阳殷墟王陵遗址,距离殷墟大概5公里左右,就是司母戊鼎出土的地方,现在叫后母戊鼎,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安阳袁林,就是民国总统袁世凯的陵墓,是民国时期总统最高规格的墓葬,可以媲美古代帝王陵墓,门票20元。

4、安阳文峰塔,在安阳天宁寺内,建于五代后周时期,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历史悠久可以与登封嵩岳寺塔齐名,可以登上文峰塔俯瞰天宁寺美景。

4、韩琦故居,韩琦是北宋时期的名相,文武全才,曾经为了北宋边疆,与西夏国抗争,一战成名,为保护北宋疆域做出来巨大贡献,今天韩琦故居位于安阳市区,可以值得一游,也是韩氏族人的宗祠,韩琦是宋庆龄的始祖。

5、安阳文字博物馆:安阳由于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安阳建立了一个全国唯一的文字博物馆,参观文字博物馆免费,可以了解学习中国从甲骨文到近代简体字的文化,是一个不错的景区。

6、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市博物馆藏品非常丰富、主要文物是在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时出土大量文物,安阳博物馆一定值得去。

7、修定寺唐塔,号称中华第一塔,修定寺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30多千米的清凉山南麓修定寺内,现寺废塔存,修定寺塔是一座单层方浮雕砖舍利塔。砖雕非常精美,免费参观,据管理大爷说,一块砖雕文物价值,可以买套房。

8、曹操墓,曹操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因为被小说三国演义跟现代电视剧高级黑,曹操变成了历史人物中的一个大坏蛋,曹操生前有一个民间称号,摸金校尉,曹操死后怕人盗墓,所以曹操的墓一直很神秘,近年来在安阳发掘一座大墓,根据各方资料,出土文物对比,确定为曹操墓。

9、马氏庄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20公里的西蒋村,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中原第一官宅”。

10、小南海石窟:位于河南安阳市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以上推荐安阳十大名胜古迹,非常有重要历史价值,最近如果想去安阳旅游的朋友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因为河南郑州大暴雨,引发洪水,然后暴雨已经转移到安阳,安阳暴雨也很厉害,所以最近想去安阳旅游的朋友,等暴雨过后再去吧,欢迎补充留言发表评论。

6. 唐王陵景点图片

咸阳看日出最佳地点是在礼泉(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唐王陵的山顶!咸阳市区景点:汉阳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馆、咸阳清渭楼、咸阳湖、沙河古桥风情园、五陵塬、北杜铁塔、唐顺陵、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周陵(西周文王、武王陵墓)!咸阳远郊景点:兴平茂陵博物馆、杨贵妃墓、三原城隍庙、于右任纪念馆、中国大地原点、程家大院‎、孟店民宅古建筑群、昭陵、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大博览园、后稽教稼台、隋泰陵、武功姜嫄墓、苏武墓‎、秦郑国渠遗址、崇文塔、咸阳石门山、彬县大佛寺石窟、开元古塔、懿德太子墓、彬县大佛寺、昭仁寺、甘泉宫遗址、爷台山、乾县弥陀寺、乾陵、永泰公主墓、黄土民俗村、乾陵博物馆、唐家大院、长孙无忌墓、永寿县古豹榆木树。

7. 王陵遗址内的景点有哪些图片

安阳历史悠久,景点众多。

1殷墟,5A级景区是商朝宫殿遗址。2殷墟王陵遗址,司母戊鼎岀土所在地。3袁林,袁世凯的陵墓,可媲美古帝王陵墓。4文峰塔,天宁寺内,上大下小,十分罕见。5韩琦故居,北宋名相。6文字博物馆,甲骨文故乡。7三国时期曹操墓。8马氏庄园,号中原第一官宅。附近还有汤阴岳飞庙,中国第一监狱等。

8. 王陵在哪里

大部分是天葬或水葬,现在火葬也渐多。所以少有“墓”。有些高层次活佛圆寂后的金身存在塔中,勉强符合“墓”的概念吧。

西藏宗教、民族都有历史变迁和融合,所以死后肉体处置方式其实很多:天葬、火葬、土葬、塔葬、水葬,大多数没有“墓”。

追溯到古代,赞普(藏王)是有王陵的,这倒是真正意义上的陵墓。

9. 王陵遗址内的景点有哪些地方

在韩国庆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遗嘱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时期营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这座王陵发现的原因,是由于1959年发掘了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遗址。这次调查确认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筑形式。传说文武王死后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后每夜化为龙来感恩寺以镇压东海的倭寇,因而推测这里就是龙穴遗址。其后对东海海上大王岩进行了调查,于1967年发现了利用岩礁的低洼处营造的陵墓(火葬之后的骨灰装入石棺,沉入海底)。对这一王陵的正式调查还没有结束,棺的上面覆盖有巨大的自然石棺盖(水深1米)。

据说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面覆盖的巨石更增添了整体上的庄重和神秘感。尽管如此,在海底寻求冥界还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说,既然龙是水神,龙宫才是死后灵魂应该去的地方。这种葬式首先就是以这种观念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势力极大,因而推测棺内有数量巨大的财宝作为随葬品。各国的古代史学家从学术角度出发无疑对此十分关心,即使是一般人也梦想得到这些财宝。

探宝性的冒险行为与盗掘危机的增长正使文物遭到破坏,应该指出,只有力图保护文物的强烈学术热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学。

10. 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历史古迹

1.尊重自然生态:以自然为创意之源,河流山林肌理、花树草木,均可作为设计元素。将景观与建筑融入自然,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2.构筑地标景观:与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定位相辉映的历史性人文生态景观,融合生态与文化,成为郑州的形象名片之一。

3.空间层级结构

空间层级分为“苑、圃、囿”三级,“六圃九囿”。

1)“苑、圃、囿”的层级关系:

此地先称“苑”,与皇家禁苑有关,后有了故城的格局。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在今新郑市东北设苑陵县,治所苑陵城。

“圃”取意《群芳谱》,是我国收集、介绍当代栽培植物的经典古籍。意在收集现代经典特色花卉,营花林草地、花卉长廊、农耕花田等故城美景。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通常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其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秦汉以后,囿都建于宫苑中,“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之一。

殷墟王陵: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

原载:《中华文化画报》 2018年第9期

殷墟,中国晚商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沿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考古经过1928至1937年的开创期、1950至1957年的恢复期和1958年至今的全面开展期,分布范围、布局和年代等问题基本清楚。殷墟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主要有两个中心点:其一是洹河南岸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其二是洹河北岸侯家庄、武官村北地的王陵区,围绕洹河两岸分布着居住区、手工业作坊、甲骨窖穴以及宗族墓地等。

宫殿宗庙区发现的80余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布局严整、排列有序,已具备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王陵区发掘的13座王陵大墓和2000余座陪葬墓及祭祀坑,反映了商王黄泉下的奢华生活。此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和青铜器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以上考古发现让殷墟成为我国目前已被文献和甲骨文证实的最早最宏伟的一座都城。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殷墟在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王陵区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被国际遗产专家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堪与金字塔相媲美。

武官大墓M1墓内情景

武官大墓M1殉葬坑

殷墟分布范围图 (改自《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王陵区概况

殷墟王陵区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的一片高地上,东南距宫殿宗庙区约2.5公里。陵区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尹达、石璋如、李景聃和尹焕章等学者在后冈发现1座带两个墓道的殷代大墓及2座殷代小墓,并首次发现了殷代殉人遗迹。后冈大墓的发现,对学者们寻找殷王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34年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侯家庄西北岗展开大范围考古发掘,按照地势分为东、西二区。1934年10月至1935年12月,考古学者们相继在西区发现带四条墓道的大墓7座和未建成的大墓1座,在东区发现带四条墓道的大墓1座和带两条墓道的大墓2座。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殷墟王陵区的发掘又有新的收获,加上1934至1935年的工作,共发现带四条墓道的大墓8座,带两条墓道的大墓3座,带一条墓道的大墓1座,未建成的大墓1座,同时还清理了近1500座祭祀坑及陪葬墓。

王陵区大墓发现时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止一次,墓内随葬品大量被盗,仅在腰坑或个别墓室角隅残留少量随葬品,其中一些器物制作精致,工艺水平极高。M1001出土了大理石雕刻、白陶器皿等,M1004出土了牛鼎、鹿鼎、铜胄等,M1400出土了铜盂、铜面具等,武官大墓M1出土了虎纹石磬、玉鸟、铜觚、白陶卣等。

商代晚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王陵区的布局

王陵区的范围,北界约在M1500和武官大墓M1北约20米处,西界约在M1500和M1217西墓道以西,南界约在84M260南墓道南约50至60米处,东界约在武官大墓东约50米处。整个王陵区可分为东、西两区,西区是大墓区,有带四条墓道的 大 墓 7座(M1001、M1002、M1003、M1004、M1217、M1500及M1550)和未完成的大墓1座(M1567),另外还有少量小墓;东区以祭祀坑和陪葬墓为主,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总数约有2500余座(已清理近1500座)。带墓道的大墓发现5座,包括带四条墓道的大墓1座(M1400)、带两条墓道的大墓3座(M1443、M1129、武官大墓50WKGM1)和带一条墓道的大墓1座(武官北地84WBM260)。

大墓走向均为南北向,墓形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墓道形制有两种,第一种是长斜坡式,第二种是长斜坡阶梯式。墓道长短不一,短者不足10米,长者超过60米。墓室口大底小,为方斗形。墓口大部分呈矩形,但是M1002为菱形,M1001、M1217和M1400为“亚”字形。根据墓室结构和墓内残留物,大体可以知道墓葬的建造过程。

先是挖墓坑和墓道,墓底正中再挖腰坑,坑内埋随葬品或殉人。腰坑埋好后立即建造椁室,先用直径约30厘米的大木条铺筑椁室底板,然后在底板四边用大木条横叠以垒砌四壁。椁室四壁垒砌到一定高度后先行停止,待内部棺木、随葬品和殉人安放完成后再继续垒砌,直至垒出椁室顶板。椁室完成后,再往椁室和墓壁之间填夯土,填到与椁顶齐平成一台面后停止,此台面就是二层台,台上放置随葬品和殉人。有的墓没有二层台。椁室筑好后填土封墓。有的墓在填土时要举行杀人祭祀仪式,一边杀人,一边把人头放入填土中,尸体则埋入墓道或墓室附近的祭祀坑内。

这批大墓中,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当属西区M1217。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南北长约18.4米,东西宽约18.1米,墓口至墓底深约15.4米,四条墓道分别长约28.9米(东)、25米(西)、60.4米(南)、41.55米(北)。“亚”字形椁室形制比较特殊,对于其内涵,国内学者认为这是丧礼的一种,象征着贵族社会的礼制建筑形态。国外学者认为这是殷人宇宙观的体现,殷人相信死者安睡在“亚”字形椁室中央,灵魂可以直接享受四方之供品。

武官大墓M1是目前已发掘墓葬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早年虽已被盗,但仍残留不少随葬品。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4米,东西宽约12米。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均呈斜坡阶梯状,北墓道长约15米,南墓道长约15.6米。北墓道底部有4个长方形马坑,南端坑内有两蹲葬人,一人执戈,一人握铃。南墓道底部有3个长条形马坑,近墓室坑内有一跪葬人,旁有一狗。墓内随葬品有玉、青铜、石、骨、牙、白陶器等等,制作工艺精湛。

王陵区大墓的年代与建造次序

殷墟是盘庚迁殷至帝辛(纣)亡国的都城所在,那么王陵区大墓的年代也应处于这一阶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王陵区大墓的年代与建造次序进行了系统研究。李济先生把殷墟文化分为五期,即初期、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他认为M1001属于早期,M1550和M1004介于早中期之间,M1002属于中期,M1003和M1500介于中晚期之间,M1217属于晚期。邹衡先生将殷墟文化分为四期,一期为商王盘庚、小辛和小乙时期,二期为武丁、祖庚和祖甲时期,三期为廪辛、康丁、武乙和文丁时期,四期为帝乙和帝辛时期。他认为M1500和M1217属于一期,M1001和武官大墓M1属于二期,M1004和M1550属于三期,M1002和84WBM260属于三期稍晚,M1400和M1003属于四期,但他没有把某座大墓与某王进行联系。

后母戊四方鼎 商代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队将殷墟文化分为四期,一期为武丁前期,二期为武丁后期、祖庚和祖甲时期,三期为廪辛、康丁、武乙和文丁时期,四期为帝乙和帝辛时期,这种分法现已成为殷墟研究的主流观点。根据这一观点,杨锡璋先生对大墓的年代进行了研究,他认为M1001、M1550、M1400、M1443、M1129和武官大墓M1及84WBM260属 于二 期,M1004、M1002、M1500、M1217属于三期,M1003属于四期。

关于大墓的建造次序,梁思永先生认为西区依次是M1001、M1550、M1004、M1003、M1002、M1500、M1217,东区是 M1443、M1400、M1129。李济先生在梁先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认为西区是M1001、M1550(M1004与之时间相近)、M1002、M1003(M1500与之时间相近)、M1217。邹衡先生在《商周考古》教材中认为是M1500、M1217、M1001(武官大墓M1与之时间相近)、M1004(M1550与之时间相近)、M1002(84WBM260与之时间相近)、M1400(M1003与之时间相近)。杨锡璋先生指出王陵区大墓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大体可分成4排,每排2座,一般是南边墓的墓道压在北边墓的墓道上,呈现出北边大墓早于南边大墓的现象。这一看法很有见地,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

好甗 商代晚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王陵区大墓的墓主身份

王陵区大墓的墓主身份,不仅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而且也是公众争相热议的话题。较早将王陵区某座大墓与某王联系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杨锡璋先生。

杨先生认为,王陵区只有带四条墓道的才是王墓,这样,满足条件的大墓只有8座,分别是 M1001、M1550、M1400、M1004、M1002、M1500、M1217和M1003,对应商王分别为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和帝乙八王。那座未完成的大墓M1567因只有墓室没有墓道而被称为“假大墓”,应为帝辛(纣)的陵墓。杨先生的这一观点曾为许多学者呼应和支持。但是,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商代晚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乳钉雷纹三耳簋

商代晚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范毓周先生通过对既往学者观点的梳理和讨论,认为王陵区的13座大墓除单墓道大墓84WBM260外,均为殷王陵墓。这12座大墓的先后顺序是:M1129、M1443、武官 M1、M1001、M1400、M1550、M1004、M1002、M1500、M1217、M1003、M1567,对应商王依次是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已、祖庚、祖甲、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胡进驻先生认为,帝辛虽然被杀,但并不意味着死无葬身之地。因为周灭商之初,周人竭力笼络商人,帝辛死后很可能以一定档次的仪节下葬。经过进一步分析,他认为M1003才是帝辛之墓,M1567可能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只是后来武庚反叛被杀,彻底无缘埋葬,此墓也终未建成。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他认为,王陵区大墓与殷王的对应关系是78侯家庄一号墓(小乙)、M1001(武丁)、M1550(祖甲)、M1004(康丁)、M1002(武乙)、M1500(文丁)、M1217(帝乙)、M1003(帝辛)、M1567(武庚)。

魏凯先生在近期的文章中指出,M1217墓主下葬时可能并未履行完整的落葬程序,似乎与帝辛亡国的境遇更为吻合。王陵区大墓与殷王的对应关系是M1129(小辛)、M1443(小乙)、M1400(武丁)、武官M1(祖已)、M1567(祖庚)、M1001(祖甲)、M1550(廪辛)、M1004(康丁)、M1002(武乙)、M1003(文丁)、M1500(帝乙)、M1217(帝辛)。

根据吉林大学井中伟先生的研究,王陵区大墓至少在西周早期就经历过大规模盗掘,而且很可能是官方行为,墓内能表现墓主身份的信息几乎全被抹去,想要确定大墓与殷王的对应关系十分困难。但是,考古学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已知材料,运用科学方法,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之面貌,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一定会越来越接近历史之真实。

从遗址读沧桑,乐陵魏王城。

魏王城遗址,在乐陵市城东南30里的花园镇顾家村北350米处。它是一座长720米、宽420米,南、北、东三面均有残垣断壁相连,高约2至3米不等的古城池遗址。此处为汉初乐陵的第一城。

战国始建:乐陵境内最早城池

据史料记载,魏王城始建于战国,由燕将乐毅于公元前284年攻齐时所筑,城址位于今乐陵市花园镇大顾村北。此城池是乐陵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汉高祖五年置青州平原郡乐陵县,即治于此城。两汉四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乐陵县的县治。

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乐陵,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即汉大司马史高所封之邑。后魏属乐陵郡。隋开皇三年去郡,属沧州。重合故城,县东二百步,汉重合县,武帝封莽通为重合侯”。《后汉县邑省并表》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分平原渤海置乐陵郡,改属冀州。”郡治亦设于此城。另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始泰元年(265年)改乐陵郡为乐陵国,封骠骑将军石苞为乐陵国公,而“魏王城”则为乐陵郡都尉治和乐陵县治。

清代《乐陵县志》记载:西晋期间来乐陵郡任职的太守有三位,即夏侯庄、邵续、贾坚(应属前燕)。著名的《东方先生画赞》一文就是夏侯庄的儿子夏侯湛,在乐陵郡省亲期间写下的。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乐陵郡被裁撤。《元和郡县志》载:“后魏置乐陵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沧州”,乐陵县城也从魏王城迁徙到了今朱集镇前任寨村一带。“魏王城”自公元前284年建成,起作为兵城、县治、郡治、都尉治,至公元583年,前后长达867年。先后经历战国、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以及大隋共十五个朝代。

得名之谜:各种传说难辨真假

清宣统《山东通志》载:“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名魏王城。”也就是说,在清宣统年间,人们就将此城叫作魏王城了,此前暂未查到这样的记载。

可以断定魏王城,一定与“魏”字有关,与历史上被封的乐陵王有关。但乐陵自古不属魏地,不可能有人被封为“魏王”,故只能定位于曹魏或北魏时期。关于封王,从西汉至清末,被封于乐陵王共有十四位,其中曹魏和北魏时期的乐陵王四位,最有可能来到封地居住的当属曹茂和思誉。

曹茂自魏正始五年(244年)徙封乐陵王,直至景元期间(260年-264年)二十余年为乐陵王。而北魏的思誉,前后有十二年为乐陵王。而这两王中,最有可能成为“魏王城”由来的当属曹茂,因为曹茂不仅有二十年的时间在此居住,而且也是第一位“乐陵王”。

关于魏王城名称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楚汉争霸时,魏王豹跟随韩信攻齐在此建城,故名“魏王城”;另一说,隋唐时,魏王李密建筑此城,故名“魏王城”。笔者以为,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魏王豹被杀一事在前,而韩信击齐在后,魏王豹在此建魏王城的说法显然有问题;唐初的魏王李密,笔者查不到他来乐陵及其附近的资料,故由他建城的说法,恐怕也难站得住脚。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还有“魏王曹操说”。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建安九年(204年)十二月,公入平原,略定诸县。……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冀州平。十年冬十月,公还邺。”乐陵县当时隶属于平原郡,曹操平定各县,来到乐陵并居住也是有可能的。民间将其称为“魏王城”也是有可能的。

碧霞故里:魏王城的美丽传说

今天,魏王城的遗址,虽然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残垣断壁,但由此而产生的、诸多的美丽传说仍在民间传诵着,其中,此处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故里的传说,被誉为这一带地域文化的缩影:

据2007年《乐陵市志》记载:“碧霞元君故居坐落于花园镇王母殿村,其历史久远。王母殿系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的故居,曾建有碧霞元君祠,后废。2006年4月重修,占地10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大殿两座(碧霞祠、王母殿),偏殿六座(文昌殿、财神殿、药王殿、观音殿、左门神殿、右门神殿),厢房两座。另建有日月潭、明桥、转运亭等景点。形成了由一桥、一亭、两谭、四大天王、八大殿组成的颇具规模的建筑群。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

相传:碧霞元君,原名毕霞,系战国时期魏国的公主。毕霞自幼就聪明伶俐、乐于助人。幼年时期,她在王室里熟读了儒、道、医学等书籍,练就了一身的本领。秦灭魏后,毕霞举家迁至魏王城一带隐居。期间,毕霞公主在居所的东北方修了座王母殿,她就在此讲学以济世救民,使四民安乐。后毕霞公主又到泰山讲学,用自己知识和本领,救助了周围不少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霞所做的好事越来越多,影响面越来越大。毕霞公主的功德便传至天宫,得到玉皇大帝的认可,被封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简称“碧霞元君”。因其坐镇泰山,故民间又尊称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魏王城的人们便把原毕霞公主讲学的地方称为“碧霞行宫”或“泰山行宫”。

传说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平定北方后,某日来到魏王城,见王母殿里香客不断,香火兴旺、纸灰飞扬、异常火爆,便携儿子曹丕一起进王母殿,祭拜王母和碧霞元君。进殿后,他父子俩在虔诚叩拜时,忽听空中传出稳重且豁亮的声音:“天道微妙,魏代汉也”。曹操听后大喜,触景即发,随即就写下了:“王母殿前惊天地,魏王城内问始终”的诗句。曹丕也写下了“王母三笑铸我志,天下一统称魏王”的句子。此后,曹操就假借汉献帝之命,自立为魏王。曹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曹丕称帝后,每年都到魏王城的王母殿进香祭拜,感谢王母和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在广大民众的心中,成了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神仙。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又是人们心中送子的女神,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备受大众信赖和敬仰。

美丽的传说,给魏王城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使魏王城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神秘。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魏王城遗址仅剩下了不足几公里的断壁残垣,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仍在民间传诵着。

如今,王母殿、魏王城、公主坟等遗迹已得到重修,所建的碧霞元君故居以更辉煌的面貌,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30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