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毛榛子

毛榛子,榛树的果实,与栗子长相相似,外壳非常坚硬,有香气,油脂含量大,吃起来特别香美,营养丰富,有“坚果之王”之称。

毛榛子

伊春的野生在深山老林中盛产毛榛子,但总产量并不多。伊春的倒春寒很严重,所以,毛榛子采集难度很大,榛子树开花时,倒春寒来了,就把花冻了,就不能结果了。所以,毛榛子特别珍贵,其所含的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并富含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1、B2、烟酸,常食有明目健脑之功效。

医术上说,毛榛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有“坚果之王”的美称。有益脾健胃,补血养气,宽肠明目的作用。可治食欲不振,肌体消瘦,体倦乏力,体虚眼花等症。同时,毛榛子还有杀虫,治小儿疳积作用。爷爷岁数大了,有消渴、夜尿多等肺肾不足之症,医生说让给爷爷打米糊时,常放一些毛榛子,颇有益处。

但是,榛子性热,多食,容易上火。一般来说,每周吃5次,每次吃一小把(25~30克)较为合适。

据说,毛榛子里包含的抗癌化学成分紫杉酚,可以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以及其他一些癌症,平时常吃可预防癌症。

1957年,毛主席在青岛的日子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只来过青岛一次,1957年7月12日至8月11日,他在这里一住就是整整一个月。青岛的山光水色、大海、凉爽的夏季、幽静的园林、别致典雅的欧陆建筑,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57年7月,正在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毛泽东,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临时决定将会议改在青岛召开。此时,青岛的宜人气候,旖旎风光,是否吸引了这位伟人,谁也不知道。但是,8月1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的海上大阅兵,是在这之前就已经选定青岛的。届时,毛泽东还要在这里检阅海军。所以,毛泽东的到来,只是提前“移师北上”,也为青岛留了许多令人难忘轶闻和佳话。

【毛泽东选择了迎宾馆】

据当时担任青岛市市委书记处书记的矫枫回忆:7月12日早晨,我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是从南京方面打来的。说是毛主席当天上午10点钟乘飞机从南京动身,问青岛方面准备好了没有。我说,全都准备好了。南京方面又问:主席睡的床是怎样准备的?我说,准备的是软床。南京方面说,主席一向不睡软床,只睡硬板床,而且要床宽大一些,这是主席多年的生活习惯。我接完电话后,马上向市委第一书记滕景禄做了汇报。滕景禄一方面准备到机场去迎接,另方面又根据中央的指示,开始重新布置。他要我立即给青岛木器一厂打个电话,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做一张大一点的硬板床,火速送到迎宾馆来。“一木”的同志责任心很强,不到一个小时就圆满完成了任务。

于是,我们就到流亭机场去迎接主席的到来。同去的有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谭启龙,还有滕景禄等青岛市的主要负责人。主席乘坐的是他的“伊尔-14型”专机,4202号。这架银鹰是斯大林赠送给我国的,最多可载26人,续航能力为8小时10分钟。和主席同机到达的还有陈伯达、田家英、叶子龙。毛主席的夫人江青也来了。当时,青岛市委给毛泽东准备了两个地方作为下榻地点,一是龙山路上的原德国胶澳总督官邸——迎宾馆,一是八大关风景区内的山海关路5号,这是一幢欧式别墅,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毛泽东12日中午到达青岛后,在听取了青岛市委的汇报之后,便当即选择了迎宾馆。本来,青岛市委是将毛泽东的卧室、起居室都安排在迎宾馆的二楼的。可是因为毛泽东不习惯于爬楼梯,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楼。毛泽东在看了他的住处后,满意地说:“这样很好,很方便,到院子里去散步也很方便。”毛泽东住的房间是个大套间,非常大。屋子正中的一张德国造的写字台,很令他感兴趣。因为这张写字台的文件柜是可以旋转的,他欣赏了半天,觉得这个设计很合理,也很精明、实用。毛泽东除了工作和休息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拿读书做消遣。他虽然有几箱子书一直跟着他,但是到了青岛后,他还是感觉书有没带全。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很喜欢读《聊斋志异》和《古诗源》。虽然这些书他已看过多遍,但是为了写作,有些掌故还非得查一查原书不行。这是毛泽东个人的写作习惯。于是,他找来青岛市委的同志,让他们帮他去找这两部书。在青岛图书馆里,市委的同志终于找到了这两部书的线装读本。当毛泽东看到这两部书后,兴奋地说:“真想不到,在青岛还能找到这样好的版本。”

【主席在青岛】

7月12日,这是载入青岛史册的日子。中午12时。青岛流亭军用机场。跑道边整齐地停放着一排牌号各异的轿车、吉普车。一辆擦拭得光洁可鉴的黑色“吉姆”牌轿车在车队中格外醒目。这辆车是市委从海军青岛基地借的,是当时青岛惟一的一辆最高级前苏联产的轿车。停机坪上聚集着几十个人,当中有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谭启龙,青岛市委第一书记滕景禄等主要领导干部和驻青部队首长。随同毛泽东来青的是他的五大秘书,生活秘书江青,政治秘书陈伯达和胡乔木,机要秘书叶子龙,日常秘书田家英,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工作人员有1个卫士长、4个卫士、1个汽车司机、1个厨师、1个理发员、1个服务员、1个保健师,他们住在龙山路18号。毛泽东乘吉姆牌轿车前往市区,下榻迎宾馆。就在毛泽东来青岛之前的7月上旬,中共青岛市委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通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来青岛开几个会议,请青岛做好接待准备工作。为了迎接毛泽东的到来,青岛市发动了一次全市性环境卫生突击活动———清除垃圾活动,消灭蚊蝇及其滋生地,特别以市南区为重点。

【下榻迎宾馆】

毛泽东下榻迎宾馆时,青岛市委将毛主席的住处安排在三楼上最好的卧室。毛泽东嫌麻烦,没有同意。这样,毛泽东就没有住进迎宾馆最好的总督卧室,而是把它让给了来青度假的李敏、李讷和毛远新。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迎宾馆一进门往右拐的一个普通套间,成了他的卧室。毛泽东的卧室很宽绰,陈设却十分简朴,有一张宽大的双人硬木板床。主席有睡硬木板床和在床上躺着看书的习惯,并且宽大的双人硬木板床便于放书。写字台上摆放着毛笔、砚台和成摞的文件、稿纸,沙发旁的茶几上摆着龙井茶和“中华”、“555”牌香烟。最“豪华”的物品是一台留声机和一台收音机。毛主席这次来青岛,从飞机上卸下的书籍,足足装了满满一卡车。这些书跟随他南征北战,陪伴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

  【五次乘车游览青岛市容】

毛主席在青岛时,每次外出总是让司机开车多转些路,以便观赏街景,并曾5次专门乘车游览市容。

第一次,7月16日。这天毛主席游完泳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最好不从原路返回,多转几个弯,看看风景。”司机朱锡麟开着吉姆车,从第二海水浴场驶出,沿着八大关风景区的道路,经太平角、中山公园驶向迎宾馆。一路上,朱锡麟特意放慢车速。车窗外,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毛主席饶有兴致地侧身看着窗外,被阳光晒得微微泛红的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当行至中山公园西南墙外的湛山路时,毛主席望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这里很好,就像南京中山陵的林荫大道一样。”

第二次,7月22日。毛主席游完泳返回时,乘车经延安路、辽宁路、泰山路、商河路、中山路游览市容。8月1日中午12时23分,内卫组接到市公安局防空处的电话:东南方140公里空域发现大型敌机一架。迎宾馆内各种防空准备瞬间展开:防空洞的大门迅速开启,防化衣裤、面罩开包待用,通风、供水、供电系统随时可以运转;惟一未做的是按下警笛按钮。警报直到晚上10时40分才解除。其间,建军节的一切活动照常进行,也未向毛主席报告。

“八一”节这天下午,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先后来到迎宾馆,与毛主席共度建军节。然后到荣成路34号肖劲光的寓所吃湖南家乡饭。车队经龙山路、江苏路、太平路、费县路、中山路、恩县路、绥远路、无棣路、信号山路。这是毛主席第三次乘车游览。

第四次,8月2日。毛主席由舒同陪同游览市容,途经明水路、广西路、郯城路、太平路、莱阳路、南海路、荣成路、文登路、中山公园、延安路。

第五次,8月3日。毛主席再次乘车游览市容。傍晚时分,毛主席乘车沿市南、市北、台东三个区的主要街道游览了大半个青岛市。

【第二海水浴场的“红亭”】

青岛海边有一座有纪念意义的凉亭,这就是位于我市八大关海滨的第二海水浴场东岸的一座凉亭,这栋长方形木结构凉亭长12米,宽8米,在近百平米的水泥基座上用16根天蓝色方柱支撑着人字形红瓦屋顶。屋脊、屋檐距地面分别为5.5米与3米,后屋檐与前屋檐分别伸出0.5米或1米,微翘的檐角不仅是为了增强遮雨防晒的功能,而且更加显露了这一凉亭的特征———红色大屋顶。亭的四周上有花窗点缀,下有栏杆环绕。于1934年,这亭同周围的118间“木板房”更衣室一起建造,如今多数木屋已拆除,而被砖石结构的更衣楼所取代。当年在亭建成后紧挨着栽下了一棵梧桐,经历了六七十年的风雨沧桑,虽然已出现了枯枝,却仍然生机盎然,一串串淡紫色圆锥状小花在绿叶衬托下,为凉亭增添了活力与光彩。

这座“红亭”在解放初期曾经承载了我党的一次中央高级会议的光荣使命。那是1957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红亭”内召集并主持了各省市书记会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陈毅、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与部分省市委书记出席了会议。虽然天气转凉后会议改在迎宾馆召开,但这次会议的大半时间是在“红亭”内举行的。在青岛召开这次会议前,毛泽东先在沪、宁视察并开会,在充分了解情况基础上亲自执笔起草《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初稿,在红亭开会是为了征求中央与地方领导的意见,经过十多次讨论和修改补充才最终定稿。《毛泽东选集》中本文的题解介绍说:“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七月在青岛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写的一篇文章,在这个会议上印发过,同年八月,又印发给党内领导干部阅读。”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利用会议间隙游览了青岛市区,认为青岛风光明媚、气候适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表示以后夏季开会还想到青岛的愿望。原来准备1959年夏季的会议时曾考虑在青岛召开,中央办公厅曾派人来考察青岛的会议设施,认为青岛当时还缺乏承办大型会议的物质条件,最后决定会议在庐山举行。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在庐山先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今天到庐山的游人,既要识庐山真面目,也要了解党的历史上有名的庐山会议真相。而青岛当时由于会议设施的不足,失掉了再次承办中央会议的机遇。所以在“红亭”召开的会议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惟一的一次在青岛聚会。

  【毛泽东在青重要活动纪事】

7月12日中午,毛主席乘专机从南京抵达青岛,下榻于迎宾馆。同机抵达的还有江青、陈伯达、田家英等人。山东省委、青岛市委领导舒同、滕景禄等到流亭机场迎接。

7月13日中午,毛主席邀请陈伯达、田家英、舒同、谭启龙等人共进晚餐。16时,毛主席会见空军司令员刘亚楼。

7月14日18时,毛主席约见舒同。是日,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食品采购小组”,共4人,市政府交际处科长王仲仁任组长。

7月16日16时,毛主席第一次在第二海水浴场游泳。

7月17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乘专机抵青。中午,毛主席第二次在第二海水浴场游泳。13时,毛主席召集在青的中央领导在第二海水浴场休息室举行政治局会议。

7月18日13时,毛主席第三次在第二海水浴场游泳。15时,政治局会议在迎宾馆举行,毛主席主持会议。

7月19日15时,毛主席在迎宾馆主持召开甘肃等8个省的省委书记会议。

7月20日政治局会议在迎宾馆继续举行。同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电贺波兰人民共和国国庆13周年。

7月21日19时,政治局会议结束。同日,朱德离青回京。

7月22日15时,毛主席去第二海水浴场游泳。返回时,乘车经延安路、辽宁路、泰山路、商河路、中山路游览市容。同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离青。

7月23日下午,毛主席去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晚,毛主席接见省委书记师哲。

7月24日陈云、李先念抵青。下午,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场游泳后,即在浴场休息室召集在青的中央领导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开会。

7月25日李敏及江青的姐姐抵青。

7月26日9时,毛主席在迎宾馆主持召开山东、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苏等省委书记会议。

7月27日上午,毛主席在迎宾馆继续主持部分省、市委书记会议。

7月28日至29日毛主席在迎宾馆继续主持部分省、市委书记会议。

7月30日省、市委书记会议结束。毛主席写完《1957年夏季的形势》第10稿,并批示邓小平:“此是最后定稿,请你提交政治局批准。如有修改,请告知。如无修改,即可发出。”

7月31日毛主席约见陈伯达、田家英。同日,中央发出关于召开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通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青部队庆祝建军30周年。为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检阅,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在青预先检阅了海军各舰艇及兵种。下午,毛主席在肖劲光、刘亚楼陪同下游览市容后,抵荣成路34号肖劲光住所,出席肖劲光主持的庆祝八一建军节宴会。

8月2日18时,毛主席由舒同陪同游览市容。同日,周恩来乘专机抵青;江青、李讷离青去北戴河。21时,毛主席在市政协会议厅接见缅甸国会访华代表团。周恩来参加接见。在座的还有刘贯一、王黎夫、青岛市市长李慕。

8月3日毛主席乘车游览市容。

8月4日毛主席约见周恩来。周恩来接受毛主席委托,由肖劲光陪同检阅青岛海军。同日,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在青召开。

8月5日《人民日报》公开报道毛主席在青岛接见缅甸国会代表团的消息。17时30分,毛主席在第一体育场接见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团、驻青三军少校以上军官、青岛市党政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并分别合影留念。

8月6日周恩来离青回京。8月11日毛主席乘专机离青回京。

【《毛泽东与青岛》2004年01月05日青岛早报】

青年毛主席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橘子洲这尊巨大毛主席雕塑太震撼

毛主席父亲毛顺生:一生精明能干替父还债,对儿子严苛却饱含深情

中国人对父母的称谓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家严"和"家慈"。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之中,母亲往往是慈爱的,如柔水般爱抚着自己的孩子,而父亲则往往是严厉的,带有山岳般的威势。

可见,中国人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更希望父母保有一个较为严格的姿态。寻常人家如此,伟人的家庭之中也是一样的。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所生活的家庭恰恰就有一位严父,一位慈母。在建国之后,毛主席曾返回自己的家乡,并从韶山带走了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和母亲的合照。

对此,毛主席曾说:"父亲小时候总是打我"。可见,父亲毛顺生在毛主席的童年记忆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严苛的父亲的角色,并且这个记忆十分的深刻。

毛主席和母亲两个弟弟合照

毛顺生的求富之路

毛顺生出生的年代,中国旧社会正在一步步趋近于崩解。随着西方列强靠着坚船利炮一举叩开紧闭了上百年的中国的关门,本就危机四伏的晚清中国更是风起云涌。

在1851年,随着金田山村的一声怒吼,一场浩大的农民起义浪潮随之席卷了这个老朽暮霭的封建王朝,屹立了两百余年的帝国大厦在遭受了一场"千古未闻"的屈辱后,又深深的陷入了一场新的泥潭不能自拔。

最终,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主豪强的匡扶之下,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之中,大量湖湘子弟得以通过沙场血战建立功勋,这其中就有来自韶山冲的毛氏族人。

毛家世居韶山冲,至此已有数百年之久,其族人世代在这片山水之中,耕织食养。

因为晚清的动乱,毛有庆和毛正明凭借戎马之劳,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获取了一官半职,两人纷纷被官府拜为提督,得以荣归故里。

在先辈建功立业的时候,毛顺生还没有出生,等到他渐渐成长,看着为家族增添光辉的长辈,年幼的他也在想,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自己的前途命运又是怎么样的?

湘军

毛顺生的父亲名为毛恩普,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生养了毛顺生之后,他给儿子起名为"贻昌",意思是希望他顺利长大,同时万事如意。

毛恩普对于儿子的期望,也仅仅只是希望他以后能主持家业,让毛家免于落魄。

毛恩普这一脉,相较于同族兄弟,算是十分窘迫了。毛顺生的祖父名为毛四端,早年举债买下了一些宅院和水田。

后来,毛四端的两个儿子分了家,毛四端举债买下的五间上屋场的房子和十五亩地分给了毛恩普,当时买房买地的账还没还清。

也就是说,毛恩普在分家之后,同时背上了父亲欠下的债,其数额有数百两之多。

为了存活,毛恩普还把自家的十五亩土地典当给了别人,但这并没有偿清债务,反而是毛家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后来,体弱多病的毛恩普不堪辛劳,早早让儿子毛顺生当了家,这债又转给了毛顺生。

面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家庭,毛顺生也希望做一些事情,尽管并不奢望富贵荣华,但安身立命却是必然要考虑的。

在十五岁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毛顺生迎娶了唐家圫文氏文芝仪的女儿文素勤(文七妹)。

毛顺生和文素勤

年少成家,但此时的毛顺生却要面临一个抉择:家道落魄,以后要怎么过活?出身与大户人家的文素勤小小年纪就嫁到了毛家。

因为毛家清贫的生活以及相对冷清的生活环境,刚刚过门的文素勤整日郁郁寡欢,每当父亲文芝仪来看她,文素勤都会哭着请求父亲带自己回家,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她才逐渐安下心来。

后来,毛顺生与文素勤连着生了三个孩子,但前两个都夭折了,直至1893年的冬天,毛泽东的出生,才给这个清苦的家庭带来了不少喜气。

此时的毛顺生要承担的就不再仅仅是作为儿子和作为丈夫的责任了,还有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

和父亲毛恩普一样,毛顺生也是一个老实内敛的庄稼人,但此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兵。

在当时,清政府遇上了一个大麻烦,曾被视为"蕞尔小邦"的日本经过几十年励精图治,国力渐渐富强,并对虚弱不堪的清朝萌发了巨大的野心,因而挑起了战争。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毛顺生毅然从农田走上战场,就此从军入伍。毛顺生选择当兵,一方面是因为希望能挣得几分功绩,不说就此飞黄腾达,至少也能贴补家用,另一方面也是想借当兵的机会出去躲债。

毛顺生随着军队开赴前线,但这场战争并没有他预料的那么艰险,清军在与日军的战争中一触即溃,很快就败下阵来,战事也随之迅速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

毛顺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多少战事,也就无从立下军功。但尽管如此,军队里发的饷银也是他的收获。

毛顺生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农民,对于军队里发的饷银,他舍不得花,每一文钱都积攒了下来,而这笔钱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尽管当兵并没有使得毛顺生博得一官半职,但是他却见识了东部省份的不一样。

二十余年来,他的世界被局限于韶山冲那个小小的山村之中,他所走过的地方,最远的怕就是岳父家所在的唐家圫。

但这次参军入伍,让他的世界豁然开朗,并让他发现了改变命运的另一个途径——经商。

在亲眼目睹了沿海地区繁华的商业城市以及往来络绎不绝的商船车马之后,毛顺生的脑海之中萌生了经商的念头。

在回到韶山之后,他继续捡起了他的锄头,但同时一直在摸索着经商的门道。

毛顺生接触的第一个生意是粮米生意,他将自家的稻谷经过精加工,然后雇船运到湘潭城里去售卖,利用两个地区之间的粮米差价获利。

这次经商尝试让他赚到了一笔收入,也更坚定了他经商致富的想法。

晚清湘潭

紧接着,他不仅继续种自己的地,然后将稻米运往城里贩卖,还用碾完稻米剩下的谷糠来养猪,等到生猪长大再去卖猪。

一来二去,毛顺生的生意越做越好,毛家的经济条件也有所改善,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赎回了自家典当出去的土地,毛家终于摆脱了以往的困境。

因此,在毛顺生的意识中,经商致富成为了他的生存之道,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他的路子进一步使得毛家振兴。

与儿子的分歧

毛泽东在父亲外出当兵期间,被父亲寄养在了外婆家,直到九岁的时候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寄养在外婆家中的这段经历,极大的影响了年幼的毛泽东的价值观与性格。

在外婆家的日子,毛泽东衣食无忧,一边帮着舅舅家做事,一边在舅舅的学堂里读书。

其中,八舅公文正莹对毛泽东的影响极大,文正莹既给毛泽东教书,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毛泽东形成了纯朴善良的性格。

可以说,对于幼年的毛泽东来说,舅舅对他的影响,要远比父亲大得多,而正是两种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了毛泽东与父亲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幼年剧照

在回到韶山冲的老家之后,父亲尽管还是送毛泽东去了学堂,但在父亲的意识之中,读书是为了会识字、会算数,是为了以后主持家务。

因此,毛顺生并不打算一直供毛泽东读书。在毛泽东十四岁的时候,毛顺生让他退学了。

此时的毛家生活还没有完全改善,家庭的负担还是很重,毛泽东还有个弟弟毛泽民也在读书。

毛顺生无力供养两个孩子一起读书,就想让大儿子退学,先帮自己操持家务,然后再让毛泽东学习经商之道,以后继承自己的家业。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对于不能继续读书十分的抗拒,但面对性格倔强强硬的父亲,他拗不过,只能回家。

毛泽东想读书但父亲不让,这是他与父亲的第一个分歧,而毛泽东与父亲之间的第二个分歧来自于性格上。

毛主席故居

当时的毛顺生生意上已经有了起色,他已经不再仅仅依靠种自家的几亩地然后卖稻谷或者养猪来获利了,毛顺生雇了一些长工来帮自己种地,他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做生意之中。

此时的毛顺生利用手中的本钱收购别人的粮食,然后加工成精粮售卖。

同时,他还同时经营养猪和养牛的生意。毛顺生花钱买了一些母牛,然后再把母牛租给别人,租牛的人家负责养牛,用牛种地,牛粪也归他所有,而毛顺生一方面可以获得租金,另一方面生下来的小牛归他所有,他可以再转手卖掉。如果租出去的牛死掉了,损失由双方共同负担。

有时候,毛顺生还会给别人借粮或借贷获利。毛顺生精明强干的性格与毛泽东格格不入。

当时,毛顺生的堂弟毛菊生家境困难,不得已要卖掉家中的几亩水田,而毛顺生就要趁此时低价收购。

因为是自家亲戚,毛泽东看不下去,就极力规劝父亲不要这么做,但毛顺生满不在乎,他认为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做生意天经地义,和是不是亲戚没关系。

毛泽东没能改变父亲的想法,而这给年少的毛泽东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

毛主席和父亲,伯父,弟弟合影

同样的,毛顺生还有一个同族兄弟毛茂生,也因为家境困难,租种毛顺生家里的土地,但收成三七分账。这里的三七分账是毛顺生得七成,毛茂生只得三成。

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就去找自己的族叔,要求他在交租的时候少交十担谷子,族叔不肯,毛泽东就亲自改了条子帮他做担保。

这件事后来被毛顺生知道了,毛泽东因此受到了严厉的责骂,但最终毛顺生没有追究此事,也算是毛泽东帮了自己的族叔一个大忙。

眼看着这个儿子种地不用心,做事不尽力,毛顺生就让毛泽东去帮自己赶猪,这头猪是毛顺生从别人家买的,钱已经交了,现在就是要把猪赶回家来。

毛顺生心想这总不是难事吧,但没想到,毛泽东一到对方家里,看见对方正因为之前猪价低迷草草把猪卖了出去但现在猪涨价自己亏了钱而懊悔,于是就自作主张毁弃了这笔交易,毛顺生得知后再次大动肝火,大骂毛泽东是一个“败家子”。

不仅如此,受母亲乐于助人的影响,毛泽东此前在学校里经常帮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同学,把自己的饭菜分给同学吃,毛顺生为此没少跟这母子俩置气。

毛顺生影视形象

对于此时的毛泽东来说,父亲就像一个"独裁者",而他和母亲都左右不了父亲的意志,父亲实在太过精明,乃至于刻薄。

就这样,毛泽东在父亲的意志左右之下在家里做了三年的农活,这三年,他过得实在是乏味,他无时无刻不再想着回到他热爱的课堂。

为此,在农活的间隙,他总是抽出时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这一直让父亲十分的不满,还曾当着亲友的面骂他懒而无用,这些行为一度使得毛泽东对父亲十分的气愤。

事情的转机也很快到来,因为毛顺生准备安排毛泽东去湘潭的米店做学徒,这让毛泽东十分的抗拒。毛泽东知道,自己是改变不了父亲的想法的,但好在他还有舅舅和表哥能帮他。

舅舅文正莹,表哥文运昌以及王季范此时都特意从外地来到韶山冲,为毛泽东重新入学的事情前前后后不断做毛顺生的思想工作,但毛顺生始终不愿意改变主意。

直到最后,文正莹等人提到让毛泽东继续读书有利于他以后获得赚钱的机会,毛顺生才最终松口了,毛泽东因此重返学堂。

王季范

眼看着大儿子帮不了自己,毛顺生此后就把精力放在了培养二儿子毛泽民学习经商之上去了。

沉默而悠长的爱

十七岁的毛泽东来到了当时韶山新开的一家新式学堂就学,相比于旧式学堂,这里的很多东西都让当时的毛泽东感到新奇与振奋。

此时的毛泽东对知识十分的渴求,学习十分的刻苦。不仅如此,他还写信给自己的表兄们,既是汇报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是希望他们能多引导自己。

毛泽东的两位表兄文运昌、王季范都是十分好学的人,他们当时也都在外地读书。眼见表弟如此勤学好问,两位表哥也是十分的支持,不仅在言语上鼓励他,还给他寄过来了一些书本报刊。

这其中就有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以及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毛泽东对这些书本报刊爱不释手,多次捧读,以至于能够背诵出来。

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在这些新思想的启蒙下,毛泽东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觉得韶山这个小地方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仅仅在新学堂上了半年学他就离开了这座学堂,启程前往长沙,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来到长沙后的毛泽东,正是"海阔凭鱼跃",他在此读书期间,积极组织学生运动,甚至还曾投笔从戎。

只不过,此时的毛泽东从军入伍不是因为像父亲一样给自己谋出路,而是在辛亥浪潮之下,凭着一腔热血准备参军报国。只是后来清帝逊位,所有人以为天下太平了,他才退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在后来的求学期间,毛泽东突然接到了家里的来信,原来是母亲生病了。一直以来,母亲对毛泽东极尽慈爱,得知母亲生病,他丝毫不敢怠慢,赶紧把母亲接到长沙治病。

在此期间,毛泽东每天侍奉母亲,不离左右。本以为母亲的身体已经有所恢复,母亲文素勤也在之后返回了韶山调养。

但不曾想,仅仅几个月后,母亲就在韶山老家病逝。等毛泽东赶回家中之时,母亲已经离开两日了。母亲的离开让毛主席万分悲痛,而就在母亲离世三个月后,父亲也因病去世了。

毛主席父母墓地

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这对毛主席来说是巨大的打击。父亲和母亲都是毛主席一生最为重要的人,如果要说毛主席对谁的感情更为深沉的话,那大抵应该是母亲。

在母亲去世之后,他曾为母亲写下了一篇饱含深情的《祭母文》,追怀母亲的恩德,字字句句,无不流露出他对母亲深沉的爱。

对于父亲,或许在毛主席的记忆之中,父亲留给他印象有不少是负面的,粗暴、冷漠、强硬、精于算计......但这,毕竟是他的父亲。

毛主席不可能不明白:"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生我育我"的道理。

在童年的时刻,父亲从军在外,可能没有太多的陪伴于他;在少年时代,父亲强迫他学习经商务农,用蛮横的态度对待他。

但那始终是自己的父亲,他照顾着自己的衣食冷暖。也许他精于算计,但这无不是为了自家的家业兴旺。没有父亲的辛劳算计,毛主席别说去读书,能不能吃饱饭恐怕都要两说。

青年毛泽东

对母亲的爱,是溢于言表的,但对父亲的爱,始终是充盈在内心。在当年离家求学的时候,毛主席曾将一首诗留在了父亲的账簿之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离家之后,身在异乡,远离了曾经的是非争吵,毛主席对父母的思念却愈发真切。

当他茫然无措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给父母写信,但是他犹豫了,他不知道父亲怎么看他,而母亲又不识字。

最后,他还是毅然给父亲写了信件,一次次诉说自己的心思。后来,在参加工作之后,他也会给家里寄钱和药物。

在母亲去世之后,他还把父亲接到长沙来暂住。曾经困扰着这对父子的隔阂,最终都烟消云散了。

在建国之后,毛主席回到了韶山,在父母的墓前,他不无动情的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

在帮父母扫完墓后,毛主席又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由此可见,尽管毛主席对父亲的爱没有对母亲那样直接,但这种爱依旧沉默而悠长。

毛主席回韶山祭奠父母

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父母,不管他们是否一直陪伴着你以及爱护着你,是慈祥的还是严厉的,都始终是你的父母。平凡人如是,伟人亦如是。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毛主席的父亲当年没有从军入伍或者毛主席的母亲没有嫁给毛家,那么我们看到的历史或许会发生很大的不同,毛顺生不会发现他人生的成功之路,而毛主席也会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个敦厚、精明的农民,也许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有对立与矛盾。

但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历史将缺少光辉的一页。世间只是多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却少了一个伟大的人。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成其伟大,是因为他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人影响着他。

我相信,在这群人之中,会有一个伟岸的身影,在默默无言的给予着自己的力量。

都说"母爱如灯,父爱如山",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用来形容毛主席与他的父母。在伟人的心中,不仅会惦念灯的温暖,也一直会铭记着那山的伟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23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