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旧址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委旧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典型的新县民居建筑风格。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省委旧址

旧址位于新县城内首府路27号,座东向西,后至生产街。共有0式砖木结构清末民居用房50间,前后5排,每排7间,加上其它用房15间。东西长90米,南北宽22米,总面积1980平方米。

旧址原为新集大地主刘彝武的私人住宅。由于街道拓宽,将原旧址的第一排拆除后,第二排房面按第一排式样恢复。

整个建筑结构紧凑,庭院对称,廊檐宽阔,宏敞明亮,宁静幽深。门楼式大门,上方悬挂着徐向前同志1980年4月为旧址题写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匾额,顶部是花砖挑脊,两端有燕尾山墙,大门前有石鼓门磴一对。左右临街墙上为五对图案花窗,中间一条长廊把整个建筑分成南北两部分。从门楼进入长廊,有一道木隔扇门,里边是长方形天井小院。长廊两边的房屋各自组成4个方形天井小院,院内地坪用石条铺砌,四周有廊檐围绕。檐柱上原来镶嵌有精美的卷草花撑。

1931年2月新集解放, 5月12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新集正式成立。分局直隶于中央政治局,其职权代表中央而高于省委。分局委员共十一人,其中中央指定八人,即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曾中生、王平章、蔡申熙、舒传贤、邝继勋,另补选三人,即周纯全、郭述申、高敬亭。候补分局委员有甘元景等十五人。

分局既是中央代表机关,又是鄂豫皖地区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鉴于这种做法不便于工作,遂根据《中央关于鄂豫皖省委的决议》又组成了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组织部长高敬亭,宣传部长成仿吾,省委常委还有郑位三、汪友清(女)、耿显义等七人。

第一排房屋南侧三间为成仿吾办公室兼住室,北侧三间为陈昌浩办公室兼住室。第二排南侧三间为沈泽民办公室兼住室,北侧三间为郭述申办公室兼住室。

分局、省委成立后,领导了鄂豫皖人民在军事斗争中取得节节胜利,连续粉碎了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同时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和土地革命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

1932年夏,国民党调集重兵对鄂豫皖发动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我军在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张国焘“左”倾冒险,导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新集于1932年9月9日沦陷。鄂豫皖分局机关随红四方面军撤离。当年分局下设机构,鄂豫皖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少共分局及部分领导人的住室及其生活用具至今保护完好。

建国后,新县兵役局、财政局、税务局干部家属先后进住。1979年省文物局拨来专款对旧址进行全面维修,恢复其原貌。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简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纪念馆介绍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纪念馆,位于夏蔚镇王庄村的天主教堂内。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原山东分局机关办公的天主教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纪念地。如今在各处有原先的工作室改造的陈列馆内,摆放陈设着分局领导的照片和所使用过的武器、通讯设备、文件印刷器材,泛黄的照片、生锈的器物,无一不诉说着历史的久远与凝重。作为沂蒙山根据地红色教育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增强了沂水县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竞争力,打造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政治品牌,使沂水县成为沂蒙精神研究的聚集区、弘扬的先行区、践行的示范区。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办公楼后有德国所建天主教堂一座,西有革命烈士陵园,主街道有饭店、旅馆、新华书店等服务设施。

1938-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在此办公,期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此成立,于1939年1月1日创刊《大众日报》,罗荣桓 、徐向前等元帅在此领导指挥山东抗战。 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中共山东分局和省政府随后由莒南县大店镇迁驻临沂城。省府机关设在原伪“沂州道尹公署”旧址(今临沂市供销学校院内)。为方便外事活动,省政府又在原“美国基督医院”旧楼房(今临沂市人民医院内)设立了“交际处”。当时作为山东省政府驻地的临沂,成为山东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一些重大活动便在临沂展开。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后,省政府除留少数人在城内坚持工作外,各厅局大部人员疏散到郊外办公。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2月15日,省政府离开临沂,向内地转移。

(备注:文字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申阅读:

(备注:如需要一日教学方案,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九日方案,请联系我们索取最新红色党建培训方案,另我中心有专门的乡村振兴考察学习方案,所安排的教学点、示范点、考察点全部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突出特色的教学点,欢迎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院校、基层党委、基层村委、培训机构、社会团体组织等合作办学。)

临沂峥嵘岁月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是专为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进行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培训机构,我中心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立足于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和临沂地区众多的红色资源,并以弘扬和宣传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为主要宗旨,打造专业、成熟、系统的教学体系.

中心设有多个类别的培训教程和教学模式,也可按照参训单位实际需要专门定制临沂党员培训、临沂干部培训、沂蒙红色体验培训、沂蒙红色拓展培训、临沂乡村振兴培训,青少年红色研学实践等特色教学服务。

我们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贯穿教育和教学始终,让学员真正懂得和理解沂蒙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用、活用沂蒙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在沂蒙精神的精神鞭策下,为国家、为单位多做贡献,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走进革命老区②——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旧址

咸丰县,

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

这里,

曾留下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迹;

这里,

有第一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歼敌最多、

损失最小的战役(忠堡大捷)所在地,

有恩施地区第一个地级党组织

(中共施鹤临时特委)诞生地,

恩施地区第一个党的农民政权组织

(咸丰县农民协会)驻地,

恩施地区第一支党的革命军队

(施鹤农民武装总队)诞生地,

恩施地区第一个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

(龙潭司武装起义)发生地,

恩施地区第一个党的地级青年组织

(施鹤青年协进社)诞生地;

这里,

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旧址、红军洞、韦家院子等革命遗址……

每一处革命遗迹、 每一件珍贵文物、

每一个革命事迹,都是鲜活的教材

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

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老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旧址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昂扬姿态

奋力谱写“五个咸丰”建设新篇章

大家一定很好奇这次的主讲老师和主持人是谁吧

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主讲老师——柳太猛

中国老促会会员

咸丰县人民政府扶贫办退休干部,原任县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红军后代

主持人——张 竣

咸丰县人大办工作人员

2016年度被评为“咸丰县优秀共产党员”、小村乡“县党代表”。

2017年被评为“咸丰县优秀教师”。

2019年被评为“咸丰县优秀班主任”。

2020年获得咸丰县“五四青年”奖章。

至2014年起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班主任考评中一直名列全乡前茅,多次被评为“咸丰县小村乡优秀班主任”和“小村乡优秀教师”。

来源:咸丰发布

编辑:向青

审核:覃琪

签发:杨林蔚

新时代 新青年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我知道你在看哟

㉒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22

赣水那边红一角

建筑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年代:清末

建筑面积:1023㎡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桥头王家屋,始建于清末,原为民居“笃庆堂”。建筑坐东朝西,由南北两幢并列组成,相互连接贯通,共4厅12房,建筑面积为1023平方米。旧址内部为抬梁式木架结构,小青瓦屋面,木质门窗。外墙为砖砌风火墙,内墙为土墙、木板隔墙。中厅两侧走道上方,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列宁之路”、“马克思路”、“军乐”、“音乐”字样。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成功领导平江起义之后始建。

1931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南平江召开。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这一年的7月与9月先后成立,并于随后不久迁驻修水上杉。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苏政府又随省委从上杉迁往万载县小源乡(今仙源乡),在此停驻至1934年1月,近2年时间。期间,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和劳动部、土地部、工农检察部、文化部、卫生部、内务部、国民经济部等七部机关在此办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藏

湘鄂赣省委、省政府在仙源执政期间,召开了数次重要的会议。1932年8月,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上作了有关红军问题、土地问题等的11个决议案,选举王显德为省苏主席,彭德怀、刘建中为副主席。1933年10月,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作出苏维埃建设、经济建设及肃反工作等项决议,选举何振吾为省苏主席,张金楼、孔荷宠为副主席,同时选出了30名出席全苏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2年至1934年,在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三省边区数百万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湘鄂赣省党组织、苏维埃政权与主力红军都得以发展壮大,土地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支持苏区政府的工作,经济、文化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是湘鄂赣革命斗争史上的兴盛阶段,较稳定的苏区人口约有300万,包括湘、鄂、赣共40余县。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苏维埃在小源,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解决土地问题。为了正确整理与分配土地,土地部认真贯彻中央所颁布的土地法令,发出了《省苏通令土字第一号指示》。文件第四项在土地分配的问题上明确指出:分析社会成分,特别是在确定富农时,应以剥削关系为主要标准,反对少数人的随意攻击和感情观念,防止把中农当作富农。

1932年6月,土地部制定了有关土地问题的三个月工作计划,强调了“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农业生产统计”的重要性,以促进土地整理分配工作的展开。为了解决好土地问题,土地部以省苏名义连续颁布了5个相关通令,足见湘鄂赣省苏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因此,湘鄂赣省才会成为土地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红三军团司令员和三个政治委员(左起李富春、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

湘鄂贛省的军事革命历史同样值得铭记。在这里,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多条有关军事的政策法令,明确政治军事发展方向,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4月,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成立。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发展工农红军做出了有力贡献。次年,湘鄂赣省红军主力达到2.5万余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生了多场战役。在这些战役之中,发生于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的小源保卫战,是规模较大,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

1933年3月,红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向南昌进发,牵制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之敌。4月7日,敌人乘小源兵力空虚之机,兵分三路向小源——也就是如今的仙源合围。小源危急,省红军总指挥部急令各路红军星夜回援。4月8日至9日凌晨,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在近万名群众的支援下,与敌激战一昼夜,摧毁了敌军指挥部。歼敌600余名,击毙团长1名,营长2名,连长8名,缴获大量重机枪、步枪,取得了小源保卫战的胜利。

1932年出版《湘鄂赣省红旗半月刊》

在苏区教育文化建设方面,湘鄂赣省苏也并不松懈。1932年5月,省苏政府发出文字第一号训令,在全国苏维埃区域率先提出了“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教育思想。训令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无产阶级所需的政治经济等技术专门人材。因此,要“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集团的思想、劳动的身手、革命的热情”,与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教育方针。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在工作中作风优秀、一心为民,因此获得了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持。1933年2月7日,苏区红军医院缺少伤病员使用的棉衣、棉絮,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发出了紧急命令。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捐出家中的旧棉衣。在小源界岭村,甚至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把自己准备用来百年后“睡棺”的新棉衣送往了红军医院。老人的真情不仅感动了红军医院的伤病员,更感动了其他当地群众。事迹传出后,人们纷纷将更多棉衣、棉被送往红军医院,解决了伤病员缺衣少被的燃眉之急。

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月,湘鄂赣省苏机关迁至铜鼓,此后不断在多地间迁驻;1934年8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1937年12月,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机关撤销。

仙源是湘鄂赣省级机关连续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湘鄂赣省苏区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残酷的反“围剿”斗争。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傅秋涛、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边区军民一道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仙源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主要由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五分校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旧址组成。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月山下王家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仙源当地财主王发润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光绪末年,王氏后裔曾把该屋卖给外国传教士(英国、意大利人)做天主教堂。旧址平面呈“凹”形布局,包括正屋和南北两端向东伸出的侧楼两部分,正屋有3厅8室,侧楼下层1厅1室、上层1室,整体占地面积1175平方米。

旧址内设省委办公厅、省委书记办公室兼卧室、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和少共省委办公室、技术科办公室、列宁室、接待室。旧址中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办公厅”3个黑色繁体美术字。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清末民初民居。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呈“7”字形布局,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内设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总务部。

湘鄂赣省军区于1932年春在小源成立,驻扎近两年时间。湘鄂赣省军区成立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对全省红军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增强了全省主力红军的力量。此外,军区还组建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培养了近千名军政干部;取得了港口战役、株木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牵制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原为王家祠堂,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是清朝同治年间由仙源王家会众集资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的省委机关报——《红旗》在小源创刊。该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造谣与欺骗,动员全省苏区人民参军参战,巩固和发展新的苏区。该报每期4开2版,发行约1500份,共编辑出版了近70期,辟有“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和“红军简讯”等栏目。《红旗》报社在编印《红旗》报的同时,还负责编印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在湘鄂赣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宣传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位于新市村,始建于民国8年,原为村民袁爱家中的祠堂。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分上下两进,进间有一口约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间,建筑面积462平方米,上进中墙上保存有当时书写的红五分校“校歌”,。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基础建立起来的。1932年4月12日,随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美丽中国乡约江西】快来婺源耍,这个古村进入颜值巅峰,错过再等一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07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