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王进喜

他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下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10万米的世界钻井记录,为我国石油功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王进喜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初心”。

1950年,27岁的王进喜通过操作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当年,这个出生于玉门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小伙子,用自己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由普通的农家子弟逐渐成长,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一面旗帜。

在玉门油田工作10年,他创造了多项石油钻井行业的第一,留下了许多让人难忘的回忆,“王进喜全天滚”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初,在“大战白杨河”的勘探中,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豪迈地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标杆插上祁连山”的响亮口号。

1960年5月1日,天刚蒙蒙亮,当王进喜指挥工人放井架的时候。突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了下来,正好砸伤了他的腿,等旁边的队员围了上来,发现王进喜已经昏了过去。

过了好一会,王进喜终于醒过来了,当他醒过来,看见所有的队员正围着他抢救,井架还是没有放下来,王进喜一下就火了,他一把推开身边的队员说:“我又不是泥捏的。”说完又站起来举起双手,开始指挥大家放井架。细心的队员发现,王进喜的裤子和鞋子慢慢地被血浸红了,可谁都不敢再说什么,只是加快脚步,赶紧干活。他们了解队长的急性子,要是活没干完,他是肯定不会去医院的。

等活都干完了,王进喜才同意去医院,可他在医院没待多久,腿刚包扎好,就杵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医院回到了钻井队。他这么着急回来,是因为他的心里正想着一件要紧的事。

这个新的井位处于一个高压区,特别危险,很容易发生井喷,井喷是指地下气体液体被高压快速压出地面,接触到高温或易燃品,十分容易爆炸。所以王进喜担心出事。但事与愿违,当钻机钻至700多米时,突然遇到地下高压气层,井喷发生了。

如果不赶快将进口压住,后果不堪设想。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王进喜突然跳进了泥浆里。在泥浆池里奋力地晃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当做搅拌机,把泥浆池底的水泥搅上来,制止井喷。

看到队长不顾腿伤跳下泥浆池,旁边的几个队员,都紧随队长跳了下去。3个小时后,几个英勇的汉子终于把井喷制服了,井架和钻机保住了。这是王进喜与队友们在大庆油田上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次原油外运,第一辆载满原油600吨的列车,在众人夹道欢呼中缓缓驶出,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累计打井1178口,当年生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8%。12月4日,周恩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1970年4月,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回到了阔别10年的家乡,参加了在玉门召开的“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但随后,他因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胃癌。同年11月15日,47岁的王进喜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

在短短47年的人生历程中,这个出生于大西北的汉子,辗转玉门、大庆两大油田20年,以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铮铮铁骨担起了“初心”两个字,铸就了伟大的“铁人”精神。

革命英雄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 王进喜

学党史 感党恩

永远跟党走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来源:新华社

审核:伍俊杰 李三阳

编辑:张功震

“铁人一口井井址”揭牌 纪念王进喜大庆开油田 王进喜

本报讯(记者李飞)日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人一口井井址”揭牌仪式在大庆市原铁人纪念馆院内隆重举行。

1960年4月,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采用“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的办法,耗时5天零4个小时,在大庆市红岗区解放二街8号打下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石油钻井史上的奇迹。它不仅是重要的石油工业遗址,更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是大庆一路踏着铁人脚步走来的见证,承载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国务院公布“铁人一口井井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大庆石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06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