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雷塔恩铁路

雷塔恩铁路(Rhaetian Railway )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宾登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松德里奥省。阿尔布拉线于1904年开通,长67公里,位于该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的西北部。这条铁路的结构非常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42条隧道和封闭式地道以及144座高架桥和桥梁。铁路上的列车横贯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在纯净的自然美景中穿行,沿途观赏的绵延雪山、湛蓝的湖泊和具有欧罗巴情调的乡村景色。

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处遗产集精良技术、杰出建筑和优美环境之大成,展现了建筑和土木工程学上的辉煌成就,与沿途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路线之一。雷塔恩铁路至今仍是穿越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线,倾斜度达到70%,是世界同类铁路中落差最大的线路之一。

Rhaetian Railway

雷塔恩铁路

必去理由:世界上最壮观的路线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瑞士[Switzerland]

景点所在省、州:格劳宾登州 [Canton of Graubnden]

中长铁路纪念塔建造始末

图文/郑琦

作者简介:哈尔滨铁路局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物保护专家顾问组顾问。主要著述有《中东铁路与哈尔滨枢纽城市建设纪略》《中东铁路编年简史》。

前言:

《中长铁路纪念塔建造前后》一文,多年前曾经在《哈尔滨铁道报》和《哈尔滨日报》登载,并被哈尔滨市南岗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收入《南岗区志》。2011年又被《文史纵横》编委会收录在《文史纵横•哈尔滨往事》之中永久保留。但均因版面和文字数量要求所限,每次登载除所需配用历史图片不能如愿以偿,无奈对原文也做了很多删改,未免有些遗憾。笔者这次借“大话哈尔滨”这个平台再次推出,除保持原稿件的文字内容外,还补充了一些史实和珍贵历史图片,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对“中长铁路纪念塔”真正的设计者,哈尔滨建筑师米•阿•巴吉赤简短介绍。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巴吉赤是在哈尔滨城市发展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更不能忘记他所设计建造的这座以资纪念中国长春铁路的共管事迹,承载着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中长铁路纪念塔”!

在哈尔滨若是说起纪念塔来,作为城市名片的重要标志性景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作为地标性建筑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苏联红军纪念塔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说哈尔滨还曾经存在过一座“中长铁路纪念塔”,那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甚至就连现今在哈尔滨铁路局机关大楼里办公的年轻一代 也知知者甚少。这座见证中苏友好合作的纪念塔,就曾经屹立在铁路局机关大楼广场前。当年也曾作为哈尔滨一大景观,吸引着无数过往行人,驻足观望,是摄影留念的好去处。

昔日中长铁路纪念塔

说起它的建立,那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根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50年4月至1952年12月,在我国成立了中苏共管中国长春铁路。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虽然只有不足三年的短暂历程,但是它对人民铁道事业的发展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中国人民铁路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在中长铁路结束时,为纪念中国长春铁路的共管事迹,并纪念苏联政府将铁路(原中东铁路)无偿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遵照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铁道部长滕代远的指示和批准,在原中长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前广场小花园内,(即现在哈尔滨铁路局门前)修建一座“中苏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纪念塔”即“中长铁路纪念塔”,同时在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立“中苏共管中长铁路纪念馆”。

据史料记载,此项工程由时任中长铁路管理局助理总工程师李均平,工务处长栾国盛负责在一个月的期限内,按照批准的计划,在中长铁路局舍前,建筑友好纪念塔。当时委任中长铁路管理局二分局(原哈尔滨铁路分局,现已撤销。)助理总工程师于龙江为纪念塔建筑主任,工程由哈尔滨工务段办理。

纪念塔设计者:建筑师米•阿•巴吉赤

建筑纪念塔的全部设计及说明书的编制工作是由管理局设计事务所主任张玉如同志负责,纪念塔采用的是哈尔滨著名建筑师 /米•阿•巴吉赤完成的设计方案。巴吉赤曾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做出过杰出贡献,至今哈尔滨还保留许多由他设计建造的建筑,多数被列入保护建筑之中。1945年至1948年之间,建在中国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的苏联红军纪念塔及建在哈尔滨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等都是由他设计建造的。1958年由他设计建造的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他留给哈尔滨的杰作。巴吉赤才华横溢,造诣极深,设计手法娴熟,尤其是对于碑塔设计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哈尔滨素有“塔王”之称。巴吉赤的这个中长铁路纪念塔设计方案,最终是经过周恩来总理审定的。

作为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对中长铁路关怀最多。1950年2月14日,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会谈,参加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与旅顺口、大连等问题的会谈,达成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共同决定将原与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8月签订关于中苏合办三十年的协定废除,而将中长铁路无偿地移交给中国政府。当时,没有马上移交,是谈判过程中周恩来总理提议让苏联把管理铁路的经验传授给中国,但移交最迟不迟于1952年末,得到了双方同意。大局已定,周恩来总理提出中长铁路的管理方针:“效率高、成本低、利润大,在中国铁路称上模范的铁路”这成为中长铁路合办的总目标,在结束合办时实现了这些目标。1952年9月,立即成立移交联合委员会,周总理任命余光生为中方代表。1952年12月31日,亲自参加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仪式庆祝大会。为中长铁路纪念塔题了词“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岁!”。

为了感谢苏联专家对中国人民铁路建设事业的巨大帮助,周总理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苏联专家们以《中国长春铁路公司纪念章》。亲手将纪念章授予苏联专家叶洛果夫同志。

周恩来总理发表讲话 周总理亲自授予苏联专家奖章

中长铁路纪念塔雄姿

纪念塔雄伟而美观,塔高14米,用汉百玉砌成。基座110平方米,纪念塔上方有毛主席和斯大林浮雕半身铜像,下方有两位互相握手对视的中苏铁路员工的铸造大型铜人像。1952年12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长春铁路纪念塔题字“中苏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纪念塔”几个大字镌刻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原件现保存在中共中央办公厅)。

毛泽东主席为纪念塔题词

纪念塔的背面上左和上右方分别镶嵌着铜质的中苏两国国徽,下方有铜铸的火车头模型。当时所有铸造任务是由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副厂长张洪树负责,在12月15日前完成的。监工由设计事务所派员一名,并在施工地点联系各种设计问题。建塔所需一切材料由局材料处长何赐乐同志负责,哈尔滨铁路材料厂办理。

建塔期间,时值冬季。那时哈尔滨的天气非常寒冷,为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在施工现场临时搭建了建筑空场暖房,在其内部安装了由哈尔滨机务段提供的一个小气锅炉,装设了暖气管子及暖水,暖砂等设备。因工期短,为按时完成任务,还从基层站段临时抽调了5台载重汽车供工程使用。工作人员日夜奋战,上上下下,紧密配合,工程进度非常快,年底前全部工程胜利完成。

1952年12月31日,中苏共管的中长铁路全部移交给中国,移交典礼在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现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举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铁道部长滕代远参加移交典礼。

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仪式庆祝大会主席台

从此,中国长春铁路(原中东铁路)永远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1953年1月1日午后14:00点,毛主席亲笔题字的“中苏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纪念塔”在哈尔滨铁路局正门前广场上举行了揭幕典礼,铁道部长滕代远,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等参加。当天15:00点,中苏共管中长铁路纪念馆也在哈尔滨开馆(馆址在现黑龙江省博物馆)。为纪念中苏友好合作和中长铁路工作的苏联同志及中国铁路职工共同工作成绩,根据铁道部领导机关命令,将全国铁路优胜循环红旗一面,永远保存在中长铁路纪念馆内。

铁道部长滕代远向格鲁尼切夫授旗

中长铁路纪念塔揭幕典礼

中长铁路纪念馆

铁路局办公大楼前的纪念塔小花园

1966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之中,一些造反派对纪念塔张贴大字报,要求拆除纪念塔。在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当时的铁路局党委经过研究,虽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纪念塔没有继续保留的意义。但考虑到中长铁路纪念塔是经国务院批准,是在斯大林时代建立起来的,一旦拆除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国际影响,一时也不知如何处理妥当。1966年8月23日,由哈尔滨铁路局党委向时任省长潘复生并黑龙江省委,吕正操部长并铁道部党委请示报告,请求批示。但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尽管镌刻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的“中苏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纪念塔”几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纪念塔题写,但是因为没有毛泽东主席的署名未能幸免,造反派还没有等到中央明确的答复下达,中长铁路纪念塔在红卫兵一片愤怒声讨苏修的(注:当时称前苏联为现代修正主义)声浪中被彻底拆毁。拆下的铜人像不知何故未被运走?幸免融化成铜水。后来被放置在铁路局大楼后院的一角保留了下来。

历尽沧桑,从1966年到2000年的三十四年间,两个铜人保存完好无损。但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苏方员工的鼻子被碰歪了。有人说是因为苏联人的鼻子比中国人的大,在搬运过程中不小心被磕碰的缘故吧?!当然,这只是笑谈。

鼻子被碰歪了的纪念塔的铜人像静躺在后楼门洞一旁

1968年10月13日,哈尔滨铁路局革委会在局办公楼门前广场举行敬建毛主席塑像开工典礼。同年12月26日,一座毛主席挥手前进的立身铜像在中长铁路纪念塔基础原址后移10米处建成。建成后的毛主席铜像高7.1米。基座高5.16米,总高度为12.26米。在敬建毛主席塑像同时,铁路局办公楼前小花园被拆除。

现铁路局大楼前的毛主席塑像

岁月悠悠,半个世纪过去了。中长铁路,虽然只有两年零八个月的短暂历程,但中长铁路的经验对建国初期人民铁道的建设提供了全面有力的借鉴,对人民铁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人民铁路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中苏友好的见证,原中长铁路纪念塔基座上方的中苏两国铁路员工互相握手的大型铜人像,于2000年7月,又被恢复安放在铁路局办公大楼后院小花园中。

笔者与建筑师巴吉赤女儿在重新竖起的铜人像前合影

白塔火车站见证 内蒙古高原第一条铁路线通车百年

它曾见证历史,掩于历史,如今变成历史。

它坐落在那儿,从民国到新中国,门前的老杨树叶子绿了,又落了,一年又一年。

它是呼和浩特现存唯一一座完整的有着百年历史的民国老火车站,白塔车站。

由呼市市区出发,驱车约20公里,即可抵达呼市赛罕区巴彦镇,穿过一个空落落的村庄,村子的尽头赫然出现两扇紧闭的黑色大铁门,推开铁门,裹挟着浓郁时代气息的老建筑扑入眼帘,这就是白塔车站。

春深日暖,粗壮的老杨树将泛青的枝桠探向高处,艳蓝的天空饱蘸蓝墨,干净的云团没有一丝杂色,仿佛随时会顺着尖顶滑落。走近白塔车站的主体建筑,青瓦绿椽木均已颜色斑驳,漆皮剥落。残垣断瓦间,激荡的岁月跌成满地碎片。

白塔车站建于1921年,迄今已近百年。

站在空旷的房前,车轮碾过铁轨发出沉重的喘息声犹在耳畔,嘶哑的汽笛穿过百年光阴当空划过,仿佛看见穿着粗布蓝衫的妇人,挽着黝黑发髻,一手提篮,一手牵着小儿,穿过三五人群,匆忙赶车。

当年,白塔车站曾经是绥远城人流川息的地方。只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曾经繁华的小站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安静隐秘的所在。

如今,这座砖混结构的老房子作为白塔车站的主体建筑站房,连同它东南方向的一座信号房和碉堡,成了那段历史的唯一见证者。

走进站房主体细看,尖顶、回廊、刷着绿漆的木椽……无不蕴含着带着湿气的日本文化元素。

没错,尖顶为避风、回廊可防水。1938年,日本人占领绥远,为扩充车站,日本兴业株式会社设计承建了车站建筑,

站房的尖顶上嵌有颜体“白塔车站”四字,据说站名是民国十年陈世英所书匾额。翻阅史料,陈世英是福建福州人,乃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将,在东北支持苏联红军对日作战时,发生著名的“中日庙街事件”。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江阴海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是一代爱国名将。1945年,陈世英去世,时年63岁。但,其何时来过绥远,是否确为白塔车站题写过牌匾,未曾考证。

站房两扇锈迹斑斑的木门上挂着一把锁。开锁推门,站房室内已空无一物,一股潮湿阴冷之气扫面而来,墙上、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灰尘。

从房屋格局上可以依稀分辨出售票厅、候车室等功能区。当年客流量小,每个功能区的面积仅十余平方米。白塔车站停用后,这里曾一度被征用当做教室,漆皮剥落的门窗框上残留着当年糊窗用的旧报纸,仔细辨认,是1977年的《参考消息》。

距离站房不远处有一个破败的小院,院内两间小房,建筑风格和站房一样,都是青瓦尖顶,由于荒芜太久,院内遍布垃圾,杂草丛生。偶尔有流浪狗会窝在朝阳的墙根下打盹。这个小院是曾经的办公区,含站长室,白塔车站指挥调度中心皆在此院。

顺着破落空置的小院再往后走,有一排整齐的民居,当地人叫它“老官房”。

提起“老官房”,在铁路工作过的老人都知道,老官房指的是过去在铁路眼线建造的家属区,铁路职工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官房是铁路部门提供给职工的宿舍,每年收取很低的租金。白塔车站的老官房距离车站不足千米,一共十余间。

最东边的住户是一位名叫田双玉的老大娘,至今仍居住在此,她也是如今老官房区最后的两位住户之一。

走进田双玉家的小院,透过各院之间的矮墙,一眼看到底。每家的房屋建筑和院落格局毫无二致,房子的建筑风格和车站不太一样,设计上有了蒙西一带民居的风格。

田家的大门口和窗户上贴着红艳艳的对联,衬得房子更老了。

正房里外共两间,田双玉住在外边这间,里屋用来盛放杂物。外间屋迎面墙上贴着一副胖娃娃年画,画下是锅连炕,这也是蒙西民居的风格特色。比较难得一见的是和灶台相连的风箱,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认识这样的老物件了。

1958年,18岁的田双玉随在铁路工务段当养路巡道工的丈夫一块来到白塔车站,田双玉还记得她刚来时白塔车站的样子:“很荒,方圆十几里都没有人烟,除了车站只有这一排十来户人家。车站四周有四个炮楼,站房、扳道房”……后来,老官房周边渐渐有了人家,是不知道从哪搬来的村民。

丈夫在三十多年前去世,田双玉也没搬走。后来,那些不知道何时搬来的村民不知何时又搬走了,她还是没搬,一晃,她在老官房住了整整60年。

他上班,她操持家,他们带大了三个儿女,好不容易盼着孩子们各自成家了,没想到,老伴早早就去世了。白塔车站停用后,周围的邻居慢慢搬空了,以前铁路每个月还收12.5元的房租,后来这钱也不收了。田双玉跟着儿女进城住过一段时间,因为不习惯,又搬回来,一个人静悄悄地住在老官房。

桌上扔着一包烟,一盒打火机,田双玉每天都会抽几根:“烟瘾是胎带的,抽了一辈子了。”

老房里住着独居的老人,风云变幻的世界,呼啸而过的时光,似乎和这里都没有什么关系。这像是一个被岁月悄悄搁置在一旁的画卷,时间静静流淌,一切都不曾改变。

除了田双玉,还有一位老人,也对白塔车站有着深厚感情。老人名叫张权,今年已经83岁了。

1971年,张权在白塔车站担任站长一职。张权在白塔车站工作三年,时隔近半个世纪,他在儿子的陪伴下故地重游,往事如同开闸的洪水滚滚而来。

张权的儿子张国栋一眼认出了小时候曾经跟随爸爸来白塔车站玩的时候睡过的一间屋子。父子两人的回忆,让空荡荡的旧房子有了生命。

张权步履缓慢,走走停停,碎片般的记忆此时神奇地复原,他记得哪曾摆放过一张床,哪有一张桌子。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同事,当年,白塔车站职工近30名,他脱口而出一串串名字,让这间站房充满了鲜活的气息。

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张权9岁那年就是儿童团团长,替八路军在村口站岗放哨。十五六岁参加工作后,从山西老家来到了当时的绥远城,在铁路部门,一待就是一辈子。

如今的张权,因为年事已高,对往事的记忆已经支离破碎,但是来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依旧能清晰记得哪些树是后栽的,哪个地方是经过改造的,他站在窗前,久久地凝望,空荡荡的房子里装满回忆。

平绥铁路沿线,还有很多座像白塔车站一样的老火车站,呼市周边的有卓资山、陶卜齐、台阁牧……它们大多在岁月更迭中破败,保存相对完好的是卓资山车站,但已不多见。

在这些民国老车站的背后,是一段中国铁路发展史。清光绪二十九年,有商人李明和等,先后呈请铺设北京市至张家口铁路,未得清廷许可,后议官办,至三十一年,始由京春播铁路余利项下提款开办,这就是有名的京张铁路,由中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负责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在京张铁路修筑同时,又有商人请筑京西运煤铁路,三十二年,由商部奏定并归京张接修。张绥铁路初期,总工程司仍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司詹天佑担任,但詹天佑在京张铁路竣工后又承担粤汉铁路总工程师,因而张绥铁路总工程师转由邝孙谋担任, 邝孙谋和詹天佑一样同为留美归来,在美国与詹天佑学习的也是同一专业。

新中国成立后,京张、平绥铁路改名为“京包铁路”。它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且工程艰巨,后人给予了极高评价:“吾国铁路中,惟此路不假于外人,资本技术,全系国人自行经营,且工费亦最省,是亦铁路史上之一特色也。”

俯仰之间,百年光阴倏然而逝,历史从未消失,积厚流光,白塔车站是一证。

企鹅号:内蒙古社区

千年白塔遇上百年铁路,这里有说不尽的杭州传奇故事

编者按: 杭州历史建筑平台推出2020年征稿活动以来,我们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稿件,今天这篇稿件,作者特别用心,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历史,寻访遗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出白塔遗址周边最详实的人文故事,以及创新活化利用的现状。

白塔位于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是吴越王钱弘佐为祭祀江神而建。

五代十国是吴越国钱氏一族从群雄纷乱中崛起,割据江南之地,实行保境安民政策,统治期间免百姓于战火荼毒,经济昌盛,商贾云集,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开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吴越国王虔诚信佛,在杭州留下了众多佛教建筑,闸口白塔即其中精品之作。

白塔老照片

《白塔公园和老火车》 江苏卫视节目

1

白塔构造和历史沿革

白塔是五代吴越国末期仿木结构中最典型的一座,堪称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

白塔为八边九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上置铸铁塔剎(3.5米),塔身外观逐层收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秀丽挺拔。白塔的须弥台基座与塔身皆以石灰岩(太湖石)雕凿曡砌而成。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有须弥坐,须弥坐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其砌筑基本以建筑外观形式,每层分为平座、正身和塔檐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整座白塔总计由28层石块垒砌而成,总高14.4米(不含塔刹)。是五代吴越时期仿楼阁式石塔的珍贵实例。它开创的这种式样,后为南方普遍采用,并且流传到中原和北方地区。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5月1日,白塔公园开放。公园是以千年白塔为核心,历代物流演变为文化脉络,以凤凰山景区和钱塘江旅游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为重点的城市文化公园。

现今白塔近照

图:上城发布 目前白塔正在保护和 检测 中

2

白塔与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

白塔还与梁思成、林徽因有一段缘分。1934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及助手刘致平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夫妻二人与江南古塔的缘分由此开始。在杭停留的十天内,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勘探六和塔工作之余,还同助手刘致平一起测绘了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

梁思成认真观察了白塔每一层的小小石棱柱,它呈圆柱形,两头渐渐收紧中间直径略宽。这种柱子的营造方式,是当时现存建筑上几乎看不见的情景——这令梁思成如痴如醉,并推崇其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南方以至全国此类石塔的经典之作”。通过将白塔与灵隐双石塔的测量比较,他们发现,白塔作风规制几乎与灵隐寺双塔如出一范,“与双塔比较,白塔属于同时代,是没有疑问的,乃至同一匠师之手,亦有很大可能”。这对江南古建筑保护有着极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世易时移,曾养甫不久后即调任广东,而随着抗战的爆发,梁林夫妇的热忱也只能随着这些图纸沉寂在箱底。而本欲发表在1937年拟出版的《营造学社古建筑调查报告专刊第一集塔》中的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报告,也因动荡的局势而沉寂了。45年后,梁思成全集出版,该调查报告以《浙江杭县闸口白塔及灵隐寺双石塔》之名刊载。而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早已逝世。

3

白塔和京杭大运河

白塔公园位于南宋皇城大遗址的南入口是杭州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交融区域,也是京杭大运河南段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据《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于壁曰:“白塔桥边卖地径,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这里是杭州主城货运的主要河道,也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龙山闸所在。早在南北朝始,这里就逐渐成为外地人由钱塘江进入杭州的港埠,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他们从这里下船登岸,总要先买《地径》,再按图索骥逛南宋的皇城。

闸口老照片

4

白塔公园的活化利用

白塔脚下是“南宋地径”广场,共设八块石质大地图,与南宋时期的上八府一一对应,其轮廓和位置关系参照南宋版图,镌刻南宋时期山、城、水、路关系。

地径广场上,一组雕塑名为“邂逅”,仿佛古代人风尘仆仆穿越而来,诉说当年繁华。

塔下有“白塔历史文化陈列馆”,对白塔的讲述非常生动完整。另外还陈列了塔刹残件(白塔的文物),1:10缩小模型,还可以观赏白塔全景三维扫描影片等。

塔下有“白塔历史文化陈列馆”,对白塔的讲述非常生动完整。另外还陈列了塔刹残件(白塔的文物),1:10缩小模型,还可以观赏白塔全景三维扫描影片等。

江墅铁路不仅仅是杭州,也是浙江第一条铁路。1906年11月14日,江墅铁路开工建设;1907年8月23日,正式通车。这条铁路沿着当时杭州的老城墙外,由南往北设了闸口站、南星桥站、清泰门站、艮山门站和拱宸站,一共五个站,全长16.135公里。而南端的起点站——闸口站即位于现白塔公园内。

白塔公园内有两列火车,一个是公园内陈列还原闸口站风貌的蒸汽机车头,用来欣赏,后面绿皮车厢改造成可以就餐的“觅海轨道餐厅”,站台上的仓库是“火车头餐馆”,往里的仓库有白塔站烘焙花茶、天仁合艺美术馆、浙江省杭州市禁毒教育馆等。

另一个观光小火车也是蒸汽的,则可以买票乘坐。小火车纵贯整个公园,最快时速15公里/小时,乘一次大约五六分钟。使人感受岁月流转,穿越时空隧道,游走在晚清、民国、现代之间。

闸口火车站的堆场也还保留着标志性建筑就是龙门吊,在堆场吊运货物用,如今,改造成了登高望景的好去处。但我们能感受到昔日铁路生产的繁忙景象。

一路之隔便是原为杭州铁路分局机务段与电机厂地块范围。通过对原有建筑的保留、改造,再设计,真实地反映杭州近代工业遗存及景观风貌。闸口园亦即白塔文化产业园,作为白塔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保留原有铁轨火车头,还有许多铁路各种器具。

这里曾是铁路职工英勇斗争的热土。原杭州机务段大院内至今仍保存着沈干城、沈乐山烈士的塑像。

2

闸口火车站的前尘往事

在杭州近代史上,闸口火车站曾是演绎传奇故事的历史舞台。

1907年8月23日浙江省第一条铁路开通。

1912年12月11日,时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孙中山先生莅临闸口火车站,察看了铁路和钱塘江水道,并从这里登车全程考察了江墅铁路。

闸口机务段

1927年,中共党员沈干城、沈乐山领导铁路工人英勇斗争,不幸被捕牺牲。

1929年浙江省建成浙赣铁路。乘坐沪杭线的旅客,须从闸口站下车,坐船渡过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再登上浙赣线的火车继续旅行;从浙赣线坐火车过来的旅客,也在闸口站换乘往嘉兴、上海方向的火车。闸口火车站成为沪杭、浙赣二大干线的中转站。鼎盛时期,火车站附近的甘水巷聚集8家饭馆,还有茶馆、酒馆和多家旅馆。

1934年11月茅以升等老一辈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修建钱塘江大桥,闸口火车站周边又成了繁忙的工地。1937年9月26日,闸口见证了第一列火车从钱塘江大桥上安全通过。闸口火车站停办客运业务,开始了它货运集散和煤炭、木材等物资储存的漫长岁月,几十年中漫天飞舞的煤灰逐渐熏黑了千年白塔,闸口火车站也慢慢湮没在历史记忆中。

喧闹的闸口火车站

闸口站最喧闹的场景,引来万众瞩目的是1968年。从1968年12月23日至1970年10月25日,杭州一共送了25趟北上的知青混编直达列车。除第一第二趟在杭州城站、第三趟在南星桥站发车外,其余22列都是从闸口站启程。

白塔岭下,一批又一批杭州知青怀着建设祖国的光荣和梦想,告别家乡父母,挥泪北上。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在兵团军垦拓荒,或在农场植树耕田,从此开始了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而今公园内建了杭州铁路博物馆、知青纪念馆,两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铁路博物馆530平方米,知青纪念馆650平方米。一层主要是铁博的展陈区,展现铁路的发展史,二层则为知青纪念馆展区,可体味当年知青的记忆与感悟。

尾声

每到周末及节假日,这里总是人头攒动,有拍摄婚纱照的情侣,有成群结队出游的孩童,有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还有拍摄短视频的网红模特,这里成了杭州的一处网红打卡地。

日光一寸寸移动,把白塔公园内的历史遗迹和铁路老物件拉出斜斜的影子,恍如被拉长的旧时光,低声吟唱着白塔、铁路与历史的咏叹调。

编辑:任黎

白塔闸口旧照片来源: 杭州摄影师与模特交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01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