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独贵龙运动旧址

“独贵龙”运动旧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巴彦柴达木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乌审旗爆发了大规模反开垦、反奴役的“独贵龙”运动,十二个“独贵龙”总部驻此。旧址俗称“海流图”庙,藏名“珠达巴达尔赞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蒙汉结合式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存小经堂、僧侣房舍十余间。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从今年5月开始组建文化“独贵龙”,到现在已建成31个,架起了文化站与文化户之间的桥梁。

独贵龙运动旧址

文化“独贵龙”是以文化户、民间艺人为一体,以配合草原文化促进会和文化部门带动农牧民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间文化组织,上接文化站、文化室,下衔文化户,可弥补文化站服务距离远的不足,解决文化户实力单薄、能力有限等问题。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已建成的31个文化“独贵龙”档案现已建立,并已着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历史印记|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一座研究、展示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史的专题型陈列馆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年代:始建于民国

坐标:渝中区莲花池正街38号

重庆,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办公地。1944年至1945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租用渝中区莲花池行馆集中办公。1992年中韩建交,经两国政府协商,莲花池38号作为中韩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日的历史见证。在不少韩国人看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也是“韩国独立运动旧址”。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占地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70平方米,是一处由5幢小楼房组成的建筑群,青瓦灰砖,两排建筑顺着中间的石梯往上延伸。大门的门楣上用韩文、繁体中文和英文分别写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字样。

跨进大门,左边是1号楼,原为庶务局、警卫队、文化部、军务部、宣传部办公室,如今被辟为展览厅。右边为2号楼,分上下两层,一楼是临时议政院会议室兼临时政府食堂。二楼是外务部,外务部部长、次长办公室。3号楼3楼则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的办公室和国务委员会议室。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复原纪念碑。

如今,这里是一座研究、展示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史的专题型陈列馆。1992年8月,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11日正式修复成纪念馆并对外开放;2000年对旧址再次进行了全面维修。

2019年3月1日,正值朝鲜半岛“三一运动”100周年纪念之际,陈列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历史陈列”改陈竣工,最大程度地按原貌恢复了当年临时政府办公风貌。3月28日至30日,韩国总理李洛渊访问重庆,为重庆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旧址复建完工暨对外开放仪式剪彩,并参观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朝鲜半岛被日本侵略、吞并后成立的一个临时政府,被称为“朝鲜半岛独立运动的圣殿”,是一个在中国坚持了长达27年的反日复国独立运动的流亡政府。

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将“庚戌国耻”强加给旧韩国政府,朝鲜半岛从此开始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爆发了“三一运动”。“三一运动”失败后,韩国的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在苏联的海参崴、中国的上海,以及朝鲜半岛的汉城(今首尔),成立了类似政府的组织。同年9月,3个组织在上海法租界合并成“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政府的帮助和支援下,从上海、杭州、长沙等地一路西迁,于1939年抵达重庆,1940年到达重庆市区,先后在石板街、杨柳街、吴师爷巷办公。最后,由国民政府出面并出资安置于重庆市莲花池38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金九等办公并居住于此。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主要官员分批回国。在重庆的6年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开展民族独立运动最重要、最活跃的时期。

文字整理:杨艳

图片: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提供

校对:罗森

审核:梁志刚

李之龙革命活动旧址

周荏宣/制图

淮阳地处黄淮平原,周口市腹地,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为历代封国、郡县、州府的治所,是豫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淮阳就有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在夺取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里,李之龙,苏文焕,李梅村、张文彬,薛朴若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党人在这片热土上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从事革命活动,唤起无数热血青年投身于反剥削,反压迫,反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薛朴若、韩继文等创建的淮阳抗日游击队,从小到大,越战越强,开辟了淮(阳)太(康)西(华)抗日敌后根据地。新四军司令彭雪枫、参谋长张震率部东进,就在淮阳打响了抗日东征的第一枪。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跨越龙海铁路挺进大别山,淮阳军民积极参军参战曾先后三次配合我军主力解放淮阳城。淮阳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李之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在淮阳就有了我市第一个党的活动。1922年,李之龙受组织安排由开封来到淮阳,任省立第四中学英语和数学教员(现淮阳一中)。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活动。在校期间他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传播进步思想,发展教员吴世珍(又名吴丽泉、吴丹坤)为党员发展对象。当时的李之龙直接向党中央书记陈独秀汇报工作。同年10月15日,李之龙致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俞秀松, 建议在河南建立青年团地方组织。后来李之龙因为身份暴露离开淮阳,离校时师生列队送行多有下泪者。

李之龙是湖北仙桃人,曾任国民革命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参谋厅长兼中山舰舰长,代理海军局局长等职务。1921年1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一大后我党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李之龙在1915年考入烟台海校,在校期间领导了海校学潮。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烟台海校之后,李之龙发动学校学员校工水兵,来声援五四运动。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在五四运动结束之后李之龙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广泛接触各种新思潮。李之龙在校期间还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实验健身术》一书,后来这本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

1922年底,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共武汉区委派李之龙,李伯刚到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负责全面的联络工作。1923年,李之龙同施洋林育南等人一起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

1924年李之龙当选为中共汉口地委执委

1926年3月李之龙在中山舰事件中蒙冤被捕。当时的蒋介石为了得到所谓的“中共阴谋暴乱”的证据,不惜动用总司令部军法处长,第一经理处长对李之龙进行审讯。后来为了加大审讯力度,又增派第二军军法处长助审。面对三趟会审,李之龙毫不畏惧,理直气壮地反诘使三人毫无招架之力。最终蒋介石的阴谋诡计以失败告终。

同年5月李之龙无罪出狱。

1928年8月李之龙被公民党枪杀于红花岗,牺牲时年仅31岁。

中共淮阳党组织的建立

1923年苏文焕考入省立第二师范。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苏文焕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十余人,建立党小组。1926年建立河南省淮阳县支部委员会。淮阳不仅是我市第一个有党活动的地方,也是我市第一个建立党组织的地方。中共淮阳特别支部建立

1927年8月,中共淮阳县特别支部建立,并在城内(现人民街107号) 建立了地下联络点。同年10月,组织暴动。准备仓促,行动不慎被国民党当局发现,地下联络点遭到查抄,淮阳暴动流于失败。

1930年4月6日,中共豫东(淮阳)中心县委建立领导淮阳,周口,太康,沈丘,鹿邑等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淮阳县一度成为党在豫东的领导中心。

1938年9月5日, 淮阳城沦陷,日军横行霸道。在这危难关头,薛朴若等领导的淮阳抗日游击队在淮阳安岭镇薛孟庄正式成立。这支建立之初只有26名队员,22支枪的淮阳抗日游击队举起了武装抗日的火炬,使淮阳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式进入到武装斗争的阶段。

游击队采取了机动灵活的对敌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游击队也由最初的26人发展壮大到了500多人,并且开辟了淮太西三线边区方圆200多华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游击队的司令薛朴若出身淮阳一个农民家庭,在七七事变之后回到家乡。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游击队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打了许多胜仗,也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豫东特委为了组织发动群众抗日,当时在淮阳建了地下联络点,当时他们选任一位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就是淮阳人张文彬

张文彬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年仅18岁。入党后他发展了薛朴弱在内的共计30名党员。在抗日斗争中他积极投身到抗日的宣传活动中,组织组织抗日学生军,还建立了淮阳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他和薛朴若等一起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淮阳抗日游击队出没于日伪虎口狼穴,转战淮、太、西三县边区,打日军、除汉奸,剿土匪,拔据点,威震四方。敌人对张文斌又恨又怕,当时为了打击报复张文斌,将张文斌的父亲砍头示众。又灭绝人性的将其父亲大卸八块。对张文斌宁死不屈的大姐,敌人用燃烧的蜡油灌七窍活活折磨致死,而张文斌的二姐被敌人用钉笼之刑残忍杀害。但敌人的凶残毒辣却更加激起了张的抗日决心和信念 他更加勇敢的投入到抗日活动中,最终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21岁。

窦楼之战

1938年新四军游击队支队在淮阳东北四十里的窦楼村宿营。部队在第二天早晨整装待发时,突然遭到日军偷袭。彭雪枫司令当机立断,下达命令迎战敌人。战斗持续一个多小时,击毙敌军少尉及官兵十余人。窦楼之战是新四军东征后第一仗,也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豫皖苏军区同日军打的第一仗。

潘庄战斗

1944年8月18日,水东独立团第二大队奉命恢复淮太西革命根据地,部队在集结时, 由于密探告发, 遭到日军包围,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该大队两个排的二十余人在潘庄与敌人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三十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三次解放淮阳城

1946年9月,以晋冀鲁豫野为主在淮太西县支队配合下首次攻克淮阳城,淮阳城第一次解放。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跨越陇海铁路向大别山挺进。当月16日, 纵队骑兵团攻克淮阳城。淮阳城第二次解放。

1947年9月,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为主,在淮阳县地方武装密切配合下向淮阳城发起猛攻,7日拂晓战斗开始。8日12时战斗结束。此战击毙敌人1700余人,缴获了大批的武器弹药。烈士的鲜血换来了攻城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淮阳城第三次解放。

刘邓大军强渡沙河

1947年8月,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队跨越陇海铁路挺进大别山。17日,部队进入到王店、新站集等地,准备连夜渡河。19日,渡河部队遭到敌人数10多架飞机的轮番轰炸,浮桥被炸毁;为了争取渡河时间,第 19旅第8团与敌追兵展开接触,在阻击部队的掩护下解放军主力部队顺利渡河南征。

在刘邓大军过境期间, 淮阳人民给予了部队以大力的支援。仅买臣区(今属刘振屯乡),就支援部队银元1万元,国民党法币10万元,军鞋五千双。受到了首长的表扬。

七十三烈士墓

1947年9月,为了解放被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盘踞的重镇淮阳城,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为主,二军分区独立团淮太西支队的配合下向淮阳城发起了进攻。此次战斗持续了将近两天的时间,经激烈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战斗结束之后淮阳人将在战斗中牺牲的朱国弼连长等32位烈士的遗体护送往齐老家安葬。在漯河战役中的重伤员在齐老家后方医院抢救无效者有谢连长等41位烈士也葬于此,被后人称为七十三烈士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淮阳人民为全国解放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牺牲在这里的烈士仅勒石铭记的就有709位,其中,72位是区营级以上的干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淮阳的新天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饮水思泉,恒心不移。我们更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供稿:淮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俱乐部旧址

31

工人运动策源地

建筑名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后)

年代:1923年

建筑面积:1266㎡

风格:中式、苏式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半边街

1982年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后)位于萍乡市安源镇牛形山东南坡山脚下的半边街广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

旧址分为前后两栋,前栋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有十四间,最初是矿局职员合股经营的“协兴”洋货店,不久由俱乐部租用,后又买入作办公场所。一楼中厅是纠察团办公室,右侧为裁判委员会办公室,左侧是会计办公室;二楼左侧为总代表会议室,左侧前房为刘少奇和何宝珍的卧室,二楼右侧大房为主任团办公室。

洋货店后的四层轿顶式楼房,工人称之为“讲演厅”。“讲演厅”外形仿前苏联莫斯科大剧院样式设计,顶高17米,设计人为机械工人金春海。厅内长23米、宽18米,正面筑一座讲演台,台上悬挂横匾和幕布,台前正厅可容坐800人,并制有靠椅226把。台对面及左右,共建通楼三层,第一层可坐300人,第二楼可坐150人,第三楼可坐100人,楼上楼下全部装有电灯。楼房第二、三、四层外墙均为玻璃装璜,楼内每层栏杆上都雕刻有花果绿叶,十分精美。

讲演厅

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路矿两局共有工人1.3万余人。由于产业重要、工人众多并富于反抗斗争传统,安源路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1921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与工人们“谈及工人受痛苦受压迫及有组织团体之必要等情况,于是大得工友欢迎”。

毛泽东提议以解除工人所受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将路矿工人组成一个团体,起名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随后,党又派李立三同志去安源常驻,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工人俱乐部。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成员合影

1922年9月,工人俱乐部组织工人举行了大罢工。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常驻俱乐部应付一切。由于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的卓越指挥,再加上工人的齐心奋斗,大罢工取得圆满胜利。

《刘少奇与安源矿工》(油画) 侯一民

《威震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版画) 李光烈

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组织迅速发展,部员由700多人发展到13000多人,并建立了紫家冲、湘东、株洲、醴陵四个分部。随着组织的壮大,俱乐部各种机构也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原有在牛角坡52号的办公地点已不适合俱乐部组织的发展,1923年4月,俱乐部购买了安源半边街广场的“协兴”洋货店(即前栋),作为办事机关。

安源工人大罢工迫使路矿两局签订《十三条协议》,其中规定:路矿两局“每年须加发工资半月”。1922年底,路矿工人获得了年终加薪。根据俱乐部总主任刘少奇的提议,工人捐款筹集资金,兴建讲演厅。1923年10月8日,俱乐部成立了建筑委员会,负责俱乐部的建筑事务,朱少连担任建筑委员会委员长。10月18日动工修建,次年5月1日竣工。

《十三条协议》

工人俱乐部讲演厅建成后,工人们经常在这里集会,举行游艺、讲演等活动。为了演讲更富效果,使人们身临其境,他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演讲,其中尤以化装演讲更为吸引人。所谓化装演讲,就是借用戏剧、文明戏的表演艺术,根据特定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职业等特点,利用化妆材料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刘少奇、黄静源、肖劲光等人都曾在此讲演或演文明戏。讲演的题目繁多,有《觉悟之路》、《嫖赌之害》、《怎样解除青年工人之痛苦》、《我们的胜利》等。

1951年刘少奇给安源镇工会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曾在安源工作过三年,安源的许多事情,至今我还记忆得很清楚,俱乐部的大会场还是我经手修建的”。信中提到的“大会场”就是讲演厅。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讲演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最早集资、最早自行设计、建设规模最大、建筑风格最具特色的工会大厦,更是安源当时被誉为中国“小莫斯科”的象征和标志,是党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历史的一座里程碑。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照

1925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被军阀武力封闭,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为掩护同志脱险,在此楼中不幸被捕,10月,在门前大操场英勇就义。1926年9月,北伐军到达安源,宣布恢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并改名为萍矿总工会。

建国初期,安源镇工会在此办公。1954年国务院拨款对俱乐部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使其基本保持原貌。1956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成立,并在此楼中陈列展出部分照片和文物;1980年作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陈列开放。1982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前)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罢工前)位于安源镇牛角坡52号,为五栋四间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283平方米,最初是“湖北同乡会”会址,后由俱乐部购买。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后就在此办公。大罢工期间,罢工指挥部设在这里。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常驻俱乐部应付一切。罢工胜利后,这里改为工人补习学校第二校校址。1982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萍乡煤矿公务总汇,位于安源煤矿矿区内,坐西朝东,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欧式楼房。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楼房前后均有2米宽的走廊,大门正中有一楼梯上下,屋后两旁各设一旋转楼梯,门前两排尖顶铁栅栏,给人以戒备森严之感。整栋楼房建筑面积为2258平方米,于1906年建造,为矿局办公大楼,矿长、高级职员和德国矿师等工程技术人员都在此办公,通称公务总汇。

1922年9月16日,刘少奇代表路矿工人在此与路矿当局谈判,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对方与工人俱乐部代表李立三于18日晨签订《十三条协议》,大罢工取得胜利。旧址1957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98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